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國文課

西南聯大國文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西南聯大
  • 國文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高等教育
  • 學術著作
  • 文化史
  • 經典
  • 教材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570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2481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師雲集,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
  楊振聲、硃自清、聞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餘冠英、劉文典、羅常培、羅庸……他們授過的課;
  楊振寜、黃昆、鄧稼先、鄒承魯、硃光亞、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許淵衝、吳訥孫……他們讀過的文。

內容簡介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麵嚮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硃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瞭《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西南聯大國文課》根據國傢圖書館所藏《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予以校訂整理齣版,由劉東作序,並附有硃自清、浦江清、瀋從文、汪曾祺等人對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迴憶及解讀文章。

作者簡介

  劉東,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早歲師從思想傢李澤厚,曾先後任教於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各洲;除國學領域外,所治學科依次為美學、比較文學、國際漢學、政治哲學、教育學,晚近又進入藝術社會學;發錶過著譯作品十七種;創辦並主持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誌。

精彩書評

  ★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有一些和彆的大學不同的特點。一是課文的選擇。……聯大學生為人處世不俗,誇大一點說,是因為讀瞭這樣的文章。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選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嚴傢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係。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啓濛的書。
    ——汪曾祺
  
  ★其實,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精彩;中國文學係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傢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魏建功講《狂人日記》等等。
    ——許淵衝
  
  ★對於西南聯大所做齣的曆史性貢獻,不能隻理解為留下過哪些傳世的名著,和培育過哪些成器的學生。那裏曾經盛行過的校風,和那裏曾經傳授過的教材,也都應被視為它在精神上的遺産。在這個意義上,這本在內容上既“喜新”又不“厭舊”、既靈活不居又立場篤定的國文教材,也同樣是在嚮我們啓迪著自由與傳統的會通,和昭示著中學與西學的融閤。
    ——劉東
  
  ★這本西南聯大的國文教材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直讀下去。
  ——錢理群

目錄

導言 自由與傳統的會通(劉東)
上 篇
《論語》選讀(十章)
附:謝良佐論語解.序
左傳.鞌之戰
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漢書.李陵蘇武傳
三國誌.諸葛亮傳
世說新語(選錄)
慧立、彥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起長安終伊吾)
劉知幾 史通.自敘
柳宗元 封建論
資治通鑒.钜鹿之戰
附:史記.項羽本紀(一節)
瀋括 夢溪筆談選錄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
袁中道 西山十記
顧炎武 日知錄.廉恥
焦循 文說(三篇)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
王先謙 史可法傳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學
王國維 人間詞話(選錄)
中 篇
鬍適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節錄)
魯迅 示眾
周作人 希臘的小詩
徐誌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錄)
鬱達夫 薄奠
謝冰心 往事(節錄)
陳西瀅 閑話
創作的動機與態度
管閑事
丁西林 一隻馬蜂
茅盾 連環圖畫小說
巴金 父與女
林徽因 窗子以外
硃光潛 文藝與道德(節錄)
自然美與自然醜(節錄)
魯迅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瀋從文 我的創作與水的關係
下 篇
詩經.小雅.六月
楚辭.九歌.國殤
古詩八首
王粲 七哀詩(一首)
陶淵明 詠荊軻(一首)
飲酒(五首)
王昌齡 從軍行(四首)
齣塞(一首)
岑參 輪颱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一首)
走馬川行奉送齣師西徵(一首)
杜甫 悲陳陶(一首)
悲青阪(一首)
述懷(一首)
羌村(三首)
茅屋為鞦風所破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登樓(一首)
登嶽陽樓(一首)
白居易 新樂府.縛戎人
新樂府.官牛
陸遊 夜泊水村
書憤
縱筆(第二首)
縱筆(第三首)
書憤
夜登韆峰榭
北望感懷 示兒
教育部公布新式標點符號案(存目)
附錄 關於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記憶
硃自清 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概
浦江清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瀋從文 從徐誌摩作品學習“抒情”
羅庸 我與《論語》
羅常培 中國文學的新陳代謝
汪曾祺 晚翠園麯會
西南聯大中文係
版本說明(張耀宗)













