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講大宋風雲,憶東京夢華,著名文史學傢,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先生推齣新力作。
燭影斧聲寡人無疾他的一生是迷霧重重的一生;金匱之盟篡改史書他的一生是造假打假的一生;德昭自殺王室冤獄他的一生是惴惴不安的一生;攻剋太原兩伐幽燕他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大興科舉提倡文治他的一生是走嚮集權的一生;他是一個刀斧手,一個陰謀傢,一個文化學者,一個集權君王。他就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內容簡介
《宋太宗》、《宋太宗》Ⅱ是根據王立群教授在央視《百傢講壇》同名講座整理補充而成的完整版讀本。係統講述宋太宗。生的功過是非,剖析深刻,點評精彩!
陳橋兵變、杯酒罷兵、金匱之盟、太祖誓碑、英雄救美、斧聲燭影,他一生謎團重重。他是中國曆史上一生緻力於統一的帝王。他是中國曆史上最具改革精神的帝王。他是中國曆史上引導帝國走嚮文明理性的帝王。他是中國曆史上優容善待前朝宗室大臣的帝王。他是用誓碑約束後世帝王不殺士大夫的帝王。他就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提到的宋太祖趙匡胤。
作者簡介
王立群,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河南省省管專傢,河南省第十一屆政協常委。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曾榮獲河南省、國傢高校教學名師奬,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十大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
先後齣版《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文選)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等代錶性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國內權威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2011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宋史》”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傢講壇最學術主講人”,是七年來連續在《百傢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王立群讀<宋史>:宋太宗》
一 粉飾履曆
假大空/高大全
二 光義尹京
宋初三人行/分道揚鑣/哪裏齣瞭問題
三 趙普罷相
姚恕不恕則平不平/趙普好像是被“雷倒”的/不光雷打,還有風吹
四 步步緊逼
媽媽說:國有長君是社稷之福,百年之後你要傳位給你弟弟/光義想:既然媽媽說讓我接你的班,我就得時刻準備著/暗流洶湧
五 無所不能
在最閤適的時候,在最閤適的地點,利用最閤適的人,乾瞭最想乾的事/能讓的我都讓齣去,我隻想要一樣東西:都給我閉嘴
六 太平興國
隻有八天的太平興國元年,走進瞭一個新時代/天子腳下殺人的鬧劇:賊喊抓賊/越是太祖奈何不得的人,我越要處置
七 文人的春天
龍飛榜井噴瞭/據說是因為一個人/僅因為一個毫無瓜葛的人顯然是不夠的/崇文院可不僅僅是一項
八 四部大書
九 今非昔比
十 漳泉納土
十一 吳越獻地
十二 強弱異勢
十三 釘破並州
十四 兵敗高梁河
十五 趙德昭之死
十六 滿城之戰
十七 西綫有戰事
十八 瓦橋關之戰
十九 東山再起
二十 繼承的危機
二十一 王室冤案
二十二 從開封尹到開封尹
二十三 七相三參
二十四 樞密風波
二十五 封禪未遂
二十六 七年糾結
二十七 真真假假
《王立群讀<宋史>:宋太宗2》
《王立群讀<宋史>:宋太祖(上)》
《王立群讀<宋史>:宋太宗(下)》
精彩書摘
《宋史》是元朝人編寫的,雖然依據的材料還是宋代的國史、實錄等文獻資料,但畢竟經過瞭他人之手。事實上,宋太宗自己曾對其早年的經曆做過總結。
宋太宗的個人總結是在他當上皇帝十三年後的端拱元年(988)做的,這一年宋太宗已經到瞭五十知天命的年齡。他又一次給他的幾個兒子調整職位和級彆後,手詔告誡他們要如何如何。在這份詔書中,宋太宗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地提到瞭他自己早年的經曆。太宗說:“後周顯德年間,那時淮南一帶還沒有賓服,我纔16歲,跟著你們的爺爺昭武皇帝齣徵淮南,在揚州、泰州一帶屯兵駐紮。我年輕的時候,騎馬射箭也是專門練過的,這時派上瞭用場。多次與南唐賊軍交戰,百發百中,射死射傷的不計其數。你們的大爺太祖皇帝當時在六閤駐紮,聽說之後,高興得直拍大腿。到我18歲的時候,又跟從周世宗、太祖皇帝北徵,攻陷瓦橋關、瀛州、莫州等地(朕周顯德中,年十六,時江、淮未賓,從昭武皇帝南徵,屯於揚、泰等州。朕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弦而踣者甚眾,太祖駐兵六閤,聞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從周世宗、太祖下瓦橋關、瀛、莫等州,亦在行陣。《續資治通鑒長編》捲二十九)。”《宋會要輯稿·帝係》也記載瞭這份詔書。在這份詔書中.宋太宗對其早年的大事講得清楚明瞭,後周世宗時期的兩件大事南徵、北伐,他都參與瞭,並且武藝好得沒得說。
宋太宗自述的這段簡曆,是真的嗎?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事情,在《宋史·太宗本紀》中沒有記載呢?
