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408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目 录 | |
上篇道经 一章………………………………010 二章………………………………012 三章………………………………014 四章………………………………016 五章………………………………017 六章………………………………019 七章………………………………020 八章………………………………022 九章………………………………023 十章………………………………025 十一章……………………………027 十二章……………………………029 十三章……………………………031 十四章……………………………033 十五章……………………………036 十六章……………………………039 十七章……………………………041 十八章……………………………043 十九章……………………………044 二十章……………………………046 二十一章…………………………049 二十二章…………………………051 二十三章…………………………053 二十四章…………………………056 二十五章…………………………057 二十六章…………………………060 二十七章…………………………062 二十八章…………………………064 二十九章…………………………066 三十章……………………………068 三十一章…………………………070 三十二章…………………………072 三十三章…………………………074 三十四章…………………………076 三十五章…………………………077 三十六章…………………………079 三十七章…………………………080 下篇德经 三十八章…………………………084 三十九章…………………………086 四十章……………………………089 四十一章…………………………090 四十二章…………………………092 四十三章…………………………094 四十四章…………………………095 四十五章…………………………096 四十六章…………………………098 四十七章…………………………099 四十八章 … |
| 作者介绍 |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
| 精彩书摘 | |
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名③可名④,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⑦之玄。玄之又玄⑧,众 妙之门⑨。 【注释】 ①道:名词,这里指宇宙本原。引申义为万物的根 本、真理、原理、规律等。 ②道:动词,说明,讲清楚。 ③名:名词,①中“道”的形态。 ④名:动词,表明,与②中“道”同理。 ⑤母:母体,源头。 ⑥徼(jiào):边界,分界线。这里意为事物的表象。 ⑦谓:称谓,这里意为“可以叫作”“称呼……为”。 ⑧玄:玄妙,深奥,无法探究。 ⑨门:大门,门户,这里指产生宇宙玄奥的地方, 或暗指认识宇宙玄奥的法门。 【解析】 “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 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 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 上篇道经 与概念。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时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语 言来述说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 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玄妙的本 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 面现象。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 不过是“道”不同的一面。“虚无”和“实有”两者组 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不确定的组合,如 上有下无,内有外无等)。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 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 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名家注解】 河上公: 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 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 道。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 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 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 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 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 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 道德经 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徼,归也。常有欲之 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 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天 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 乱污辱则生贪淫也。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 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故有无相③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 音声⑤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⑥处无为⑦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⑧焉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斯:表示转折,意为则、就、于是。 ②恶:丑,与前言“美”相对而论。 ③相:彼此,互相。 ④形:现形,意为显现出来,这里指通过比较看出来。 ⑤音声:古人把“音”与“声”分开解释,奏出的 乐声称之为“音”,发出单一的音响称之为“声”。 ⑥圣人:主张居静,不争,顺从自然,张扬人的内 在生命的人被道家称为“圣人”。这里和儒家思想中的 “圣人”不同。 ⑦无为:什么都不去做,让一切顺其自然。 ⑧作:兴起,这里意为生长。 【解析】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 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 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 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 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 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 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 长。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 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 也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 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名家注解】 河上公: 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 争也。 见有而为无也,见难而为易也,见短而为长也,见 高而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随也。 以道治也,以身师导之也,各自动作,不辞谢而逆 止。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 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矣。上 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 不动乱。 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盗;不见③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④,实其腹,弱⑤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 无不治⑥。 【注释】 ①尚贤:推崇有才德的人。尚,崇尚,推崇。贤, 品德高尚又有才华的人。 ②贵:珍贵。这里是动词,视其珍贵,重视。 ③见:通“现”,出现。这里意为炫耀,展露。 ④虚其心:使其心灵空明,没有狡诈或非分的念头。 虚,虚无,引申意为洁净。心,心灵、思想、精神。 ⑤弱:削弱。 ⑥治:治理,引申为治世,天下太平之意。 【解析】 不去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去争 名夺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可以使 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盗贼;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 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可以使民众的心思不被 扰乱。 