精彩書摘

  西南聯大中文係
  汪曾祺
  西聯大中文係的教授有清華的,有北大的。應該也有南開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開的,我記不起來瞭,清華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麼不同,我實在看不齣來。聯大的係主任是輪流做莊。硃自清先生當過一段係主任。擔任係主任時間較長的,是羅常培先生。學生背後都叫他“羅長官”。羅先生赴美講學,聞一多先生代理過一個時期。在他們“當政”期間,中文係還是那個老樣子,他們都沒有一套“施政綱領”。事實上當時的係主任“為官清簡”,近於無為而治。中文係的學風和彆的係也差不多:民主、自由、開放。當時沒有“開放”這個詞,但有這個事實。中文係似乎比彆的係更自由。工學院的機械製圖總要按期交捲,並且要嚴格評分的;理學院要做實驗,數據不能馬虎。中文係就沒有這一套。記得我在皮名舉先生的“西洋通史”課上交瞭一張規定的馬其頓國的地圖,皮先生閱後,批瞭兩行字:“閣下之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似乎這樣也可以瞭。總而言之,中文係的學生更為隨便,中文係體現的“北大”精神更為充分。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係有一點什麼“派”,那就隻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係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嚮性。文言文部分突齣地選瞭《論語》,其中最突齣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超功利的生活態度,接近莊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傢思想對聯大學生有相當深廣的潛在影響。還有一篇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一般中學生都讀過一點李清照的詞,不知道她能寫這樣感情深摯、揮灑自如的散文。這篇散文對聯大文風是有影響的。語體文部分,魯迅的選的是《示眾》。選一篇徐誌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是意料中事。選瞭丁西林的《一隻馬蜂》,就有點特彆。更特彆的是選瞭林徽因的《窗子以外》。這一本“大一國文”可以說是一本“京派國文”。嚴傢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係。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啓濛的書。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瞭。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京派”並沒有人老掛在嘴上。聯大教授的“派性”不強。唐蘭先生講甲骨文,講王觀堂(國維)、董彥堂(董作賓),也講郭鼎堂(沫若),—他講到郭沫若時總是叫他“郭沫(讀如妹)若”。聞一多先生講(寫)過“擂鼓的詩人”,是大傢都知道的。
  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乾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劉文典先生講瞭一年《莊子》,我隻記住開頭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他講課是東拉西扯,有時扯到和莊子毫不相乾的事。倒是有些罵人的話,留給我的印象頗深。他說有些搞校勘的人,隻會說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應該作什麼?”罵有些注解傢,隻會說甲如何說,乙如何說:“你怎麼說?”他還批評有些教授,自己拿瞭一個有注解的本子,發給學生的是白文,“你把注解發給學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他的這些意見,我以為是對的。他講瞭一學期《文選》,隻講瞭半篇木玄虛的《海賦》。好幾堂課大講“擬聲法”。他在黑闆上寫瞭一個挺長的法國字,舉瞭好些外國例子。曾見過幾篇老同學的迴憶文章,說聞一多先生講《楚辭》,一開頭總是“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稱名士”。有人問我,“是不是這樣?”是這樣。他上課,抽煙。上他的課的學生,也抽。他講唐詩,不蹈襲前人一語。講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一起講,特彆講到“點畫派”。中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講唐詩的,聞先生當為第一人。他講《古代神話與傳說》非常“叫座”。上課時連工學院的同學都穿過昆明城,從拓東路趕來聽。那真是“滿坑滿榖”,昆中北院大教室裏裏外外都是人。聞先生把自己在整張毛邊紙上手繪的伏羲女媧圖釘在黑闆上,把相當繁瑣的考證,講得有聲有色,非常吸引人。還有一堂“叫座”的課是羅庸(膺中)先生講杜詩。羅先生上課,不帶片紙。不但杜詩能背寫在黑闆上,連仇注都背齣來。唐蘭(立庵)先生講課是另一種風格。他是教古文字學的,有一年忽然開瞭一門“詞選”,不知道是沒有人教,還是他自己感興趣。他講“詞選”主要講《花間集》(他自己一度也填詞,極艷)。他講詞的方法是:不講。有時隻是用無锡腔調念(實是吟唱)一遍:“‘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pass 瞭。瀋從文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中國小說史”,瀋先生怎樣教課,我已寫瞭一篇《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發錶在《人民文學》上,茲不贅。他講創作的精義,隻有一句“貼到人物來寫”。聽他的課需要舉一隅而三隅反,否則就會覺得“不知所雲”。
  聯大教授之間,一般是不互論長短的。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但有時放言膽,也無所謂。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辦公室當著一些講師助教,就評論過兩位教授,說一個“集穿鑿附會之大成”、一個“集囉唆之大成”。他不考慮有人會去“傳小話”,也沒有考慮這兩位教授會因此而發脾氣。
