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年 “取悅癥”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對他人的認可上癮
《紐約時報》暢銷書《誰在操縱你》作者又一力作
你造嗎?不會說“不”是一種病,這種病叫“取悅癥”得治!
處方為:治愈取悅癥的21天行動計劃
21天嚴格遵醫囑,後可痊愈。
海報
內容簡介
“取悅癥”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對他人的認可上癮。取悅者會努力想讓除瞭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滿意,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彆人。但與人為善的結果可能會讓彆人利用你。
為瞭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盡力不錶現齣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錶露多麼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彆人,以免被彆人批評。心理學傢把這叫作“衝突避免”,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作危險的情感體驗。
取悅癥的三種類型:
認知型“好人”
驅使你取悅於人的動力是這種思維定式:你需要並且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瞭多少。如果你是一個認知型“好人”,那麼你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
習慣型“好人”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型“好人”,那麼你就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你會為他人做得太多,幾乎從來不說“不”,很少給他人派活兒,並且會變得無力招架、疲於應付。
情感逃避型“好人”
對這一類型來說,取悅癥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緻的。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好人情結”?屬於哪種取悅癥類型?請翻到本書第2頁,直接開始測試
“我已經為彆人做瞭一切,但是沒有人給我迴報。”
“我對每個人都那麼好,可他們把那看成是理所當然的。”
你是眾人眼裏的大好人嗎?
你的“好人情結”有多嚴重?“好人指數”有多高?
是否無論你現在有多忙,隻要有人提齣請求、邀請,不管這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不快和高昂代價,仍會毫無原則地照單全收?
太多超齣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令你應接不暇,感到分身乏術?
所有這些令彆人滿意的付齣,卻並未讓你自己真正感到幸福快樂?
如果答案是“Yes”,你該讀一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哈麗雅特·布萊剋,有逾25年的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和管理顧問經驗。她創作瞭許多暢銷的心理自助類書籍,包括紐約《時代》雜誌的暢銷書《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和《誰在操縱你》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 取悅癥三角形:討好他人的代價 /1
第一部分 認知型“好人”
第2章 有害的思維 /19
第3章 不當好人也沒關係 /32
第4章 把彆人擺在第一位 /50
第5章 事情多到做不完 /65
第6章 好人可以說“不” /76
第二部分 習慣型“好人”
第7章 學會取悅:認可癮 /86
第8章 為什麼你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103
第9章 不惜一切的愛 /111
第10章 浪漫成癮 /123
第三部分 情感逃避型“好人”
第11章 消極情感恐懼癥 /138
第12章 對憤怒的恐懼 /151
第13章 惡語真的能傷人 /171
第14章 你會極力避免衝突嗎 /183
第15章 小步驟,大變化 /199
治愈取悅癥的21天行動計劃
21天行動計劃使用指南 /202
第1天 想說“不”時彆說“行” /206
第2天 “破唱片”技巧 /211
第3天 摺中方案 /215
第4天 幫你說“不”的“三明治”技巧 /219
第5天 “反三明治”技巧 /224
第6天 改寫“取悅於人的10條戒律” /229
第7天 改寫“7個緻命的應該” /233
第8天 照顧你自己 /237
第9天 說服自己擺脫認可癮 /240
第10天 做還是不做,這是個問題 /245
第11天 輪到你瞭 /250
第12天 不當好人也沒關係 /257
......
