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文化
  • 哲学
  • 思想
  • 八十年代
  • 中国文化
  • 知识分子
  • 历史
  • 对话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6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泽厚对话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思想家李泽厚80年代对话录全集。
  不仅谈哲学、美学和思想史,还有力图解决精神危机的社会关注、人文关怀。
  立足时代,勇敢正视与深切理解这个时代的问题,把脉、体会自己本民族深切的精神危机和意义渴求,做出自己创造性的回应。很多思想对仍在困扰当前的问题和矛盾依旧具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读《八十年代》?李泽厚自称不是预言家,但他80年代所言,均被30年历史发展证明!他的“盛极”之言,对我们当下仍富有极大启示。《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为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对话录文章结集,全面梳理了李泽厚80年代的思想,有助于当代人了解80年代思想界状况和李泽厚思想的发展。很多思想和言论对于当前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录

美学热与学术研究(1978—1985)
关于技术美学的答问(1985)
文化热与学术多元化(1986)
文学研究视角及其他(1986)
封建尘垢阻挠社会前进(1986)
精读大师, 潜移默化(1986)
中国现在更需要理性(1987)
关于“文化”问题的问答(1987)
我把希望寄托在新的一代(1987)
静悄悄地工作(1987)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1987)
单靠道德建设不了社会(1987)
先有法律, 才有民主(1987)
新加坡的成功与新儒学(1988)
关于《美的历程》的对谈录(1988)
把文学比拟于地球, 我很难理解(1988)
礼乐远古已有, 非孔孟所创造(1988)
谈男欢女爱(1988)
文化传统人人有份(1988)
关于“改良与革命”答记者问(1988)
思想启蒙与反传统(1988)
“新权威主义”与现代化(1989)
“我也狂热过”(1989)
“五四” 回眸70 年(1989)
“五四” 的是是非非(1989)
美学答问(1989)
中国需要“语言的洗礼”(1989)
语言的迷宫及其他(1989)
现代心态是具有多元的宽容的精神(1989)

精彩书摘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
  于:谈文化不一定都空泛,提出“非理性”不就很具体吗?
  李:你的“理性”是什么意思?“非理性”又是什么意思?“非理性”与“反理性”有没有区别?国外分析“理性”这个词有10种含义,你用的是哪一种含义?你的“非理性”又是用的哪种含义?都不清楚。现在一些文章喜欢用“大字眼”(big words),动不动就是“超越”、“自我”、“本体”、“非理性”等等。其实这些“大字眼”里有多种含义,其中许多经不起分析、推敲,它们就是分析哲学指出的“废话”。我一直提倡中国要搞点分析哲学,因为我们实在太喜欢论这种废话。这说明我们尽管高喊反对传统,但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那一套,没有进入现代化,太不严密,缺乏理性,没有经过严格的自然科学训练。
  于:那么,就西方说,非理性主义是否已经取代了理性主义呢?
  李:没有,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理性主义。不仅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达靠理性,而且在社会科学中也仍然是理性主义占上风,“非理性”只是作为对理性过分发展的“解毒”、补充为人文特征。“非理性”占主导地位,即使在西方也是很危险的。卢卡奇写过一本书叫《理性的毁灭》,他认为从谢林开始,经由叔本华、尼采等人,这条道路是一直通向希特勒的。我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太简单化,但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不管西方、中国,理性还是最重要的。希腊哲人早就说过“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靠理性才从动物中区分出来的。没有理性,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所以,我认为,过分强调本能冲动和盲目情欲,也许在短期内可以起到某种解放作用,但从长远看,从理论看,是成问题的。
  于:你如何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今天的文学艺术?
  李: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没有审美性,不成为艺术,但艺术却又并不等于审美。艺术经常处在这样一个矛盾中,它追求审美,但当它一旦真正等同于审美,它基本上就变成一种装饰了。也就是说,它很重要的功能——比较明确具体的社会功能便要丧失。这里艺术家们面临着选择。这不存在写什么是主要的或应该的问题。你可以选择做一种装饰品,写些很精巧的东西,也许可以装饰两千年,你也可以选择写一些在时下现实中起很大作用的东西,有较高社会价值,然而很可能流传不下来。这只有让艺术家自己去选择了。
  于:难道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就一定要背道而驰,而不能结合统一吗?
  李:当然可以。同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在整个文艺史汗牛充栋的作品中,毕竟是极少数。它们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创作中非自觉性的表现。作家本人和批评家也没法预测。
  于:假如你是作家,那么在今天你将做怎样的选择呢?
  李:从欣赏的角度说,我两者都喜欢,因为人有不同的需要。但假如要我选择,我愿意选择后者,即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现实感强的作品。这里,我同意王蒙的意见,今天的中国还不是吃饱了闷得发慌,从而需要种种“非理性”新奇刺激的时代,中国还不是把文学关在小圈子里追求它的“纯粹性”以供少数人作优雅享受的时代,中国还有大量的、现实的严重问题需要人们去关注、去改变。
  ……