  西南聯大中文係教授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嚴格的。除瞭一些基礎課,如文字學(陳夢傢先生授)、聲韻學(羅常培先生授)要按時聽課,其餘的,都較隨便。比較嚴一點的是硃自清先生的“宋詩”。他一首一首地講,要求學生記筆記,背,還要定期考試,小考,大考。有些課,也有考試,考試也就是那麼迴事。一般都隻是學期終瞭,交一篇讀書報告。聯大中文係讀書報告不重抄書,而重有無獨創性的見解。有的可以說是怪論。有一個同學交瞭一篇關於李賀的報告給聞先生,說彆人的詩都是在白底子上畫畫,李賀的詩是在黑底子上畫畫,所以顔色特彆濃烈,大為聞先生激賞。有一個同學在楊振聲先生教的“漢魏六朝詩選”課上,就“車輪生四角”這樣的閤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寫瞭一篇很短的報告《方車輪》。就憑這份報告,在期終考試時,楊先生宣布該生可以免考。
  聯大教授大都很愛纔。羅常培先生說過,他喜歡兩種學生:一種,刻苦治學;一種,有纔。他介紹一個學生到聯大先修班去教書,叫學生拿瞭他的親筆介紹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繼侗先生。介紹信上寫的是“……該生素具創作夙慧。……”一個同學根據另一個同學的一句新詩(題一張抽象派的畫的)“願殿堂毀塌於建成之先”填瞭一首詞,作為“詩法”課的練習交給王瞭一先生,王先生的評語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處不須論。”具有“夙慧”,有“仙骨”,這種對於學生過甚其辭的評價,恐怕是不會齣之於今天的大學教授的筆下的。
  我在西南聯大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常不上課,但是亂七八糟看瞭不少書。有一個時期每天晚上到係圖書館去看書。有時隻我一個人。中文係在新校捨的西北角,牆外是墳地,非常安靜。在係裏看書不用經過什麼藉書手續,架上的書可以隨便抽下一本來看。而且可抽煙。有一天,我聽到牆外有一派細樂的聲音。半夜裏怎麼會有樂聲,在墳地裏?我確實是聽見的,不是錯覺。
  我要不是讀瞭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傢。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傢。我也許會成為一個畫傢。如果考不取聯大,我準備考當時也在昆明的國立藝專。
  一九八八年
  版本說明
  張耀宗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麵嚮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二年間,由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主持《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的編訂工作。現根據國傢圖書館所藏《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予以校訂整理齣版,書名改為《西南聯大國文課》。需要說明的是,蔣中正《暑假期間對於救國最有效的工作什麼?》一文能夠入選應是當時的政治應景,況且該文與整個國文選的基本精神相差太大,故未收入本書。作為附錄的《教育部公布新式標點符號案》僅作存目處理。
  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二年間,《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經過瞭三次修訂,國傢圖書館所藏《西南聯閤大學國文選》究竟是三次修訂中的哪一個版本?因為時值戰時,文獻保存不易,從現存文獻很難勾勒齣三次修訂的詳細過程。但是,通過一些文獻記載仍然可以做一簡單推定。許淵衝一九三八年入學,就趕上瞭大一國文課,他說:“其實,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空前絕後的精彩;中國文學係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我這一組上課的時間是每星期二、四、六上午十一時到十二時,地點在昆華農校三樓大教室。……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傢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魏建功講《狂人日記》等等。”許淵衝的迴憶是根據自己當時所記的日記,所以對老師所講的篇目記錄得很清楚。以此對照方齡貴在《西南聯大見聞瑣記》中的迴憶可以互為補充:“在我所上的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的大一國文課,主講的(也就是文章的選者)主要有楊振聲、硃自清、劉文典、羅常培、羅庸、聞一多、魏建功、王瞭一(力)、浦江清、許維遹、餘冠英諸位先生。可謂極一時之選。記得當時劉文典先生講的是《典論.論文》,羅庸先生講的是《論語》,聞一多先生講的是《楚辭.九歌》,硃自清先生講的是《古詩十九首》,許維遹先生講的是《左傳.鞌之戰》,餘冠英先生講的大概是《詩經》,魏建功先生講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此外,浦江清在一九四〇年發錶的《論中學國文》中說:“商務印書館所齣《復興高中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一篇是《典論.論文》,後麵又有章學誠的《詩教》上及《詩教》下,《書經》的《牧誓》,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那幾篇文章,恰巧在前年的西南聯大大一國文教本上也選的有。”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大緻可以看到西南聯大大一國文課最初的模樣。
  根據羅常培在《中國新文學的新陳代謝》(一九四二年)裏所說:“西南聯閤大學所用的大一國文讀本經過三次改編。”現在我們整理齣版的這個版本應該是三次修訂中的第二次修訂後的版本,因為它既沒有瞭浦江清所說的一九三八年初版本裏麵的章學誠的文章,沒有《尚書》裏麵的《牧誓》,也不是一九四二年版本中的15 篇文言文。羅常培說:“最後的一本包括15 篇文言文、11 篇語體文、44 首詩、1篇附錄。”據我們的推斷,對照現在整理齣版的這個版本,一九四二年的版本主要是刪去瞭一些文言文的篇目,就像一九三八年版的《典論.論文》、章學誠《詩教》上、下以及《牧誓》在第二次修訂中也刪去瞭一樣。1篇附錄應是《教育部公布新式標點符號案》。不過,一九四二年的最後一版也沒有使用太久,因為很快就有瞭部頒的大學國文的教材。
  ……

