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這本譯叢無疑是架設在中文世界與前沿法國思想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它為研究者提供瞭必要的原料。但作為一名對“文化”層麵同樣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終感到的是一種智力上的滿足與情感上的疏離。它提供瞭一係列精妙的診斷工具,告訴我們主體是如何被“他者化”的,社會結構是如何運作的,但它似乎刻意迴避瞭對“如何生活”這個更根本的、更具人本關懷的問題給齣哪怕一絲一毫的安慰或指引。哲學和思想的價值,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指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麵對這個日益荒謬的世界。這本書給予瞭我們深刻的理解,卻讓我們站在瞭更遠的、更冷峻的知識高颱上,俯瞰著腳下熙攘的人群,而非身處其中,與其一同感受脈搏的跳動。
評分從翻譯質量的角度來看,這套叢書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細節處理上,我發現瞭一些讓人不禁要停下來查閱原著的瞬間。對於一些高度依賴特定法語詞匯所攜帶的多重語義(比如“différance”或“jouissance”)的句子,譯者似乎在試圖用最貼切的中文詞匯來還原其復雜性,但有時會犧牲掉行文的流暢性,使得句子結構變得異常拗口。這對於我們理解原作者的行文節奏感無疑是一種阻礙。我特彆在意的是,法國思想傢們那種內在的、近乎詩意的邏輯推進方式,那種在理性論證中夾帶的某種反叛的浪漫情懷,在譯文中似乎被磨平瞭棱角,變成瞭一種更為平鋪直敘的“學術報告”。這讓我感覺,我們得到的知識是準確的,但我們錯失瞭體驗原汁原味的“法國味道”的機會,那是一種獨特的、帶著巴黎咖啡館煙草味的思辨氣息。
評分這套書,說實話,我剛接觸的時候是帶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態去翻閱的。我一直對法國思想界在後現代語境下的轉嚮非常好奇,尤其是那些試圖解構宏大敘事、重新審視主體性建構的論述。拿到這本“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裏的這冊時,我立刻被它封麵的設計吸引住瞭——那種低調的、仿佛帶著曆史灰塵感的字體和排版,暗示著裏麵承載的內容絕非輕飄飄的文化八卦。我本期望能從中看到對福柯、德裏達晚期思想的梳理,或是對德勒茲與加塔利“無器官的身體”概念在當代美學和政治實踐中的延伸解讀。特彆是“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這個副標題,讓我聯想到拉康關於鏡像階段和主體分裂的理論,我迫切想知道,在法國當代語境下,這個“他者”究竟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它如何作用於我們理解自我身份的場域。我對那些能將深奧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文化現象(比如新的媒體形式、身份政治的演變)有效連接起來的文本抱有極高的期待,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認知框架,而不是簡單地復述經典。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在文獻引用和跨學科對話的廣度上是令人贊嘆的。它似乎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法國本土的思想圈內,而是巧妙地引入瞭德語區的現象學殘餘,以及少量對美國後殖民理論的隱晦迴應。這種博采眾長的姿態,確實體現瞭當代法國思想的活力——它們不再是孤芳自賞的古典花園,而是積極參與全球思想對話的開放平颱。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能指鏈條斷裂”的探討,這讓我聯想到當代社會中意義的極速貶值和消費主義對符號的無休止生産。然而,這種廣度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每一種思想資源都隻是蜻蜓點水般地觸碰瞭一下,沒有一篇章節能讓我産生“深入骨髓”的共鳴。我希望它能像一塊精心打磨的透鏡,聚焦於某一個點,將那個點的光芒放大到極緻,而不是像一個散景鏡頭,將所有景物都模糊處理,雖然美觀,卻失卻瞭力量。
評分說來慚愧,一開始上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不算順暢。我總覺得作者的筆觸雖然深邃,但似乎總有一層薄薄的“學術的霧霾”籠罩著核心論點。我試著從批判理論的角度切入,試圖尋找結構主義的遺跡如何被消解和重塑的綫索,但文本的跳躍性很大,有時候會突然轉嚮對某個具體藝術作品的分析,那種過渡顯得有些生硬。我尤其關注的是關於“在場性”的討論。在數字時代,當身體和經驗的真實性不斷被媒介所中介和稀釋時,法國思想傢們是如何定位“存在”的邊界的?我期待能讀到一篇酣暢淋灕的、關於本體論在信息流中如何被顛覆的論述。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走進瞭一座裝飾著晦澀符號的迷宮,雖然環境本身令人敬畏,卻始終未能抓住那根牽引我走齣迷宮的核心綫索。這可能是我個人閱讀功力尚淺,但一部好的譯介作品,應該能為初涉的讀者提供更清晰的導航,而不是讓我在概念的沼澤裏掙紮太久。
評分特彆提醒:這份文字以下部分屬於讀書筆記,摘錄的東西比較多,因此,如果沒有興趣讀下去的兄弟姐妹們,請到此為止。
評分人人文庫,布麵精裝,可讀可藏。
評分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傢利科後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其在1968年學生運動後“自我放逐”30年的思想的結晶。在此書中,利科關注於個人同一性的問題。在他看來,個人的同一性既不是笛卡爾的“我思”,也不是尼采的“對自我的瓦解”,而是“自身與他者的交織”。利科在此書中,從三個方麵討論瞭個人的同一性:描述、敘述與規範,即,誰在說話和行動?誰再敘述故事?誰負責任?對於利科來說,這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因為,人的生存與罪惡感這類問題都可以歸為“人是什麼?”的問題,也即“個人同一性”的問題。
評分這個係列居然還在繼續齣,幸好不是神一樣的譯者薑誌輝。
評分書還不錯,品相好
評分紙張太差,翻譯得也非常非常生硬,幾乎沒法看。
評分馬禮榮,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傢,現象學運動新一代的領袖人物,巴黎四大和芝加哥大學教授,主要著作:《還原與給予》、《沒有存在的上帝》、《白色神學》等。本書是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傢馬禮榮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繼其著名的現象學研究三部麯之後,在此書中,從現象學的角度,探討瞭愛洛斯現象的問題,他認為現在的問題不僅僅在於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的遺忘,存在的遺忘有可能掩蓋著一種更為根本的遺忘且由此導緻智慧的愛洛斯之遺忘,因此,他提齣瞭基於愛洛斯維度之上的愛洛斯者這一新概念,期望以之為基礎,形成一種新的自我觀。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紙張太差,翻譯得也非常非常生硬,幾乎沒法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