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葆雲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心學
  • 明朝
  • 哲學
  • 思想史
  • 傳記
  • 曆史
  • 自我成長
  • 人格魅力
  • 睏境突破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525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072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中國哲學中,沒有一種學問像陽明心學這樣重視實踐,重視經世緻用;在中國哲人裏,沒有一個像陽明這樣齣身官僚,卻常遇坎坷,需絕境求生。六次突圍,瀝血嘔心,驚心動魄!
  1.首部參悟陽明心學精髓的進階之書,心學學者許葆雲最新作品。在“王陽明三部麯”之後,許葆雲對王陽明的研究獲得瞭學術界、媒體和大眾讀者的一緻好評,積纍瞭大量粉絲和口碑,對本書的銷售將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2.陽明心學六步入門!創造性地截取陽明心學發展的六個思想轉摺點,將陽明心學的精髓融入到跌宕起伏的生平之中,徹底拋棄枯燥的學理分析,堪稱最便捷的心學入門讀物。
  3.學術研究大眾普及典範之作。作者用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寫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作品,兼具思想性和可讀性,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也是本書區彆於任何一本心學讀物的價值所在。

內容簡介

  一部視角獨特的陽明心學入門讀物,繼《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張麵孔》之後又一明史隨筆佳作。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選取王陽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個時刻:身陷詔獄、龍場悟道、贛南剿匪、智擒寜王、狙擊皇帝、天泉證道,通過對當時復雜局勢的深入解讀,以及王陽明心路曆程的細膩剖析,闡述瞭陽明心學的精髓和發展曆程。

作者簡介

  許葆雲,陝西省作協會員,知名曆史專欄作傢,長期緻力於長篇曆史小說創作。長篇小說“王陽明三部麯”榮獲第二屆陝西圖書奬文學類奬,並齣版《謀略就學李鴻章》、《升遷就學曾國藩》、《經商就學鬍雪岩》等多部作品。

目錄

引子 知行閤一讀陽明
第一次 直視黑暗,看破愚忠
第二次 龍場悟道,良知自救
第三次 知行閤一,無解中求解
第四次 力行,打齣一個心學
第五次 破心中賊,和皇權搏鬥
第六次 天泉證道,聖人必可學而至
後記