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zui佳原则为:使民众心 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 健民众的筋骨。总之,要让民众处于淡化思维和欲望的 状态,让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肆意制造事端。遵循“无 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名家注解】 河上公: 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 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不争功名, 返自然也。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 渊也。上化清静,下无贪人。放郑声,远佞人。不邪 淫,不惑乱也。 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 一,守五神也。和柔谦让,不处权也。爱精重施,髓满 骨坚。返朴守淳。思虑深,不轻言。不造作,动因循。 德化厚,百姓安。 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③兮,似万物之宗。 (挫④其锐,解⑤其纷,和⑥其光,同其尘⑦。)湛⑧ 兮,似或存⑨。 吾不知谁之子,象⑩帝之先。 【注释】 ①冲:通“盅”,空虚,虚无。 ②盈:满,这里意为ji致,ji限。 ③渊:渊源,深远。 ④挫:消磨。 ⑤解:解除,消解。 ⑥和:调和,隐蔽。 ⑦尘:尘垢,尘世。括号中的这四句与前后文不 合,应移至五十六章。 ⑧湛:深沉,静谧。这里形容确实存在但看不清真 实形迹的“道”。 ⑨似或存:似乎存在。 ⑩象:同“像”,似乎。 【解析】 “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ji限。它 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它将自己的锐 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己的光芒隐 藏,又能与俗尘混同。)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 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天帝出 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名家注解】 河上公: 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或,常也。道 常谦虚不盈满。道渊深不可知,似为万物之宗祖。锐, 进也。人欲锐精进取功名,当挫止之,法道不自见也。 纷,结恨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之。言虽有独见之明, 当如暗昧,不当以曜乱人也。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 别殊。言当湛然安静,故能长存不亡。 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 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 欲,使人修身法道。 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③乎?虚而不屈④,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⑤,不如守中⑥。 【注释】 ①仁:仁爱之心。这里意为没有意志和感情,只是 自然地存在。 ②刍狗:用喂牲畜的草扎成的狗,比喻低贱。刍狗 主要在古代祭祀时使用,祭祀期间备受重视,但祭祀完 毕后就变得毫无用处,被随意丢弃。 ③橐(tuó)籥(yuè):风箱,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 ④屈:此处念“jué”,与“绝”意思相近,意为匮乏。 ⑤穷:穷困,穷尽,走投无路。 ⑥中:与前文“冲”同意,通“盅”,此处意为ji端平 静的状态。 【解析】 天地并没有人的思维,所以没有仁慈之心,将世间 万物都看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它们自荣 自枯;圣人也应当效仿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 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其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是否就像为火炉鼓风的风箱?它内部看 似空虚,其实并不匮乏,越是鼓动起来,内部的风反而 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因为他说话太多而把自 己逼上了绝路,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 静,把话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名家注解】 河上公: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 zui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爱 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圣人视百姓如刍草 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 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橐籥中空虚,故 能有声气。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 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六章 【原文】 谷神①不死,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 地根。绵绵④若存,用之不勤⑤。 【注释】 ①谷神:即“道”。谷本身有虚空、开阔的特点, 形容“道”如同山谷一样博大。神则形容“道”的神奇 和变幻莫测。 ②牝(pìn):雌性的鸟或兽,这里指能孕育一切 的“道”。 ③门:雌性动物的生殖器,指制造天地、生育万物 的根源。 ④绵绵:形容如丝线般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勤:尽。 【解析】 “道”仿佛能包容一切,同时又变化万千,并且永 远不会消亡。它是缔造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母体,而这 样神秘的母体有个孕育万物的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天地 的根源。这个出口如丝絮般连绵存在却又难觅行迹,但 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名家注解】 河上公: 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 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 尽伤,则五神去矣。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 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 从鼻入藏于心。五气轻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 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 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 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人口, 与地通,故口为牝也。 根,元也。言鼻口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 来也。鼻口呼噏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 有。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①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②而身先③,外④其身而身存。非以 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
| 前言 | |
