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铁涛,郑洪,刘小斌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药
  • 民国医学
  • 广东
  • 讲义
  • 教材
  • 南天医薮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药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0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76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于1924年,由于得到南方发达的药业团体支持,学校办学规模较大,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初期,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作为近代很早的一批创办的中医学校之一,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办学时间长、教育体系完整、学生多且成材率高,为两广、港澳以至南洋各地侨界等培养了大批知名中医,著名中医药专家如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李国桥、靳瑞等均为该校校友。   学校当时汇聚一批广东中医界名医,为教学需要,编撰了系列教材。这是近代中医首次编撰教材的创举,与上海等地的中医教育实践交相辉映,在民国时期得到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央国医馆等的赞誉,是近代广东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些讲义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在今天仍有学习价值。因此,经过系统整理、点读加工,“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运而生。

内容简介

  本丛书的特点是以地区、学校为单位,首先系统整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整套中医药类教材。不仅可供研究专科学术参考,更可完整地呈现近代中医学校的中医课程体系、教材编撰等方面的特色。国医大师邓铁涛担任总主编,选取该校中医基础至临床各科教材近30种,连同该校校史,共整理成10个分册。

  学校当时汇聚一批广东中医界名医,为教学需要,编撰了系列教材。这是近代中医首次编撰教材的创举,与上海等地的中医教育实践交相辉映,在民国时期得到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央国医馆等的赞誉,是近代广东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些讲义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在今天仍有学习价值。因此,经过系统整理、点读加工,“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

  邓铁涛,国医大师,我国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早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家973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著作有《邓铁涛医学文集》等数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郑洪,中医内科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以中医近代史、岭南医学流派、中医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近年独立或首要作者创作出版的著作有:《医史传奇》(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岭南医学与文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国医之殇----百年中医沉浮录》(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岭南摄生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目录

第一章 艰难缔造
第二章 创校初期
第三章 发展壮大
第四章 抗战至解放前
第五章 新中国时期
第六章 教材与杂志
第七章 教师与校友

前言/序言

  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筹建于1913年,成立于1924年,一直办学至1955年,后来并入新成立的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近代最早筹设的中医学校之一,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具有办学时间长、教育体系完整、学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点,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如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李国桥、靳瑞等均为该校校友,其附设的医院广东中医院(现广东省中医院)延续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中医院之一。
  民国中医学校的历史贯穿于近代中医药界争取学校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在当时的种种阻碍之下,中医药先辈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办学体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这对今天的中医药教育也有重要影响。中医教育从师承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型,是影响中医百年来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转型既有内在发展的动力与需求,也有着外在的压力与制约。当中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国中医学校教材,既保留传统体系与思维方式,又开始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分科编撰。其内容包含了很多当时中医名家的理论心得与临床经验,也体现了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所编撰的教材在民国时享有盛誉,在1929年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的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上,该校所编教材被认为“最完备”。中央国医馆成立后,收集各学校教材,又以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选送最多,达84册。为了让这些颇有价值的教材能够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肇始60周年,亦即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对其中的中医药教材进行了点校整理,既可借以研究当时中医教育的情况,又可供学习名医的思想学术与临床经验。丛书中选入了惟一一种不属于医学科目的是《国文学讲义》,但书中亦有与医学有关的篇目,部分相当于今之《医古文》,教学方法很有传统特点,可供借鉴。该册作者廖景曾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本丛书共分10个分册,包括附编该校校史一册,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第九届毕业生、今年喜满百岁遐龄的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欣然担任本丛书总主编,让后学倍感欣喜。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讲义原貌,还原民国时期中医讲义特色。冀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 一、 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本书的出现,实乃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医变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彼时,西学东渐,科学思潮席卷,传统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然而,正是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批有识之士,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致力于整理国粹,发扬中医。广东,作为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开放的前沿,尤其在医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医家与教育机构,为中医的存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创办宗旨,在于系统地传授中医经典理论,培养合格的中医师,以应对西医的挑战,同时又不失中医固有的学术精髓。学校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也重视对历代名家医案的临证分析,更兼顾方剂学、本草学等基础课程的扎实训练。 “南天医薮”的附编,则为我们窥见当时岭南地区丰富的医学资料和民间流传的医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所谓“医薮”,意指医学的汇集之地,此处点明了其内容的多样性与广泛性。南天,特指岭南之地,暗示了该部分内容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能包含广东地区特有的病症、方药、以及一些不为外界所熟知的民间验方、单方等。这部分的加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讲义系列的学术内涵,使其更贴近临床实践,更具地方特色与传承价值。 二、 讲义体系与核心内容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其核心在于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系统化阐释与现代化解读。整体而言,该系列讲义遵循中医学习的经典脉络,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临床应用。 一、 基础理论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 详细阐释阴阳的相对与相成,五行的生克制化、相乘相侮,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法、治法中的广泛应用。讲义会结合具体病证,说明阴阳失调如何导致疾病,五行生克关系如何影响脏腑功能。 藏象学说: 深入讲解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候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会放在“形神合一”、“情志致病”等中医独特的认识。 气血津液学说: 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重点在于理解气滞血瘀、气虚血亏、津伤液耗等病理状态的形成机制。 经络学说: 详细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联络脏腑、主治病症,以及络脉、孙络、浮络等。讲义还会涉及经络与脏腑、气血的相互作用,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应用。 病因病机学说: 分类论述内因(情志、体质)、外因(六淫、疫疠)、不内外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并深入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如邪正斗争、传变等)。 病证诊断学: 介绍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方法,分析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四诊合参,辨别病位、病性、病势,最终确立证候。 二、 辨证论治与临床实践部分: 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诊疗的核心。讲义会详细讲解“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应用,以及更具体、更细致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指导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制定相应的治法。 方剂学: 介绍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化裁变化等。重点会放在经典方剂的解析,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以及《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桂枝茯苓丸等。同时,也会强调组方原则与遣药技巧。 本草学(中药学): 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制、禁忌以及配伍应用。讲义会结合临床实际,讲解不同药物的功效与相互作用。 各科疾病论治: 针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证,进行详细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讲解。例如,内科的咳嗽、泄泻、失眠、头痛等;外科的疮疡、乳疾等;妇科的月经不调、带下、胎产等;儿科的惊风、疳证等。 三、 “南天医薮”的特殊价值 “附编南天医薮”部分,是本讲义系列最富地域特色和潜在研究价值的部分。虽然具体内容未在此详述,但其“医薮”的性质,可以推断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珍贵信息: 岭南特色病证与疗法: 广东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生活习惯等因素,可能存在一些独有的病症,或者某些病症在当地有其特殊的发病规律和表现。例如,湿热病、暑病、瘴气病等,在岭南的记载可能更为详尽。同时,当地可能发展出一些针对这些病症的特殊疗法,如特定的药膏、外敷、熏蒸等。 民间验方与单方: “医薮”很可能汇集了大量来自民间、代代相传的验方、单方,这些方药可能不一定见于经典著作,但却经过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它们往往取材广泛,药用量小,易于普及,是中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精神的体现。 地方性药材与炮制: 岭南地区物产丰富,许多药材在当地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附编中可能收录了当地特产药材的性味、功效、用法,以及一些与沿海、亚热带气候相关的特殊炮制方法,例如海产品、某些植物的炮制等。 医家传承与流派: “医薮”可能还会记录一些在岭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岭南中医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医家在学术上、临床上的侧重点和创新之处,甚至可能揭示一些未被广泛记载的中医流派。 四、 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及其附编的“南天医薮”,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医教育的珍贵史料,更对当下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学术传承的基石: 讲义内容系统、严谨,能够帮助新一代中医学习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和核心价值。 临床实践的宝库: 丰富的临床案例、方剂分析,以及“南天医薮”中可能包含的民间验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解决疑难杂症。 学术研究的起点: 附编中的地方性资料,为研究中医的地域性发展、民间医学的整理与发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南天医薮”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岭南地区独特的中医文化和医学实践。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借鉴: 讲义系列中对经典理论的系统阐释,以及对地方特色的挖掘,都为中医如何更好地与现代医学融合,如何在国际上推广中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本书所代表的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术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前辈医者的智慧与心血,为我们理解中医的过去、把握中医的现在、开创中医的未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指引与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这套《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的书名,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家里长辈口中的那些老中医,他们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使用的方剂也都来自古老的医书。我总觉得,现代中医虽然也在发展,但好像少了点那种“味道”。这套书,听名字就很有那种老派的学术味道。我很好奇,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校是如何教授中医的?他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现在的中医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南天医薮”这个名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它是不是指代了某个特定的学术流派,或者汇集了一批广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医家?我对地域性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很有研究的兴趣,特别是广东,历史上就是个汇聚各方医学思想的地区,不知道这套书里会不会体现出粤派中医的独特之处。我希望这套书能够还原出当时最真实的中医教学场景,让我们这些后辈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医人的风采,体会到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和传承中医的。