精彩書摘
因為薩拉自己小時候傢境此較睏難,父母分彆上白班和夜班,所以薩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媽媽在傢陪著,並擁有爸爸給他們創造的舒適生活。因此薩拉相信,為瞭讓孩子們在學校取得好成績,過得開心,自己不應該讓孩子幫忙做傢務。 但是,盡管薩拉好心好意,對丈夫和孩子百依百順,可結果卻事與願違。 多年來,薩拉努力地滿足傢中每個人的需求,從來沒有要求過傢人的幫助或支持。後來,她被診斷齣得瞭急性風濕關節炎,必須住院治療,然後還得臥床修養6周。薩拉的醫生是她的好朋友,她要求薩拉“彆再像個女僕一樣盡心竭力地伺候傢人”。 齣院迴傢之後,傢人的反應讓薩拉震驚,深深地傷瞭她的心。他們非但沒有親切而又高興地報答薩拉這些年來的照顧和養育,相反卻對薩拉生病所帶來的麻煩錶現齣瞭相當大的惱怒和怨恨。 起初,薩拉為自己生病拖纍瞭傢人而感到很內疚,但是很快她的心中就充滿瞭怒火和怨氣。 為瞭應付眼前的睏難,薩拉請自己的母親來幫忙照顧自己和傢人,直到自己恢復健康。然而等她恢復健康後,她鼓足勇氣把傢人叫到一起,跟他們講瞭自己養病期間的一些反思。 “我的孩子們自私而且調皮搗蛋,我的丈夫被慣壞瞭而且不懂感恩,這完全是我的過錯,”她對驚愕的傢人說。“但是從今天起,我們傢的一切將變得完全不同。” 薩拉進一步宣布,她要正式“罷工”瞭。她說,她不會再替他們做事瞭,直到他們每個人承擔起照顧自己和照顧彼此的責任。 ……
前言/序言
1999年6月,我以嘉賓的身份參加瞭一場討論“不懂拒絕的老好人”的“奧普拉脫口秀”。奧普拉嚮觀眾們介紹說,她本人也長期受到這種行為的睏擾,盡管她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但這種“毛病”卻很難剋服。而且,她和我一樣相信,還有非常多的人被這種自我強加的壓力摺磨,犧牲瞭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換取彆人的滿意。
我從很多年以前就開始關注這一主題瞭。我曾經做瞭25年左右的臨床心理學者,在這期間,我治療過數百位有這樣睏擾的來訪者,他們總是把彆人的需要擺在第一位,從來不會對彆人說“不”,始終在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努力想讓除瞭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這種強迫癥已經嚴重地擾亂瞭他們的生活,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取悅癥”。
我的第一本書《E型女性》(The Type E Woman: How to Overcome the Stress of being Everything to Everybody)強調指齣,想要使每個人都滿意是造成女性緊張的一個根源。自那以後,就相關的主題我又寫瞭一些書籍和論文。
但是,在上這個節目之前,我並沒有打算寫本書,可以說,是奧普拉直接促使我做齣瞭這個決定。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奧普拉先後兩次轉嚮我說:“哈麗雅特,你的下一本書應該以此為主題。”我要感謝她的建議和鼓勵。
本書關心的不是那些偶爾纔會竭力想讓彆人滿意的人。事實上,為瞭討好彆人而不懂得拒絕是一種讓人衰弱的心理疾病,會造成影響深遠的嚴重後果。
在我從事臨床實踐的25年裏,我的來訪者一直在給我帶來知識和靈感。他們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都促使我對這種疾病給受害者的健康、人際關係以及生活質量造成的危害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些來訪者讓我始終堅信,通過有針對性的努力,憑著對改變的渴望,人的心靈一定能剋服取悅癥以及很多其他的障礙,重新擁抱快樂。
本書中的案例分析都來自我接待過的來訪者,當然,齣於保密和隱私的考慮,案例沒有使用真實姓名,細節也做瞭改動。我相信,這種隻有真實生活纔能提供的色彩和深度,一定會讓本書變得更充實、更有價值。
怎樣從本書中得到最大收獲
本書基於很多小的步驟,將幫助你逐步擺脫惱人的取悅癥。你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你不用從頭到尾地閱讀本書。如果你像我所知道的大多數習慣於取悅彆人的“好人”一樣,那麼我想你目前可能非常忙。我在寫作本書的時候就考慮到瞭讀者時間緊張的問題。
你可以先閱讀第1章,然後再完成真相小測驗:你有“好人情結”嗎?這個測驗將幫助你分析自己,準確地找齣最重要的根源,揭示你是哪種類型的“好人”,是認知型、習慣型還是對消極情感的逃避型。(跟大多數“好人”們一樣,你多半同時受到這三種因素的影響,但其中的一種可能是主導因素。)
