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珍稀菇菌栽培新技术丛书:鸡腿菇 竹荪 白参菌

名贵珍稀菇菌栽培新技术丛书:鸡腿菇 竹荪 白参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泽湘 编
图书标签:
  • 菇类栽培
  • 鸡腿菇
  • 竹荪
  • 白参菌
  • 珍稀菇菌
  • 农业技术
  • 食用菌
  • 种植技术
  • 菌类
  • 名贵品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9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19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贵珍稀菇菌栽培新技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名贵珍稀菇菌栽培新技术丛书:鸡腿菇 竹荪 白参菌》详细介绍了鸡腿菇、竹荪、白参菌等的栽培现状,经济价值、形态特征、生长条件、菌种制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资料翔实,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很适合新老菇农使用,亦可作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严泽湘,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科研所,荆州区食用菌学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严泽湘 (又名严鸿)1937年1月生,湖北仙桃人。1961年江汉农学院农学专科毕业。荆州区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荆州区食用菌学会副会长。从事食用菌科研与新科技推广工作。在食用菌代料栽培与大田套种及产品加工方面有所研究,其中研制的“仙奇牌山珍猴头酒”(国家注册商标)获1989年省轻工产品 “金鹤奖”。1990年以来,先后在《食用菌》《中国食用菌》《江苏食用菌》《全国食用菌信息》《湖北农业科学》《农业科技》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150多篇,已出版科技书籍十余本。

目录

第一章 鸡腿菇1
一、概述1
二、营养成分1
三、药用功能2
四、形态特征2
五、生长条件3
六、菌种制作4
(一)母种制作4
(二)原种、栽培种制作5
七、常规栽培技术6
(一)栽培季节6
(二)栽培方式6
八、优化栽培新法9
(一)袋式埋土栽培法9
(二)袋畦结合栽培法11
(三)室内菇房栽培法13
(四)室内层架式覆土栽培法15
(五)室内框架立体栽培法17
(六)室外阳畦栽培法18
(七)室外大棚栽培法19
(八)有机栽培法21
(九)人防地道栽培法24
(十)土洞大袋栽培法26
(十一)箱式栽培法29
(十二)生料袋式栽培法30
(十三)速生林地仿野生栽培法31
(十四)整草栽培鸡腿菇法37
(十五)麦秸发酵料栽培鸡腿菇法39
(十六)玉米芯发酵料袋栽鸡腿菇法42
(十七)苹果渣高产栽培鸡腿菇法43
(十八)鸡腿菇与辣椒间作栽培法45
(十九)鸡腿菇周年栽培法46
(二十)鸡腿菇工厂化栽培法48
(二十一)白鸡腿菇驯化栽培法49
九、病虫害防治50
(一)杂菌及防治51
(二)病害及防治52
(三)虫害及防治54
十、鸡腿菇畸形菇及其防治措施62
(一)畸形菇的形态及成因63
(二)畸形菇的防治措施63
十一、产品加工64
第二章 竹荪66
一、概述66
二、营养成分66
三、药用功能67
四、形态特征67
五、生态习性70
六、生长条件70
七、菌种制作72
(一)母种制作72
(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73
(三)竹荪开放式制作栽培种新法73
八、常规栽培技术75
(一)室内栽培法75
(二)室外栽培法77
(三)采收与加工80
(四)分级包装与贮存81
九、优化栽培新法82
(一)室内床架栽法82
(二)室内生料大床栽培法85
(三)室外阳畦栽培法87
(四)室外生料高产栽培法90
(五)室外熟料高产栽培法92
(六)园田化速生高产栽培法93
(七)代料野外高产栽培法96
(八)代料免棚栽培法97
(九)竹林无料仿生栽培法101
(十)果园套栽竹荪高产法102
(十一)竹荪大田春栽法105
(十二)大田高产畦栽法107
(十三)稻田开放式栽培法111
(十四)林地长裙竹荪栽培法112
(十五)棉秆竹荪高产栽培法115
(十六)稻壳栽培竹荪法117
(十七)麦草畦栽竹荪法118
(十八)玉米秆室内床架栽培竹荪法120
(十九)菌草栽培竹荪法121
十、竹荪出荪异常及预防123
十一、竹荪的病虫害及防治125
(一)病害126
(二)害虫131
(三)有害动物133
(四)病虫害防治措施134
第三章 白参菌139
一、概述139
二、营养成分139
三、药用功能140
四、形态特征140
五、生态习性141
六、生长条件142
七、菌种制作143
(一)母种制作143
(二)原种和栽培种制作145
八、栽培技术146
第四章 几种珍稀菇菌152
一、雷蘑152
(一)简介152
(二)形态特征152
(三)生态习性153
(四)生长条件153
(五)菌种分离培养153
(六)栽培方法154
二、松口蘑154
(一)简介154
(二)形态特征155
(三)生态环境155
(四)菌种制作157
(五)栽培方法158
三、榛蘑161
(一)简介161
(二)营养成分161
(三)药用功能161
(四)形态特征162
(五)生态习性162
(六)菌种制作163
(七)栽培方法164
附录166
一、常规菌种制作技术166
(一)菌种生产的程序166
(二)菌种生产的准备166
(三)母种的制作173
(四)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180
(五)菌种质量鉴定186
二、液体菌种发酵罐生产规程187
(一)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的工艺流程188
(二)操作要点188
三、无公害菇菌的生产要求192
(一)食用菇菌生产中的污染途径193
(二)防止菇菌生产及产品被污染的措施194
四、鲜菇初级保鲜方法196
(一)采收与存放197
(二)初加工处理197
(三)保鲜方法197
五、菇菌工厂化栽培成功的要素201
(一)栽培设施201
(二)菌株选择204
(三)培养料配方204
(四)优良的栽培工艺205
参考文献207

