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高效生产实用技术

生姜高效生产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长江 编
图书标签:
  • 生姜
  • 种植技术
  • 高效生产
  • 实用技术
  • 农业技术
  • 姜种植
  • 农作物
  • 种植管理
  • 农业生产
  • 生姜栽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7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32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
字数: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姜高效生产实用技术》一书与其它生姜栽培书的不同之处是通过采访了很多业内人士,专门写了生姜市场,而且本书介绍的栽培技术紧扣栽培效益这个主题,只介绍简便实用高效的技术,事倍功半的技术不作介绍。还专门介绍了如何克服生姜连作障碍,这是目前生姜生产技术上的突破。本书内容从实践中来,语言活泼幽默,易于被农业生产第一线农民及农技人员所接受。本书从生姜种植者的角度,替他们解决其所思所盼,是一部非常有实用价值的图书。

内容简介

  《生姜高效生产实用技术》介绍了生姜市场的基本情况,生姜的生物学特征,生姜类型和品种,生姜露地栽培技术,生姜大棚栽培技术,姜芽栽培技术,生姜病虫防治技术,克服生姜连作障碍的方法以及生姜贮藏技术。《生姜高效生产实用技术》作者总结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推广经验,用浅显易懂语言配以大量插图,介绍简便、实用、高效的生姜栽培技术,重点突出,可操作性较强,可供广大姜农、蔬菜种植业主及基层农技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一、生姜市场概述
(一)我国生姜生产概况
(二)生姜的市场销路
(三)种植面积的影响因素
(四)市场价格预测方法
1.根据上年市场价格预测
2.根据姜种销售数量预测
(五)近年来生姜价格暴涨暴跌原因分析

二、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一)生姜的主要器官
1.根
2.茎
3.叶
(二)生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
2.光照
3.水分
4.土壤
5.养分
(三)生姜生长发育和农事活动过程
1.发芽出苗期
2.幼苗期
3.旺盛生长期
4.休眠贮藏期

三、生姜的类型和品种
(一)生姜的类型
1.按植物学特性分类
2.按用途分类
3.按产品形态分类
4.按肉质颜色分类
(二)生姜品种

四、生姜露地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
2.姜种准备
3.土地选择
4.深翻土地
5.施足底肥
6.开沟防涝
7.土壤消毒
(二)姜种处理
1.晒种选种
2.浸种拌种
3.姜种催芽
(三)大田栽培
1.播期安排
2.栽培方式
3.播种密度
4.播种方法
5.芽前除草
6.播后覆盖
7.安装供水设施
(四)田间管理
1.追肥管理
2.补充微肥
3.水分管理
4.田间除草
5.适度遮阴
6.田间培土
(五)适时收获
(六)小拱棚覆盖延迟收获
(七)露地生姜间套作技术
1.与粮食作物套作
2.与蔬菜作物套作
3.与幼龄果园套作

五、生姜大棚栽培技术
(一)大棚生姜春季早熟栽培
1.塑料大棚的类型与搭建
2.土地准备
3.培育壮芽
4.提前开沟
5.适时播种
6.棚内覆膜
7.温度管理
8.肥水管理
9.控制杂草
10.培土垒蔸
11.适时收挖
(二)大棚生姜特早栽培技术
1.适宜地区
2.时间安排
3.田间管理
4.适时收挖
(三)大棚生姜秋延栽培技术
1.农事安排
2.搭建拱棚
3.温度管理
4.适时采收

六、姜芽栽培技术
(一)锅炉循环供热栽培技术
1.生产准备
2.适时播种
3.供热管理
4.田间管理
5.适时采收
(二)大棚冷床姜芽栽培
1.适时播种
2.泼施肥水
3.搭建拱棚
4.肥水管理
5.拆棚遮阴
6.适时收获

七、生姜病虫害防治
(一)姜瘟病
1.防止土壤传播
2.防止种姜传播
3.防止肥水传播
4.防止株间传播
5.化学防治措施
(二)生姜根结线虫病
1.农业防治
2. 增施有机肥
3.土壤消毒
4.药剂防治
(三)生姜根茎腐烂病
(四)生姜斑点病
(五)生姜纹枯病
(六)生姜炭疽病
(七)生姜病毒病
(八)高温失绿症
(九)新叶扭曲症
(十)姜螟
(十一)蛴螬
(十二)小地老虎
(十三)斜纹夜蛾
(十四)蝼蛄

