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武平一,[唐] 韦述 著,陶敏 校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古代文献
  • 景龙文馆
  • 集贤注记
  • 宋代文学
  • 典籍
  • 文献汇编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2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55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1
字数:2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包含《景龙文馆记》和《集贤注记》。前者由武平一撰,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修文馆唱和活动,保存了上官婉儿及张说、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苏颋等文馆学士的唱和之作,以及初盛唐之交众多作家的传记资料。堪称景龙一朝实录性质的编年体文学史。后者由韦述撰。集贤院,以整理图籍、纂修国史、草定仪注、修订历法、翻译佛经、教习乐工等为工作任务,玄宗朝实则担负翰林院部分职责。《集贤注记》记载玄宗朝集贤院置院始末、院中故事、学士名氏等,末附《新旧唐书》之《韦述传》及新撰《韦述简谱》,反映了玄宗朝文物之盛。

内页插图

目录

景龙文馆记
景龙文馆记卷一景龙二年
四月二十二日修文馆始置大学士学士直学士
四月二十五日李乂为学士
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
九月九日幸慈恩寺应制
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应制
秋诸学士饯送许州宋司马赴任
秋诸学士饯送唐真休赴永州任
十月三日幸三会寺应制
十月武平一上表请抑损外戚
十月杜审言卒
十一月五日内殿联句为柏梁体
十一月二十一日安乐公主出降
十一月婕妤上官氏为昭容
十一月武平一谏奏合笙
阎朝隐为直学士
十二月六日幸为福寺应制
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十二月二十一日幸临渭亭遇雪应制
十二月三十日幸长安故城应制
十二月晦日学士入阁守岁
景龙文馆记卷二景龙三年
正月七日登清辉阁遇雪应制
正月十七日宴梨园亭
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二月二日幸宣武门观拔河
二月八日送僧恒景玄奘等还荆州应制
二月十一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二月崔琬弹宗楚客
中宗令近臣学士各效伎艺以为乐
三月一日韦嗣立为大学士
三月三日宴梨园
春日游苑遇雪应制
春日侍宴芙蓉园应制
六月学士悼仆射杨再思
七月六日幸梨园亭
八月十一日幸望春宫送张仁亶应制
八月二十一日幸安乐公主西庄应制
馆中学士分题赋咏
重阳幸临渭亭应制
十月五日中宗诞辰长宁公主满月宴应制
十一月三日南郊
腊日赐近臣学士猎苑中
十二月十二日幸温泉宫应制
十二月十四日幸韦嗣立庄应制
十二月十五日幸白鹿观侍宴应制
十二月十八日幸秦始皇陵应制
十二月二十二日幸骊山应制
景龙文馆记卷三景龙四年
元旦赐群臣柏树赋诗
正月五日宴吐番使因为柏梁体
正月七日宴大明殿赐彩缕人胜观打球
立春日内出彩花树应制
晦日侍宴滻水应制
二月一日送金城公主入蕃应制
二月三日幸王光辅庄
二月二十一日宴桃花园作乐府桃花行
二月武平一奉使嵩山置神秀舍利塔
寒食赐麦粥
清明幸梨园为拔河之戏
三月三日袚褉渭滨应制
三月八日令学士就窦希玠亭寻花柳赋诗
三月十一日宴上官昭容别院赋诗
三月二十七日学士送李峤入都祔庙
三月学士与韦元旦唱和
三月学士送高询赴唐州刺史任
春日游园喜雨应制
四月一日幸长宁公主庄应制
四月五日游芳林园赐食樱桃
四月十四日幸隆庆池观竞渡应制
四月二十九日祝钦明侍宴为八风舞
六月中宗驾崩
景龙文馆记卷四
上官婉儿传
杜审言传
诸学士传
馆中杂事
附录
新唐书武平一传
景龙文观记考
集贤注记
前记
自序
集贤注记卷上置院始末
集贤注记卷中院中故事
集贤注记卷下学时名氏
知院学士及修书使
丽正学士及侍讲、修撰、校理官
集贤院学士、直学士
集贤院修撰、校理、侍制及文学直
〔附〕集贤院画直、书手
〔附〕试集贤院
附录
旧唐书韦述传
新唐书韦述传
韦述简谱