前言/序言


《思想的回响:八十年代的哲学对话与时代烙印》 引言 八十年代,一个风云激荡、思想解放的年代。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十字路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反思的转变,从僵化模式向多元思潮的涌动。知识分子群体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者和追寻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估,以及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层思考之中。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也为后来的中国思想版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的碰撞与对话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交流,更是不同生命体验、不同时代感悟的交汇。本书聚焦于八十年代,通过梳理和呈现那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对话,旨在揭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精神关切,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转型期中构建自身的思想体系,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深刻的启示。 第一章:启蒙的序曲——八十年代的思想土壤 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曙光。积压了多年的思想闸门被缓缓推开,人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与文化。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的时代呼唤: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需要疗愈和重建的阶段。思想解放成为时代的最高诉求,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政治的动荡后,更加珍视独立思考的权利和对真理的追求。 西方思想的涌入与“西学热”: 伴随着对外开放,大量的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思想文化被引进。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到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都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对象。这种“西学热”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抱着学习和借鉴的态度,试图从中汲取养分,解决中国自身面临的问题。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在对外学习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也成为重要的议题。如何对待儒家思想,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许多思想家绕不开的难题。这种反思既有对传统糟粕的批判,也有对被误读、被扭曲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和价值肯定。 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与社会角色的定位: 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洗礼,知识分子群体更加意识到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讨论,试图通过思想的力量影响社会进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思想的交锋——八十年代哲学对话的切面 八十年代的哲学对话,是思想火花碰撞的舞台。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学者们,通过文章、讲座、会议等多种形式,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辩论。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背后的哲学思考: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反思和对历史苦难的揭示,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而这些文学作品背后,也蕴含着对人性、历史、社会公正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知识分子们就如何理解历史的创伤,如何进行道德的救赎,如何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展开了讨论。 “人性论”的争论与对主体性的回归: 在经历了集体主义思潮的压抑后,对“人性”的重新发现和探讨成为重要的哲学议题。“人性善恶”的争论,对人的主体性、自由意志的强调,标志着对个体价值的重新肯定。这不仅是对过去政治话语的突破,也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回应。 “文化热”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追寻: 八十年代中期,“文化热”席卷全国。这股热潮不仅仅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捧,更深层次的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追问。从西方现代化的经验中,人们开始反思自身文化存在的独特性和价值,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出路。关于中国文化是否落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成为讨论的焦点。 关于“现代化”的多维解读: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本身却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哲学和现实问题。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还是包含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全面变革?关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借鉴,关于中国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关于现代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不同哲学流派的引入与融合: 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潮的引入,为中国哲学界带来了新的理论工具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在消化吸收这些理论的同时,也尝试将其与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研究。例如,如何用解释学的方法来解读中国古典文献,如何用结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结构。 第三章:时代的回声——八十年代思想对话的影响与传承 八十年代的思想对话,虽然主要发生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但其影响却深远地渗透到整个社会,并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奠定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基础: 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对西方哲学的大量引进,为中国当代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在八十年代活跃的思想家,后来成为中国哲学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将那个时代的思想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的起点。 塑造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那个年代的青年学子,在充满激情的思想对话中成长,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这种精神气质,体现在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开放态度上。 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思想资源: 八十年代的思想对话,不仅是对西方思想的介绍,更是对中国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这些讨论为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例如,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辩论,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探讨,都与当时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 反思与警惕: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成就,也伴随着一些反思。例如,对过度西化的担忧,对思想激进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的警惕,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定位的进一步思考。这种反思,也构成了后续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越时代,连接当下: 八十年代的思想对话,虽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其中蕴含的对自由、理性、个体尊严、社会公正等普世价值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回顾和梳理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中国,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结语 八十年代,是一个以思想为武器,以对话为桥梁的时代。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中,无数知识分子以其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书所呈现的,正是那个时代思想对话的缩影,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通过重温这些思想的回响,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去面对当下的挑战,去构筑更美好的未来。那个年代的激情、探索与反思,将永远是中国思想史中璀璨的一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思想的星空中,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这本书,我最近终于捧在手里,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80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啊!思想的洪流汹涌澎湃,各种观念的碰撞如同夏日雷雨,激烈而又充满生机。李泽厚先生,作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声音,他的思考,他的辩论,就像一把锋利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之门。这本书收录的对话,与其说是简单的问答,不如说是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出的耀眼光芒。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主体性”的讨论印象深刻,李先生是如何在一个普遍强调集体、强调“大我”的时代,重新唤醒对个体主体价值的认知?他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既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又不乏细腻的哲学辨析。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场场高屋建瓴的学术讨论现场,时而为他的深刻洞见而击节赞叹,时而又因他对某些问题的曲折梳理而陷入沉思。书中的对话者们,也都是那个时代活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提问,他们的质疑,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真实而又鲜活。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当下依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思想财富。

