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藏秦简(肆)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松长 著
图书标签:
  • 秦简
  • 岳麓书院
  • 古籍
  • 历史文献
  • 考古
  • 简牍
  • 楚文化
  • 学术研究
  • 藏书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3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3082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岳麓书院藏秦简》(全五卷)是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斥巨资从香港古玩市场抢救性收购的一批濒临损毁的秦简整理编撰而成。全书共有竹、木简2098枚,其中比较完整的有1300余枚,分别用彩色图版和红外线图版编排。全书内容主要包括《质日》、《数》、《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为狱等状四种》、《律令杂抄》等部分。该书对研究中国数学史、科技史、法律史以及了解秦代历史地理和郡县研究、占梦习俗等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为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第四卷。该卷共计收录岳麓秦简中的325枚竹简,简的内容均为秦代的法律条文,包含有秦律、秦令和决事比等内容。整理者根据这些简的编绳情况和长度,简的文字特征和简背划痕、反印文等信息进行编排,将其分为三组。这些简的内容对秦代法律制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岳麓书院藏秦简(肆)》图版分为彩色放大编连图版、红外线原大正反面图版、红外线放大编连图版三个部分,每枚单简图版后附有释文,红外线图版每个案例后附有简注。同时,卷末附有释文连读本、简位简号对照表、揭取位置示意图、正背反印文对照图、卷册复原示意图等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彩色图版
第一组正面编联图版
第二组正面编联图版
第三组正面编联图版
红外綫图版:
第一组正面编联图版
第一组背面编联图版
第一组单简正背面图版及释文、简注
第二组正面编联图版
第二组背面编联图版
第二组单简正背面图版及释文、简注
第三组正面编联图版
第三组背面编联图版
第三组单简正背面图版及释文、简注
附录
附录一 释文连读本
附录二 简位、简号对照表
附录三 揭取位置示意图
附录四 正背反印文对照图
附录五 卷胁复原示意图

