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温病01:温证指归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温病01:温证指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周魁<撰> 著,杨继红,赵怀舟,张凡 校
图书标签:
  • 温病学
  • 中医古籍
  • 温证指归
  • 叶天士
  • 清代医学
  • 传染病学
  • 中医药学
  • 医史
  • 古医籍
  • 温热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20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82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温证指归》清代周魁撰,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全书共4卷。卷一阐述温病的基本理论,计21篇。对温病的基本概念、发病特点、发病规律及其治则治法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说明和总结。卷二详载温病发病时各种证候变化、辨证要点、病机、与他病的鉴别以及治疗所用的方剂等,计61篇。卷三汇选治疗温证所使用的方剂,总计正方115首,附方18首。卷四为其搜集整理的16则典型温病病案。
  本次整理以足抄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一
引录孙真人论温一则
温证正名论
温证汇海论
温证穷源论
羊毛疹辨
治温证当明气运方隅高下
人质强弱论
发明温热伤寒不同断断不
可混治
治温毒当与治痘毒同参
治温当以保元为要
吴又可为治温证千古一人
温病有表证无表邪论
治温证当明五兼十夹
舌胎论
望色论
切脉论
治温当分老幼不可弃其
老为不治
温证失治致变不咎误而
咎药辨
治温证不急去邪胶执养
阴贻误论
治温证误投辛温香燥重
竭真阴论
温证下不厌早有首尾宜
下辨
治温邪首重凉下终或温
补及不宜妄下过下论

卷二
慎始
发热恶寒
不热
寒热往来似疟
头痛附颠顶痛、头目胀
头重头眩
身体痛附身重
项背痛酸
腰痛腰酸
腿膝胫足痛酸
……
卷三
卷四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温病01:温证指归》:
  沉昏、多睡附不寐
  温邪沉昏,乃热邪人手厥阴心包,有渐入、深入、直人之分。渐人者,邪犯心经,人事尚清。深入心包,人事半明半昧。直人心脏,则人事全不知矣。皆极危极险之证,当于治温药中加辛凉之品。如舌赤舌紫,胎黄胎黑,沉困昏愦,双解散加犀角、牛黄、紫雪之类。如舌净无胎,温邪已退,余热尚存,当大养阴液,或犀角地黄或生料六味地黄皆可。至其中夹痰水,夹结血,亦令沉昏,惟夹痰者加蒌、贝,夹血者加赤芍、桃仁。有燥屎者加元明粉、大黄。此治沉昏之大概也。
  若夫温邪多睡,在未经攻下之前,舌黄脉数,此邪实也,急下则愈。或经汗下,病邪已去,六脉平和,舌胎已退,多睡,省时了了,此名复阴气,最佳之兆,不可汗下,惟静养消息,勿药为佳。即或投药,当以养阴化热为主,如夹痰多睡,清化方中加蒌、贝,夹水加苓、牛,甚者加醋炒芫花。如脾虚多睡,病后多有之,六君子、参胡三白散、归脾汤枣仁生用。虚实既分,补泻各异,又当存乎其人也。
  至于不寐,在温邪初起时属邪实,每多不寐,或夜梦纷纭,皆谵妄之渐也,视邪之轻重,酌与神解、太极清之。至于病后不寐,又属肾阴不交心阳,宜六味地黄合酸枣仁汤加减。仍有痰热侵犯肝胆,当以温胆加连。或因微劳不寐,朱砂安神丸随证酌用。
  循衣摸床撮空
  循衣摸床撮空,三证兼见,非大实即大虚之候。邪实正虚者,间亦有之。如舌赤胎黄,或舌黑起刺,谵妄神昏,脉数口渴,见循衣摸床撮空者,此实证也,当用大剂双解迭进为是。如屡经攻下后,六脉虚数,舌净无胎,日晡热甚,见循衣摸床撮空者,此虚证也,大剂生料六味地黄,煎浓汤液,日进数斗,尽力救援,或可百救一二。如失下,舌黑胎刺,鼻煤厥逆,当以大剂养阴化邪,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亦十中救半之候。若夫老人虚人,病后亡血后,正气虚极,温邪又盛,见以上三证,又当破格救援。黄龙汤或朝服六味暮投双解皆可。总之,三证兼见,原属败证,能审明虚实,按证施治,或可希侥幸于万一也。
  身冷
  身冷与恶寒不同。恶寒是风寒外袭,皮肤恶寒。身冷是浑身肌肉皆冷,在他证属寒邪,在温证属热极。如温邪萌动,外虽肢逆身冷,恶寒作麻,乃热邪深伏,郁极内闭,脉多沉伏。参之内证,必有咽干口苦,头眩心烦,手足心热,眼鼻喷火,睡卧不宁,尿赤烦闷,舌赤舌干等证。万不可认为寒邪,误投温表香燥,为害非浅。当以神解合太极,宣化伏邪,使伏邪外达,则厥回身热。更当消息邪之轻重,酌与双解、凉隔等方治之。如失下阴伤,病邪困里,亢极似阴,即热深厥深之旨,浑身厥冷,当审明舌色神脉,酌定虚实施治。
  ……

