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先生以高超的书法艺术驰誉当今,其书法沉着痛快、凌厉雄迈,有丈夫风气。周先生笃信佛事,今用楷书收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部,以诚其精佛之心。通篇字字用意,一笔不苟,于流动之中透露端雅庄严气象,俊逸朴厚,诚为男的之品。今将此作原大四色编辑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其书法以米芾为基,博采众长,沉雄劲键,自成一家。
序
正文
与其他书法帖相比,这本经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气韵生动”的特质。许多楷书作品,即使结构完美,也容易显得板滞、缺乏生命力,仿佛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然而,周慧珺先生的笔下,即便是最严谨的楷书,也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比如在长篇经文中,你会发现墨色的浓淡变化并非随机,而是随着篇章的推进和情绪的起伏而微妙调整的,这在印刷品中得以忠实再现,实属不易。这种“呼吸感”的保留,让学习者在临摹时,能够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它仿佛在耳边低语:书法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情感表达。这种充满灵性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下去的动力,让我对传统楷书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期待。
评分深入研习其中所收录的楷书字体结构,我不得不惊叹于周慧珺先生在继承传统魏晋风骨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个人面貌。她的笔法,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绝非是僵硬的“描红”范本。初看,是唐楷的法度森严,结构端正,每一个横撇捺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数学计算,一丝不苟。但细品之下,却能察觉到行云流水般的内在气息,那种“力透纸背”的内劲,是常年功力积累的结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理,比如“金”字旁的点画,或“般”字旁的上挑,她都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显示出极高的控笔能力。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提升楷书境界的书者而言,这本经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写”,更是“为什么要这样写”,那种对法度的理解和对韵味的追求,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替代的直观感受。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士,我更欣赏这本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楷书,素有“正书”之称,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端正、沉稳的哲学态度。将《金刚经》这一佛教至高经典以楷书形式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在日常喧嚣的生活中,当我的思绪被这篇篇工整、沉静的文字所吸引时,那不仅仅是练字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无声的禅修。每一个笔画的落下,都仿佛在涤荡心灵中的尘埃。我发现,当我专注于模仿周慧珺老师笔下的每一个转折时,外界的杂念确实会奇迹般地减少,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极其难得的“静心良药”。这种将艺术实践与精神修养完美结合的出版物,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
评分这本《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墨香缭绕的质感,让人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笔墨的清香。我拿到书的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经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的作品。装帧的考究程度,绝对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水准,边角的烫金处理,在灯光下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芒,每一次摩挲都让人心生欢喜。内页的用纸更是没话说,那种吸墨性极佳的宣纸质感,让周慧珺老师的笔触得以最完美的展现。我特意找了几个不同品牌的高端钢笔和毛笔试写,发现即便是最细微的墨迹晕染,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楷书的端庄,又不失行书的灵动。光是欣赏这本实体的工艺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用书,更是一件值得供奉或陈列的艺术品,对于痴迷于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珍宝,那种对传统文化敬意的油然而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给予的体验。
评分我特别注意到,这本经书在版式编排上显然是经过了专业设计的,它充分考虑到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这一点非常人性化。与市面上那些简单粗暴的“原大印刷”不同,这本书在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把控上拿捏得恰到好处。临摹区域留白充足,便于铺展宣纸进行对照练习,而旁边的释文区域,则采用了略微小一号的字体,既保证了清晰可辨,又不会喧宾夺主,让学习者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范本之上。更值得称道的是,某些难度极高的复杂字,比如“罗”或“蜜”的连续书写,作者似乎特意在不同位置提供了结构略有差异的示范,这无疑是高明的教学策略,它引导我们认识到,书法之美在于变化,而非机械的复制。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使得练习者在临摹过程中,能更高效地捕捉到笔势的连贯性和整体的气韵。
评分字帖太好了,十年磨一剑
评分她的字没得说的,书的质量也可以的
评分作为书法练习用的,还不错吧。
评分正品
评分东西很不错,很满意,下次还要买
评分很早就像买了一直找不到,想不到京东有
评分书很好,配送速度超快,赞一个
评分喜欢周慧珺的书法作品,收藏了
评分“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回忆录四部曲之4:文学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