八、克服生姜连作障碍
(一)实行轮作的方法
(二)实行连作的方法
1.稻姜连作克服连作障碍
2.关水淹田克服连作障碍
3.早播休耕克服连作障碍
4.灭害增肥克服连作障碍
九、生姜贮藏技术
(一)生姜贮藏的基本要求
1.对生姜的要求
2.对温湿度的要求
3.对填充料的要求
(二)生姜贮藏的方式
1.地下贮藏
2.地上贮藏
(三)贮前消毒灭虫
(四)生姜窖贮的方法
(五)贮藏期间的管理
1.温度管理
2.湿度管理
3.贮藏期间的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生姜高效生产实用技术》:
  2.时间安排
  大棚生姜冬季栽培,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人工催芽,12月中旬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后及时扣棚,并加盖小拱棚,密闭保温。从种姜幼芽萌发开始,到第1片姜叶展开需40~45天,幼苗期需70~75天,旺盛生长期需50~55天。5月上中旬开始收挖,最迟应在5月下旬全部收挖完毕。
  3.田间管理
  大棚生姜特早栽培与大棚生姜春季早熟栽培的田间管理基本相同,可参照前面章节实施。略有不同的是温度管理。冬季的温度较低,播种后需及时扣棚保温增温。在冬季的阴天,大棚可增温3~4℃,晴天可增加5℃以上,在大棚内加盖小拱棚,阴天可增温4~5℃,晴天可增温5~6℃。因此,在棚内阴天温度低于10℃的地区,均应在地表覆盖一层地膜,并加盖小拱棚,实行“三膜”覆盖,以提高生姜生长的环境温度,促进姜种发芽出苗。播种后要尽量保持大棚的密闭状态,发现有大棚破损漏风现象应及时补救。要经常对大棚进行检查巡视,一方面要防止低温危害,同时也要防止高温危害。在大棚加小棚的覆盖条件下,如果晴天日照充足,棚内温度有可能超过30℃,高温持续时间太长,可能烫伤姜种,造成姜芽坏死。出苗前如棚内温度上升至30℃以上,应及时揭开大棚两端棚膜通风降温。在姜芽顶土后,要及时撤除覆盖在地表的地膜。生姜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8℃,而开春后棚内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以上,因此在棚内温度达到25℃以上时应适时拆除小拱棚,保留大棚。棚内气温白天尽量保持在25~30℃,夜间保持在18~20℃。在棚外气温稳定在25℃左右时,可白天揭膜、晚上覆膜,炼苗约7天后除去拱棚覆膜。在四川攀西地区大约在4月底或5月上旬,可将大棚膜全部拆除。
  4.适时收挖
  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大棚特早栽培的生姜可在5月上中旬开始收挖,最迟应在5月下旬全部收挖完毕。此时,市场上的鲜姜很少,及时将冬季播种的生姜销往市场,效益十分可观;如果与有一定销售经验的菜商联系,远距离销往大城市的市场,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大棚生姜秋延栽培技术
  大棚生姜秋延栽培与大棚生姜春季早熟栽培相比,有很多情况是相反的。春季早熟栽培是前期大棚覆盖,后期露地栽培;大棚生姜秋延栽培是前期露地栽培,后期覆盖栽培。大棚生姜春季早熟栽培希望能够尽早上市,以获取较高的销售价格和效益;而大棚秋延栽培通过延长栽培时间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尽可能将收挖时间向后延迟,以弥补市场空缺,获取较高的卖价和效益。
  ……

