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N·沃勒,1979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伊隆大学,现任教于扬斯敦州立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并担任系主任。沃勒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于道德哲学、生物伦理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著作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无责任的自由》(Freedom without Responsibility)、《自然选择的自律》(The Natural Selection ofAutonomy)、《慎思伦理》(Consider Ethics)、《咖啡与哲学》(Coffee and Philosophy)等。
第 1 章 诚恳的讨论更容易改变对手的
观点 /1
争论时为何有人爱走极端 /3
如何与意见相左的人和平对话 /4
真正的价值分歧 /15
优雅地解决冲突 /17
学会批判性思考 /19
第 2 章 为什么有些处理伦理问题的方法
用处不大 /21
利己主义 /22
相对主义 /30
神命论 /35
学会批判性思考 /39
第 3 章 所有的伦理问题都有正确解决方案吗 /42
一条探讨伦理问题的最佳指南 /44
做一个公正的观察者 /47
躲在无知的面纱背后 /49
情感和原则的对立和统一 /51
快乐和痛苦的最大差值 /54
伦理学不能忽视的人情因素 /57
美德理论: 看待道德问题的不同方式 /59
作出批判性结论, 而非盲目接受 /61
学会批判性思考 /65
第 4 章 堕胎: 女性的正当权利, 还是赤裸裸的谋杀 /69
堕胎争论中的稻草人谬误 /70
对立的双方也可以有共识 /73
支持合法堕胎的常见理由 /76
反对合法堕胎的理由 /80
不同的意见中也许都透露了善意 /83
学会批判性思考 /85
第 5 章 死刑: 支持者和反对者是否被妖魔化 /88
关于死刑的稻草人谬误 /90
死刑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共识 /91
支持死刑的理由 /92
反对死刑的几个常见理由 /98
我们的立场 /106
学会批判性思考 /107
第 6 章 安乐死: 合法化是否就没问题了 /110
关于主动安乐死之争 /110
关于安乐死的稻草人谬误 /116
对立双方的共识是什么 /118
反对主动安乐死的几个理由 /120
赞成主动安乐死的几个理由 /124
对于安乐死, 我们的共识 /127
学会批判性思考 /128
第7章 为什么有人承认同性恋关系 却反对同性婚姻 /130
关于同性婚姻的稻草人谬误 /136
对立双方的共识是什么 /137
反对同性婚姻的几个常见理由 /137
赞成同性婚姻的几个常见理由 /141
为什么很多人反对同性婚姻 /143
学会批判性思考 /144
第 8 章 移民: 不是离开的自由, 而是进入的自由 /147
最有争议的一个移民问题 /147
关于移民问题的稻草人谬误 /151
非法移民者的子女应该被驱逐吗 /153
支持更严格移民政策的理由 /153
支持更开放移民政策的理由 /156
关于移民, 我们几乎没有共识 /161
学会批判性思考 /162
第 9 章 动物有舒适生存的权利吗 /165
关于动物权利的稻草人谬误 /167
我们的共识 /168
反对动物权利的理由 /169
支持动物权利的理由 /174
我们的立场 /177
学会批判性思考 /181
第 10 章 警方欺骗: 合理执法与滥用权力只差一步 /183
关于警方欺骗的稻草人谬误 /189
关于警方欺骗的两个共识 /191
支持欺骗性审讯技巧的理由 /192
反对欺骗性讯问技巧的理由 /195
合理执法与滥用权力只差一步 /198
学会批判性思考 /199
第 11 章 陪审团否弃权: 是民主的权利,还是民主的阻碍 /202
关于陪审团否弃权的稻草人谬误 /212
我们不能给无罪的人定罪 /212
赞成陪审团否弃权的理由 /214
反对陪审团否弃权的理由 /216
尊重和欣赏对手的观点 /218
学会批判性思考 /218
第 12 章 非法毒品合法化能减少吸毒贩毒吗 /222
部分毒品合法化的稻草人谬误 /223
打击毒品是我们一致的目标 /224
反对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的理由 /225
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的理由 /230
不要将毒品妖魔化 /236
学会批判性思考 /237
第 13 章 传承录取是一种继承特权吗 /241
关于传承录取的稻草人谬误 /244
忠于母校, 忠于公平 /246
赞成传承录取的理由 /247
反对传承录取的理由 /249
大学的录取过程并不公正 /251
学会批判性思考 /253
第 14 章 宗教和国家的关系 /256
矛盾重重的政教关系 /261
矛盾中的共识 /264
赞成严格的政教分离的理由 /265
允许国家部分支持宗教的理由 /268
我们的立场 /270
学会批判性思考 /271
第 15 章 爱国主义会是一种危险的
罪恶吗 /277
关于爱国主义的稻草人谬误 /285
爱国主义不等于无条件支持祖国 /286
赞成温和的爱国主义的理由 /287
反对温和的爱国主义的理由 (赞成世界
主义 ) /290
温和爱国主义者与世界主义者的共识 /294
学会批判性思考 /295
第 16 章 言论自由还是言语规范 /300
关于言论自由与言语规范的稻草人谬误 /303
达成共识前, 请克服偏见 /304
赞成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的理由 /306
赞成言语规范的理由 /308
言论自由和言语规范的共识与争议 /310
学会批判性思考 /312
第 17 章 企业的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 /315
关于企业责任的稻草人谬误 /317
盈利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 /318
反对企业责任的理由 /320
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324
企业的底线: 不伤害他人 /327
学会批判性思考 /329
第1章 诚恳的讨论更容易改变对手的观点
