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审判:对德国法西斯的法律清算

纽伦堡审判:对德国法西斯的法律清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勤华,朱淑丽,马贺 著
图书标签:
  • 纽伦堡审判
  • 二战历史
  • 法西斯主义
  • 国际法
  • 战争罪
  • 历史研究
  • 法律史
  • 德国历史
  • 政治史
  • 历史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3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854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出版。此次是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专门作的修订本。
  《纽伦堡审判》着重从法律角度描述和分析这次大型的国际刑事审判活动,主要围绕四个要素而展开:其一,谁主持审判;其二,审判谁;其三,指控什么罪名;其四,审判依据什么法律。
  首先,本书简要介绍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组成,被指控的纳粹首要战犯以及纳粹组织,被指控的四项罪名(包括共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以及这些罪名的法律根据。其次,以上述四个方面为线索,将本书分为整体审判和具体战犯审判两部分。前者依次追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关战犯政策的重大发展过程(第二章“通向纽伦堡之路”),分析了被指控罪名及其法理依据的确定(第三章“伦敦会议和《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简要陈述了审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四章“起诉准备”),描述了法官、控辩双方在审判中的表现等审判概况(第五章“审判概况”),并着重阐述了有法律争议的有关共谋罪的审判情况(第六章“共谋罪判决的达成”),以及对纳粹犯罪组织的审判(第七章“判决中的一般规定和犯罪组织”)。关于具体战犯的审判(第八至第十二章),依次叙述了对纳粹中央高官、军方代表、经济界头面人物、占领区高级官员以及对纳粹思想吹鼓手的审判情况。最后,本书简要介绍了法庭宣判与刑罚执行情况,并从法律角度高度概括了纽伦堡审判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1.何勤华,男,上海市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律史、法学史和比较法的教学和研究。
1982年1月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华东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本校法制史教研室任教至今,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
自1984年以来,共出版《日本破产法》(合译)、《西方法学史》、《华洋诉讼判决录》(点校)、《法律文化史论》、《外国法制史》、《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篇》(合译)、《中国法学史》(三卷本)、《世界法系概览》(合译)、《二十世纪百位法律家》、《西方法学家列传》、《读律佩觿》(点校)、《20世纪日本法学》、《法律文化史谭》、《律学考》、《西方民法史》、《世界上伟大的法学家》(合译)等90多部专著及合著(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97年1月起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2000年4月起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1999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1年被评选进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才”,2009年当选“国家级教学名师”。

2.朱淑丽,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95年),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2004年)、法学博士(2007年),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功能主义比较法90年回顾》、《西方比较法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向及其限度》等20余篇,报纸文章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法律与民间规范:以荣誉决斗为视角》、《欧盟民法法典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史、比较法。

