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年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
《纽约时报》畅销书《谁在操纵你》作者又一力作
你造吗?不会说“不”是一种病,这种病叫“取悦症”得治!
处方为:治愈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21天严格遵医嘱,后可痊愈。
海报
内容简介
“取悦症”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对他人的认可上瘾。取悦者会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满意,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来取悦别人。但与人为善的结果可能会让别人利用你。
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你尽力不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而且,你会避免批评别人,以免被别人批评。心理学家把这叫作“冲突避免”,你会把对抗和愤怒看作危险的情感体验。
取悦症的三种类型:
认知型“好人”
驱使你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定式:你需要并且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好人”,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
习惯型“好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型“好人”,那么你就会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顾他人的需求。你会为他人做得太多,几乎从来不说“不”,很少给他人派活儿,并且会变得无力招架、疲于应付。
情感逃避型“好人”
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好人情结”?属于哪种取悦症类型?请翻到本书第2页,直接开始测试
“我已经为别人做了一切,但是没有人给我回报。”
“我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可他们把那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你是众人眼里的大好人吗?
你的“好人情结”有多严重?“好人指数”有多高?
是否无论你现在有多忙,只要有人提出请求、邀请,不管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不快和高昂代价,仍会毫无原则地照单全收?
太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令你应接不暇,感到分身乏术?
所有这些令别人满意的付出,却并未让你自己真正感到幸福快乐?
如果答案是“Yes”,你该读一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哈丽雅特·布莱克,有逾25年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和管理顾问经验。她创作了许多畅销的心理自助类书籍,包括纽约《时代》杂志的畅销书《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和《谁在操纵你》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取悦症三角形:讨好他人的代价 /1
第一部分 认知型“好人”
第2章 有害的思维 /19
第3章 不当好人也没关系 /32
第4章 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50
第5章 事情多到做不完 /65
第6章 好人可以说“不” /76
第二部分 习惯型“好人”
第7章 学会取悦:认可瘾 /86
第8章 为什么你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103
第9章 不惜一切的爱 /111
第10章 浪漫成瘾 /123
第三部分 情感逃避型“好人”
第11章 消极情感恐惧症 /138
第12章 对愤怒的恐惧 /151
第13章 恶语真的能伤人 /171
第14章 你会极力避免冲突吗 /183
第15章 小步骤,大变化 /199
治愈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
21天行动计划使用指南 /202
第1天 想说“不”时别说“行” /206
第2天 “破唱片”技巧 /211
第3天 折中方案 /215
第4天 帮你说“不”的“三明治”技巧 /219
第5天 “反三明治”技巧 /224
第6天 改写“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229
第7天 改写“7个致命的应该” /233
第8天 照顾你自己 /237
第9天 说服自己摆脱认可瘾 /240
第10天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 /245
第11天 轮到你了 /250
第12天 不当好人也没关系 /257
......
精彩书摘
因为萨拉自己小时候家境此较困难,父母分别上白班和夜班,所以萨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妈妈在家陪着,并拥有爸爸给他们创造的舒适生活。因此萨拉相信,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过得开心,自己不应该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但是,尽管萨拉好心好意,对丈夫和孩子百依百顺,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多年来,萨拉努力地满足家中每个人的需求,从来没有要求过家人的帮助或支持。后来,她被诊断出得了急性风湿关节炎,必须住院治疗,然后还得卧床修养6周。萨拉的医生是她的好朋友,她要求萨拉“别再像个女仆一样尽心竭力地伺候家人”。 出院回家之后,家人的反应让萨拉震惊,深深地伤了她的心。他们非但没有亲切而又高兴地报答萨拉这些年来的照顾和养育,相反却对萨拉生病所带来的麻烦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恼怒和怨恨。 起初,萨拉为自己生病拖累了家人而感到很内疚,但是很快她的心中就充满了怒火和怨气。 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萨拉请自己的母亲来帮忙照顾自己和家人,直到自己恢复健康。然而等她恢复健康后,她鼓足勇气把家人叫到一起,跟他们讲了自己养病期间的一些反思。 “我的孩子们自私而且调皮捣蛋,我的丈夫被惯坏了而且不懂感恩,这完全是我的过错,”她对惊愕的家人说。“但是从今天起,我们家的一切将变得完全不同。” 萨拉进一步宣布,她要正式“罢工”了。她说,她不会再替他们做事了,直到他们每个人承担起照顾自己和照顾彼此的责任。 ……