在知道瞭自己所屬的類型之後,如果你眼下沒時間讀完全書,可以直接跳到跟你關係最大的部分:認知型“好人”、習慣型“好人”或者情感逃避型“好人”。然後,如果你已經做好瞭準備,就可以直接進入治愈取悅癥的21天行動計劃。要實施行動計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一個步驟,連續21天完成。請記住:積跬步纔能至韆裏——不要急於求成。
閱讀本書你最好準備一支熒光筆,用來標齣那些讓你深有感觸或者對你意義重大的章節、段落、故事、語句和領悟。請盡管在書的空白處寫下你的想法和“但願如此”。在你最需要安慰、指引和安全感的時候,請閤上你的書。
本書對於需要你特彆注意的那些內容做瞭特彆標識。當你發現還有其他內容對你特彆重要時,可以自己畫上箭頭或星號加以標記。
當你已經開始康復,而且也有瞭空閑時,請迴過頭去翻閱那些最初略過的部分,並重新閱讀那些對你最有幫助的章節。
請記住,你並不孤獨,這個世界上還有成百上韆萬和你一樣的取悅者。你可以考慮在自己的社區內成立互助小組,以便你和其他同病相憐的人可以互相幫助。
在本書齣版的同時,我也在著手創建網站,希望藉此平颱提供更多信息,幫助當地社區成立互助小組,並為大傢提供一個發布消息和提齣問題的場所。如果你也關心這個主題,歡迎你訪問這個網站,跟其他已經剋服此睏擾或者正在為此而努力的人一道,相互交流和學習。
我期待你通過這個網站提齣你的任何問題,分享你有關為瞭使彆人滿意而無法說“不”的經曆,我熱切地希望本書能帶給你幫助,這也是我的寫作初衷。
哈麗雅特·布萊剋(Harriet B.Braiker)
加州洛杉磯
《內在的自由:擺脫取悅,擁抱真實的自我》 內容簡介: 你是否常常感到疲憊不堪,即使已經付齣瞭很多,卻依然無法獲得他人的認可?在人際交往中,你是否總是在無意識地迎閤他人,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最終讓自己陷入一種“好好先生/小姐”的循環?你是否渴望打破這種模式,找迴屬於自己的空間和力量,活齣更自在、更真實的人生? 《內在的自由:擺脫取悅,擁抱真實的自我》是一本深入探索“取悅癥”心理機製,並提供切實可行解決方案的指南。它並非一本關於如何變得“不好”,而是關於如何在一個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中,同時兼顧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本書將帶領你踏上一段自我發現與成長的旅程,幫助你理解那些驅使你不斷取悅他人的深層原因,並提供一係列實用工具,讓你學會設定健康的界限,勇敢錶達真實的需求,最終實現內在的自由與平和。 本書特色: 1. 深度洞察“取悅癥”的根源: 本書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抽絲剝繭地剖析“取悅癥”形成的根源。我們並非生來就注定要取悅他人,而是成長過程中,通過一係列經驗和學習,逐漸內化瞭“隻有取悅纔能獲得愛與認可”的信念。本書將詳細探討這些信念是如何形成,它們又如何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行為模式。我們會追溯童年經曆、傢庭教育、社會文化環境等多種因素,幫助你清晰地認識到,你當前的“老好人”模式,並非你性格的固有缺陷,而是過往經曆的“學習成果”。理解根源是改變的第一步,當你明白瞭“為什麼”,纔能更有效地著手“如何改變”。 2. 識彆隱藏的取悅信號: “取悅癥”往往是隱蔽且潛移默化的。很多人即使覺得自己已經很“正常”,卻依然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本書將提供一係列詳細的案例和自我評估工具,幫助你識彆那些你可能並未意識到的取悅信號。這包括: 過度道歉: 即使不是自己的錯,也習慣性地道歉; 難以拒絕: 即使自己很忙或不情願,也無法對彆人的請求說“不”; 過度承諾: 承擔超齣自己能力範圍的責任; 過度迎閤: 忽略自己的喜好,迎閤他人的口味和意見; 害怕衝突: 寜願委屈自己,也不願引起任何形式的爭執; 自我犧牲: 習慣性地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 尋求錶揚: 極度在意他人的評價,並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 事後後悔: 做齣決定後,尤其是那些為瞭取悅他人而做的決定,感到深深的後悔和不滿。 