前言/序言


《温证指归》并非孤立于医学史的文献,它承载着古代医者在温疫防治领域的智慧结晶,是窥探中国古代温病学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本丛书的编纂,旨在系统梳理、发掘并呈现这些珍贵的古籍,以期让更多人认识、理解并从中汲取养分。 一、温病学源流与《温证指归》的定位 温病,顾名思义,是由感受温热疫毒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均有别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其他外感热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医者对温病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化的发展过程。 早期,人们对于突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常将其归于“杂病”、“时疫”等范畴,缺乏专门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大规模温疫的爆发,使得医者不得不深入思考其致病特点。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冬温”、“夏月伤寒”等论述,虽不直接提及“温病”二字,但已初露端倪。 到了汉唐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虽然以“伤寒”为名,但其中所论述的“温病”证,如“温毒”、“暑温”等,已经显示出与寒性外感病的区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时行病”的记载,也反映了对疫病的关注。 宋金元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刘完素为代表的“火热论”医家,强调火热致病的特点,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从正则提出“六气皆可为病,亦可为药”,其“邪气”理论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李杲则强调脾胃后天之本,认为脾胃虚弱易感邪热。朱丹溪的“相火论”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体内火热的认识。这一时期,温病学逐渐从伤寒学中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派。 明清两代,是中国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温病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明确提出“湿热”为温疫的主要病因,并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的认识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叶天士的《温热论》进一步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的传变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为各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治法,对后世影响至巨。薛生白的《湿热病论》则专论湿热病,进一步深化了对湿邪与热邪相互作用的认识。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则汇集了前人的经验,并提出“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的治法,成为温病学的重要参考。 《温证指归》正是在这一深厚的学术积淀下产生的。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汲取了前人诸多的学术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升华。其内容,往往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或是对某一类温病证候的深入挖掘和精辟总结。理解《温证指归》的价值,必须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温病学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去审视,才能体会其独特的贡献和意义。 二、温病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温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其研究始终围绕着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1. 病因溯源: 探究温病的根本原因。古代医家普遍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疫毒”所致。然而,对于“温热疫毒”的性质、来源,以及如何从外侵袭人体,有着深入的探讨。例如,是“天行时气”,还是“地理湿热”,亦或是“疫疠之气”?不同的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 2. 病机演变: 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规律。温病病机复杂,病程进展迅速,常有传变的特点。如何认识温热之邪如何损伤人体脏腑,如何导致气血津液的紊乱,如何从卫分传至气分,再到营分、血分,以及其间的相互影响,是温病学研究的重点。 3. 证候辨识: 准确区分不同的证型。由于温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各不相同,因此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证候。例如,是兼有湿邪,还是偏于火热?是属于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是属于外感风温,还是温疫、温毒?准确地辨识这些证候,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4. 治法方药: 确立有效的治疗原则和方药。温病的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法。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泄热保津、熄风止痉等,都是温病治疗中常用的治法。而方药的选择,则需要精益求精,力求药到病除,同时避免滥用苦寒伤津、温燥助热等误治。 5. 预防与调护: 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患者的护理。温病多有传染性,因此预防尤为重要。古代医家也提出了许多预防措施,如“避秽”、“饮药”、“静养”等。同时,在患者治疗期间,合理的饮食、休息、环境调护,对疾病的转归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温证指归》的内容,无疑是在以上这些核心议题上,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实践的总结。它可能侧重于某一类温病的辨证,或是对某些疑难证候的独到见解,或是对某一经典方剂的深入剖析,或是对温病预防保健的实践指导。 三、本丛书对《温证指归》的整理与价值 本丛书对《温证指归》的整理,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原始面貌,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1. 文献溯源与考订: 我们将对《温证指归》的版本进行细致的考订,追溯其成书年代、作者生平,以及流传过程中的版本差异。通过对比不同版本,辨析文字的讹误,尽可能地还原其最接近原貌的文本。 2. 内容解析与阐释: 本丛书不仅将原文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解析和阐释。我们将结合温病学的发展史,以及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对《温证指归》中的核心观点、辨证方法、治疗经验进行详细的解读。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著书本意,领会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 3. 临床指导意义: 尽管《温证指归》成书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许多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丛书的整理,旨在发掘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广大中医师提供可资借鉴的临床经验。 4. 学术传承与发展: 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温证指归》,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当代温病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温证指归》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深厚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丛书的编纂,正是希望通过对这部经典文献的梳理与呈现,让更多人走进温病学的世界,感受中国古代医者在面对疾病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仁心。我们相信,对这些古籍的深入研究,必将为我们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特别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专业的医学背景,但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智慧充满敬意。这本《温证指归》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通过封面和简单的介绍,我感觉它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也适合我们这些有志于了解中医的朋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读温病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图文并茂,或者举一些历史上的病例来辅助说明,这样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的精髓。同时,如果能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比如这本书的作者生平、创作时代的大环境等等,那会更有意思,让我们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淡雅的色调配合着传统的卷轴式设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学术分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厚实而略带韧性,翻阅起来不易损坏,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排版布局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虽然还没有深入翻阅具体内容,但从装帧和选材上,就能看出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这对于一本古籍整理丛书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加分项,也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对其中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这种精装本,它不仅方便收藏,更能在书架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我其他的古籍藏书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临床实践的中医师来说,更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温病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掌握好温病理论,对于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考证原文的同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经典方剂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药物的配伍、剂量、煎煮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时的加减变化等。如果还能探讨一下历代医家对这些方剂的临证体会和演变,甚至提出一些现代医学视角下的思考,那就更具价值了。这将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丰富的临床思路。

评分

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中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温病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经典著作流传下来的版本参差不齐,注解也往往存在争议。能够看到像《温证指归》这样重要的著作被系统地整理出来,并且以如此严谨的态度进行校勘和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温病学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在原文校勘方面的严谨程度,我希望它能基于多个善本进行比对,弥合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并对原文中的疑难字词、晦涩的表述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释,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古人的原意,避免后世的误读和曲解。

评分

我个人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学问。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惊喜。能够看到像《温证指归》这样的经典著作得以系统地整理和出版,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我更关注的是这套丛书是否能够保持一种学术的严谨性,比如在整理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尊重原文,避免不必要的改动,并且在注释上力求客观、准确,能够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来佐证。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够真正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和医学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