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乐评人整体亮相
在经典与旅行中感受音乐之美
旧乡愁和流亡者的殇歌
书写中国当代音乐大师跌宕起伏的命运
内容简介
《陌上花来:回归与远行》当代中国音乐评论家近年来发表于三联《爱乐》杂志、《看电影》和诸多文学杂志网站等的爱乐聆听文字和古典音乐随笔,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4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影视策划人,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主编、《交响世界》主编,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
曹利群,1953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古典音乐评论家。2000年9月师从于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于2003年7月获博士学位。从事古典音乐评论多年。在中国交响乐团做过艺术策划,曾任古典音乐评论杂导《爱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发表过多篇与古典音乐有关的文章,已出版著作有:《缪斯的琴弦——西方音乐史话》、《永远的珍藏——唱片评价》、音乐论文《历史旁的花园》、音乐散文杂文《五音不全》,以及译著《梅纽因访谈录》、、在出版业从事近二十年的编辑工作,也参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策划。目前供职于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贺秋帆,著名乐评人、影评人,自1997年起给北京三联《爱乐》丛刊撰稿,至今累计发表西方古典音乐评论40万字;2009年起给《看电影》、《午夜场》撰稿,累计发表影评60余万字,并独立承担“历史的人质———《教父》40周年”、“陈凯歌,不合时宜的歌唱”、“海派的腔调———上译厂回顾系列”等大型专题,参与撰述“派拉蒙100周年”和“环球100周年”等深度纪念专题。
目录
故土
1936年以前的肖 3
乐之柔术47
最后的夏天 66
鸢尾花84
孤独的写信人 98
以“阿兰?霍夫哈奈斯”为名107
末路信徒 129
红色流苏 143
远行
雅纳切克在伦敦 165
穿越海顿200年 181
――耶路撒冷弦乐四重奏海顿室内乐专辑2
老外赫德的中国乐队 197
一个世纪的逍遥 210
静默 218
――罗展凤与《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
附:混沌的鉴赏家:施尼特克 229
前言/序言
总序 音乐因你而动听
以音乐为职业的是少数音乐家,而与音乐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清晨去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还是傍晚在家中聆听新闻联播;无论是出席国家的盛大庆典,还是参加个人的生日派对;无论是出席生者的婚礼,还是参加死者的葬礼……音乐总是环绕在我们耳边,激荡在我们胸中。《婚礼进行曲》让我们热爱生活,《葬礼进行曲》使我们珍惜生命;斯美塔那的交响曲《我的祖国》让我们感动,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使我们震撼;一首《马赛曲》让我们想起了法兰西民族的历史,透视出“自由引导人民”的壮阔历史画卷,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使我们想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透视出中国人民从东南西北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没有音乐,国家无法生存”(莫里哀语);“没有音乐,人生是一个错误”(尼采语)。音乐使最深刻的情感和最严谨的思想这两个极端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感的鼓舞和思想的力量,从而“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一部音乐史,实际上就是声乐和器乐此起彼伏、相互影响以至相互交融的历史。从亨德尔的清唱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从巴赫的协奏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到德彪西的前奏曲、勋伯格的变奏曲;从帕勒斯特里那创造复调合唱、蒙特威尔创造管弦乐队,到贝多芬创造声乐与器乐高度融合的《第九交响曲》;从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伯恩斯坦的电影配乐,到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交响诗,再到戴留斯同样根据尼采的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的歌剧……音乐的不断发展体现着音乐家对人的声音与物的器乐如何在空气中振动的不断理解和创造,体现着音乐家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不断发现和建树。“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建树,却又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又各有自己的天地。在音乐中,巴赫发现了永恒,亨德尔发现了光辉,海顿发现了自然,格鲁克发现了英雄,莫扎特发现了天堂,贝多芬发现了悲痛和胜利”(海涅语)。