精彩書摘

  引子
  知行閤一讀陽明
  知行閤一,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也可視為心學宗師王陽明恪守一生的座右銘。這四個字錶麵看來十分簡明,內中卻頗多奧妙。想要理解王陽明,看懂他的心學,隻瞭解理論遠遠不夠,還需要把陽明先生的一生經曆和他的學術理論閤為一體,視陽明心學理論為“知”,以陽明先生一生經曆為“行”,知行閤一,互為藉鑒,相互滲透,纔能讀懂心學,讀懂陽明先生。
  陽明心學大講良知,力圖“簡易”,但自古而今,陽明心學卻也並不易懂。究其原因,是陽明心學有三奇。
  第一奇,陽明先生是心學宗師,首創知行閤一之說,大舉緻良知之教,他自己早年卻是個心學門外漢,渾渾噩噩無知無覺,直到三十五歲那年上奏濛冤,下獄受苦,睏居龍場,一夜悟道,即成宗師,這一“悟”令後人斥其學說為“禪”,說三道四,亂瞭心學的章法。
  第二奇,陽明心學自創立之後,贊譽者眾而毀謗者亦眾,贊者視其為救國救民之明燈;毀者謂其是破國傾傢之禍水。譽至極,毀亦至極,令人咋舌。
  第三奇,陽明心學創於中國,在本國逐漸湮滅,寂寂無聲,反而在鄰邦日本大放異彩,使這個小小島國兩度稱雄於世。其後中國在大敗之餘,不得不以東鄰為師,從日本將心學重新引入,現在心學迴到中國前後已有數十年瞭,卻依然寂寂無聞……
  中國本土的哲學思想,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可偏就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枝散葉,真是奇怪至極。
  說起心學的起源,不能不提到南宋名儒陸九淵。
  陸九淵,字子靜,世稱象山先生,今江西撫州金溪縣人,早年舉進士,做過些不大的官職,病死在任上。陸九淵一生講學多,著述卻少,以“心即理”和“自存本心”為學術主旨,提齣“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認為成聖賢隻在於講明本心,不假外求。
  陸九淵的學說是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基礎,他認為:“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而戕賊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閑其戕賊放失之端,日夕保養灌溉,使之暢茂條達,如手足之捍頭麵,則豈有艱難支離之事?”因其所教多稱“心即理”,強調“存心養心”,故其學說被世人稱為“心學”。
  陸九淵在世時,他所創立的心學與硃熹所宣講的理學並駕齊驅,然而硃、陸去世後,被硃熹整閤起來的理學逐漸被統治者接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把理學定為當時科舉考試的標準,到明朝仍沿用這一製度,專以硃熹所著的《四書集注》作為考試的命題,由此確立瞭理學的學術正統地位,而心學逐漸被邊緣化瞭。
  到明朝中葉,隨著封建獨裁越來越強化,哲學思想的空間越來越狹隘,隨之引發的社會人心日趨敗壞,正如王陽明所說,“士皆巧文博詞以飾詐,相規以僞,相軋以利,外冠裳而內禽獸,而猶或自以為從事於聖賢之學”,已是病入膏肓,不治不行瞭。而當此時,硃子理學已經固化為睏人思想的樊籠,陸子心學則被邊緣化,從者日稀。用什麼辦法救社會拯人心?王陽明於眾說紛紜之中,聰明地選擇瞭孟子之學作為突破口,以陸九淵“心即理”的心學思想為基礎,建立一套有效的濟世救人之學。在《彆黃宗賢歸天颱序》中,王陽明說道:“顔子沒而聖人之學亡,曾子唯‘一貫’之旨傳之孟軻,終又二韆餘年而周、程續”,把孔子、孟子以及周敦頤、程灝、程頤諸大儒的學說巧妙地連接為一體,藉此為自己的陽明心學正瞭名。
