《诸子译注丛书:韩非子译注》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韩非子》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法家是我国古代与儒家、道家齐名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韩非子》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韩非子》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张觉,1949年3月生,就学于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在高校从事古今汉语和汉语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韩非子导读》(1990年)、《白话搜神记》(1991年)、《韩非子全译》(1992年)、《吴越春秋全译》(1993年)、《荀子译注》(1995年)、《商君书译注》(1997年)、《曾巩散文精选》(1998年)、《潜夫论全译》(1999年)、《常用成语词典》(2000年)、《孟子句式变换释例》(2001年)等专书20余种,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和文章240余篇。
叶公封地内的民众有背叛之心,而孔子用“使附近的人喜欢自己而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附”的话去劝说叶公,那就是要使民众向往统治者的仁爱。仁爱作为一种治国的方法,就是让没有功劳的人得到奖赏,而有罪的人得到赦免,这是法制败坏的根源啊。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混乱的政治去治理道德沦丧的民众,我还没有看见过它能行得通。况且民众有背叛之心,是因为君主的明察还有不周到的地方。孔子不去增进叶公的明察,却让他去使附近的人喜欢自己而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附,这是舍弃了自己的权势所具有的能够制服民众的职能而让他和臣下同样采用施行恩惠的办法去争取民心,这是不能保住权势的啊。尧的贤明,在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六个帝王中居于首位。他的臣子舜搬迁一次就引来了民众而形成了一个小城,于是尧就没有统治天下的大权了。如果有个人没有法术来禁止臣下,而只是依赖效法舜来争取不失掉民心,不也是没有统治手段了么?英明的君主在事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发现微小的奸邪,所以臣民就不会有篡权杀君的大阴谋;在邪恶还处在微小的阶段时就能对它进行小小的惩处,所以臣民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大暴乱。这叫做“解决困难的事要在它容易解决的时候下手,治理大事要在它细小的时候做起”。有功的人一定受到奖赏,受赏的人不感激君主,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有罪的人一定受到惩罚,受罚的人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犯罪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都产生于自身的行为,所以就会在耕战等事业上急切地谋取功利,而不指望从君主那里受到分外的恩赐。《老子》说:“最高明的君主,民众只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这是说最高明的君主所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欢可言,哪里还能找得到怀念君主恩德的人呢?高明的君主所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欢和憎恶,所以用“使附近的人喜欢自己、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附”的话来劝说,也可以取消了吧。
哀公有臣子对外阻挡拒绝贤人到鲁国来、对内互相勾结来愚弄自己的君主,而孔子用“选拔贤人”来劝说他,这并不是主张评定功劳来选拔贤人,而是在选拔君主心目中的所谓贤人。假如哀公知道孟孙、叔孙、季孙这三个人对外阻挡拒绝贤人来鲁国、对内互相勾结来愚弄自己,那么这三个人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哀公不懂得如何选拔贤人,而只是选拔自己心目中的所谓贤人,所以这三个人能担任职务。燕王子哙认为子之贤能而认为荀况不中用,所以自己被杀死而成为奇耻大辱;夫差认为太宰嚭聪明而认为伍子胥愚蠢,所以被越国灭掉。
……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译注本,书名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我通常偏爱的类型,但还是被它深入的分析和清晰的阐述所吸引。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将原文转换成现代汉语,更是在确保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力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概念时,译者加入的详尽的注释和背景介绍,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偏离原意的基础上,对一些关键术语进行的现代语境下的阐释,这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人智慧,能够与我们当下的思考产生共鸣。读完之后,感觉对整个思想体系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张质感上乘,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从一个纯粹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好,载体本身也应提供愉悦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这套丛书的整体风格非常统一和典雅,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在内容上,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很多我过去一直觉得模糊不清的古代概念,通过这本书清晰的解释,变得明朗起来。它不是那种看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而是会让人愿意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普及读物的关键标准,这本书无疑达到了。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治理思想的流变很感兴趣,这本书正好提供了另一个观察的切口。它没有采取那种空泛的理论总结,而是紧密结合文本的语境进行讨论,这一点非常“接地气”。书中对某些关键段落的解读,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往往能点出原作者在当时语境下所处的困境与抉择,使得文本立刻“活”了起来。例如,对于某些看似极端的论断,译注者没有简单地进行批判或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种辩证的眼光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思想经典,其魅力就在于它能穿越时空,对今天的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和反思。
评分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高,总觉得这类学术性太强的译注类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满拗口的文言和过于学院派的论述。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却出乎我的意料。它采用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编排方式,将原文、翻译、详注穿插进行,阅读起来节奏感很好,不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疲劳感。作者的文笔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文本的深切热爱,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典故的考证和引用的精确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研究工具书”,随时可以翻阅查证,收获颇丰。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总觉得要啃下古代的经典文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往往开头几页就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繁复的论证过程,分解成一系列易于理解的逻辑步骤。译者并没有将自己凌驾于原作者之上,而是非常谦逊地充当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他的笔触轻柔而坚定,既不失学者的严谨,又充满对读者的尊重。特别是注释部分,简直是宝藏,里面引用了大量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靠路径。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旅程,它成功地将高深的学问,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韩非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法精神
评分不错
评分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绝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评分还不错的说!~~~~~~~
评分帮别人买得,他正用得上,说不错。京东快递送的,保管得比较好。
评分还不错吧~比我想象中的厚多了……
评分不错,非常好的一本书,活动购入
评分很不错,有待于慢慢品读
评分109630744订单的投诉何时给予解决,已经快两个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