哲学家黑格尔断定:“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并认为“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与音乐家个人的“内心生活”密切相关,但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的“心情”,不仅仅是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体现,更不是仅仅出自音乐家个人内心的“纯粹声响”。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主观创造性和客观描摹性的统一。音乐家个人“心情”的背后是社会“表情”,音乐家个人“内心生活”的背后是社会生活。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无论是尼德兰音乐,还是巴洛克音乐;无论是印象派音乐,还是第二维也纳派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新古典音乐;无论是浪漫主义音乐,还是后浪漫主义音乐……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和升华,体现的是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风云变幻。
透过“格里高利圣咏”、帕勒斯特里那的《教皇玛切尔弥撒曲》、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我们可以体会到宗教的威严及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看到中世纪演变的脉络;透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们可以听到法兰西民族急促的呼吸,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枯拉朽、无所畏惧;透过吕其明的《红旗颂》,我们可以听到中华民族粗犷的呼吸,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出他个人的痛苦的心情,而且能领悟出那个时代的痛苦的呻吟,领悟出俄罗斯最黑暗年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内心挣扎;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苏联卫国战争的惨烈、悲壮、崇高,不仅能看到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孤魂”,而且能看到战争中的“所有亡魂”,不仅能体会出肖斯塔科维奇个人的悲伤之情,而且能体会出整个苏联人民的燃烧的激情……“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罗曼?罗兰语)如果说哲学是为历史留下的理论的反思,那么,音乐就是为历史留下的声音的注解。在我看来,音乐是人类的“心情”,是社会的“表情”和历史的回声。
从表面上看,哲学与音乐互不相干,实际上,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冯友兰语),而“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歌德语);哲学的目标是使人追求并“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语),而音乐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亨德尔语)。“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马克思语),如果说社会变革在英国首先表现为经济运动,在法国首先表现为政治活动,那么,在德国则首先表现为哲学运动,而“音乐是德国的语言”,“德国的最高表现,也许只有通过音乐才能鲜明地表达出来”(雨果语)。
历史上,黑格尔用哲学为法国大革命摇旗呐喊,贝多芬用音乐为法国大革命热情讴歌。黑格尔专门研究过音乐的性质和“特殊定性”,其哲学思想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贝多芬专门到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其交响乐不仅具有“最深刻的亲切情感”,而且具有抽象的哲学意义;不仅体现着贝多芬的“乐思”,而且体现着他的“反思”。如果说舒伯特是“音乐的诗人”,那么,贝多芬则是“音乐的哲人”。