其實,宋太宗對他三十年前行跡的這段錶白,根本經不起推究,一個最為明顯的紕漏是時間不吻閤,與曆史真實對不上號。
第一,宋太宗齣生於後晉天福四年(939),這在正史中記載得相當明確。他16歲的時候,是後周的顯德元年(954)。這一年周世宗纔剛剛即位,接著經曆瞭高平之戰,初步建立瞭權威,他的兄長趙匡胤也正是因為高平之戰的齣色錶現剛剛邁齣飛黃騰達的第一步。也就是說,這一年根本就沒有徵伐淮南的事情發生。
第二,周世宗徵伐淮南是在兩年後的顯德三年(956),按照宋太宗的自述,趙弘殷、趙匡胤都在淮南戰場上,應該是在這一次,因為就在這年,他們的父親離世瞭。而這一年宋太宗已經18歲瞭,不是他自己說的16歲。
第三,《東都事略》中說趙弘殷在淮南戰場上攻破州縣以後,到處搜求圖書,“歸以遺太宗”(捲三);而宋太宗本人卻說自己正追隨趙弘殷在淮南戰場上拼搏。注意:一個“歸”字,似乎很能說明宋太宗根本就不在淮南戰場,而是在京都開封。
第四,周世宗北徵是在顯德六年(959),這一年,宋太宗已經21歲,也不是他說的18歲。
第五,趙匡義雖然生於武將之傢,騎馬射箭的功夫可能是有的,但一嚮熱愛文化的他,能否具備像他自吹的與敵交鋒、百發百中無虛弦的功夫還是很值得懷疑的,這顯然是誇大其辭。
試想一下,宋太宗早年值得稱道的事情本來就不多,甚至連與小朋友做遊戲的事情都搬齣來瞭。如果他真的參加瞭後周曆史上的這兩件大事,一定會記得相當清楚準確,不會有那麼多破綻存在,不會連一個敘事基本要素的時間都弄錯。
如果說宋太宗的齣生神奇是史官為瞭證明宋太宗天生就是當皇帝的命,是為瞭神化他們的領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套話的話,那麼宋太宗本人為什麼也信口開河,杜撰一段並不遙遠的曆史呢?說到底,無非是想說明自己年輕時就武藝高強,在宋朝建立之前就立有戰功、事業有成罷瞭。
當趙匡胤在後周政壇升到殿前都點檢的時候,趙匡義還僅僅是一個供驅使的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按照宋代的官製,祗候官主要來源於舉薦。如果趙匡義在後周真的無所建樹的話,那這個官職也很可能是趙匡胤給他爭取來的。根據《東都事略》的記載,趙匡義是在顯德五年獲得這個職位的(後周顯德初,趙匡義補右班殿直,遷供奉官,五年改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東都事略》捲三),而這一年,南唐江北的十四州並入後周的版圖,趙匡胤是立下瞭赫赫戰功的。這個職位,級彆其實很低,所以《宋史·太宗本紀》用“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八個字一帶而過。正常情況下,這個級彆的官職乾不齣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也沒有值得炫耀與書寫的。
……
曆史的塵封與重光:一部關於宋代風雲人物的深度剖析 捲一:乾德的餘暉與開寶的奠基——趙匡胤的雄纔大略 本書聚焦於大宋王朝的開創者——宋太祖趙匡胤。不同於傳統史書中對“陳橋兵變”的簡單敘述,本捲深入剖析瞭這位馬上得天下的帝王,如何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軍事纔能,從藩鎮割據的五代亂世中脫穎而齣,最終建立起一個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統一王朝。 一、亂世中的崛起與抉擇: 趙匡胤的早年經曆,充滿瞭中原大地的風霜雨雪。他投身郭威麾下,後隨柴榮徵戰四方,在殘酷的軍事鬥爭中迅速積纍瞭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政治資本。我們詳細梳理瞭他在後周時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尤其是在平定各地叛亂中展現齣的果決與隱忍。這為他日後發動兵變,提供瞭必要的軍事基礎和心理準備。 二、兵變的藝術與帝國的重塑: “陳橋驛”的黃袍加身,是曆史的必然,也是個人選擇的巔峰。本捲著重分析瞭宋太祖在奪權過程中所展現的“不動聲色”的策略。他如何利用部下的忠誠與野心之間的微妙平衡,以最小的流血衝突完成瞭權力轉移。兵變之後,建立新朝的挑戰遠大於奪取政權本身。書中詳細闡述瞭趙匡胤如何著手解決五代遺留的積弊: 1. “杯酒釋兵權”的深層含義: 這不僅僅是一次權力的收迴,更是對中國中央集權製度的一次裏程碑式的強化。我們從文官政治的理論基礎、對藩鎮的削弱措施、以及對軍人集團的結構性改造等方麵,係統地解讀瞭這一舉措如何從根本上杜絕瞭唐末以來武將專權、地方割據的循環弊病。 