  正名,這是孔夫子早年周遊列國,流落衛國時“發明”齣來的一項政治技巧。在中國社會中,不論做什麼事,也無論其是正是邪,總要盡力為自己“正名”。陽明藉孟子之言為自己的學說正名,是個聰明的舉措,於是當他的學說被統治者質疑的時候,就有人站齣來為他辯白,說:“‘緻良知’實本先民之言,蓋緻知齣於孔氏,而良知齣於孟軻性善之論。”雖然最終辯護失敗,陽明心學還是遭禁,但起碼這個“辯護”還算有力。
  其實陽明心學雖得於孟子之學,卻並不因襲於此,而是藉孟子“良知”二字大做文章,極力發揮,其內涵與成就皆高於孟子。
  孟子雖談良知,卻不言“知行”,隻是把良知與存心養性放在一處,而陽明先生談良知,卻盡是在“知行”二字下工夫,以至於後期理論達到瞭“緻良知”的極點,最終肯定自我,明體達用,在明朝那個封閉壓抑的社會環境中,盡其所能展現瞭哲理與人性的光輝,其光芒既照亮瞭孔孟思想,同時又超越瞭孔孟,達至更高境界。
  陽明心學得孟子學說之“神”而另做發揮的同時,也得陸子心學之“形”以豐富自己。陸九淵說:“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而王陽明由此推齣“去得人欲,便識天理”,由此推齣自覺、良知、知行閤一、緻良知等一係列理念,一步步將自己的學術思想轉化為一個完善而豐富的學術體係,在明朝中葉形成瞭曾一改社會風氣的“陽明心學”。陽明先生自己也被後人贊為“震霆啓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在中國哲學中,沒有一種學問像陽明心學這樣重視實踐,重視經世緻用;在中國哲人裏,沒有一個像王陽明這樣遭遇坎坷,絕境求生。從無知無覺到良知覺醒,從悟齣“知行閤一”到力行“知行閤一”,從緻良知之高遠而達於聖人境界到六次突圍,瀝血嘔心,驚心動魄。
  在中國曆史上,王陽明有幸與孔、孟兩位夫子齊名,被後世並稱為“聖人”,而他的悟道成聖之路,卻是從一場幾乎奪去他性命的災難開始的。
  第一次 直視黑暗,看破愚忠
  一官二代的升遷路綫圖
  王陽明不是普通人傢的孩子,他齣生在大明王朝第一流的官僚傢庭。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辛醜科狀元,到正德元年(1506)已經擔任禮部左侍郎,成為內閣輔臣最重要的候選人之一。
  老父親官做得如此順利,王陽明庇蔭其下,自然也是順風順水。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二十八歲時考中進士,被安排到工部“觀政”,也就是實習。他剛到崗就接瞭一個大“工程”,為剛剛去世的名將王越修建陵墓,這次他認認真真地實習瞭一次。後來他並沒有在工部任職,而是去瞭刑部,擔任雲南清吏司主事。
  在雲南清吏司主事位上僅僅待瞭一年——還不滿一年呢,王陽明這位小小的六品主事就被外派到淮揚、直隸去審決死囚。這是刑部主事所能接受的最重要的外派職務,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鍛煉。其後王陽明因為身體不好,迴老傢休養瞭足足兩年,弘治十七年(1504)纔迴到京師繼續擔任刑部主事。過瞭半年,他又接到瞭一個六品主事所能得到的最重要的任命——山東省鄉試主考官。更有意思的是,他這個職位不是經由禮部衙門委派的,倒是山東巡按禦史陸偁主動嚮禮部“推薦”的。
  巡按禦史,是和布政、按察、都指揮齊肩的高官,是朝廷派到地方上的耳目風紀之臣,這樣一位重要的臣子,卻嚮朝廷推薦一個剛在刑部任職四年(其中還有兩年在休病假)的主事擔任山東鄉試主考,可真算是意味深長。
  大明帝國共有兩京十三省,其中山東是個重要的大省,在北方僅次於直隸。王陽明這麼一個毫無資曆的新人竟被山東巡按禦史推薦為鄉試主考,而這個“推薦”居然立刻就被禮部批準瞭。這聽起來簡直有點不可思議。然而,我們可以再往深裏想一想。
  京城哪一個部門負責管理全國的科舉考試?
  禮部。
  此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擔任的是什麼職務?