在现代,施特劳斯根据尼采深奥的“超人”哲学创造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力图运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去演绎抽象的哲学形式;克尔凯郭尔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发现了“本真的自我”,所以,克尔凯郭尔关心莫扎特的“荣耀”甚于他自己的“幸福”,关心莫扎特的“不朽”甚于他自己的“存在”;布洛赫根据对音乐的研究写出了《音乐哲学》,力图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发现超时空的精神;阿多诺则根据对勋伯格音乐的研究写下了《新音乐哲学》,从音乐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倾向中发现了音乐的社会责任和政治功能,如此等等。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我当然“爱智慧”,但我也“爱乐”。我没有实现母亲的愿景——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我也成为一名爱乐者。一首手风琴独奏曲《马刀舞》,不仅使我感受到手风琴的“风采”,而且体会出哈萨克民族的奔放;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不仅使我感受到小提琴的“华丽”,而且领略到天山景色的美丽;一首大提琴协奏曲《走西口》,不仅使我感受到大提琴的“深沉”,而且领略到陕北风光的苍凉;莫扎特的奏鸣曲使我享受安宁,贝多芬的交响乐使我感受激情;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揉碎,融化为一种“天使般的抚慰”(傅雷语),升华为美丽的“天堂”,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苦难已经被碾碎,转化为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谁能理解我的音乐的意义,谁就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根拔的苦难”(贝多芬语)……如果说哲学给了我智慧和信念,那么,音乐则给了我意志和信心。
在生活中,“爱智慧”,使我“看破”人的感性世界,“爱乐”,使我“看透”人的感情世界。尽管在人的感性世界中存在着“天生”般的矛盾,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充满着“天问”般的苦楚,但在我的生活世界中已无惊心动魄的震荡,我已是“波澜不惊”、“荣辱不惊”。我深知,在感性世界,人往往“身不由己”,在感情世界,人常常“心不由己”。哲学和音乐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渗透我的血液之中。离开哲学和音乐,我既不知如何生存,也不知如何生活。如果说哲学是我“安身立命”之根,那么,音乐就是我的“安心立命”之本。
无论是“爱”智慧,还是“爱”乐,“爱”都需要培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语)。因此,我们向读者献上这套《京师爱乐丛书》。
从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们都是历经数十年“爱乐”岁月积淀的“行家里手”,都是至今仍活跃于音乐界、媒体界和出版界的“赏乐高手”。这里,既有西方主流乐评界的资深主笔,也有见证香港古典音乐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活化石”;既有资深的音乐媒体人、卓有成就的海外艺术大师,也有“爱乐”爱到深处的经济学者、企业经理人、剧院管理者、国家公务员。这是一个具有深厚的音乐造诣、值得信任的作者群。
从这些著作的内容看,这是中国的音乐学者、爱乐者对西方音乐的深度思考,或侧重于乐史钩沉,解读经典;或沿着音乐发展的轨迹周游列国,寄情音乐的山水故园;或驻足沉思,书斋神游,与大师对话,寄语音乐的精神家园……从而以不同的行文风格、迥异的音乐趣味、独一无二的赏乐感受,为我们全方位并立体化地呈现音乐的宽幅画卷及其无穷魅力。其意义不仅在于梳理和解读音乐经典,更在于能够将作者的情真意切、锲而不舍的爱乐情感、经验、知识传递出去,撒播开来,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爱乐者的行列。
读着这些著作,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瓦格纳、威尔第、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德彪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勃兰登堡协奏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朱庇特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交响曲》、《自由射手》、《幻想交响曲》、《理想交响诗》、《仲夏夜之梦》、《C小调圆舞曲》、《尼伯龙根的指环》、《卡门》、《茶花女》、《悲怆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牧童午后》……这是一个斑斓五彩的画面,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方面或那一点上促发起你爱乐的激情。深度的音乐欣赏需要高度的理性修养,从而形成一种“理性的激情”;当你具有这种“理性的激情”时,你就会感到音乐是为你而奏响,因你而动听。
“爱乐”使我结识了《京师爱乐丛书》的主编刘雪枫先生;也正是因为“爱乐”,使我自不量力,又情不自禁地接受了刘雪枫先生的邀请,为《京师爱乐丛书》写下了这篇序言。
杨 耕