前言/序言


姜花初绽:探寻生姜绿色生产的创新之路 自古以来,生姜便以其独特的辛辣风味和药用价值,在中国人的餐桌和药箱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提升菜肴口感的灵魂调味品,更被视为温中散寒、健胃止呕的良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天然疗法的日益关注,优质生姜的需求量不断攀升,这无疑为生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传统的生姜种植模式,往往面临着产量不高、品质不稳定、病虫害频发、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生姜的高效、绿色、可持续生产,成为当前农业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姜花初绽:探寻生姜绿色生产的创新之路》,并非直接教授生姜的种植技术细节,而是将视角聚焦于生姜产业背后更宏观、更前瞻性的发展理念与实践。它旨在为所有关心生姜产业健康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全面审视行业现状、洞察未来趋势、启发创新思维的窗口。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生姜绿色生产体系。 第一章:解构生姜产业的“痛点”与“增长点” 在深入探讨绿色生产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生姜产业面临的深层问题。本章将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传统种植模式在产量提升、品质控制、成本核算、市场对接等方面的瓶颈。例如,为何部分地区生姜产量徘徊不前?是什么因素导致生姜的辛辣度和营养成分波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了怎样的长期影响?同时,我们也将挖掘生姜产业的内在“增长点”。这包括消费者对有机、无公害生姜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生姜在深加工领域的巨大潜力,例如提取姜黄素、开发姜味食品、甚至在化妆品和保健品行业的应用。理解这些“痛点”与“增长点”,是制定有效绿色生产策略的前提。 第二章:土壤健康:绿色生姜的“根”之所在 健康的土壤是孕育优质生姜的基石。本章将探讨如何从源头上改善土壤质量,为生姜的生长提供最佳环境。我们将重点介绍土壤改良的多种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有机质的循环利用: 深入分析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腐熟利用、绿肥种植等方法,如何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有机肥配比建议和腐熟技术要点,确保其安全有效。 微生物的“生机”力量: 介绍益生菌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如固氮菌、解磷菌、促生菌等,来活化土壤养分,抑制土传病害,促进生姜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我们将解析不同微生物菌剂的特性及其在生姜不同生长阶段的应用潜力。 轮作与间作的智慧: 探讨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模式,如何打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减少土壤养分的单一消耗,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我们将分析不同作物与生姜轮作的优势和可行性,以及如何通过间作来营造更丰富的生态系统,增强抗逆性。 第三章:病虫害绿色防控:守护生姜的“健康卫士” 病虫害是影响生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章将摒弃传统的化学农药依赖,转而倡导和推广一套系统化的绿色防控策略。我们将深入剖析: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监测预警: 强调对主要生姜病虫害(如姜瘟病、姜腐病、蚜虫、蛴螬等)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实现早期预警,从而做到精准施策,避免盲目用药。 生物防治的“自然之力”: 详细介绍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以及微生物农药(如 Bt、白僵菌、绿僵菌)等来防治害虫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将提供不同生物防治剂的选择、使用时机和技术要点。 植物源农药的“草本智慧”: 探索和介绍具有杀虫、杀菌、驱避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鱼藤酮、苦参碱等,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将其应用于生姜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物理防治的“巧手”运用: 讲解如何利用诱捕器、防虫网、地膜覆盖、高温消毒等物理措施,有效阻隔和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为生姜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 第四章:水肥一体化与精准管理:养分的“恰到好处” “三分种,七分管”,科学的水肥管理是生姜高效生产的关键。本章将重点探讨如何实现水肥的精准供给,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性: 强调土壤养分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生姜生长需求和产量目标,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我们将介绍不同生育期生姜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需求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来实现养分的平衡供给。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深入介绍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如何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精准输送。我们将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在生姜生产中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生姜长势,优化灌溉时间和水量。 生物刺激素与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 探讨海藻提取物、氨基酸、腐殖酸等生物刺激素在提高生姜抗逆性、改善品质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生姜的健壮生长。 第五章:智能装备与信息化助力:开启生姜生产的“智慧时代” 科技赋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章将展望和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智能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提升生姜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探讨无人机在植保(精准喷药)、施肥(精准撒肥)、长势监测、病虫害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航拍影像分析,为生姜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土壤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生长传感器等,实时监测生姜生长环境的关键参数(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等),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分析。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探讨如何整合来自农田、气象、市场等各方面的数据,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生姜的种植计划、水肥管理、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于生姜的生产过程溯源,提升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更高要求。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生姜的“长远之道” 绿色生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种贯穿于整个产业发展过程的理念。本章将强调可持续发展在生姜产业中的重要意义。 