前言/序言


汉唐长安城:一座都城的兴衰与文化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汉唐长安城的全貌。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专著,更是一部以长安为载体,折射出两汉及隋唐帝国兴衰、社会生活、文化演进的宏大叙事。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以及相关图像资料的细致梳理与比较研究,本书力图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长安城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奠基与初创——西汉的宏伟蓝图 长安城的肇始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本书首先聚焦于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的决策背景,分析了长安城选址的战略意义——“天府之土,王业之基”。随后,重点阐述了汉初如何在秦代未央宫遗址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帝国的政治心脏。 1. 城市布局的初步确立: 详细考察了西汉长安城的早期规划特点,如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的雏形。虽然汉代长安城尚未完全形成隋唐时期的严谨规制,但其“因地制宜,兼顾防御与礼制”的原则已初露端倪。我们分析了渭河、沣河等水系在城市供水和漕运中的作用,以及早期城墙和里坊制度的萌芽状态。 2. 未央宫的恢弘气象: 未央宫作为西汉的政治中枢,其规模和建筑风格是研究的重点。本书结合地层发掘的证据,复原了殿堂、阙楼、长廊的布局,探讨了其在国家祭祀、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中的功能,并分析了“前朝后寝”制度在宫殿布局中的体现。特别是对长乐宫、未央宫与建章宫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侧重进行了辨析。 3. 城市生活与社会结构: 这一部分描绘了西汉长安城内贵族、官僚、庶民的居住区域划分,特别是“市”的设置及其管理制度。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如钱币、简牍、陶器,侧面印证了当时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会的商业活力和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第二部分:帝国的鼎盛——隋唐长安的黄金时代 隋朝的建立是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隋文帝和隋炀帝对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与重建,奠定了隋唐长安城“千门万户捣衣声,鸡声茅店月声中”的辉煌基础。本书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唐代长安城在规划、建设、功能分区上的极致成就。 1. 科学规划的典范——“里坊制”的完善: 详细解读了唐代长安城严格的棋盘式布局,即“坊”与“市”的划分。分析了超过一百个里坊的名称来源、人口分布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通过对比早期城市规划,凸显了唐代长安城在城市管理和空间秩序上达到的高度,这种严谨的规划理念对后世东亚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宏伟的宫殿群与政治象征: 重点剖析了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这三大宫殿群的结构与演变。大明宫,尤其是含元殿,作为唐代前期的主要朝会场所,其尺度与装饰所体现的“天子气象”被置于详尽的分析之下。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这些宫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建与损毁,反映了皇权兴衰的轨迹。 3. 国际都会的文化熔炉: 深入探讨了唐代长安城作为世界性都市的特征。分析了西市(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涉及的胡商、粟特人、波斯人及其带来的异域文化。从宗教建筑如大慈恩寺(大雁塔)、小雁塔,到祆教寺庙、景教教堂的并存,展现了唐代对外来宗教与思想的兼容并蓄,这是长安文化活力的核心所在。 4. 日常生活的微观再现: 借助唐代诗歌、笔记小说中对长安城街道、酒肆、曲江游乐场景的描绘,本书重构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探讨了“坊市制”下商业活动的严格约束,以及这种约束在晚唐时期的逐步瓦解,预示着城市形态的变革。 第三部分:变迁与衰落——从盛唐到五代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唐中晚期至五代时期,长安城如何经历由盛转衰的过程。 1. 藩镇割据与城市防御: 分析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作为帝国核心所遭受的冲击,特别是对城市防御体系的破坏和人口的流失。探讨了城市功能如何逐渐向东部转移,以及黄巢起义对这座千年古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2. 宫殿的荒芜与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记录了唐末藩镇对宫殿的侵占与破坏,以及五代时期长安城的凋敝景象。通过分析考古发现中大量宫殿建筑构件被拆除、用于民间或他处建设的现象,直观地展示了都城地位的丧失。 3. 城市形态的转变: 简要概述了后梁、后唐等政权对长安的统治,以及城市规模的急剧缩小。这种缩小不仅是人口和面积的减少,更是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的彻底让渡给开封(汴梁)的过程。 结语 本书最后总结了汉唐长安城在中国城市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它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更以其开放包容的胸襟,承载了中华文明最为鼎盛时期的精神风貌。对长安城的深入研究,是理解中国古代帝国权力结构、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的必由之路。本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多学科交叉印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宏观视野又具微观细节的、关于“万代帝王州”的综合性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深耕于先秦文献和秦代史研究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法律条文和诏令的辑录与整理工作。从已有的秦简研究成果来看,每一次新材料的公布,都像是在我们面前重新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窗口。这第四辑的整理,想必在文本的校勘和释读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字,经过整理者的审慎考证后,能够展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比如,对于其中涉及的赋税制度或是徭役分配的具体规定,以往我们多依赖史书的二手描述,难免有失真之处。而这些直接出土的竹简,它们承载的是当时最鲜活的行政实践。如果能看到更多关于地方治理细节的记录,比如基层官员的任免流程、基层司法纠纷的处理方式,那对于重构秦代社会肌理的理解,将是何等宝贵的佐证。特别是那些可能包含错讹或非标准用法的字词,整理者如何运用当代语言学和古文字学的交叉视角去进行辨析和考订,这才是最考验学人功力的部分,我非常期待阅读这部分的注释与辨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图版质量,对我这个偏爱原物实感的读者来说,是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虽然核心价值在于文字内容,但作为考古发现的载体,竹简的视觉呈现也构成了理解其历史性的重要一环。我希望《肆》在提供高清、高解析度的简牍图版方面能达到新的高度。毕竟,很多时候,文本的释读会遇到文字的模糊或残缺,这时,原始照片的光影、竹片的纹理,甚至边缘的缺损,都可能成为破译的关键线索。比如,某些字迹的笔画粗细变化,可以帮助判断书写者的身份或文书的紧急程度。此外,对简牍编绳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如果书中有所涉及),也能为我们提供关于档案整理和保管技术的宝贵信息。简而言之,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精良的、能够让人产生“面对实物”般感受的文献汇编,这份对物质细节的尊重,是衡量一部优秀简牍整理本不可或缺的品质。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这套专业的考古简牍整理成果,无疑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震撼感。我更关注的是,通过这些竹简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人情味”。官方文书固然重要,但如果整理者能挖掘出其中夹杂的、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民间习俗或者个体的情感侧写,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单单停留在学术层面了。比如,在涉及户籍登记或粮食调配的记录中,是否能看到关于家庭结构、人口迁徙的零星记载?秦朝给人的印象总是冰冷、严苛的律法,但任何庞大的帝国都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如果这批新材料能让我们窥见秦人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瞬——哪怕是关于祭祀仪式的记载,或是对某种农作物的具体要求——都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感知。我希望这次的整理,能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也为大众读者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解读角度,让我们能更立体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这次是带着一种猎奇又审慎的心态来翻阅这套书的。毕竟秦简这种出土材料,往往伴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可能是我们过去认知中的某些“定论”被推翻,也可能是发现了完全陌生的制度侧面。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简牍的载体本身以及书写技术。这本《肆》集中展示的这批材料,它们在简牍的形制、编绳的材质,乃至于墨色的保存状况上,想必能提供新的实物证据。例如,不同类别的文书(是律令、日记还是私人书信)在书写风格上的细微差异,这对于我们研究秦代文书的分类和流转路径至关重要。每一次面对这些古老的木片和竹片,我都会不自觉地去想象,是哪一位吏员,在怎样的灯光下,用颤抖或沉稳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内容。这种对物质文化的关注,与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细节,比如某几枚简的边缘磨损程度不同,或许能揭示它们在档案流转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我希望这册书中,能在图版和扫描件的质量上有所提升,让我们能更细致地体会到那种穿越两千年的笔迹的张力。

评分

从文献整理学的角度审视《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我认为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现有秦代史料体系的补充和校订价值。每一次新简集的出版,都像是一次对传统史学的“校对”。我们知道,早期的秦简研究受限于材料的零碎性和释读的初步性,难免存在一些对特定术语或官职理解上的偏差。这第四辑的出现,意味着研究者们积累了更多横向的、交叉的参照物。例如,如果这批简牍中包含了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相关联的案件记录,那么对某些律令条文的理解,就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和深化。我关注的是那些“模糊地带”的澄清。那些因年代久远而形成的“惯性理解”,是否能因为这批新材料的引入,而得到更有力的推翻或巩固?学术的进步,往往就在于对既有共识的不断审视和修正。因此,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扎实可靠的注释体系,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每一处释文与以往说法的异同,以及做出这种判断的文献学依据。

评分

2006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副院长陈松长于香港见到竹简,并断定竹简应不会晚于汉初。由于文物商人报价是每枚竹简1500—2000元,并表示数量将近2000多枚。但近300多万的价格,是湖南大学的能力所不及的。

评分

一直不做活动,终于用券和京豆拿下,还不错。

评分

一直不做活动,终于用券和京豆拿下,还不错。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直不做活动,终于用券和京豆拿下,还不错。

评分

评分

非常好,就是外壳太不实用,打开完了基本就得扔了!

评分

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