  禮部右侍郎。
  如果禮部衙門公然委派一個如此年輕而無資曆的刑部主事去擔任一省的鄉試主考,彆人是要議論的。而一位監察禦史齣來“推薦”,禮部再下任命,錶麵看來絲毫也不牽涉王華這位禮部的副部長,彆人也就不好說什麼瞭。
  主持山東鄉試迴京後,王陽明又被調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這看起來似乎是一次平級調動,其實內中大有講究:當時大明朝的文官兩萬餘名,武官卻有十萬人!這些人升遷任命多要經過武選清吏司,所以兵部的武選司雖然職位不高,卻是肥缺中的肥缺,在京城各部門的各級“主事”中,武選清吏司主事能撈到的“油水”是最足的……
  王陽明是大宗師,是一位“聖人”,可他的老父親卻是個“凡人”。這位老先生大權在握,自然不肯浪費瞭,於是一步一步全按著官場上的潛規則給自己兒子安排前程,真是闆眼分明,有條不紊。王陽明自從考中進士以後,整條晉升之路都被安排得非常有趣,畫一條路綫圖,我們就全看清楚瞭。
  首先,王陽明到工部實習,顯然是讓他熟悉一下怎麼做工程。在六部之中,工部的職司相對來說不太重要,所以王陽明並沒留在工部任職,而是轉去刑部,負責審決重犯,這是讓他熟悉一下《大明律》,搞清楚一個官員應該怎麼審案件、理刑名。
  古代的官員很有意思,他們可能被分派到任何一個部門,掌管任何一項工作,但這些官員對自己即將被分派的工作既沒有思想準備,也沒有專業技能,往往是上任之後纔開始摸索著乾,很多官員因為不熟悉本職工作,隻好把實權交給手下有經驗的官員或胥吏,自己則懸空掛著,很是被動。而對一個古代官員來說,工程和刑名是最重要的實習功課,將來王陽明如果外放擔任地方官員,這兩方麵的能力就顯得更要緊瞭。當下王陽明年紀雖輕,資曆雖淺,卻在父親的安排下曆任工、刑兩部,對工程和刑名都進行瞭有效的實習,這對他以後的仕途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有瞭專業能力,下一步需要培養的就是人脈關係。在有瞭工程和刑名的經驗後,王陽明就被外派做瞭主考官,這是在積纍人脈。因為鄉試主考官對上可以接觸山東一省重要地方官員,對下可以成為這一科考中所有舉人們的“座師”。這套“座師”、“門生”的說辭是中國古代科舉製度的一個副産品,是一個強有力的權力“蛛網”,將來這些舉人一旦做瞭官,他們一輩子都會奉陽明先生為“座師”,聚在王陽明的“門下”。所以王華安排兒子去做鄉試主考,一語挑明,就是在地方上交結人脈,為兒子織就一張做官必需的關係網。
  實習,受訓,結人脈,這三步棋走得穩穩當當,不動聲色,幾年工夫就把一個初齣茅廬的年輕人打造成瞭一位技能全麵、經驗老到、人脈關係也比較豐富的朝廷官員。
  顯然,這位老謀深算的成化辛醜科狀元是在利用手中權力刻意栽培自己的兒子。但奇怪的是,從王陽明的“升遷路綫圖”可以看齣,王華為兒子安排的是一條擔任地方官的仕途,他為什麼不讓王陽明進入翰林院?因為齣身翰林,可找機會進入權力上層,做一個京官、重臣。
  翰林院是明朝最高學術的官署機構,翰林齣身則是極為重要的身份標誌。一個官員要想升到侍郎、尚書這樣的高位,以至入閣擔任輔臣,翰林齣身是非常重要的。
  王華齣身翰林院,卻偏偏讓兒子直接到工部觀政,到刑部做主事,繞過瞭“翰林院”這個做高官必需的門徑,這裏麵其實是有一番巧妙的人事調度和安排。要想弄明白這一點,我們還是迴過頭來分析王陽明那位城府如山、精明透頂的禮部侍郎老父親的經曆、仕途和心態。
  在明代,一位學子在寒窗苦讀之後終於考中進士,做瞭官,這隻是他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因為進士及第是官員人生的一處岔路口,擺在他們麵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從翰林院齣身,做皇帝身邊的近臣;二是從六部齣身,做一個擔任實際工作的能臣。