通過這些具體的信號,你可以更精準地定位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盲點,為接下來的改變打下基礎。 3. 建立健康的界限,找迴自我空間: 界限是保護個人空間和精神能量的關鍵。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教你如何識彆、設定和維護健康的個人界限。這並非是冷酷無情地拒絕一切,而是關於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們會探討: 為何界限如此重要: 界限如何幫助我們避免被消耗,以及如何維持有質量的人際關係。 識彆界限被侵犯的信號: 哪些行為錶明你的界限正在被挑戰? 設定清晰的界限: 如何用清晰、堅定且尊重的語言錶達你的界限? 維護界限的策略: 當界限受到挑戰時,如何有效地應對?這包括學習如何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以及在必要時采取進一步的行動。 練習“小的拒絕”: 從小的、風險較低的拒絕開始,逐步建立拒絕的勇氣和能力。 4. 重塑溝通模式,學會勇敢錶達: 取悅者往往在溝通中存在諸多障礙,他們害怕錶達真實想法,擔心被評判、被拒絕。本書將引導你掌握更有效的溝通技巧,讓你能夠自信地錶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觀點,同時又不損害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將聚焦於: “我”信息的使用: 如何用“我”開頭,錶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責對方。 積極傾聽與有效迴應: 在傾聽他人時,如何既能理解對方,又能保有自己的立場。 溫和而堅定的錶達: 學習用一種既不攻擊對方,又不委屈自己的方式傳達信息。 處理負麵情緒的技巧: 如何在溝通中處理自己和對方的負麵情緒,避免衝突升級。 協商與妥協的藝術: 學會在必要時進行協商,找到對雙方都更滿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犧牲自己。 5. 擺脫內疚感,培養自我價值感: “取悅癥”患者常常被強烈的內疚感所睏擾,他們覺得自己“應該”為他人做更多,一旦拒絕或不滿足他人的期望,就會感到自責。本書將幫助你拆解內疚感的“枷鎖”,培養真正來源於內心的自我價值感。 識彆內疚感的來源: 你的內疚感是真實的責任,還是被灌輸的義務? 區分責任與義務: 學會分辨哪些是你真正的責任,哪些是你強加給自己的義務。 培養無條件的自我接納: 認識到你的價值不取決於你為彆人做瞭多少,而是你本身的存在。 停止自我批評: 學習如何停止對自己嚴苛的評判,用更溫和、更支持性的方式對待自己。 慶祝微小的進步: 認識到改變是一個過程,肯定並奬勵自己在設定界限和錶達真實自我方麵的每一點進步。 6. 重塑自我認知,擁抱真實的自我: 最終,本書的目標是幫助你擺脫“取悅者”的角色,重新認識和擁抱那個真實的、獨一無二的你。這包括: 探索你的核心價值觀: 瞭解什麼對你來說真正重要,並以此為導嚮來做決定。 發掘你的獨特優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學會欣賞和發揮自己的優勢。 允許自己不完美: 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並且知道“不完美”並非“不夠好”。 建立內在的自信: 從依靠外部認可轉嚮依靠內在的力量和信念。 享受真實關係的聯結: 當你不再需要通過取悅來維係關係時,你將能體驗到更真誠、更深刻的聯結。 本書適閤誰閱讀: 那些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感到疲憊、被消耗的人。 常常難以拒絕他人,即使為此犧牲自己利益的人。 在錶達自己真實想法時感到緊張、害怕衝突的人。 希望建立更健康、更平衡人際關係的人。 渴望擺脫“好好先生/小姐”標簽,找迴自我空間和主導權的人。 對心理學和自我成長感興趣,希望深入瞭解“取悅癥”並尋求解決方案的讀者。 《內在的自由:擺脫取悅,擁抱真實的自我》是一本充滿智慧與力量的指南,它將陪伴你穿越那些睏擾你多年的心理迷宮,讓你最終能夠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人生舞颱中央,用真實、自由的姿態,去擁抱屬於自己的幸福與精彩。這不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場深刻的內在革命,一次通往真正自由的必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