循环农业模式的构建: 探讨如何将生姜种植与其他农业生产活动(如畜牧养殖、菌菇种植)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强调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护农田周边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绿色品牌建设与市场对接: 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绿色生姜品牌,突出产品的生态价值和健康属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并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政策引导与科研合作: 呼吁政府加强对绿色生姜生产的政策支持,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更先进、更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 结语: 《姜花初绽:探寻生姜绿色生产的创新之路》旨在引领读者跳出传统的种植技术窠臼,从更高层面、更广阔的视野审视生姜产业的未来。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怎么种”的指南,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种得更好”、“如何种得更健康”、“如何种得更可持续”的思考集。本书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推动生姜产业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让这抹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姜”味,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惠及更多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人,时间成本对我来说非常宝贵。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动辄篇幅冗长,恨不得把所有已知的知识都塞进去,结果真正有用的信息反而被淹没了。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简和高效。它没有在一些非核心的理论上做过多的纠缠,而是直奔主题,聚焦于“如何最高效地产出优质的生姜”。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这一块,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到位。他没有推荐一堆昂贵的、难以采购的化学制剂,而是花了大篇幅介绍了“轮作体系的构建”和“生物防治手段”。例如,他详细对比了不同作物轮作后对线虫的抑制效果,并提供了具体的轮作时间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几种常见的高发病害,如姜瘟和姜黑疤病,分别给出了“早期预警信号”和“紧急处理方案”。这些方案的描述极其简洁有力,让你在突发状况面前,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不是手忙乱足地翻阅厚厚的资料。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写作风格,对于我这种时间敏感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每一页都没有浪费。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对“高产”这两个字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技术到位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但口感和品质往往会下降,成了“虚胖”的庄稼。这本书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它把“高效生产”和“优质采收”紧密地联系起来,阐述了这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作者深入剖析了生姜的生理发育周期,特别是根茎膨大期对光照、温度和养分的敏感性。书中有一个关于“控产提质”的章节,提到了通过控制浇水时机来诱导姜块形成更紧实的细胞结构,从而提升辣度和香气。我尤其关注了关于采收后处理的内容,这部分往往被很多书籍忽略。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是鲜姜还是用于深加工)来确定最佳采收期,以及采收到储存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风味和延长货架期。这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把控,让“高效”二字真正有了含金量,不再是空洞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提升。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挺犹豫的,毕竟我对农业技术这块了解不算多,总怕那些专业术语会让我望而生畏。但是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我想多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朴实,就像是邻居家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在跟你拉家常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他把一个看似复杂的种植过程,拆解成了好几个清晰的步骤,每一步都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说明。比如关于土壤的选择和改良那部分,他讲得特别细致,不只是告诉你用什么肥,还告诉你这块地的土壤结构对生姜的品质有什么影响,怎么通过一些简单的物理方法来改善板结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讲到“地膜覆盖技术”的那一章,里面不仅介绍了常见的地膜种类,还针对不同气候条件给出了选择建议,甚至连地膜铺设的松紧度对前期幼苗出土都有影响,这种精细入微的观察真的让我印象深刻。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就有了想去试验一下的冲动,感觉自己像是突然掌握了一把打开丰收大门的钥匙,对未来种植的信心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这本书的实用性,绝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直接能落地操作的“干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地域差异性”的尊重和考量。很多农业书籍都是基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理想环境来编写的,拿到咱们这种气候多变、土壤条件复杂的地区来用,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不是一刀切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设置了多个“场景模拟”的模块。比如,在讲到施肥策略时,它特别区分了沙质土、黏土和红壤的差异,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建议,并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涉及到养分的持留性和淋失速度。更妙的是,书中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区域讨论“反常气候下的应急调整”。当遭遇连绵阴雨或者突发的干旱时,这本书里都有对应的技术调整方案,比如如何紧急排水,或者如何利用喷灌系统进行小范围补水。这种与时俱进、考虑周全的态度,让这本书摆脱了传统技术手册的刻板印象,更像是一位全天候待命的资深顾问,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那种开放性的思维。很多传统农业书籍会给人一种“这套方法就是标准,你必须照做”的压迫感。而这本书则鼓励读者进行思考和微调。在很多关键技术点后面,作者都会附带一句类似于“在您的特定环境下,可以尝试以下调整”的引导性话语。比如,关于育种材料的选择,它列举了五种主流品种的特性,但没有武断地宣布哪一个最好,而是用表格对比了它们在抗病性、出芽率和市场接受度上的优劣。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理念,非常符合现代农业对创新和适应性的要求。它教会我如何去“诊断”我的田地问题,而不是仅仅给出“治疗”方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指令的操作工,而是拥有了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主导权和批判性思维,这对于一个想要长期在这个行业立足的人来说,是比任何产量数据都宝贵的收获。

评分

没看过

评分

没看过

评分

赠送社区种养书籍,希望对他们有帮助。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详细,很科学,很实用,很满意。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挺实用的书,辅导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