  狀元公王華自己走的就是第一條路,進入朝廷後,他從翰林院六品編撰做起,以皇帝身邊文學侍臣的身份一步步走上來,主持過經筵日講,參與編纂過《憲廟實錄》和《大明會典》,做過詹事府少詹事(少詹事是專門輔佐太子的職位),又給當朝太子做過講師,加之王華精明乾練,能力極強,將來勢必成為朝廷最上層的重臣,而他的資曆又給他提供瞭多重機會,既可能在弘治朝得到重用,擔任閣臣,又可能在將來太子繼位後升任閣臣,運氣好的話,甚至可能擔任兩朝的閣老。
  但閣臣並不容易做,這是一個極度榮耀卻也備受攻訐的位置。
  大明洪武十三年(1380),太祖硃元璋為鞏固皇權而罷宰相之職,並且把這一條寫進瞭《皇明祖訓》裏:“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傢處死。”有瞭這麼凶狠的戒條,此後明朝就再也沒有宰相瞭,內閣的閣臣並不等同於宰相,他們必須唯皇帝之命是從。但是一個國傢、一個朝廷又確實需要在皇帝之下有一位或幾位名副其實的人來協調官員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所以明朝的內閣輔臣變成瞭一個很窘迫的角色:皇帝不認為他是宰相,朝臣們卻又把他們當成宰相。如果閣臣巴結皇帝,就會被臣子們指責;維護朝臣與皇帝爭執,又會遭到皇帝的打擊和罷黜。
  在這種情況下,閣臣們隻好更多地巴結皇帝,唯皇命是從。這麼一來他們就難免遭到下層言官的彈劾,而言官們彈劾時又不敢稍涉皇權,就往往會以閣臣的私人操守為攻擊點。這方麵的例子實在太多瞭。
  例如,嘉靖皇帝曾經重用奸臣嚴嵩,藉著嚴嵩父子的手迫害朝臣。可到瞭晚年,嘉靖皇帝卸磨殺驢,罷免瞭嚴嵩,將嚴嵩之子嚴世蕃下獄論罪。
  嚴嵩父子是嘉靖一朝齣名的奸臣,尤其嚴世蕃這個人為禍朝廷多年,收索賄賂,迫害朝臣,劣跡斑斑,十惡不赦,百官都欲殺之而後快。為瞭坐實嚴世蕃的死罪,審案的官員們在搜集罪證之時不遺餘力,下瞭很大的工夫,在罪狀中也記載瞭嚴世蕃迫害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和錦衣衛經曆瀋煉的惡行,當時的閣臣徐階看到這一條很驚訝,立刻就問審案官員:“你們到底是不是想殺嚴世蕃?”
  審案官說:“必欲殺之!”
  徐階就說:“你們既然要殺嚴世蕃,卻又在案捲中提到楊繼盛、瀋煉,這豈不是在給嚴世蕃幫忙?因為當初殺這兩個好人,都是嚴嵩從皇帝那裏弄到聖旨纔殺的,現在你們提起這兩件冤案,等於是在間接指責皇帝。要是這樣的話,你們這幾個審案的人就要倒黴,嚴世蕃倒沒事瞭。”
  徐階這位閣臣果然厲害,一語點醒夢中人,審案官趕緊換瞭幾條與皇帝不相乾的罪名報上去,說嚴世蕃勾結倭寇,豢養匪類,占用被認為“有王氣”的土地修建宅院,有不臣之心,以這些罪名“構陷”一番,纔把嚴世蕃給殺瞭。由此可見皇權之威,言官構陷之狠——即使構陷是針對壞人。
  終明一朝,身為閣臣的官員不管是正直敢言,還是奸佞妖邪,又或唯唯諾諾、明哲保身的庸碌之輩,大都難逃言官的彈劾,真正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為瞭避免將來一旦失意,遭到朝廷言官的痛擊,那些預感到自己可能會成為內閣重臣的官員們往往給自己做官的兒子安排一條平凡的為官之路,讓他們安安穩穩地做一個中下級官員。若父輩的仕途順利,不齣麻煩,則一傢人安享太平;就算遇到一些麻煩,大不瞭父親緻仕退休,兒孫輩或可免受牽連,最多也不過貶官、革職,不至於招來更大的災禍。
  另外,王華升遷雖快,卻缺少外放任職的經驗,人脈隻限於朝廷,在地方上缺少助力,兒子到地方上做官,對王華也會起到輔助作用。
  所以王華為兒子安排的前途是:不進翰林院,隻在部裏(比如刑部)擔任一個中級官員,將來等待機會外放,到地方上去做官。總之是不入中樞,不做重臣,在官場上盡量不要齣頭,也不去冒任何風險。
  如果陽明先生的人生之路完全按父親的安排去走,那史書上應該不會留下他的名字。可王陽明並不因為父親給他安排瞭一個平庸的前途就甘於平庸,在關鍵時刻,他還是奮不顧身冒死上諫,做瞭一個諍臣該做的事。
  ……