前言/序言


《名贵珍稀菇菌栽培新技术丛书:鸡腿菇 竹荪 白参菌》图书简介 本书集名贵食用菌栽培之大成,专注于鸡腿菇、竹荪、白参菌这三种极具市场潜力和营养价值的珍稀菇菌。在当前生物技术蓬勃发展、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高效、环保、低成本的栽培技术成为实现产业化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本丛书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前沿,系统深入地剖析了这三种菇菌的生长习性、生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从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环境控制到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全过程的最新栽培技术。 一、 鸡腿菇:鲜美独特,市场新宠 鸡腿菇,学名毛腿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以其形似鸡腿、肉质肥厚、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而闻名。其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抗癌、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用菌多样化和高品质需求的提升,鸡腿菇的市场地位日益凸显,其栽培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本书在鸡腿菇章节,首先 深入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鸡腿菇的遗传特性和优良菌株的选育策略。通过对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杂交育种以及优良单株的筛选,为高效稳定的生产奠定基础。其次 ,详细介绍了适用于鸡腿菇生产的多种培养基配方,包括太空包栽培、瓶栽以及槽式栽培等不同模式下的基质组成优化。特别强调了稻草、玉米芯、木屑等主要农废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添加麸皮、米糠、豆粕等营养物质的比例控制,旨在提高出菇率和菇体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接着 ,本书重点阐述了鸡腿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的精确调控技术。这包括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因素在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发育各时期的最适宜范围和调控方法。例如,针对菌丝生长阶段,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而原基形成则需要温度的适度降低和湿度的适当增加。书中将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精准的参数设置指南。 此外 ,病虫害防治是保证鸡腿菇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本书系统梳理了鸡腿菇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螨虫、菇蚊等害虫的发生规律、症状表现,并针对性地介绍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强调了源头控制、环境卫生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结合,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产品安全。 最后 ,在采收与加工部分,本书提供了科学的采收时机、方法,以及采收后的预处理、保鲜、包装等关键技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鸡腿菇的鲜度和风味。并介绍了鸡腿菇的多种深加工产品开发前景,如干制品、速冻品、休闲食品等,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市场拓展的思路。 二、 竹荪:天然的“菌中皇后”,养生保健的佳品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素有“菌中皇后”、“山珍之王”的美誉,以其形态奇特、色泽鲜艳、质地脆嫩、味道鲜美而著称。其不仅是名贵的食用菌,更因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独特的竹荪多糖成分,在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保健功效。 本书在竹荪章节,深入剖析 了竹荪不同菌株的遗传改良与优良品种的选育。特别关注了对子实体形态、生长速度、抗逆性等关键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在此基础上 ,详细介绍了竹荪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培养基优化技术。特别 是对于其主要栽培基质——甘蔗渣、玉米芯、秸秆等农废的精深加工和二次利用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发酵、添加营养物质,来提高基质的持水性、通透性和营养供给能力,从而提高竹荪的产量和品质。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关于竹荪子实体发生与发育过程中环境条件的精细化调控。这包括了温度、湿度、通气、光照等要素对竹荪菌褶(俗称“网裙”)发育速度、长度、颜色等影响的科学研究。书中 将提供一套基于物联网和智能控制系统的环境监测与调控方案,实现对竹荪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从而大幅提升竹荪的商品率和品质。例如 ,在菌褶发育初期,需要较高的湿度和充足的氧气,而当菌褶完全展开后,则需要适当降低湿度以防止霉变。 