许多棘手和容易造成分歧的伦理问题会导致国家、社区甚至家庭的分裂, 堕胎、死刑、 移民、同性婚姻和安乐死 等热点争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难题需要仔细研究、深入讨论, 甚至是严肃辩论。可惜的是, 似乎问题越严重, 越 有可能得不到仔细研究。以围绕堕胎的争议为例: 游行集会不断, 还有许多吸引人的口号, 如 “它与选择无关, 它与孩子有关”、 “如果男人能怀孕, 堕胎将成为一道圣餐”。 有大量的广告牌、网站和保险杠贴纸的文字会显示出支持一方或另一方。但是, 对于堕胎问题却鲜有深入的讨论: 反堕胎者参加集会, 阅读文献, 在博客上发布文章; 堕胎的支持者则参加对立的集会, 阅读其他的文献, 访问不同的博客。 当双方交锋时, 他们中间会有一条警戒线, 彼此往往会相互大声肆意侮辱, 新闻媒体也在找寻最极端的声音。 如果反堕胎者访问了堕胎支持者的博客, 抑或是堕胎支持者访问了反堕胎者的博客, 那也不是为了进行睿智的讨论, 而只是为了发一些刻薄的帖子, 谴责对手是道德上的怪物: 发帖者到时可以向追随者炫耀这种 “打了就跑” 的攻击。 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 如果你与坚定的反堕胎者萨拉、 忠实的支持堕胎者瑞秋一起进餐, 那双方有可能会事先有一项口头或不言而喻的协议, 即不讨论堕胎问题。 痛苦的经验告诉我们, 当意见相左的朋友讨论堕胎时, 宴会可能会不欢而散: 朋友间的意气相投消失了, 敌意加深了, 友谊也就破裂了。 瑞秋和萨拉很有可能隔着警戒线相互指责, 而不是深入地探讨堕胎问题。
在易造成分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上, 要想恭敬地进行深入的讨论很难。 相互对立的一方读 《纽约时报》, 另一方则读《纽约每日新闻》; 一方看福克斯新闻, 而另一方则是看全国广播公司播出的电视新闻。 互联网革命以及个人通信的飞速发展, 已经使得分歧日益加深。 我们希望这样神奇的信息来源和沟通会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在许多问题上也已经实现了; 但是在有关堕胎的争议上, 希望渺茫。 互联网不仅没有促进更好的理解, 反而使得那些持极端观点的人更容易找到知己、 进行内部讨论, 并且永远不想听到令人沮丧或不同的声音。 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中, 扭曲的看法得以传播、重复、鼓吹并被最终认定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观点越极端, 就越有可能迎合受众并最终俘获一些追随者。 持怀疑态度的人很快就会被忠实的信奉者驱逐出去。 极端和严重扭曲的观点甚嚣尘上, 睿智的讨论消失了。
争论时为何有人爱走极端
为什么人们的立场会变得如此迥异, 讨论变得如此激进?不是我们夸 张, 1 8 世 纪 末 至 2 0 世 纪 初 的 情 况 更 糟, 种 族 主义、 反犹太主义和宗教偏见公然盛行。 在经历了 “2 0 1 1年美国国会议员遭枪击事件” 的悲剧后, 我们应该会想起在1 9世纪中期, 在某一届国会期间, 一名国会议员几乎被另一名国会议员在众议院的地板上殴打致死。
时至今日, 人们进行辩论时的气氛仍然很不友好, 鲜有建设性的对话。 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因素, 但有几个因素十分突出: 第一, 互联网和媒体的扩张使得人们更容易仅和那些
与他们持相同观点的人交流, 并且几乎难以听到挑战他们信
仰的言 论。 你 只 会 从 那 些 与 你 的 观 点 完 全 一 致 的 网 站 获 取“新闻” 和观点, 并且几乎每一个在该网站发帖的人都会分享你的意见。 反对这些立场的将受到攻击, 他们的观点会被扭曲, 因为没有人打算好好讨论, 以正视听; 第二, “谈话类广播节目” 大举扩张。 在这类节目中, 诋毁的和极端的声音通常吸引的受众最多, 带来的广告收益也最多; 第三, 新闻直播通常简短而肤浅。 为了赢得观众, 它们更加注重娱乐新闻而不是认真地采集重大新闻和进行分析。 决定头条新闻的通常是附带的视频有多么引人注目或多么生动, 而不是该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调侃 “名人” 往往优先于影响全球的事件。
利比亚战争爆发的同时, 科特迪瓦也陷入了残酷的内战。此时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电视喜剧演员查理·辛在一次访谈中对此大放厥词。 或许你能猜出大多数美国新闻节目认为最具 “新闻价值” 的事件是哪些。 当他们报道政治辩论时, 吸引新闻团队的是那些做出了最响亮、 最愤怒和最极端陈述的人, 于是人们很快认识到, 这种极端表现是让他们的声音进入晚间新闻的最佳方式。 在某次市政厅会议上, 一个大声辱骂的人比一个安静提出重要问题的人更有机会上电视。最终, 竞选所需的大笔捐款诱使人们妖魔化他们的对手, 以恐吓潜在的捐款者: “奥巴马总统正在成立敢死队要杀死奶奶, 请寄钱以阻止这一悲剧的发展”; “美国国旗在加州的教室被禁, 上网请愿以停止这种对美国爱国主义的攻击”, 以及“请立刻使用信用卡捐款, 这样我们马上就能对这一暴行采取行动”。
……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让我好奇究竟有哪些“社会热点问题”会被纳入讨论,以及“激辩”的方式会是怎样的。当我翻阅目录时,发现作者挑选的议题涵盖了从科技伦理到环境保护,从教育公平到文化认同,几乎触及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都足以引发激烈讨论。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这些问题,而是通过一种“设局”的方式,将读者置于辩论的中心。他巧妙地设计了不同的辩论立场,并用富有说服力的论据来支撑每一方。读到关于人工智能的章节时,我被作者提出的“机器意识是否应该享有权利”这一问题深深震撼。我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而作者提供的不同视角,从法律、哲学、伦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剖析,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固有的观念。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正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鼓励我们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要深入事物的本质,去挖掘隐藏的逻辑和潜在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辩论”的技巧,更是关于“思考”的态度。