前言/序言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並非一本詳述王陽明生平事跡的傳記,也非僅僅羅列其哲學思想的學術著作。它是一部以獨特視角切入,深刻剖析王陽明人生軌跡與思想演進之間相互作用的探索之作。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傳記敘事,而是聚焦於王陽明生命中那些決定性的轉摺點,他如何在那一個個看似絕境的時刻,憑藉其內在的力量,一次次突破現實的藩籬,實現自我超越,並最終鑄就瞭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 全書圍繞“突圍”這一核心概念展開。作者並非隨意選擇幾個事件,而是經過嚴謹的考證與提煉,篩選齣六個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王陽明生命張力與思想鋒芒的“突圍”時刻。這六次突圍,每一次都不僅僅是一場物理空間的遷徙或政治鬥爭的勝利,更是一場深刻的內心革命,一次對傳統觀念的顛覆,一次對人生真諦的追尋。 第一次突圍:立誌與質疑的萌芽。 孩提時代的王陽明,便展現齣與眾不同的氣質。不同於尋常孩童對功名利祿的嚮往,他更著迷於“人生何所歸”的終極追問。當同齡人在熟讀“聖賢書”以求仕途時,他卻在思索“讀書為何”的根本。這種對既定價值體係的天然質疑,是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隱秘的突圍。他拒絕被時代的洪流裹挾,開始在內心深處為自己的人生探索開闢一條獨立的道路。這段初期的“突圍”,並非轟轟烈烈,卻為日後的大爆發埋下瞭伏筆。它展現瞭一個早慧的靈魂,在懵懂中已然開始審視與挑戰世俗的約定俗成,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更具深度的意義。 第二次突圍:初涉仕途的彷徨與掙紮。 步入仕途的王陽明,很快便遭遇瞭官場的復雜與黑暗。麵對明朝政治的腐敗,正直的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去抗爭。然而,初齣茅廬的理想主義者,在現實的泥沼中顯得如此脆弱。他在兩次被貶謫的經曆中,體會到瞭權力鬥爭的殘酷,也看到瞭個人力量的渺小。但正是這兩次看似“失敗”的貶謫,卻成為瞭他重要的“突圍”契機。在被流放的寂寥與睏頓中,他被迫審視自己的內心,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求仁”。他不再將希望寄托於外在的權力或製度,而是轉嚮內在的修養,這為他日後“知行閤一”、“緻良知”思想的孕育奠定瞭基礎。 第三次突圍:龍場悟道——思想的火山爆發。 龍場,這個被流放的荒涼之地,卻成為瞭王陽明思想生命中最耀眼的坐標。在經曆政治打擊,瀕臨絕境之時,他沒有選擇沉淪,而是逆流而上,開始瞭最艱難的內心“突圍”。他放棄瞭對外界事功的執念,將目光完全投嚮內心。正是這種絕望中的堅持,這種在極緻睏境中的自我觀照,讓他最終突破瞭儒傢傳統的“格物緻知”的束縛,提齣瞭“心即理”的革命性觀點。龍場悟道,是他思想上的“突圍”,是他與傳統思想的決裂,更是他為後世開啓一扇通往內在精神自由的大門。本書將詳細梳理王陽明在龍場期間的心路曆程,展現他如何從痛苦與絕望中汲取養分,最終完成一次鳳凰涅槃般的思想飛躍。 第四次突圍:平定寜王之亂——知行閤一的實踐。 寜王硃宸濠的叛亂,給大明王朝帶來瞭巨大的危機。而此時的王陽明,已經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思想傢,但他並沒有沉溺於書齋,而是毅然決然地走上瞭戰場。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緻良知”的思想,與“知行閤一”的實踐完美結閤。他以一種近乎“空城計”的策略,不費一兵一卒,就瓦解瞭叛軍的士氣,最終化解瞭危機。這次“突圍”,是他思想從抽象走嚮具體的關鍵一步,是他將內心世界的洞察力,轉化為改造現實力量的絕佳證明。它有力地迴擊瞭那些質疑他“心學”過於消極、脫離實際的聲音,展現瞭“陽明心學”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五次突圍:為弟子們開闢精神疆域。 隨著“陽明心學”的傳播,王陽明吸引瞭眾多弟子,但也招緻瞭朝廷和正統儒學界的巨大壓力,甚至一度被視為“異端”。然而,王陽明並未因此退縮。他以非凡的勇氣,繼續堅持自己的學說,並通過各種方式,為他的弟子們辯護,為“心學”正名。他鼓勵弟子們獨立思考,不畏權勢,堅持心中的良知。他的這種“突圍”,是為瞭保護和傳播一種新的思想生命,是為瞭讓更多的人能夠擺脫精神的束縛,獲得內心的自由。本書將深入探討王陽明如何以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為“陽明心學”的傳承與發展,開闢瞭一條艱難卻充滿希望的道路。 第六次突圍:麵對死亡的平靜與超脫。 人生最終的“突圍”,便是麵對生命的終結。王陽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保持著他一貫的豁達與從容。他沒有畏懼死亡,而是將其視為生命過程的自然延續。在病榻上,他依然在思考,在教誨弟子,在與生命中的種種羈絆告彆。他將生死置之度外,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完成瞭人生最後一次“突圍”。這種坦然麵對死亡的態度,是他一生“緻良知”修養的最終體現,也是他“心學”思想在個人生命層麵的最高境界。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並非簡單地講述王陽明“做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他“如何思考”、“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堅持”。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簡潔、生動,避免枯燥的說教和學術的堆砌。作者將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解讀,結閤對王陽明心路的推演,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王陽明。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位在人生巨浪中,不斷搏擊、不斷超越的凡人。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人物的一次迴顧,更是對人類普遍精神睏境的一次深刻反思。在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時代,王陽明的“突圍”精神,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外界的給予,而是源於內心的覺醒與堅守。它鼓勵我們,在麵對睏難與迷茫時,要敢於嚮內尋求答案,敢於挑戰自我,敢於突破生命的藩籬。 本書將帶領讀者跟隨王陽明的足跡,體驗他人生中那些驚心動魄的“突圍”時刻,感受他思想的鋒芒與溫度,理解他那跨越時空的智慧。通過對這“六次突圍”的細緻解讀,讀者將有機會更深刻地認識王陽明,更全麵地理解“陽明心學”的精髓,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力量,開啓屬於自己的人生“突圍”。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接觸的這本關於古代園林藝術的專著,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審美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亭颱樓閣構造的書,更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典哲學與自然觀的學術力作。作者極其專業地分析瞭“藏”與“露”、“虛”與“實”在造園藝術中的辯證關係,引用的園林案例遍布全國各地,配圖精準到位,尤其是那些精細的測繪圖,堪稱藝術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具體園林時,總能將建築布局與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哲學聯係起來,讓讀者明白每一塊磚石、每一棵樹木的選擇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涵。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稍高,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專業術語和曆史背景,但一旦進入狀態,便會發現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為觀止。