此外 ,竹荪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产量不高、周期长、易受病虫害影响等挑战。本书专门开辟章节,系统地介绍了竹荪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主要病害,如菇瘟、霉烂病等,以及虫害,如菇蝇、螨虫等,并重点 推荐了一系列绿色、高效的防治技术。这包括了加强栽培场所的通风消毒,合理控制培养基的pH值,以及在必要时安全、规范地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残留化学农药。 最后 ,对于竹荪的采收,本书提供了精确的采收指标和采收技术,以保证获得完整、高品质的竹荪。同时,详细 介绍了竹荪采收后的初步处理,如清洗、晾晒、烘干等工艺,并深入 探讨了竹荪的多种深加工途径,如竹荪罐头、竹荪粉、竹荪提取物等,以延长其货架期,拓宽其市场应用领域。 三、 白参菌:形似人参,滋补佳品 白参菌,又称白玉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因其菌盖洁白、菌柄细长,形似人参,故得名。其肉质细腻、清香爽口,是一种集食用、药用、保健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尤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而备受青睐。 在本丛书的白参菌部分,首先 ,对白参菌的品种资源进行了梳理,并重点 介绍了当前市场上受欢迎的优良品种的选育方法。这包括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和培育出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的白参菌新组合。其次 ,详细 阐述了白参菌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培养基配方优化。特别是 针对其对培养基的要求,介绍了如何利用稻草、麦秆、棉籽壳等多种农作物废弃物,配合麸皮、玉米粉等营养物质,科学配比,以达到最佳的培养基性能,有效提高出菇率和菌体质量。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 是关于白参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环境条件的精确控制。这部分内容 详细解读了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因子对白参菌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例如 ,在菌丝生长阶段,需要较高的温度和适度的湿度;而在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则需要适度的降温和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以及充足的新鲜空气。书中 提供了不同栽培季节和不同栽培场所下的环境调控方案,指导生产者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此外 ,白参菌的病虫害防治是确保生产成功的重要环节。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白参菌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病害,如细菌性褐斑病、霉菌病等,以及虫害,如菇蚊、螨虫等。并 针对这些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供了一套综合性的绿色防治策略。这包括 严格的栽培场所消毒、优良菌种的选择、培养基的合理配制,以及在必要时使用安全、低毒的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 最后 ,在白参菌的采收与加工方面,本书提供了科学的采收标准和方法,以确保采收的白参菌形态完整、品质优良。并 详细介绍了采收后的处理技术,如清洗、分级、包装以及冷藏保鲜等。此外 ,还对白参菌的深加工产品开发进行了展望,包括白参菌干品、速冻白参菌、白参菌食用调味料等,为产品增值和市场拓展提供指导。 总结 《名贵珍稀菇菌栽培新技术丛书:鸡腿菇 竹荪 白参菌》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菇菌产业发展指南。本书汇集了国内顶尖的食用菌专家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力求为广大食用菌生产者、科研人员、涉农企业及相关爱好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权威的栽培技术信息。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鸡腿菇、竹荪、白参菌等名贵珍稀菇菌的高效、绿色、可持续栽培方法,从而提升生产效益,拓展市场空间,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本书内容严谨,语言流畅,图文并茂,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有详实的案例分析,是不可多得的菇菌栽培领域的专业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一言难尽,印刷质量勉强过关,但字体和行距的设置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感到眼睛非常疲劳。尤其是那些涉及复杂生物学流程的图示,线条过于密集,色彩对比度又不够鲜明,很多关键的菌丝生长路径和孢子形成阶段的细节,需要我反复眯着眼睛去辨认,着实影响了阅读体验和知识吸收效率。坦白说,在如今这个对阅读体验越来越讲究的时代,一本专业技术书籍如果连最基本的视觉友好度都做不到,实在很难让人心悦诚服地将其奉为案头必备工具书。我本来是想把这本书带到菌场里,边操作边对照学习的,但现在看来,我更可能需要一台高亮度的平板电脑,把这些晦涩的图表单独提取出来,再用软件放大处理,这完全违背了我购买纸质书的初衷——那种实体书的直观和便携性。阅读的顺畅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大打折扣了。