前言/序言


书名: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 卷一:景龙文馆记 内容梗概: 《景龙文馆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珍贵的史料笔记,详细记载了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7年至710年)景龙文馆的设立、运作以及文馆内学者们的学术活动。景龙文馆,顾名思义,是唐中宗李显时期设立的一个皇家文学研究机构,旨在汇聚天下才俊,整理典籍,著述文章,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以及后世的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景龙文馆的设立背景与宗旨: 详细阐述了景龙文馆的成立缘由,包括中宗皇帝对文学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此举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笼络士人之意。记录了文馆设立的时间、地点、官员任命以及其承担的具体使命,如校勘、注释、编纂等。 文馆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介绍了景龙文馆内部的组织设置,例如设置的官职、学士的选拔标准,以及参与文馆工作的著名学者、文人名士的名单。通过列举这些人物,可以窥见当时文坛的盛况,以及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内的成就。 文馆的学术活动与著作: 重点记述了文馆内进行的各项学术活动,包括对古代文献的校订、注释工作,以及文馆学者们所撰写的诗文、史书、论著等。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当时文学的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对某些经典文本的注释,为后人理解原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对诗文创作的示范,也引领了当时的文学风尚。 文馆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分析了景龙文馆在唐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皇家文化政策的体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唐代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景龙文馆的兴衰历程,以及其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长远意义。 卷二:集贤注记 内容梗概: 《集贤注记》是中国古代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它以注释、考辨的方式,对历代重要的文献典籍进行解读和阐释。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古代文献的深刻理解,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注记对象的多样性: 《集贤注记》并非局限于某一类文献,而是涉及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它可能对儒家经典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对历史记载中的史实进行辨析,对诸子百家学说进行阐发,也可能对诗文作品中的典故、用语进行解释。这种广泛的注记范围,体现了编撰者广博的学识和全面研究古代文献的意图。 注释方式的严谨性: 注释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字义、理清史实、阐明义理。本书的注释方式可能包括: 字词考释: 针对文本中的生僻字、多义字,通过追溯字源、参照古籍,给出准确的解释。 典故辨析: 对文本中出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名人轶事,进行详细的考证,说明其来源和含义。 史实辨正: 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之处、错误之处,通过与其他史料的比对,进行辨析和纠正。 义理阐释: 对哲学、思想、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抽象概念,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说明。 版本校勘: 在注释过程中,可能还会涉及不同版本的比对,指出文本差异,并说明何种版本更为可靠。 学术争鸣与见解: 在注记的过程中,编撰者可能会引用前人的观点,进行评议,甚至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学术上的交流与辨析,不仅丰富了注释的内容,也展现了编撰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文献价值与传承: 《集贤注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古代文献的解读,更在于其对这些文献的保存和传承。通过详细的注记,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得以被后人理解和学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和发展。 总论: 《景龙文馆记》与《集贤注记》虽然是两部独立的典籍,但它们都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前者为我们描绘了唐代皇家文学机构的图景,是了解当时文学政策、学术环境的窗口;后者则以其严谨的治学方法,为我们解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了可靠的指南。这两部著作的合集,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思想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材料,其价值不言而喻。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以及历代学者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本书特点: 史料价值高: 《景龙文馆记》是研究唐代皇家文馆的重要一手史料,填补了某些历史空白。《集贤注记》则为理解古代典籍提供了关键的钥匙。 学术性强: 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古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研究意义大: 本书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目标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 历史学研究者 古籍整理与研究人员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抱有深切探索欲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真正触及文本精髓、提供深刻见解的古籍整理版本。《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个期望。拿到这套书,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内容编排的合理性。《景龙文馆记》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史料,而《集贤注记》则为理解这部史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集贤注记》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编纂者对于一些关键概念、重要人物的解读,都极为深入,并且引证充分,非常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的是,它能够将理论性的学术探讨,与具体的文本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通过这套书,我不仅对《景龙文馆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唐代宫廷的文化生态以及当时的学术研究风气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套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评分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的出版,可以说为我们这些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孜孜不求的探索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编校质量。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很多古籍的整理工作往往敷衍了事,出现错漏在所难免。但从我翻阅的这几章来看,这套书的字斟句酌、严谨细致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景龙文馆记》原文的排版、标点,还是《集贤注记》的释文、考证,都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功底和高度的责任感。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严谨学术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它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治学方法。比如,书中对某些词语的出处、典故的来历,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溯源,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深层含义,避免望文生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期待着在后续的阅读中,能从中汲取更多营养,进一步深化我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解,也能在自己的学术探索中,秉持这份严谨的精神。

