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健康从心开始
第一节走进心理世界
第二节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心理调节的相关资源
第四节心理健康新方向——拥有幸福感,过有效的生活
第二章适应:大学从适应开始
第一节适应及其心理过程
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第一节认识自我
第二节悦纳自我
第三节发展自我
第四章学习心理:树立现代学习观
第一节认识学习
第二节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情绪管理:我的情绪我做主
第一节认识情绪
第二节常见的情绪困扰及调适
第三节做情绪的主人
第六章人际关系与沟通: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及调适
第四节增进人际关系的艺术
第七章爱情心理:培养爱的能力
第一节恋爱心理概述
第二节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第三节学习爱的艺术
第八章性心理与性健康
第一节了解性
第二节大学时期常见的性困扰及原因
第三节大学时期性健康的维护
第九章挫折应对: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一节挫折概述
第二节挫折后的行为反应
第三节提高挫折承受力
第十章职业生涯规划:我的未来不是梦
第一节确定生涯目标
第二节自我探索
第三节了解职业世界
第四节规划大学生活
第十一章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预防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常见心理障碍识别
第三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十二章生命教育
第一节认识生命
第二节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第三节生命之殇——自杀危机
参考文献
实例一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个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十几年。
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资料来源:。
实例二
2005年4月1日愚人节对于某名牌大学的许多师生来说是让人窒息的一天。当天下午,该校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开除该校少年班19岁的大四学生马蕾蕾(化名)的学籍。19岁的马蕾蕾是该校少年班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她今年申请了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几所国外大学。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陈馨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陈馨因为迟迟没有收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正式邀请,于是发信询问美国校方,才发现已被人冒名拒绝了邀请。经过调查,很快就查明真相:正是同一个班上的马蕾蕾在捣鬼。据了解,马蕾蕾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的少年班,在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担任学生干部,被评为2003—2004年度优秀团员,而且事发前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邀请信。从马蕾蕾发表在该校BBS上的“悔过书”来看,极端、狭隘的心理与她做出此事有直接关系。她在“悔过书”中写道:“我的心理一度处于狭隘的状态。由于对周围发生的好多事情的极端看法,让我对生活、对人生都很失望。我开始怀疑,甚至憎恨周围的人。我便在没有考虑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用这种很伤害人的行为做了不该做的事。这种报复心理真的很可怕。我也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为此感到羞耻。”与马蕾蕾同宿舍3年的室友的观点印证了“悔过书”中的内容, 室友认为马蕾蕾有点儿小孩脾气,情绪波动很大,高兴就是真的高兴,难过起来又是天翻地覆的。
资料来源:。
问题与思考
为什么洪战辉在困难面前能够勇敢面对,积极改变,将贫困和困难最终变成了宝贵的经历,而看起来非常有前途、有希望的天才少女,最后却走向了不归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很快调节自己,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的重大打击,而有的人却被小小的麻烦扰乱得行为失常?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友好地和他人相处,享受人际关系带来的好处,也坦然面对人际中的纷争和冲突,而有的人却在人际关系中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如果你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从这个角度反思过自己,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对本书的核心内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这本书,对于每一个即将步入大学或者正在大学中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普及,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健康、更快乐、更成熟的自己的指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甚至是其更为根本的支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解决当下困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也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积极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发展与困惑”上的阐述,让我感到非常贴心和人性化。大学阶段,是许多人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和体验情感关系的时候,其中会充满各种喜悦、困惑甚至痛苦。书中并没有回避恋爱中的种种问题,而是以一种温和且理性态度,探讨了“健康恋爱观”、“失恋的应对”、“单恋的烦恼”等话题。它鼓励读者去珍惜和经营自己的情感,但也提醒大家要保持独立和自我,不因为感情而迷失自己。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自我关怀”的强调。它让我明白,在关注他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书中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进行自我关怀的实用建议,比如学会对自己宽容、给自己放个假、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等等。这些建议让我意识到,爱自己是爱别人的前提,只有内心充盈,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也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而非理论手册。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互动式练习、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小贴士,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多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励。 我尤其喜欢它在各个章节末尾提出的“思考与实践”环节。这些环节往往会引导我去思考自己的感受、行为,并尝试着去运用书中提供的技巧。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体系。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课题。