评分

关于商业化运营和产品深加工的章节,内容显得非常单薄和保守。它简单提到了市场潜力,并鼓励读者进行品牌建设,但对于如何从采摘后的保鲜技术,到进一步开发如菌丝蛋白提取、功能性提取物(例如某些活性多糖或萜类化合物)的初级提纯流程,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操作的步骤或参考配方。这对于想要将种植延伸到价值链更高环节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缺失。现在大家都很清楚,单纯出售新鲜菌菇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真正的利润在于那些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如何“种出来”的层面,而对如何“卖出高价”和“转化产品”避而不谈,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期待的是一本能指导我从“田间”到“货架”乃至“实验室边缘”的综合性指导手册,而不是一本只关注“田间管理”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倒是挺有吸引力的,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背景,配上几张高清的菌类特写照片,看起来就让人觉得专业又神秘。我当初就是被这种视觉冲击力吸引的,想着里面肯定藏着不少关于那些“山珍”的独家秘诀。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准备一头扎进那些关于土壤酸碱度、培养基配方的技术细节里时,却发现内容似乎过于侧重于宏观的市场分析和历史沿革,对那些我急需的、手把手的操作指南着墨不多。比如,对于如何在家庭环境下模拟出最适宜的温度梯度,书里只是泛泛地提到了“需精确控温”,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设备选型建议或者成本预算参考。这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豪华菜谱的目录,却发现重点全放在了食材产地溯源上,关于如何用火候把味道逼出来的那部分,却轻描淡写,让人空留遗憾。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马上动手,哪怕是出了岔子也能对照着修改的“急救手册”,而不是一份高高在上的行业报告。希望后续章节能弥补这一点,否则这份投资的性价比就得打个问号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论文的严谨,虽然这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但却牺牲了可读性和推广性。大量的拉丁文术语和晦涩的生物化学名词,频繁地出现,中间几乎没有穿插任何生活化的比喻或者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对于一个有着多年传统农业经验,但对现代真菌学研究相对陌生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才能消化掉一小部分内容。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成功的种植户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一些巧妙的“土办法”结合书本知识,最终获得丰收的经验分享。这种“人情味”的佐证,往往比冰冷的实验数据更能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实操信心。缺乏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桥段,使得整本书显得过于高冷,让人望而却步,难以真正将其融入日常的生产实践之中。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菌种的病虫害防治部分,似乎采用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例如,对于普遍性的霉菌感染,它提供了一种广谱性的消毒流程,但对于那些特定菌种才容易爆发的、由特定环境湿度或通风不良引起的并发症,书中却语焉不详,或者干脆建议“咨询专业病理学家”。这在实际操作中是极其不友好的。真正的种植者需要的是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被推给另一个更高级的咨询服务。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购买这类书籍,就是为了在出现初期症状时,能迅速做出反应,避免小问题演变成灾难性的损失。如果书里能针对每种菌的生长周期,列出不同阶段最易感知的十种常见问题及其对应的非化学或低化学干预措施,那价值可就非同一般了。现在的处理方式,更像是给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却把最关键的“实战技巧”留白了,这对于想靠这本书入门或提升的读者来说,实在是不够厚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