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本《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米芾多景楼诗帖》读完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印刷所吸引。米芾的草书,向来以“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著称,而这本放大系列,无疑是为我们这些痴迷于碑帖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我尤其欣赏这套系列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那些墨迹的浓淡干湿、笔锋的回旋提按,都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米芾创作时的心境。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古人精神的对话。尤其是那些放大到极致的局部,让我得以观察到许多以往在小尺寸摹本中难以察觉的笔法奥秘。这对于我们临帖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以往只能靠想象揣摩的笔触细节,现在变得如此清晰可辨。我常常会花上大半天时间,对着某一两个字反复揣摩,试图解析其中蕴含的力度变化和结构美学。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字帖所能比拟。它不仅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堂由米芾亲自授课的艺术大师课。
评分这套系列的出版,对于推动传统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深入研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文本,更像是一个展示“书法解剖学”的窗口。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当米芾的毛笔在纸面上快速移动时,墨汁是如何被挤压、散开,最后又被收拢的。这种对于物质层面——即“墨与纸的交感”——的真实呈现,是传统影印本难以企及的。我甚至尝试将自己的临作与书中的放大局部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自己气息不连贯、笔力稍弱的环节。这种直接的、高保真的对比反馈,效率远高于单纯的自我感觉。我强烈建议所有致力于研究宋代尚意书风,尤其是米芾书法的学习者,将这本《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米芾多景楼诗帖》纳入案头必备之列。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看”,更是“学”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无法真正领会“米颠”那份洒脱背后隐藏的深厚功力。过去临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像“水中月镜中花”,缺乏那种浑然天成的气韵。直到接触了这本《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米芾多景楼诗帖》,才豁然开朗。书里对某些难点的解析,虽然没有冗长的文字说明,但仅仅是那极致的放大对比,就胜过千言万语。我发现,米芾在处理某些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时,其空间布局是何等精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处处暗合章法。尤其是几个转折处,那种收放自如的笔锋处理,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古代大师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范本。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写出米体的结构,更是如何去感知那种书写时一气呵成的动态美感。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帖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放大系列的价格通常不菲,担心它不过是噱头。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深入研习后,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我特意将它放在工作台前,每天固定时间对着其中几个字进行“神思”——先不急着动笔,而是仔细观察其结构和笔势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于“景”和“楼”这两个字,放大后的结构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清晰地展示了米芾如何运用欹侧的姿态来打破平衡,从而达到动态的和谐。这种深入肌理的观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草书结构美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书法作品,其力量并非来源于蛮力,而是源于对笔墨运行轨迹的绝对掌控与对审美平衡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收藏的书法字帖中,最具启发性和收藏价值的一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化应有的敬意。打开书页,那厚实、带有微微纹理的纸张,散发着一种沉稳的书卷气,让人在触摸时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我特别喜欢他们处理的留白空间,恰到好处,既突出了碑帖的主体,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拥挤或单调。在对比了市面上其他一些碑帖影印本后,我更加确信这套“放大系列”的价值所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碑帖,看的往往只是一个“形”,而这本选用的高清制版技术,让我看到了“神”。比如在描摹“多景楼诗帖”中那些连绵起伏的长线条时,能清晰看到墨色的渐变,这对于理解米芾如何运用腕力控制行笔速度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地复制了字,而是努力地复现了书写时那个瞬间的生命力。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宋代书法风格流变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近乎原貌的视觉样本。
评分好好
评分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1979年初夏的时候。那一年,我上初三,被升学考试压得昏头涨脑,有一天偶然到久违了的市图书馆去逛逛,发现那里竟然腾出一层楼面,新辟为"少年图书馆",专为初中以下的读者服务。我头一热,就当场办了一张证进去了。这多少有点奇怪,因为我不太记得自己有什么少年儿童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手头便拥有市图书馆的正式借书证,而且几乎从来不看"成人读物"以外的东西。根本就不屑看。偏偏在我行将告别少年的时候,会跑到一个到姗姗来迟的"少年图书馆",这实在要算是一种罕见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让我在"少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终于读到了少年应该读,并且可以读一辈子的东西。
评分流传千年的风水学说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建筑环境丛书:风水解析》力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风水的起源、发展和理论方法,并以大量实例阐释它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密切关系,特别是风水学中对环境生态和景观美学的贡献做了深入分析。通过挖掘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根源,及其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剖析和评判它的功过是非,对风水学说中涉及的玄学也做了介绍和评判,使人可以洞察真伪,揭开风水神秘的面纱,有助于人们去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它。
评分编写详尽,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碑帖经典放大系列:米芾多景楼诗帖
评分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1979年初夏的时候。那一年,我上初三,被升学考试压得昏头涨脑,有一天偶然到久违了的市图书馆去逛逛,发现那里竟然腾出一层楼面,新辟为"少年图书馆",专为初中以下的读者服务。我头一热,就当场办了一张证进去了。这多少有点奇怪,因为我不太记得自己有什么少年儿童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手头便拥有市图书馆的正式借书证,而且几乎从来不看"成人读物"以外的东西。根本就不屑看。偏偏在我行将告别少年的时候,会跑到一个到姗姗来迟的"少年图书馆",这实在要算是一种罕见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让我在"少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终于读到了少年应该读,并且可以读一辈子的东西。
评分好书
评分书还不错,可以的。。。
评分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1979年初夏的时候。那一年,我上初三,被升学考试压得昏头涨脑,有一天偶然到久违了的市图书馆去逛逛,发现那里竟然腾出一层楼面,新辟为"少年图书馆",专为初中以下的读者服务。我头一热,就当场办了一张证进去了。这多少有点奇怪,因为我不太记得自己有什么少年儿童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手头便拥有市图书馆的正式借书证,而且几乎从来不看"成人读物"以外的东西。根本就不屑看。偏偏在我行将告别少年的时候,会跑到一个到姗姗来迟的"少年图书馆",这实在要算是一种罕见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让我在"少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终于读到了少年应该读,并且可以读一辈子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