评分这本书在“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建议,给我一种“预防胜于治疗”的深刻感悟。它并没有等到问题出现才去探讨,而是强调了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心理习惯的重要性。书中列举的“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兴趣爱好”等建议,看似简单,但却是构建强大心理韧性的基石。它让我意识到,良好的身心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来培养。 我特别喜欢书中所倡导的“正念”练习。起初,我对“正念”这个词感到有些陌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放松和专注的方法。书中提供了多种正念练习的指导,比如呼吸练习、身体扫描等,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这些练习,发现它们真的能够帮助我平静下来,减轻焦虑,提高专注力。这种对内在平和的追求,让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莫过于它对“自我认知”这个概念的深入探讨。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掌握知识,而很少去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这样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测试和思考题,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质。它让我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更符合内心期望的选择,无论是选择专业、规划职业生涯,还是处理人际关系。 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情绪管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波动,有时会莫名的烦躁,有时又会陷入低落。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说“不要生气”或者“要开心”,而是详细地分析了情绪产生的机制,以及如何识别和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它提出的“认知重评”、“情绪表达”和“行为应对”等方法,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技巧,比如在感到愤怒时,先深呼吸几下,然后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竟然真的能有效缓解我的负面情绪,让我能够更冷静地处理问题。
评分我是一位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于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既感到兴奋又带着一丝忐忑。在入学前,我偶然听学长学姐们推荐了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各种学术术语和理论模型,读起来会相当费力。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立刻就被它流畅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讲述心理学知识,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用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 比如,书里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章节,详细地描述了新生初入校园时可能出现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惧”以及“学业压力”等问题。书中列举的案例,几乎都是我身边同学正在经历或者我自身也正在感受的。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一些模糊情绪的根源。书中提供的应对策略,也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主动与室友建立联系、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如何寻求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等等。这些建议让我觉得,原来面对这些挑战并非无计可施,而是有方法、有途径可以克服的。
评分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欣赏的地方,就是它对“人际关系”的 nuanced(细致入微)分析。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社交环境,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汇聚一堂,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确实是一门学问。书中不仅讲了如何主动交友、如何维护友谊,还深刻地探讨了“冲突管理”和“边界设定”等议题。我特别喜欢关于“同伴压力”的讨论,它清晰地阐述了同伴压力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抵制不健康的同伴影响,坚持自己的原则。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解了如何有效沟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多说话”,而是教会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解决误会。书中提到的“非暴力沟通”原则,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与他人产生矛盾,并非因为立场不同,而是因为沟通方式出了问题。通过学习书中的沟通技巧,我感觉自己在与同学、老师交流时,能够更加自信和得体,也更容易化解潜在的冲突,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在“生涯规划与发展”这一章节中,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我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甚至有些恐惧。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做什么”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探索和规划的框架。它引导我思考自己的兴趣、优势、价值观,并将这些与未来的职业选择联系起来。书中介绍的“SWOT分析法”等工具,让我能够更系统地评估自己,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设定清晰的路径。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它让我意识到,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才能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书中提供的关于“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学习新技能”等建议,对我这个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让我对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心理危机干预与求助”方面的信息,让我感到一种安心和力量。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够一帆风顺,但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面临一些难以承受的困境,甚至出现心理危机。这本书清晰地介绍了各种心理危机可能出现的迹象,以及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寻求专业的帮助。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求助途径,比如心理咨询热线、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并鼓励读者不要害怕或羞于向他人寻求帮助。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的论述。它让我明白,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求助,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身边人的负责。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不再对心理问题感到羞耻,而是将其视为可以积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书中提供的求助指南,让我在面对困境时,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且总有可以依靠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学业压力与应对”方面的指导,对我这个曾经的“学霸”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进入大学后,学习的难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一度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书中并没有回避学业压力,而是正视了它的存在,并提供了多方面的应对策略。它详细分析了“完美主义”、“拖延症”等影响学习效率的心理因素,并给出了具体的改善方法,比如制定 SMART 原则的目标、分解任务、寻求同伴支持等。 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探讨。它不仅停留在传授一些通用的学习技巧,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策略。书中还提到了“学业倦怠”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这让我对如何保持长期的学习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学业压力,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管理它,并且从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