3.马贺,男,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律史专业硕士(2004年)、博士(2008年),现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至2011年,访学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巴黎第一大学、美国旧金山大学。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法国<人权宣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研究》,编号11CFX006。主讲课程《国际刑法》(全英语)于2012年获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出版专著:《20世纪的比较法》(合著)、《欧盟区域刑事合作进程研究》、《大陆法系》(合著)。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刑法、比较法。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题记
一 序章
二 通向纽伦堡之路
三 伦敦会议和《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四 起诉准备
五 审判概况
六 共谋罪判决的达成
七 判决中的一般规定和犯罪组织
八 对中央高官的审判
九 对军方代表的审判
十 对经济界头面人物的审判
十一 对占领区高级官员的审判
十二 对纳粹思想鼓吹者的审判
十三 尾章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文献来源
主要人物列表
索引
纽伦堡审判:对德国法西斯的法律清算 第一部分:历史的审判庭——审判的背景与序章 一、历史的断裂与新的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欧洲大陆满目疮痍。德意志第三帝国及其领导下的纳粹政权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得传统的国际法体系和道德观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数百万犹太人、战俘、平民的系统性屠杀,对被占领土的残酷统治,以及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任何主权国家内部司法能够处理的范畴。世界需要一个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回答,以宣告这种极端野蛮行径的终结,并为未来的国际秩序奠定基石。 战后,同盟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认识到,仅仅军事上的胜利不足以确保持久的和平。真正的正义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因此,“审判”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对战犯的惩罚,更是对纳粹意识形态的彻底否定和对国际法原则的重塑。 二、纽伦堡的选择与准备工作 地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纽伦堡,这座曾经是纳粹党代会和宣传活动的重要城市,被选为审判的所在地,这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正义之锤将敲响在曾经的权力中心。 在审判开始之前,同盟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包括对纳粹高层官员、军事将领、工业巨头以及党卫军(SS)领导层的仔细甄别、逮捕和隔离。更重要的是,盟军情报机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证据收集工作。成千上万份纳粹官方文件、电报、会议记录、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内部账目、以及揭露“最终解决方案”的详细指令,被系统地整理和翻译。这些文件构成了后来审判中不可动摇的物证基础。 法律团队也同步组建。来自四大国的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团队需要克服巨大的语言障碍、法律体系差异(如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区别),以及在国际政治合作框架下运作的复杂性。他们必须设计出一套既能体现同盟国共同意志,又能确保法律程序正义的审判框架。 第二部分:审判的核心:四大罪名与法律的突破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IMT)的设立本身就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创举。它首次在国际层面,以一个多国合作的司法机构的名义,对个体责任者进行追究。 一、打破主权藩篱:对“侵略战争罪”的定义 这是纽伦堡审判中最具革命性的一项指控。传统观念认为,发动战争是国家主权的行为,国家元首不受国际法约束。然而,纽伦堡法庭明确指出,发动“侵略战争”不仅是政治错误,更是最严重的国际犯罪。通过指控发动战争的领导人,法庭确立了“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Count One: Crimes Against Peace)是应受惩罚的行为。这为后来的国际刑法奠定了“战争罪”的基础。 二、对人类的漠视:危害人类罪的诞生 如果说侵略战争罪针对的是国际政治秩序,那么“危害人类罪”(Count Three: Crimes Against Humanity)则直指纳粹暴行的核心。这一指控涵盖了种族灭绝、奴役、大规模屠杀以及其他针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这一罪名的确立至关重要,因为它首次将针对平民的系统性暴行,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战时或与战争直接相关,都纳入了国际法的管辖范围。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罗姆人、政治异见者和残疾人的迫害,通过确凿的证据被呈现于世界面前,宣告了“国家行为”不能成为实施大规模暴行的挡箭牌。 三、战争的规则:违反战争法 “战争罪”(Count Two: War Crimes)指控的是对既有的国际战争惯例和《海牙公约》的系统性违反,包括虐待战俘、对平民的劫掠和无差别轰炸等行为。虽然战争罪在历史上并非全新概念,但纽伦堡法庭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对苏联战俘的待遇和对集中营的残酷管理),将其具体化并加深了其法律的严肃性。 第三部分:个人责任与“高级别辩护”的驳斥 审判的核心议题之一是追究个人责任,而非仅仅是国家责任。 一、“我只是在执行命令”的辩护(Superior Orders Defense) 在审判过程中,许多被告,尤其是中层军官和行政人员,辩称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是出于上级的明确命令,因此他们不应承担个人刑事责任。纽伦堡法庭对此进行了坚决的驳斥。 法庭裁定,虽然高级别命令可能影响量刑,但对于那些明显构成国际犯罪的行为,下属有责任拒绝执行。这一裁决确立了“良知高于命令”的原则,极大地限制了未来国家机器在实施暴行时,以“履行职责”为借口逃避惩罚的可能性。 二、阴谋论的瓦解 针对纳粹领导层提出的“共谋罪”(Conspiracy),即指控被告在战前就密谋发动侵略战争和实施种族灭绝的统一计划,是检察官方面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通过呈示如《万湖会议纪要》等内部文件,法庭描绘出纳粹领导层如何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将恐怖与侵略纳入其国家政策,从而证明了这些暴行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贯的、犯罪性的整体战略。 第四部分:历史的回响与深远影响 纽伦堡审判最终对19名主要战犯作出了判决,其中12人被判处绞刑,3人被判无期徒刑,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2人因健康原因未能宣判。 一、国际法学的范式转移 纽伦堡的判决及其背后的法律构建,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国际法影响。它直接催生了《纽伦堡原则》,这些原则确立了以下核心概念: 1. 个人应负国际责任:个人,而非仅国家,应对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负责。 2. 法庭管辖权:国际法庭有权审判个体。 3. 法律的溯及力:即使在行为发生时,特定行为尚未被明确界定为国际法,但其本质是犯罪的,仍可被审判。 二、人权法与当代国际司法的基础 纽伦堡审判的遗产直接体现在战后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书的制定中,包括《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后来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更直接的体现是,纽伦堡所确立的模式和原则,成为后来设立的国际刑事法庭,如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乃至今天的国际刑事法院(ICC)的法律和道德先导。 纽伦堡审判不仅仅是对过去罪恶的清算,它更是一份对未来世界的法律宣示:人类的良知与尊严不容践踏,任何以国家名义实施的、针对人类的暴行,终将受到国际正义的审判。它为构建一个基于法治而非强权的国际社会,提供了最坚实的第一块法律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二战后历史的著作,它将笔触伸向了那个决定着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如何面对曾经的侵略者。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讲述具体的审判过程,而是更侧重于审判背后的思想演变和国际关系的重塑。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世界各国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如何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而这种秩序的基石之一便是对战争罪行的追究。书中对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复仇”与“理性”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意识形态和人道主义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各国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博弈中,逐渐形成对罪恶的共同认知,并试图将其纳入法律的制裁之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审判的意义远不止于惩罚个别罪犯,更在于确立一种普适的道德准则,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提供保障。