前言/序言

  導言:自由與傳統的會通
  劉東
  一、黃金的歲月
  記得還在北大教書時,我就曾以“西南聯大”的經驗為例,質疑過當下國際通行的、以種種參數來評定“一流”(excellence)大學的劃一標準:“對比一下被公認為中華民族之光的西南聯大,我們又不禁要問:那一所如果根據上述標準無疑要敬陪末座的戰時大學,究竟是應當本身感到無地自容呢,還是反過來認為,這種形式主義排行榜的設計者自己應該下課?”而調來清華教書之後,我更是有意無意地,時時要接觸到“西南聯大”的名字,因為那段既苦辛又輝煌的曆程,組成瞭這兩所頂尖大學的共同校史。
  的確不錯,如果非要拘於衡定“一流”的那類機械指標,諸如“學生類型的劃分標準是入學分數(越高越好)、學習過程中每學年的平均分數(越高越好)、非本州學生的數量(多為好)、標準時間期限內畢業率(達到正常標準是好事)。班級的大小和質量是以師生比(應該低)和終身製教師與兼職或研究生助教(應該高)的比例為標準。對教師隊伍的評價是看具有博士學位的數量、獲奬者的數量、獲得聯邦奬金的數量和次數……”,那麼,那所流亡中的大學肯定算不上什麼。不過,如果按其學術聲望和社會效應,它對中國人民卻意味著很多很多;而如果按其教齣的人纔和傳承的學統,它就更加讓我們覺得是不可或缺;更不要說,如果按其在當年曾被寄予的厚望,和到後世又被賦予的地位,它就簡直顯得無與倫比瞭。
  而說到這種被“後世賦予”的地位,我又引述過這樣一句驚人之語:“如果我今生曾進過‘天堂’,那‘天堂’隻可能是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間的清華園。”2—要知道,這可是後來先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又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在美國“春風得意”瞭大半輩子的何柄棣教授,來這樣總結自己一生中的“黃金歲月”!直到現在,我都還能曆曆在目地記得,在何先生最後一次訪問清華時,我曾經跟他一道驅車經過校園,而他則動情地凝望著車窗外的一切,不住地為清華園內的種種細微變化叫好……這當然屬於一種極具主觀色彩的、有點類似兒時“黃金記憶”的那種情感。
  由此又聯想起,畢業於早期清華國學院的薑亮夫教授,也曾這樣來迴顧清華園裏的治學氛圍:“在清華這個環境當中,你要講不正當的話,找一個人講骯髒話是不可能的。先生同先生、學生同先生、學生同學生,碰見瞭都是講某個雜誌上有某篇文章,看過瞭沒有。如都看過,兩人就討論起來,如一方沒有看過,看過的就說這篇文章有什麼好處,建議對方去看。”3有趣的是,我們一方麵不難料想,大概任何一所尚稱“正常”的高等學府,都不可能完全短少這樣的氛圍,但在另一方麵,我們卻也不難推知,大概如此“理想”的“無菌病房”,更類乎那種對於“黃金歲月”的迴想。
  由這一點,也便說到瞭更貼近本文主旨的地方。如果說,早期的清華國學院,和早期的清華學堂或清華大學,都畢竟尚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來支撐數十年後的這類“黃金迴想”,那麼,更加耐人尋味的則是,另一位何先生即何兆武教授,竟然對西南聯大那段流亡的日子,也進行瞭性質大緻類似的迴顧:
  我現在也八十多歲瞭,迴想這一生最美好的時候,還是聯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當然,那也是物質生活非常艱苦的一段時期,可是幸福不等於物質生活,尤其不等於錢多,那美好又在哪裏呢?
  對於這個問題,何先生接著便自問自答道,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的條件應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而除此之外,“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在他看來,隻要能秉有這樣的心境,便會“雖然物質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覺得非常幸福”。而此後,他又在另一處把聯大的成功之處,歸結於母校當年享有的自由氣氛:
  學生的素質當然也重要,聯大學生水平的確不錯,但更重要的還是學術的氣氛。“江山代有人纔齣”,人纔永遠都有,每個時代、每個國傢不會差太多,問題是給不給他以自由發展的條件。我以為,一個所謂好的體製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允許人的自由。沒有求知的自由,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個性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而個人的獨創能力實際上纔是真正的第一生産力。如果大傢都隻會念經、背經,開口都說一樣的話,那是不可能齣任何成果的。當然,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自己想乾什麼就乾什麼,那會侵犯到彆人,但是在這個範圍之內,個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無論如何,對比一下上麵兩位“何先生”的,既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的記憶庫,我們便不難心領神會地領悟到,一方麵,處於流亡與窮睏中的西南聯大,在條件上當然比不上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間的、享有穩定庚款來源的清華大學;然而另一方麵,或許反而正因為這樣,它更像是某種韆載難逢的“奇跡”。而更加耐人尋味的是,跟何兆武的上述說法不謀而閤,至少是在此後的種種迴憶中,這番“奇跡”曾被來自各科的聯大學生,不約而同地歸因於當年的“自由”。

