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谱:树谱》繁体竖排,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从清王槩《芥子园画谱》中单独抽取出来,后加历代描写树木、幽林诗数首,供初学者参考使用。
《芥子园画谱:树谱》,可谓画学入门之津梁,前辈画家之楷式。是最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画树的技法书之一。
《芥子园画谱:树谱》是清初由王槩等编绘,清初画风崇尚临摹与仿古,是初学中国画技法的一本教科书,可以从此书中学习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芥子园画谱:树谱》是从《芥子园画谱》中单独抽取出来的画谱。这种编写方法方便学者使用,学习针对性强。初学者从这本画谱就能完全了解古人树法十五式、叶法三十五式、夹叶及着色鈎藤法三十一式、诸家画树法、诸家杂树法、诸家柳树法等基本技法。初学者可以利用此本画谱学习用笔和构图的技巧,再进行写生,由生活中再进行创作。此书的最后,特别挑选历代诗人描写树木、幽林诗句,供学者研读与题跋所用。
王槩,字东郭,又字安节,后改今名,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久居江苏金陵(今南京)。兄王蓍,初名尸,字宓草。以花鸟擅名,兼善诗文。
《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我一直想了解中国画的精髓。《芥子园画谱:树谱》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从最基本的树木结构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树种的特点,再到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的表现,最后到意境的营造。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枝丫的生长规律”的讲解。你看,自然界中的树木,它的枝丫生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会乱七八糟。这本书就非常细致地分析了这些规律,告诉你如何让枝丫的生长符合自然,同时又能富有艺术感。它不会生搬硬套,而是让你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且,书中对“树叶的描绘”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我以前画叶子,总是觉得画得死气沉沉的,不够灵动。这本书就教我如何通过点叶的顺序、点叶的形状、点叶的浓淡,来表现出树叶的朝向、体积感,甚至是一种“聚散”的美感。我曾经对着书中的范例,临摹了一整天,感觉收获比我自己瞎摸索一年还要大。它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你走进绘画的世界。
评分最近一直在翻阅《芥子园画谱:树谱》,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分量。它不是那种速成的技法书,而是需要你慢慢去体会,去感悟。我最喜欢的是它对“笔墨”的讲究。你知道,画树,特别是中国画,非常讲究笔墨的运用,同一个树,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本书就给出了非常多的示范,告诉你如何用“积墨法”、“破墨法”来表现树木的体积感和层次感,如何用“飞白”来表现枝干的苍劲。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有几幅描绘枯树的作品,那种笔墨的枯涩和力量感,简直是扑面而来,让你感受到一种生命在极度的严酷环境下依然顽强的存在。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落笔,更是教你怎么“运笔”,怎么让你的笔触富有生命力。而且,书中对“章法”的安排也很有讲究。画一棵树,光画得像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构图,讲究意境。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也给了很多启发,它会告诉你,如何通过留白,如何通过枝叶的穿插,来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我曾经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画一幅山间老树,虽然技巧还很粗糙,但在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上,确实受到了这本书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绘画不只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
评分不得不说,《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古老的哲学大师对话,他用最简洁的笔触,却传递了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仅是关于“画树”,更是关于“生活”和“哲学”。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表现“树的生命力”这一点上。你知道,我们画一棵树,如果只是画出它的外形,那是不够的。这本书却通过各种笔墨的运用,让你感受到树木蓬勃的生命力。比如,它在描绘“嫩芽”的时候,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简直是跃然纸上。而在描绘“枯枝”的时候,又能感受到一种不屈的顽强。这种“生命的张力”,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而且,书中对“韵味”的追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把树画得像,更告诉你如何让你的画有“味道”,有“意境”。比如,它在描绘“老树盘根”的时候,那种苍劲古朴的感觉,不是靠线条的多少来表现,而是靠笔墨的力度和韵味。我曾经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画一幅描绘秋冬季节的枯树,在表现“枯涩”和“空灵”的意境上,确实受到了这本书的很大启发。它让我明白,好的绘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流露。