《尘封的密码:探寻失落文明的最后线索》 引言:时间的迷雾与未解的呼唤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倏忽而逝,只留下残垣断壁和无尽的谜团。它们或许曾拥有超越时代的智慧,或许曾触及宇宙最深奥的秘密,但最终,它们的辉煌被黄沙掩埋,声音被历史的洪流冲刷殆尽。 《尘封的密码》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直抵这些失落文明核心的探险史诗。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枯燥罗列,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结合了考古学、符号学、量子物理乃至人类心理学的深度解码之旅。我们聚焦于三处关键遗址:亚马逊雨林深处神秘的“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El Dorado)的潜在方位;喜马拉雅山脉中被冰川封存的、据传记载了“时间拓扑学”的地下图书馆;以及复活节岛上拉帕努伊巨石像(Moai)背后,被认为指向“维度转换技术”的复杂天文阵列。 第一部:黄金的诱惑与失落的智慧——埃尔多拉多之谜 长久以来,埃尔多拉多被视为贪婪的代名词,一个被西班牙征服者无休止追逐的虚幻宝藏。但本书挑战了这一传统叙事。通过对十七世纪西班牙探险家手稿中被忽略的语义学细节的重构,我们发现,“黄金之城”并非指代财富的堆积,而是一种对“能量形态”的隐喻——一种能够自我维持、与自然完美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 作者深入到哥伦比亚与巴西边境的未勘探区域,结合了先进的激光雷达(LiDAR)技术和当地原住民部落口述的历史片段。我们发现的,并非黄金饰品,而是一套极其精密的地下水利和地热利用系统,其效率远超现代工程学。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其中一处隐秘的洞穴壁画上,我们解读出了一组复杂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与现代弦理论中关于“高维空间折叠”的数学模型惊人地相似。这暗示了,这个文明在数千年前,已经掌握了某种我们今天仍在努力触及的物理学前沿。 我们试图回答:他们是如何构建这样一个“永恒之城”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何最终选择了放弃它?线索指向了一场无法逆转的“信息熵增”——他们的技术达到了极限,导致了某种形式的“完美停滞”。 第二部:冰封的图书馆——时间拓扑学的解读 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某处冰川深处,一个由特殊矿物质构筑的密室被意外发现。内部保存着大量看似泥板或树皮的材料,但经过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远超已知的任何文明。这些文字并非已知的任何语系,它们由一系列精密的符号、星图和流动的曲线构成。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密码学专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如何联手破解这批“冰封文本”。我们发现,这些符号系统并非线性记录历史,而是描述“时间流”的结构。作者将这套系统命名为“时间拓扑学”。它描述了时间并非单一的线性进程,而是由无数交叠、分支和收束的“可能性褶皱”构成。 我们破解的片段中,有一段详细描绘了“观测者效应”在宏观尺度上的应用——即意识如何能够影响物质和时间场的局部结构。这套古老的知识体系,似乎预示着一种对“历史选择点”进行干预的可能性。然而,文本也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任何试图直接干预时间褶皱的行为,都会导致难以预期的“蝴蝶效应坍塌”。这段知识的失传,究竟是文明的自我保护,还是历史的遗憾? 第三部:巨石的低语——维度转换的机械语言 复活节岛的巨石像——Moai,其面朝内陆、背对海洋的姿态一直是个谜团。在最新的遥感勘测中,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岛屿中央高原下方的巨大、由玄武岩铺设的圆形阵列。这个阵列的结构,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的阵列设计高度一致,但其尺度和精度令人难以置信。 本书的第三部分,揭示了这些巨石像并非纪念碑,而是复杂能量共振的“调谐器”。拉帕努伊文明似乎试图利用这些石头的特定排列和岛屿的地球磁场,创造一个局部的“维度转换场”。通过对岛上遗留的特殊合金(富含未知的同位素)进行分析,我们推断出,他们可能掌握了以低能耗方式,将物质“映射”到其他维度空间的技术。 然而,这个实验最终失败了。岛屿的植被在一夜之间枯竭,文化瞬间断裂。我们推测,他们可能成功地将部分族群或知识“转移”了,但转移的代价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以及与原有维度连接的中断。最后的章节,将引导读者思考:拉帕努伊人是真正逃离了,还是仅仅将他们的文明困在了另一个我们尚未能感知的“维度监狱”中? 结语:我们与过去的共振 《尘封的密码》不是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书,而是一份对“人类潜力”的考古报告。这些失落的文明,如同放置在历史长廊中的警示灯。他们的辉煌证明了人类心智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们的湮灭,则揭示了智慧与力量失衡的最终结局。 本书试图通过解密这些被时间尘封的密码,为我们今天的科学探索提供一条迥异于主流的参考坐标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望那些消逝的声音,以避免重蹈覆辙。真正的宝藏,不在于黄金,而在于那些被遗忘的,关于如何与宇宙共存的“终极原理”。这是一场关于知识、敬畏与文明永恒主题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