评分

捧读《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那是一个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年代,各种新旧观念交织碰撞,充满了活力与挑战。李泽厚先生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引领者。本书收录的对话,不仅展现了李先生的思想魅力,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讨论所吸引。在那个西方思潮涌动的时代,李先生是如何在坚守中国文化根基的同时,又积极吸纳外来文明的精华,为中国寻找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他的思考,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关照。书中的对话,语言风格各异,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思想的鲜活。我从中看到了李先生对中国前途的深切关怀,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而《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恰恰给了我这样的体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思想的巨人是如何在一片思想的荒原上,播撒下改革的种子。李泽厚先生的智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于西方思想的批判性借鉴,以及他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见,都让人拍案叫绝。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情本体”的讨论,那是一种多么动人的哲学视角!将情感的力量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创新解读,更是对我们理解人性和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启示。书中的对话,语言风格多样,有的严肃深刻,有的诙谐幽默,但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启蒙”的探讨,李先生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重新定义和理解“启蒙”的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个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和希望的年代。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李泽厚先生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敏锐的思想,引领着我们对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关于“中国性”的论述,尤其令我着迷。在那个西方思潮涌入的时代,如何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又能借鉴外来文明的精华,李先生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他的思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书中的许多对话,都触及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问题,例如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等。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实用理性”的探讨印象深刻,李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发展中,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交织与张力?他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评分

《李泽厚对话集:八十年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困惑和探索的时代。李泽厚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一代人走出了迷茫。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交流,更在于它所呈现的思想的力量。我特别欣赏李先生在书中对“文化心理结构”的探讨,他如何将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个体心理紧密联系起来,并解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的分析,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对当下现实的关照。书中的对话,呈现了多种思想交锋的场景,既有温和的探讨,也有激烈的辩论。我从中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真诚和勇气,也看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当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我的这项工作从收集资料、建立与收入和财富分配有关的历史时间序列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借助于理论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尽量少这样做,除非这个理论能够加深我们对观察到的变化的认识。举例来说,收入、资本、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论概念而非数理推导得来的确定性概念。然而我会证明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有趣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现实,只要我们对于精确性有限的衡量标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我也会使用一些数学公式,例如a=r×b(国民收入中的资本份额等于

评分

已经13印了,包装盒子够大,拆开盒子捆绑的,3个书盒还是完好的,这套书是我比较喜欢的,上美的收藏本四印前每本都标有版次,五印后只在最后一册标注版次。 昨夜夜观三国,发现定四州等几册重绘较多,但好处是印刷清晰,所以综合来说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本人有580收藏本一版一印。个人认为,除了少数封面、内页重绘外,其原稿印刷的封面、内页令人叹为观止,比之老一版、二版、79版、84版等等都要好(本人有老二版《千里走单骑》和《讨司马》,79版《千里走单骑》和《天水关》)。不少连友认为它不如老版,无非是先入为主、怀旧情结以及价格高低作祟罢了。以后即使三国小精出来,印刷效果也不会比收藏本强的,唯一的悬念是那些重绘页如何处理。 此前我还一直抱有终极本的希望。但昨天开始突然觉得这事情悬了。试想:上美再版所谓的终极小精也好,终极典藏宣纸也罢。封面能不再重绘吗?内页能不再重绘吗?如果这两点做不到,还是像收藏本那样,那就不叫终极本!或许真的不再会有终极再版三国了。最后说一下包装,京东最好用充气袋隔一下防止受损。另内页检验员应该检验一下,有的分册已粘在一起了,如不检查来回退换十分麻烦。

评分

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

2. 不仅谈哲学、美学和思想史,还有力图解决精神危机的社会关注、人文关怀。

评分

八十年代已经死去很多年了

评分

(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我的这项工作从收集资料、建立与收入和财富分配有关的历史时间序列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借助于理论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尽量少这样做,除非这个理论能够加深我们对观察到的变化的认识。举例来说,收入、资本、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论概念而非数理推导得来的确定性概念。然而我会证明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有趣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现实,只要我们对于精确性有限的衡量标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我也会使用一些数学公式,例如a=r×b(国民收入中的资本份额等于

评分

内容还没有看,封装很好,书也很新

评分

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