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的特点是以地区、学校为单位,首先系统整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整套中医药类教材。不仅可供研究专科学术参考,更可完整地呈现近代中医学校的中医课程体系、教材编撰等方面的特色。国医大师邓铁涛担任总主编,选取该校中医基础至临床各科教材近30种,连同该校校史,共整理成10个分册。
学校当时汇聚一批广东中医界名医,为教学需要,编撰了系列教材。这是近代中医首次编撰教材的创举,与上海等地的中医教育实践交相辉映,在民国时期得到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央国医馆等的赞誉,是近代广东中医理论与临床学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些讲义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强,在今天仍有学习价值。因此,经过系统整理、点读加工,“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运而生。
邓铁涛,国医大师,我国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早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家973专项首席科学家。主要著作有《邓铁涛医学文集》等数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郑洪,中医内科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以中医近代史、岭南医学流派、中医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近年独立或首要作者创作出版的著作有:《医史传奇》(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岭南医学与文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国医之殇----百年中医沉浮录》(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岭南摄生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筹建于1913年,成立于1924年,一直办学至1955年,后来并入新成立的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近代最早筹设的中医学校之一,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具有办学时间长、教育体系完整、学生多且成材率高等特点,现代著名中医药专家,如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李国桥、靳瑞等均为该校校友,其附设的医院广东中医院(现广东省中医院)延续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中医院之一。
民国中医学校的历史贯穿于近代中医药界争取学校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在当时的种种阻碍之下,中医药先辈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办学体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这对今天的中医药教育也有重要影响。中医教育从师承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型,是影响中医百年来发展道路的重要事件,其转型既有内在发展的动力与需求,也有着外在的压力与制约。当中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教材便是其大端。
民国中医学校教材,既保留传统体系与思维方式,又开始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来分科编撰。其内容包含了很多当时中医名家的理论心得与临床经验,也体现了新教育模式的框架。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所编撰的教材在民国时享有盛誉,在1929年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的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上,该校所编教材被认为“最完备”。中央国医馆成立后,收集各学校教材,又以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选送最多,达84册。为了让这些颇有价值的教材能够为今人所利用,在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肇始60周年,亦即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对其中的中医药教材进行了点校整理,既可借以研究当时中医教育的情况,又可供学习名医的思想学术与临床经验。丛书中选入了惟一一种不属于医学科目的是《国文学讲义》,但书中亦有与医学有关的篇目,部分相当于今之《医古文》,教学方法很有传统特点,可供借鉴。该册作者廖景曾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本丛书共分10个分册,包括附编该校校史一册,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第九届毕业生、今年喜满百岁遐龄的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欣然担任本丛书总主编,让后学倍感欣喜。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讲义原貌,还原民国时期中医讲义特色。冀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药院校师生提供参考。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书,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民国”、“讲义”这样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旧、晦涩,甚至有些脱离实际。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尤其是其中关于“气血津液”的论述部分,我彻底被颠覆了。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这些中医核心物质的生成、运行、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讲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描述“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时,仿佛看见了水液在体内如同溪流般蜿蜒,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又如细雨般渗透,濡润着皮肤毛发。而当论及“病理”时,也并非是冷冰冰的疾病列表,而是从“邪气”、“正气”的消长变化出发,层层剥茧,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中关于“湿邪”的论述,更是细腻入微,细致到不同地域、不同季节,湿邪侵袭人体的不同表现,以及它对脾胃功能的影响,让人豁然开朗。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记住了知识点,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将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甚至对一些日常养生也多了一层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翻阅这套《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生理病理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民国时期那些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医学大家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态度和医学精神。书中的内容,虽然年代久远,但在中医的精髓方面,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作者们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阐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其中对“肾”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从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来讲解,更是从中医“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等多个角度,全面地阐释了肾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从生长发育、生殖繁衍,到骨骼强健、听力明目,都与肾的功能息息相关。而当肾的功能失调时,所表现出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骼脆弱等症状,也都被描述得入木三分。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讲解方式,让中医的博大精深,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评分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中观”的视角来理解生命。它不像一些现代医学书籍那样,将人体分解成无数个微小的分子和细胞,而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勾勒出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机制。在讲述“肺主气,司呼吸”时,作者们并没有局限于呼吸道的解剖结构,而是从“肺朝百脉”、“肺与大肠相表里”等角度,阐述了肺在全身气血循环和生理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当肺气不足时,不仅会影响呼吸,还会导致全身乏力、声音低微。而当肺有热邪时,则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这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中医整体观,在这套讲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人体,不仅仅是了解其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的协调运作。这种视角,对于我理解一些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制定更全面的治疗方案,都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却往往忽略了深度理解。而这套讲义,恰恰提供了一种慢下来,沉下去的学习方式。它的语言风格质朴而有力,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指核心。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 accompanied by 详实的解释和例证。尤其是在阐述“脏腑功能”时,作者们将抽象的生理功能,与具体的病理表现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在理解正常生理的基础上,更容易把握病理的变化。比如,在讲到“肝主疏泄”时,不仅解释了肝脏在情绪调畅、消化吸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通过分析“肝郁气滞”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胸胁胀痛、情志抑きましょう、食欲不振等,让读者对肝脏的功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人体器官运作的图景,仿佛亲眼见证着生命活动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中医,端坐在书案前,娓娓道来,将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医学智慧缓缓道出。初翻开,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股温润而坚韧的学术气息,字迹虽不甚华丽,却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像当下某些畅销的医学读物,堆砌着新名词、新概念,试图以猎奇的姿态吸引眼球;也不同于那些过于深奥晦涩的学术专著,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这系列讲义,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求学之旅。从医者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两大范畴切入,以一种近乎朴素的逻辑,条分缕析地阐述人体的正常运行机制,以及一旦失衡,疾病的端倪将如何显现。它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玄学,而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论证,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生命本身的精妙与脆弱。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理论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海量信息所困扰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一个坚实的起点,让我在探索中医浩瀚星空中,不再感到迷失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