评分《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去细细品味,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老到的老先生对话,他不说废话,只给你最实在、最精华的东西。翻开它,你不会看到什么“树木是生命力的象征”这种空泛的论调,而是直接看到一棵树,怎么画出它的“筋骨”,怎么画出它的“神韵”。比如画松树,它会告诉你,松树的“干”要遒劲,要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然后会用好几种不同的画法来表现这种遒劲,有的粗犷,有的细腻,但都透着一股子坚韧不拔。再比如画竹子,它会告诉你竹子“节节高”的特点,但又不仅仅是画出竹节,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竹子的“虚心”和“有节”,那种疏朗挺拔的气质,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瞬间就活过来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皴法”的运用,虽然是画树,但那些用来表现树皮纹理的皴法,简直就是活灵活现,仿佛能触摸到树干上粗糙的纹理。而且,它不拘泥于一种画法,同一个树种,会给出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你知道,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美。这就好像,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画一棵树,更是在教你怎么去“看”一棵树,怎么去感受它的生命状态。每次翻到后面,看到那些题跋,你会发现,古人画树,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寄托了某种情怀。这种“形神兼备”的理念,对我的触动很大。
评分初次翻开《芥子园画谱:树谱》,就被其精美的版式和细致入微的描绘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画树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画世界的窗户。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图例,将树木的形态、姿态、乃至神韵娓娓道来。无论是遒劲的老松,还是婀娜的垂柳,抑或是挺拔的翠竹,书中都提供了详尽的描绘方法,从主干的粗细曲直,到枝丫的疏密穿插,再到叶片的点缀晕染,无不精妙绝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季节树木变化的刻画,春天嫩芽初绽的喜悦,夏天绿叶成荫的浓郁,秋天层林尽染的绚烂,以及冬天孤傲挺立的萧瑟,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常常对着书中的范例临摹,虽然技巧尚显生涩,但每次临摹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书中不仅仅教授“如何画”,更传递了一种“如何看”的精神。它鼓励观者去观察现实中的树木,去体会它们的生命力,去感受它们在自然中的姿态。这种观照与描摹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绘画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生命共鸣的体验。很多时候,我只是静静地翻阅,感受书中所蕴含的古人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深厚情感,即便不落笔,内心也已得到极大的滋养。书中对于不同树种的特点归纳也十分到位,例如松树的苍劲、梅花的傲骨、竹子的风雅,都通过简练的笔触和恰当的题跋,传达出鲜明的个性。这让我意识到,绘画不仅是对形似的追求,更是对内在精神的捕捉。
评分我一直觉得,《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传递了一种“观察生活”的态度。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一看就想立刻拿起笔画的“速成教程”,它更像是一种“慢生活”的指南。它鼓励你去仔细地观察身边的树木,去体会它们的形态,去感受它们的生命力。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如何画“虬曲盘绕”的树干,它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怎么画线条,而是让你去观察那些饱经风霜的老树,去看它们的形态是怎样被环境塑造出来的。这种“从自然中学习”的理念,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开始在散步的时候,不自觉地去观察路边的树,去留意它们的枝干走向,叶片的分布,甚至是如何在风雨中摇曳。然后,再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描绘的很多形态,你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这种“写生”与“范本”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绘画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加有意义。而且,书中在表现“树的姿态”方面,也非常有独到之处。它不仅仅是画出树的形状,更重要的是画出树的“神态”。比如,有的树显得“孤寂”,有的树显得“挺拔”,有的树显得“疏朗”,这些都通过笔墨的细微之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评分《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是一本“越品越有味”的书。它不像那些一眼就能看完的书,而是需要你反复去揣摩,去体会。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写意”的理解。你知道,中国画讲究写意,不仅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把树画得像,更是教你怎么画出树的“神韵”。比如,它在描绘“松柏”的时候,那种苍劲挺拔的气质,就通过笔墨的巧妙运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在描绘“梅竹”的时候,那种高洁傲骨的精神,也跃然纸上。