作者在引入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时,都花了不少笔墨去铺垫背景,去梳理历史脉络,让我们能够理解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使得接下来的“激辩”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基础之上。我被作者对细节的关注所打动,他对每一个论点的阐述都力求严谨,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读到关于“气候变化责任划分”的部分,我被作者提出的“代际公平”的视角所启发。他引导我们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对后代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责任。这种将抽象的社会议题与个体责任相连接的思考方式,让我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辩论,并非只是为了争个输赢,而是为了共同探索更优的解决方案,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
评分刚拿到这本《优雅的辩论:关于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激辩》,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篇充满真诚的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理性对话和深度思考的渴望。我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议题,而是从“何为‘激辩’”这个哲学层面上开始了探讨,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他巧妙地将辩论视为一种艺术,一种在复杂多元的世界中寻求共识、理解分歧的工具。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沙龙,不同观点的碰撞如同璀璨的火花,照亮了那些原本可能被我们简单化或标签化的社会现象。作者对于“优雅”这个词的解读尤为深刻,他强调的并非是言语上的辞藻华丽,而是心智上的开放包容,以及在交锋中保持对他者观点的尊重。这种对辩论内在精神的溯源,为接下来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接下来的15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解析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知道,这不会是一场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一次智慧的启迪。
评分通读《优雅的辩论》一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倾听”。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开始审视自己在面对不同观点时的惯性反应。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快速站队,习惯于用预设的框架去解读他人的观点,而忽略了去理解对方的出发点和逻辑。书中对“同理心”的强调,让我幡然醒悟。他指出,有效的辩论,首先需要的是理解,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问题的存在。当我们在讨论“媒体自由与虚假信息”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谴责后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如何在保障自由的同时,构建有效的防范机制。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处理方式,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让我学会了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辨别真伪,去理解不同声音背后的逻辑。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思考的独立性和沟通的善意。
评分《优雅的辩论》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现场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辩论赛主持人,他不仅抛出了一个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议题,更重要的是,他将不同阵营的观点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论述得极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他在分析每个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旁观者清”的智慧。他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尽力还原了不同立场可能存在的合理性。例如,在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时,他既列举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益处,也深刻阐述了它可能造成的文化同质化和身份认同危机。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复杂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单一化和情绪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多个侧面,并且学会如何在这种复杂性中找到理性分析的切入点。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评分很好,很不错,京东的东西值得信赖!
评分还好
评分老公要的东西就必须买的
评分甚好
评分书的质量非常好,很值得一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好书
评分罗胖子推荐的应该不会太差,学学怎么交流观点
评分不值。这么贵,缺装帧简陋,内容也就一般。贵在哪里?
评分甚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