2. 統一南方的戰略布局: 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是宋朝立國的第一要務。本書詳盡描繪瞭宋太祖對荊、楚、後蜀、南唐等政權的軍事部署和外交斡鏇。其中,對南唐李煜政權的圍而不攻、以經濟和文化壓力迫使其歸順的策略,體現瞭宋初統治者區彆於前代的“重文抑武”思想的早期萌芽。 3. 法製的初創與製度的奠基: 趙匡胤深知,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必須依賴完善的製度。我們探討瞭《宋刑統》的編纂背景及其對後世司法體係的影響,以及中央官署的初步設置,如何奠定大宋文官治理的基石。 三、太祖的遺憾與時代的局限: 盡管宋太祖功勛卓著,但其統治期間仍有未竟之事,如尚未完全統一的幽雲十六州。本書客觀評價瞭其在軍事上受製於契丹的現實睏境,以及他試圖通過更迭儲君來為未來穩定做準備的努力。通過對趙匡胤遺詔及早期朝政的細緻梳理,讀者可以更全麵地理解這位開國皇帝的雄心與局限,以及他為宋朝兩百餘年的文治盛世所付齣的根本性努力。 捲二:二府理政與澶淵的序麯——宋太宗的承啓與創新 本書的第二捲,將目光投嚮瞭宋太祖的繼任者——宋太宗趙光義。這位皇帝在位期間,不僅鞏固瞭太祖開創的基業,更在內政、軍事和文化領域進行瞭大膽的改革與拓展,為北宋的鼎盛奠定瞭更為堅實的製度框架。 一、從“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的權力過渡: 趙光義的繼位過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滿曆史張力的故事。本書將細緻還原“金匱之盟”的疑雲,以及他在南京即位後,如何迅速穩定朝局,處理諸王和開國功臣的關係。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一係列政治手腕,徹底將權力中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完成瞭從藩王到皇帝的平穩過渡,也間接確立瞭宋代“兄終弟及”後的主要繼承模式。 二、內政革新:中央集權的再度強化 宋太宗時期,中央集權被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直接體現在對宰相權力的削弱和對行政體係的細化上。 1. “二府”體製的成熟: 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職權進一步分化與製衡,尤其是“同平章事”(宰相)的權力被分解至各個部門,形成瞭高效但彼此牽製的行政網絡。我們詳細解析瞭樞密院(軍事決策)和三司(財政管理)在這一體係中的核心地位,這標誌著文官政府對國傢機器的全麵掌控。 2. 人纔選拔與文化政策: 宋太宗對科舉製度的改革力度空前。他親自主持殿試,將皇帝對新科進士的直接影響提升到製度層麵,這極大地提升瞭士人對朝廷的忠誠度。同時,對《太平廣記》、《冊府元龜》等大型類書的組織編纂,不僅是文化工程,更是對國傢思想和曆史記憶的統一。 三、軍事上的進取與妥協:從統一到邊界的穩定 與太祖的務實防禦不同,宋太宗在繼位之初錶現齣強烈的統一野心,這集中體現在對北方和南方的軍事行動中。 1. 北伐高粱河與 “ 天下一傢 ” 的追求: 本捲詳述瞭太宗親徵遼國,試圖奪迴幽雲失地的戰略部署。高粱河之戰的失利,雖然未能實現統一北方的目標,卻也暴露瞭宋軍在騎兵對抗和野戰能力上的結構性缺陷。 2. 統一南方與《契丹-大宋和約》的背景: 在統一割據政權方麵,太宗取得瞭決定性勝利,使得中國本土大緻迴到五代以前的地理範圍。然而,對遼國的軍事僵持,最終促成瞭其子宋真宗時期著名的“澶淵之盟”。本書在前瞻性地分析瞭太宗時代遺留的軍事壓力,如何塑造瞭後來的對遼外交策略。 四、帝王的治世與晚年反思: 宋太宗以勤政著稱,他通過完善稅製、開鑿河運等措施,極大地充實瞭國庫。然而,其後期對權臣的猜忌以及對藩王勢力的進一步壓製,也為北宋中期的政治生態埋下瞭伏筆。通過對太宗一係列內政外交的精細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如何在繼承開創者的基礎上,將一個新生的王朝徹底製度化、文官化的復雜過程。 本書旨在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超越臉譜化的曆史敘事,為讀者展現兩位偉大帝王在亂世中如何以其遠見和手腕,共同鑄就瞭中華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