评分

这套《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唐代宫廷文学机构和文人生活抱有浓厚兴趣,而这套书恰恰触及了这个领域的核心。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其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翻开《景龙文馆记》,虽然篇幅不算长,但内容却极为翔实,勾勒出了一个古代文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景龙文馆的运作模式、人员构成以及它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对文士们的日常交流、学术探讨、诗文创作等细节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雅的时代,能感受到古人严谨治学、推崇文教的氛围。而《集贤注记》则更进一步,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解锁了理解《景龙文馆记》背后更深层次的学术背景和思想渊源。注释详尽,考证严谨,对于书中涉及到的典章制度、历史人物、文学典故,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游刃有余地遨游在古代学术的海洋中。这套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于普通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人生态的绝佳机会,实在值得细细品读。

评分

收到《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一名业余的中国古代史爱好者,我对于唐代宫廷的文教活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切入口。《景龙文馆记》所描绘的那个集聚了当时顶尖学者的宫廷学术机构,其运作方式、内部管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贡献,都让我倍感惊叹。作者的记述细致入微,充满了历史的质感,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而《集贤注记》则更是锦上添花,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景龙文馆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阐释。书中对引用的文献、涉及的人物、出现的制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使得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尤其是一些历史细节的考证,让我大开眼界,也为我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评分

我一直对唐代那些承载着文化使命的宫廷机构心怀好奇,而《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正好满足了这份好奇。这次购入的是这套丛刊中的《景龙文馆记》与《集贤注记》,这两部作品共同构筑了一个关于古代文学研究机构的生动画卷。阅读《景龙文馆记》,仿佛能窥见那个时代文人聚集的殿堂,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传承。《集贤注记》则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耐心细致地为我解释《景龙文馆记》中可能存在的疑难之处,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注解,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学术思潮的深度挖掘。那些看似晦涩的古语、陌生的典故,在《集贤注记》的条分缕析下,都变得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解读方式,它不像简单的百科全书式解释,而是能带领读者深入到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宫廷文化、文官制度以及文学研究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眺望历史的长河。

评分

现代人集 的 轶书。 现代人集 的 轶书。

评分

十月五日中宗诞辰长宁公主满月宴应制

评分

十月三日幸三会寺应制

评分

二月二日幸宣武门观拔河

评分

现代人集 的 轶书。 现代人集 的 轶书。

评分

生平简介编辑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集贤注记》原书三卷,南宋时有三卷本和二卷本两种流传,二卷本至明代尚有著录,其后亡佚。在陶敏先生辑录本之前,曾出现两种辑录佚文的成果,一为民国年间,朱倓所著《集贤注记辑校》《集贤注记集释》,二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人池田温所著《盛唐之集贤院》。朱倓所著分集贤院址、置院始末、学士名氏、写藏书籍、编纂目录、修撰书史、院中故事七项辑录佚文,但主要依据《玉海》,未收《职官分纪》大量佚文。池田温所著,虽搜辑较为全面,但是所引史料不限《集贤注记》,亦不限玄宗一朝,已非辑佚之作。因此,《集贤注记》始终未有忠于原貌的本子流传。陶敏先生此著,钩沉索隐,查考原书体例,力求恢复原貌。依据《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历代名画记》的有关表述,确定原书编次,为卷上记置院始末,卷中记院中故事,卷下记学士名氏官爵,按原书之旧分为三卷。有关集贤院情事,但非出自《注记》的文字,则用其他字体低格排列,以与《注记》原文区别。

评分

馆中学士分题赋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