这种“神韵”的传达,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对树木的内在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多启发,它引导我去观察树木的形态,去体会它们所蕴含的精神。我曾经尝试着画一幅描绘“四季之树”的作品,在表现不同季节树木的“精气神”方面,确实受到了这本书很大的影响。它让我明白,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传达。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评分我必须说,《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给我的惊喜简直是接二连三。它不是那种你翻几页就觉得没意思的书,而是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越看越觉得受益匪浅。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所以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精细描绘的追求。比如,它在讲解如何画树叶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画出叶子就行了”,而是会细致到每一笔的起落,每一片叶子的朝向,甚至是不同季节叶子的颜色变化。你看那些描绘,简直就像是用放大镜在看树,每一片叶子都栩栩如生,好像风一吹就能飘落下来一样。而且,它对于“枝干的穿插”处理得非常巧妙。你知道,画树最难的就是枝干之间不能显得杂乱无章,又要透出生命力。这本书就给出了很多示范,教你怎么让枝条既有呼应,又有变化,既有生长感,又不显得拥挤。我特别喜欢它对于“迎风”、“背风”等不同姿态树木的刻画,那是一种非常生动的表现,让你感觉树木就像活生生的人一样,有自己的情绪和生命力。书中的一些题跋,虽然寥寥数语,却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对自然的感悟,常常让我陷入沉思。我曾经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画一棵迎风的松树,虽然最后成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整个过程却让我体会到了“形随意转”的奥妙。它不是死的公式,而是活的指导。
评分每次翻开《芥子园画谱:树谱》,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让你头疼的理论书,而是用最直观的图例,将复杂的绘画技法化繁为简。我最喜欢的是它在讲解“树木的结构”这一块。它会非常详细地剖析一棵树的主干、枝干、甚至到最细微的枝条,它们是如何生长、如何穿插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画出这些线条”,更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的线条”,它们背后有什么样的生长逻辑。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画出来的树干总是显得很“死板”,没有生命力。这本书就给了我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曲直变化,来表现树干的“力度”和“弹性”。而且,它在描绘“树叶”的时候,也非常有讲究。它会告诉你,如何通过不同方向的“点叶”,来表现出树冠的体积感和层次感,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来表现出树叶的迎光和背光。我曾经对着书中的范例,仔细地临摹了几十遍,感觉自己的绘画技巧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指导你一步步前进。
评分说实话,《芥子园画谱:树谱》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画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我的想象。它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它能够把非常复杂的绘画技法,用一种非常直观、非常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对于如何表现树木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干和枝条”,它有非常系统的方法。它会告诉你,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来表现树木的年龄、生长环境,甚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我记得有一页是讲如何画老树的,那树皮的皱纹,那盘曲的枝干,简直是活灵活现,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它不仅告诉你怎么画,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画,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而且,书中对不同树种的“性格”刻画也十分到位。比如,杨柳的柔美,梧桐的疏朗,都在笔墨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曾多次尝试模仿书中的画法,每次都能在模仿中有所收获,不仅仅是技巧上的提升,更是对树木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材,更像是一本关于“观察自然”的指南。
评分东西很不错,下回还买。
评分好的经典范本,是学画的好书
评分不错,还以为挺小的一本呢,还是挺大的。
评分一次买了好多书!慢慢看喽。
评分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好书,学习和欣赏都很好。
评分东西还不错,比较传统,比较正宗,有感觉,就是繁体字比较难懂。
评分好书,学习中,推荐购买,学老公喜欢。
评分这个版本的《芥子园画谱》很好,学画班老师推荐的,确实比我原先的集合版好用,分册使用方便,且字与画都大了一圈,临画时显出其优势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