西南聯大國文課:一段燃燒的歲月,一群不朽的靈魂 那是一段怎樣的歲月?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積貧積弱的土地上,一群飽學之士,懷揣著民族的希望,背負著文化的薪火,在一個貧瘠卻充滿精神力量的土地上,點燃瞭知識的聖火,鑄就瞭“剛毅堅卓,兼容並包”的西南聯大精神。而在這精神的熔爐中,國文課程,這門承載著民族文脈、塑造著民族靈魂的學科,扮演瞭何等重要的角色? 《西南聯大國文課》並非僅僅是對一門課程的流水賬式記錄,它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一次對知識與生命、民族與文化深度對話的探尋。它試圖從國文課程這一獨特視角切入,去還原那個硝煙彌漫卻又生機勃勃的年代,去觸碰那些在睏境中堅守、在磨礪中閃光的靈魂,去理解那個影響瞭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乃至民族命運的偉大教育機構。 一、 時代洪流中的文化孤島:西南聯大的誕生與堅守 故事始於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戰火迅速蔓延,北平、天津相繼淪陷。一批又一批的師生,懷揣著對國傢民族的憂慮,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踏上瞭南遷的漫漫長路。從北平到長沙,再到昆明,三校師生曆盡艱辛,最終在龍雲先生的慷慨支持下,在彩雲之南的這片土地上,匯聚成“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遷徙,更是一次民族文化在絕境中的一次偉大堅守。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沒有先進齊全的設備,甚至連溫飽都難以保證。然而,就在這簡陋的條件之下,西南聯大卻匯聚瞭當時中國最頂尖的知識分子,他們中間,有陳寅恪、聞一多、羅常培、王力、陳夢傢、瀋從文、吳宓、馮友蘭等等,他們如同在暗夜中閃爍的星辰,照亮瞭民族文化的未來。 而國文課程,在這所大學中,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僅是傳授語言文字的工具,更是承載著民族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培養傢國情懷的靈魂工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國文教育所肩負的責任,遠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沉重而神聖。 二、 國文課堂:思想的碰撞與靈魂的洗禮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堂,絕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般枯燥和程式化。它是一個思想自由碰撞、靈魂深度對話的場所。在這裏,教授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們精神的引路人。 聞一多先生,這位充滿革命激情的學者,他的國文課堂充滿瞭激情與力量。他以飽滿的熱情解讀古詩文,將屈原的《離騷》講得慷慨激昂,將《詩經》中的傢國情懷激蕩人心。他的課堂,是愛國主義的熔爐,是民族氣節的教材。他不僅僅是教授語言文字,更是燃燒著一顆赤子之心,點燃學生心中民族的火焰。他的“七子詩”,充滿瞭對民族危亡的痛惜和對未來復興的期盼,將國文教學與民族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陳寅恪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國文領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他講授的中國史學史、唐代政治史,雖然不直接屬於“國文”課程範疇,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民族曆史的深刻理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他的學術精神,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成為西南聯大乃至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燈塔。 瀋從文先生,這位以文言小說聞名的作傢,他的國文課則充滿瞭溫情與詩意。他娓娓道來,講述著中國鄉土的質樸與美好,描繪著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讓學生們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時,也體會到人性的淳樸與善良。他的課堂,是一片寜靜的港灣,讓學生們在動蕩的時代中,找到內心的安寜與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吳宓先生,這位留洋歸來的學者,他的國文課則更加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融閤。他精通多國語言,對西方文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將中國古典文學與西方文學進行對比,開闊瞭學生的視野,培養瞭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他的課堂,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是理性與感性的結閤體。 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羅常培先生關於音韻學的講解,王力先生對詩詞格律的精闢分析,陳夢傢先生在甲骨文研究方麵的造詣……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將國文的精髓傳達給一代青年。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堂,絕非簡單的文本解讀。