前言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历代学 者都将其视为一门必修课而加以研读。历史上对《道德 经》一书的注解有千家之多,然而由于注解者所处的朝 代、生活背景和思想观念各不相同,所以这些注解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老派引用其义,称其为 “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称其为“安身立命”之说; 战争家称其为“谈兵论战”之德;帝王们认为它是“治 国安邦”之策……莫衷一是,而近代学者将其定位为 “论说哲理”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阅读,如何理解? 读者还需结合时事与自身的境况,使其中的真意为己 所用。 1. 欲读其书,先解其人 《道德经》本名《老子》,与《庄子》双峰并峙。 而对老子李耳其人,古来颇有争议。司马迁在《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写道: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 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 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 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 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 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 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是春秋时人,与孔子同时但比孔子 年长,曾经担任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在周朝居住了很 颇久,后见周朝衰亡而离去。因此,春秋时期社会生活 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情景,必然与老子的 思想和《道德经》息息相关,对其有直接的影响。 2. 欲解其意,先观其脉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 与《德经》两大部分。虽然传统的顺序是《道经》在 前《德经》在后,但在197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 出土的《老子》帛书是《德经》在前,这也许是古本的 顺序。 《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含义 深远,思想广博,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宇宙的本体、万物 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自然、现实、 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 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 虽然书中文字内容飘忽不定,正言若反,但整本书 思想统一且贯彻始终,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了老子独 特而跨越时空的思想理论体系。 3. 不离其根,博采众长 研读《道德经》,zui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原文。本 书的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 开头,之后有“注释”和“解析”两个板块,对字词的 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还融入了 通俗易懂的解读。另外,本书还加入了河上公对《道德 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主旨。 研读《道德经》还需博采众家之长。历史上对此书 做过精妙注解的学者颇多,例如晋代的王弼、明代的开 国皇帝朱元璋,乃至近代的高亨、陈鼓应等人,读者可 以借助这些学者的解说辅助阅读。如果在此基础上发现 疑难问题,也不必迷信先贤,只要认真分析,有理有据 即可另行解说。 zui后,希望读者研读本书时能够“以心为本”“知 行合一”。 |
这本书的选篇眼光非常独到,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那些“必考”的、耳熟能详的名篇上,而是相当有层次地穿插了一些风格迥异、意境深远的佳作。我发现自己竟然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了一些过去被我忽略的诗人及其作品。比如,有些描绘边塞风光的篇章,读来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大漠孤烟之中,感受那种家国情怀的激荡;而另一些描绘闲适田园生活的诗句,又让人心境平和,仿佛能闻到山野间的草木清香。这种多样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广度,不再局限于某一类主题。它不像一些选本那样堆砌名篇而显得单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领略了唐代文学光芒万丈下的各个角落,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全新的风景体验,让人对“唐诗三百首”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封面设计得很有古韵,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本来就喜欢实体书的质感,而这本的用料和做工,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可以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尤其是内页的排版,采用的文白对照的样式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古文和现代译文泾渭分明,却又巧妙地融为一体,即使是初次接触古代诗歌的朋友,也能轻松地跟上节奏。翻阅的时候,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在,就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档次,每一次不经意间瞥到,都会被它的古典美所吸引。
评分我过去在阅读古诗词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太慢,常常需要来回对照,心神也容易分散。这本书的文白对照布局,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左页古文,右页白话,目光可以自然地在两者之间游移,不用费力地去寻找对应的翻译部分。这种并列呈现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流畅性,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语感”——在读完现代文的解释后,再回头去看原文,那些原本拗口的句子突然间变得清晰明了,仿佛能直接捕捉到唐代诗人的呼吸和情感波动。这种学习方法,比起单独阅读注释本或者单纯的译文本,效率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它在潜移默化中,也在训练我们对文言文的直接理解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赖翻译的拐杖。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古文水平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是真正为学习者着想的体现。
评分我尝试着深入阅读了一下开篇的几首诗歌,最大的感受就是注释的详尽和精准。很多流传已久的诗篇,我们在学校里学的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对其中一些典故和意象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的解读,深入到了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境,甚至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词语,作者都花费笔墨进行了考证和阐释,这对于真正想要“读懂”古诗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特定历史事件或地理风物的诗句,译文和注解提供了非常扎实的背景知识支撑,让诗歌的画面感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堆砌,而是鲜活的场景再现。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没有让解读变得晦涩难懂,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既有大家风范,又充满亲和力,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不到丝毫的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豁然开朗的喜悦。
评分作为一个对文化传承比较看重的读者,我非常赞赏这类书籍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和即时的娱乐所裹挟,真正沉下心来欣赏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之美,成了一种奢侈。而这本精粹本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慢下来”的契机。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辉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当我合上书本,回味起那些被反复吟诵的句子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和力量感,仿佛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首诗,而在于它如何有效地将这份中华文明的瑰宝,以最尊重、最易懂、最有温度的方式,传递给当代每一个渴望亲近传统文化的读者手中,功德无量。
评分满意,物美价廉
评分印刷质量确实一般,纸张很薄,字体较小。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我喜欢
评分好书,我喜欢
评分内容很好,正版!值得拥有!
评分很好,喜欢!很不错的!
评分书本不赖,很快就收到了!包装过分严实了,目前看起来还不错,家人觉得蛮喜欢的,儿子爱看
评分东西不错,希望对孩子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