评分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接触到更具学术价值和历史厚重感的教材。市面上现有的中医教材,虽然系统全面,但在某些方面,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深入挖掘和原汁原味的阐述。当我看到《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这套书时,眼前一亮。民国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既有对传统中医的继承,也有对外来医学的借鉴与融合。广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医学发展也必定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这套书,顾名思义,是广东地区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讲义,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它能够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中医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教学内容和学术水平。而“附编南天医薮”,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补充,或许里面隐藏着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医家秘籍或学术思想,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医历史和理论的认知。我期待它能成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宝贵参考资料。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和学术非常着迷,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即使在动荡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一种纯粹的学术追求。所以,当我得知有《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这样一套书出版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缩影。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年代,广东的中医药学者是如何在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中医的?他们的讲义内容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一些独特的视角或者创新的观点?“南天医薮”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仿佛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医学宝藏,让我联想到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医书和医案。我希望能通过这套书,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医的学术风骨,以及岭南地区中医独特的地域特色。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尤其是像中医这样源远流长的学科,就必须追溯其本源。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触及核心、反映真实历史面貌的,却不尽人意。《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这本书,光是书名就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育,是连接古代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重要桥梁。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其医学发展必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这套讲义,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史料,能够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中医教育的真实图景,了解当时的师资水平、教学内容以及学术思想。而“附编南天医薮”,更是令人遐想,或许它汇集了岭南地区深厚的医学底蕴,或者是某个名医流派的精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加深入、更具启发性的中医知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治学的养分。

评分

这是一套书,书名很长:《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附编南天医薮》。光听名字就觉得很厚重,充满了民国时期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中医的源头和发展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民国时期,那是一个中西医碰撞、传统医学面临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一直想找一些能真正反映那个时代学术水平和教学风格的资料,而不是市面上那些经过后人“优化”或“改编”的书籍。这套书的出版,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有机会一窥那个时代的学术风貌。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仔细翻阅,但仅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就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期待。特别是“附编南天医薮”这一点,让人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哪些更古老、更本土化的医家经验,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医学流派。这不仅仅是一套讲义,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期待着从中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们对于中医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