它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是一種對傳統價值的重塑,更是一種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教授們不僅僅是在教授知識,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去影響和塑造學生。他們的言傳身教,比任何理論都更加深刻。 三、 戰火中的求索:國文教育的時代使命 在西南聯大,國文教育所承擔的使命,與和平時期的教育截然不同。它需要迴應時代的呼喚,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首先,國文教育在當時扮演瞭 凝聚民族精神 的重要角色。在國傢麵臨分裂、民族麵臨存亡的危機時刻,通過對《詩經》中“民之所憂,我心悠悠”的解讀,對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悟,學生們被深深地觸動,他們開始思考民族的命運,認識到自身作為中國人的責任。國文中的愛國主義、民族氣節,通過教授們的講解,化為學生們心中熾熱的火焰。 其次,國文教育在當時是 傳承民族文化 的重要載體。在戰火中,許多珍貴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懷著搶救和傳承的使命感,將自己畢生的學識傾注在對古典文獻的研究和講解上。他們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守護著中華文明的火種,確保它在最艱難的時刻得以延續。 再者,國文教育也承擔著 塑造健全人格 的重要任務。在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教授們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和解讀,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美好,理解人性的復雜,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批判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品格。國文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成為瞭學生們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支撐。 最後,國文教育也 為民族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西南聯大培養齣的學生,後來在各個領域都成為瞭國傢的棟梁。他們在科學、文學、教育、政治等各個領域,都做齣瞭傑齣的貢獻。這背後,離不開國文課程所給予他們的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他們不僅掌握瞭專業知識,更擁有瞭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國傢未來的擔當。 四、 曆史的迴響:國文精神的永恒價值 《西南聯大國文課》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段塵封的曆史,更是一種永恒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教授們的執著堅守,體現在學生們的刻苦好學,更體現在國文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力量。 今天的我們,或許已經難以想象當年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所經曆的艱辛。但他們的精神,卻穿越時空,依然閃耀著光芒。國文課程,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其重要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凸顯。在一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從經典的國文作品中汲取智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傢國情懷。 《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本書,它所要講述的,是一群人,在一段特殊的歲月,如何用國文這門課,去點燃希望,去堅守文化,去塑造靈魂。它是一堂課,也是一部史詩,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命的啓迪,是靈魂的塑造,是民族文化的賡續。 讀罷此書,我們仿佛置身於那片彩雲之南,看到那一張張年輕而充滿求知欲的麵龐,聽到那一聲聲慷慨激昂的教誨。那是一段燃燒的歲月,一群不朽的靈魂,和一堂,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國文課。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環境如何艱難,對知識的追求,對文化的堅守,對民族的熱愛,永遠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西南聯大國文課》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將中華文化的薪火傳承下去。我總覺得,這本書記載的不僅僅是具體的課程內容,更是一種精神。我猜測,書中會詳細描寫那段時期,教授們是如何因材施教,他們是如何將深奧的經典,用最淺顯易懂,同時又最能觸動人心的語言,傳達給年輕的學生們。也許會通過某個具體的課堂片段,展現齣聞一多先生講《詩經》時的激昂,或是硃光潛先生講解美學時的細膩。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仿佛能聽到那些質樸的講義聲,看到那些在昏暗燈光下專注的眼神。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文學與國文教育是如何成為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民族認同的構建,以及一種對未來的希望的傳遞。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精神的傳承與民族文化的堅守。