评分

我偶然发现了一本令人沉思的书,它没有直接聚焦于审判的细节,而是从更深层次探讨了战争对人类良知和道德观的冲击,以及战后人类如何试图重建一个相对公平的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历史学家,带领读者穿越到那个充满创伤和迷茫的时代,去感受世界各国在面对集体罪恶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思考。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当时国际社会不同声音的呈现,让我们得以理解,如何在复仇的冲动与建立持久和平的愿望之间找到平衡。书中对于“责任”的追溯,不仅仅是针对个人,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机制的深刻反思。它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对话,也是对我们当下如何面对不公与罪恶的有力提醒。

评分

我近期读到了一本关于战后国际法发展的重要著作,虽然书名并没有直接点明,但其核心内容围绕着如何处理战争罪行展开。这本书以非常详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了审判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设计。它不仅仅关注结果,更着力于探讨建立这些国际法庭的深层原因和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在制定审判规则时所持的不同立场,以及最终如何通过妥协与合作,达成了一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框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责任”的界定,它追溯了那些被指控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以及背后是否存在系统性的诱因。作者的论述严谨而深刻,让我对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法律在维护和平与正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适合所有对国际法、历史以及人性黑暗面感兴趣的读者,它会让你对“正义”的含义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它主要探讨的是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人类社会如何通过法律这一武器,试图修复被撕裂的文明。这本书并没有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审判,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了战后初期世界各国在处理集体罪恶问题上的不同尝试和理念。它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在法律和伦理层面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界定“正义”的标准,以及如何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建立起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司法机制。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国际会议和谈判的细节描绘十分生动,展现了各国代表在复杂局势下的智慧与博弈。我尤其被作者对“法律的局限性”的讨论所吸引,它承认法律并非万能,但在追求公正的道路上,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如何学习和进步的一次深刻启示。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二战后审判的书,虽然书名没有直接提及,但内容让我深刻反思了正义与复仇的界限。这本书描绘了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如何试图在法律的框架下,对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个体进行追究。书中详细描述了审判的准备过程,包括收集证据、寻找证人,以及国际社会在建立公平审判机制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代表的视角和谈判过程的刻画,展现了战后初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各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的不同设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正义”的讨论所吸引,它并非简单的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惩罚,而是在法律原则下,努力寻找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裁决,以告慰受害者,并警示后人。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十分生动,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极端暴力后,尝试重建秩序与道德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还行

评分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评分

价廉物美,使用方便,赞一个!

评分

价廉物美,使用方便,赞一个!

评分

梅汝璈先生曾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本书收入了梅汝璈先生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准备阶段和审判初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日记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记录了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战犯的正义审判,弘扬了民族正气与法律正义。书中配有242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详细介绍了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介绍了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全过程。梅汝璈先生作为历史转捩点的重要见证人,在日记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在今天看来也颇具现实意义,其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有不可替代性。在书的封底,采用二维码链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目前国内最清晰的东京审判视频资料,以先进的数字技术让读者较全面地重温这段历史。

评分

梅汝璈先生曾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本书收入了梅汝璈先生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准备阶段和审判初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日记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记录了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战犯的正义审判,弘扬了民族正气与法律正义。书中配有242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详细介绍了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介绍了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全过程。梅汝璈先生作为历史转捩点的重要见证人,在日记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在今天看来也颇具现实意义,其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有不可替代性。在书的封底,采用二维码链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目前国内最清晰的东京审判视频资料,以先进的数字技术让读者较全面地重温这段历史。

评分

老书的新修订版,不错的书,借着七十周年之际,淘回来读读,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

评分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评分

梅汝璈先生曾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本书收入了梅汝璈先生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准备阶段和审判初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日记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记录了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战犯的正义审判,弘扬了民族正气与法律正义。书中配有242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详细介绍了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介绍了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全过程。梅汝璈先生作为历史转捩点的重要见证人,在日记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在今天看来也颇具现实意义,其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有不可替代性。在书的封底,采用二维码链接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目前国内最清晰的东京审判视频资料,以先进的数字技术让读者较全面地重温这段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