前言/序言
1999年6月,我以嘉宾的身份参加了一场讨论“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的“奥普拉脱口秀”。奥普拉向观众们介绍说,她本人也长期受到这种行为的困扰,尽管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种“毛病”却很难克服。而且,她和我一样相信,还有非常多的人被这种自我强加的压力折磨,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来换取别人的满意。
我从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关注这一主题了。我曾经做了25年左右的临床心理学者,在这期间,我治疗过数百位有这样困扰的来访者,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这种强迫症已经严重地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取悦症”。
我的第一本书《E型女性》(The Type E Woman: How to Overcome the Stress of being Everything to Everybody)强调指出,想要使每个人都满意是造成女性紧张的一个根源。自那以后,就相关的主题我又写了一些书籍和论文。
但是,在上这个节目之前,我并没有打算写本书,可以说,是奥普拉直接促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奥普拉先后两次转向我说:“哈丽雅特,你的下一本书应该以此为主题。”我要感谢她的建议和鼓励。
本书关心的不是那些偶尔才会竭力想让别人满意的人。事实上,为了讨好别人而不懂得拒绝是一种让人衰弱的心理疾病,会造成影响深远的严重后果。
在我从事临床实践的25年里,我的来访者一直在给我带来知识和灵感。他们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促使我对这种疾病给受害者的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质量造成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来访者让我始终坚信,通过有针对性的努力,凭着对改变的渴望,人的心灵一定能克服取悦症以及很多其他的障碍,重新拥抱快乐。
本书中的案例分析都来自我接待过的来访者,当然,出于保密和隐私的考虑,案例没有使用真实姓名,细节也做了改动。我相信,这种只有真实生活才能提供的色彩和深度,一定会让本书变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怎样从本书中得到最大收获
本书基于很多小的步骤,将帮助你逐步摆脱恼人的取悦症。你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你不用从头到尾地阅读本书。如果你像我所知道的大多数习惯于取悦别人的“好人”一样,那么我想你目前可能非常忙。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读者时间紧张的问题。
你可以先阅读第1章,然后再完成真相小测验:你有“好人情结”吗?这个测验将帮助你分析自己,准确地找出最重要的根源,揭示你是哪种类型的“好人”,是认知型、习惯型还是对消极情感的逃避型。(跟大多数“好人”们一样,你多半同时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的一种可能是主导因素。)
在知道了自己所属的类型之后,如果你眼下没时间读完全书,可以直接跳到跟你关系最大的部分:认知型“好人”、习惯型“好人”或者情感逃避型“好人”。然后,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可以直接进入治愈取悦症的21天行动计划。要实施行动计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一个步骤,连续21天完成。请记住:积跬步才能至千里——不要急于求成。
阅读本书你最好准备一支荧光笔,用来标出那些让你深有感触或者对你意义重大的章节、段落、故事、语句和领悟。请尽管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想法和“但愿如此”。在你最需要安慰、指引和安全感的时候,请合上你的书。
本书对于需要你特别注意的那些内容做了特别标识。当你发现还有其他内容对你特别重要时,可以自己画上箭头或星号加以标记。
当你已经开始康复,而且也有了空闲时,请回过头去翻阅那些最初略过的部分,并重新阅读那些对你最有帮助的章节。
请记住,你并不孤独,这个世界上还有成百上千万和你一样的取悦者。你可以考虑在自己的社区内成立互助小组,以便你和其他同病相怜的人可以互相帮助。
在本书出版的同时,我也在着手创建网站,希望借此平台提供更多信息,帮助当地社区成立互助小组,并为大家提供一个发布消息和提出问题的场所。如果你也关心这个主题,欢迎你访问这个网站,跟其他已经克服此困扰或者正在为此而努力的人一道,相互交流和学习。
我期待你通过这个网站提出你的任何问题,分享你有关为了使别人满意而无法说“不”的经历,我热切地希望本书能带给你帮助,这也是我的写作初衷。
哈丽雅特·布莱克(Harriet B.Braiker)
加州洛杉矶
《内在的自由:摆脱取悦,拥抱真实的自我》 内容简介: 你是否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即使已经付出了很多,却依然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在人际交往中,你是否总是在无意识地迎合他人,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最终让自己陷入一种“好好先生/小姐”的循环?你是否渴望打破这种模式,找回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力量,活出更自在、更真实的人生? 《内在的自由:摆脱取悦,拥抱真实的自我》是一本深入探索“取悦症”心理机制,并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指南。它并非一本关于如何变得“不好”,而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健康、平衡的人际关系中,同时兼顾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旅程,帮助你理解那些驱使你不断取悦他人的深层原因,并提供一系列实用工具,让你学会设定健康的界限,勇敢表达真实的需求,最终实现内在的自由与平和。 本书特色: 1. 深度洞察“取悦症”的根源: 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抽丝剥茧地剖析“取悦症”形成的根源。我们并非生来就注定要取悦他人,而是成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经验和学习,逐渐内化了“只有取悦才能获得爱与认可”的信念。