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是西方心理学上的知名人物,其学术观点自成一统,追随者甚多。本书是其心理学经典著作之一,为长销书。
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现代人大多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焦虑症、神经症患者更是屡见不鲜。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正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人们自我分析,自我治疗,所以定会吸引很多读者。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卡伦?霍妮(1885--1952),与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阐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中译者序
序 言
第一章 神经症的文化与心理内涵
第二章 为何谈起“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第三章 焦 虑
第四章 焦虑与敌意
第五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第六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
第七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
第八章 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
第九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
第十章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第十一章 病态竞争
第十二章 逃避竞争
第十三章 病态的犯罪感
第十四章 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
第十五章 文化与神经症
第一章 神经症的文化与心理内涵
今天,“神经症”一词已被我们运用得十分随便,然而我们对它的实际含义却往往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通常不过是用它来自炫博学地表示对某种行为的不赞成而已。如果我们过去习惯于说某人懒散、敏感、贪婪或多疑,那么我们现在很可能会径直说他是“神经症”。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词的确切含义,但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还是意有所指的。我们不自觉地运用了某些标准来决定我们使用这个词的对象选择。
首先,神经症病人在其对待事物的反应上就显得与众不同。假如有这样一位姑娘,她甘居下游,不求上进,拒绝接受更多的薪金,也不希望与她的上司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她视为神经病。再例如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每周只有三十块钱的收入,尽管只要他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可以挣得更多的钱,但他却宁愿以这笔微薄的收入尽量地享受人生;他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女人的厮混中,要不然就是沉溺在那些雕虫小技和无聊嗜好中。对这种人,我们也很自然地会称他们为神经病,其理由就在于我们大多数人仅仅熟悉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鼓励我们去征服世界,超越他人,获得远远超过生存基本需要的金钱。
这些例证表明:我们说一个人是神经病人时所依据的标准,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我们时代人所公认的行为模式。如果这个没有竞争欲(或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竞争欲)的姑娘生活在某个普韦布洛(Pueblo)印第安文化中,那么她将被视为完全正常的人;同样,如果这位艺术家生活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或者生活在墨西哥,那么他也会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在这些环境中,人们
普遍认为,除了满足绝对必需的直接需要外,任何人都不应该去获取更多的金钱和花费更大的努力。如果回溯得更远,我们会发现,在古希腊,超过个人需要而拼命工作的态度,毫无疑问会被视为一种下贱的态度。
因此神经症这种说法,虽然来源于医学术语,在使用中却不可能不具备其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对病人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对他的腿部骨折做出诊断,但如果我们把一个声称他拥有种种幻觉并对此深信不疑的印第安少年诊断为精神病人,我们就会冒极大的风险,因为在这些印第安人的特殊文化中,对幻象和幻觉的经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禀赋,是一种来自神灵的福祉。拥有这种特殊禀赋的人,会郑重其事地被认为享有某种特权和威望。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有谁声称他曾与他已故的祖父长时间地交谈,他一定会被视为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但在某些印第安部落里,这种与祖先对话的方式却是人所公认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有人因别人提到他已故亲属的名字而大为恼怒,我们一定会认为他是神经病;但在基卡里拉?阿巴切(Jicarilla Apache)文化中,这种人却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男人如果因为接近一个正在行经的妇女而深感恐惧,无疑会被我们认为是神经病;然而在许多原始部落中,对月经的恐惧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态度。
人们关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观念,不仅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同一文化中也会发生改变。今天,如果一位成熟而独立的妇女因为自己已经有过性关系,就承认自己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不配被高贵的人爱”,那她一定会被怀疑是患有神经症,至少在许多社会阶层中就是如此。然而40 年前,这种犯罪感会被认为是十分正常的心态。正常与不正常的观念还因社会阶级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封建阶级的成员会认为男人终日游手好闲,只在出猎和征战中才一显身手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如果表现出这种态度,就会被认为是严重地不正常。这种观念还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男人和女人被认为具有不同的气质。女人在临近40 岁的时候,沉浸在对衰老的恐惧中是“正常的”;而男人在这种时候因为年岁而发愁则会被认为是神经症。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强到令人称奇,它不是零散观点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体系。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精美挂毯,每一个图案(章节)都紧密地依附于整体结构之上,缺一不可。作者似乎对读者的思维路径有着精准的预判,总能在读者产生疑问的那个瞬间,提供出下一步的解释或例证,这种前瞻性的布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不断地在深入挖掘的同时,又适时地进行总结回顾,确保读者不会在细节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这种结构美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知识传播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远的感受,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重新审视和某种程度上的“净化”。它不是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这种视角极其有力地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实则受制约的行为模式。阅读它,就像是突然获得了某种“X光透视能力”,能够看穿日常交往和自我认知中的诸多迷雾和惯性思维。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人甚至是对镜中的自己,都有了一种更宽容、但也更清醒的理解。这种内在的认知结构调整,是无价的,它没有华丽的口号,但它所提供的精神工具,足以改变一个人对待生活挫折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时不时拿出来对照、校准内心指南针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行文流畅自然,丝毫不拖泥带水,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密的打磨,既保留了学术探讨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和张力。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娓娓道来,深入剖析复杂的心灵结构,时而笔锋一转,又以犀利独到的见解直击人性深处的困境,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之中。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他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用一种极其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复杂的理论迷宫,直达洞察的核心。这种文字的质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享受到了纯粹的阅读快感,它不是枯燥的教条堆砌,而是一场智识上的高空漫步。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类题材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总担心内容过于艰深晦涩,会成为理解的巨大障碍。然而,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交流场域。作者显然非常理解读者的困惑,他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反而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共同探索者的位置,与读者一同面对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永恒的难题。这种平等的姿态,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使得原本看似高冷的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每当读到一些关键性的论述时,总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仿佛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了精准的命名和安放。这种被理解和被引导的感觉,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它真正触及了阅读者作为“人”的存在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选用的哑光纸张,触感细腻,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扑面而来,特别是字体排版,简约却不失力量,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内容的深度。光是放在书架上,它就构成了一种视觉焦点,与其他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书脊的缝线紧密,让人相信它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翻阅和使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读者的视力,又在触感上带来了极大的愉悦,翻页时的声音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沙沙声,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阅读的节奏,仿佛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一开始就为阅读体验定下了高雅的基调,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可以说,这本书的外部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完美地契合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评分经典之作!跟随大师的脚步?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先好评吧
评分喜欢
评分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需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评分很快给力啊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挺好的书
评分卡伦霍妮的书永远都是那么经典,至今我们还在仰望着作者!
评分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么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需忍受这种不确定。无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