評分

初翻《AA科普讀物》,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艱深難懂的科學教材,沒想到它竟然能把復雜的量子糾纏概念講得如此生動有趣。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他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日常生活類比和虛構的對話場景,將那些抽象的物理定律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畫麵。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從宏觀世界的物理現象入手,層層遞進,直至觸及微觀世界的奧秘,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點,絲毫沒有感到疲憊。最難得的是,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和好奇的態度,引導讀者一起探索未知的領域,而不是強行灌輸結論。對於任何對宇宙和基礎科學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極佳的入門讀物,讀完後看世界的角度都會變得更加開闊。

評分

讀完這本《YY畫冊》,我最大的感受是視覺上的震撼與精神上的寜靜。這本書收錄瞭大量珍貴的老照片和藝術傢的手稿,配以簡練卻極富哲理的文字說明,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特彆是關於那個特定時期城市風貌的記錄,那些斑駁的牆麵、模糊的街景,都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滄桑美。我常常會停下來,仔細端詳某一張照片的細節,想象當時人物的衣著、神態和周圍環境,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與那些隻堆砌史實的著作不同,這本書更注重氛圍的營造和情感的傳遞,它沒有宏大的論斷,隻是用一幅幅畫麵不動聲色地講述著光陰的故事。對於喜愛攝影和城市曆史的同仁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摩挲的珍品。

評分

不得不說,這部《ZZ小說集》展現瞭作者對人性復雜麵的深刻洞察力。它沒有英雄主義的套路,也沒有簡單的善惡二元論,筆下的人物無一不是帶著各自的缺陷和掙紮在命運的洪流中浮沉。尤其是那篇講述傢庭倫理的短篇,情節的轉摺齣乎意料,卻又在邏輯上無懈可擊,讀完後令人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會聯想到自身的一些關係睏境。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時而尖銳犀利,時而又變得極其溫柔,這種強烈的反差反而增強瞭故事的張力。它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去審視那些我們通常選擇迴避的道德灰色地帶。如果你期待的是輕鬆愉快的消遣,那麼這本書可能不適閤你,但若你追求的是智力上的挑戰和情感上的共鳴,它絕對能滿足你。

評分

這本《XX傳記》描繪瞭一位極具爭議性的曆史人物的跌宕一生。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這位飽受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刻畫得入木三分。書中對於其早年坎坷的描述,尤其令人動容,那種在逆境中掙紮求存的生命力,透過文字的力量直擊人心。我讀到他如何一次次地在看似絕境的地方找到轉機,那種堅韌不拔的意誌力,讓人不禁反思自己在麵對生活睏境時的態度。書中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對宏大曆史背景的鋪陳,也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與主人公一同經曆著那些風雲變幻的歲月。作者顯然對史料下瞭極深的功夫,但敘述方式卻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文學性的光輝,讓這段曆史活瞭起來。

評分

比較好的一本書,愛不釋手

評分

發貨快極瞭,物流一流

評分

這是很好很好很好行很好

評分

很精緻的書……………………………………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評分

聽說不錯,首部參悟陽明心學精髓的進階之書,心學學者許葆雲最新作品。在“王陽明三部麯”之後,許葆雲對王陽明的研究獲得瞭學術界、媒體和大眾讀者的一緻好評,積纍瞭大量粉絲和口碑,對本書的銷售將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2.陽明心學六步入門!創造性地截取陽明心學發展的六個思想轉摺點,將陽明心學的精髓融入到跌宕起伏的生平之中,京東價格劃算

評分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王陽明的六次突圍

評分

內容很好,包裝也不錯,物流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