本书将详细探讨这些信念是如何形成,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我们会追溯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帮助你清晰地认识到,你当前的“老好人”模式,并非你性格的固有缺陷,而是过往经历的“学习成果”。理解根源是改变的第一步,当你明白了“为什么”,才能更有效地着手“如何改变”。 2. 识别隐藏的取悦信号: “取悦症”往往是隐蔽且潜移默化的。很多人即使觉得自己已经很“正常”,却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详细的案例和自我评估工具,帮助你识别那些你可能并未意识到的取悦信号。这包括: 过度道歉: 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习惯性地道歉; 难以拒绝: 即使自己很忙或不情愿,也无法对别人的请求说“不”; 过度承诺: 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责任; 过度迎合: 忽略自己的喜好,迎合他人的口味和意见; 害怕冲突: 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引起任何形式的争执; 自我牺牲: 习惯性地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 寻求表扬: 极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并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 事后后悔: 做出决定后,尤其是那些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决定,感到深深的后悔和不满。 通过这些具体的信号,你可以更精准地定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盲点,为接下来的改变打下基础。 3. 建立健康的界限,找回自我空间: 界限是保护个人空间和精神能量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教你如何识别、设定和维护健康的个人界限。这并非是冷酷无情地拒绝一切,而是关于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们会探讨: 为何界限如此重要: 界限如何帮助我们避免被消耗,以及如何维持有质量的人际关系。 识别界限被侵犯的信号: 哪些行为表明你的界限正在被挑战? 设定清晰的界限: 如何用清晰、坚定且尊重的语言表达你的界限? 维护界限的策略: 当界限受到挑战时,如何有效地应对?这包括学习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以及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练习“小的拒绝”: 从小的、风险较低的拒绝开始,逐步建立拒绝的勇气和能力。 4. 重塑沟通模式,学会勇敢表达: 取悦者往往在沟通中存在诸多障碍,他们害怕表达真实想法,担心被评判、被拒绝。本书将引导你掌握更有效的沟通技巧,让你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观点,同时又不损害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将聚焦于: “我”信息的使用: 如何用“我”开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对方。 积极倾听与有效回应: 在倾听他人时,如何既能理解对方,又能保有自己的立场。 温和而坚定的表达: 学习用一种既不攻击对方,又不委屈自己的方式传达信息。 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 如何在沟通中处理自己和对方的负面情绪,避免冲突升级。 协商与妥协的艺术: 学会在必要时进行协商,找到对双方都更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 5. 摆脱内疚感,培养自我价值感: “取悦症”患者常常被强烈的内疚感所困扰,他们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人做更多,一旦拒绝或不满足他人的期望,就会感到自责。本书将帮助你拆解内疚感的“枷锁”,培养真正来源于内心的自我价值感。 识别内疚感的来源: 你的内疚感是真实的责任,还是被灌输的义务? 区分责任与义务: 学会分辨哪些是你真正的责任,哪些是你强加给自己的义务。 培养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认识到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为别人做了多少,而是你本身的存在。 停止自我批评: 学习如何停止对自己严苛的评判,用更温和、更支持性的方式对待自己。 庆祝微小的进步: 认识到改变是一个过程,肯定并奖励自己在设定界限和表达真实自我方面的每一点进步。 6. 重塑自我认知,拥抱真实的自我: 最终,本书的目标是帮助你摆脱“取悦者”的角色,重新认识和拥抱那个真实的、独一无二的你。这包括: 探索你的核心价值观: 了解什么对你来说真正重要,并以此为导向来做决定。 发掘你的独特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允许自己不完美: 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并且知道“不完美”并非“不够好”。 建立内在的自信: 从依靠外部认可转向依靠内在的力量和信念。 享受真实关系的联结: 当你不再需要通过取悦来维系关系时,你将能体验到更真诚、更深刻的联结。 本书适合谁阅读: 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感到疲惫、被消耗的人。 常常难以拒绝他人,即使为此牺牲自己利益的人。 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感到紧张、害怕冲突的人。 希望建立更健康、更平衡人际关系的人。 渴望摆脱“好好先生/小姐”标签,找回自我空间和主导权的人。 对心理学和自我成长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取悦症”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读者。 《内在的自由:摆脱取悦,拥抱真实的自我》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指南,它将陪伴你穿越那些困扰你多年的心理迷宫,让你最终能够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中央,用真实、自由的姿态,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与精彩。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场深刻的内在革命,一次通往真正自由的必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