評分

讀到《西南聯大國文課》這個書名,我腦海中湧現齣的畫麵,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堅韌。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他們如何用知識與智慧,點燃學生心中對文學、對文化的希望?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不僅僅是記錄聯大國文課的教材、課程設置,更會深入挖掘那些教授們的個人經曆,他們的治學態度,以及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也許書中會描繪錢鍾書先生那犀利而幽默的點評,瀋從文先生在講授民間文學時那充滿溫情的筆觸,或是羅常培先生在音韻學課上的嚴謹與耐心。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在教學中融入對民族命運的思考,如何在字裏行間傳遞齣民族的文化自信?這門“國文課”不僅僅是語文的教育,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塑造,一種對民族精神的培育。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些聯大學子是如何在這樣的熏陶下,成長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脊梁,他們身上所閃耀齣的光芒,是如何照亮瞭整個民族的未來。

評分

我一直對西南聯大的曆史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國文課”這個主題,更是讓我心生嚮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個書名,讓我預感到這本書將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個年代的課堂景象。比如,教授們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下,是如何精心備課,如何用最生動的語言來講解那些古老的篇章。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那些著名教授的課堂細節描寫,像是他們授課時的神態,他們對學生提問的迴應,甚至是他們偶爾流露齣的幽默感。也許書中會穿插一些當時學生的日記或迴憶,記錄下他們對某堂國文課的深刻印象,以及這些課程如何改變瞭他們的人生軌跡。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國文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堅守與傳承的史詩,一次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解讀。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感受到那份純粹的學術精神,以及在最艱難的歲月裏,文學所能給予人心的力量。

評分

“西南聯大國文課”這個名字,自帶一種厚重感,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教育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西南聯大,那簡直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會以一種更具人情味、更貼近讀者的方式,來展現那段曆史。比如,書裏會不會有聯大學子們寫下的課堂筆記,記錄下他們對某位先生某句話的深刻感悟?會不會有那個年代的泛黃的報紙剪報,上麵刊登著關於聯大國文課的報道,或是對某位教授授課的評價?我更期待書中能捕捉到一些生動的生活細節,比如,在簡陋的教室裏,學生們如何剋服寒冷聽課?老師們在課餘時間是如何交流學術心得的?那些課本外的故事,往往更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一門課程,更是希望能夠通過這門“國文課”,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如何在那樣的艱難環境下,依然保持著對文化的熱愛與堅守,傳遞著民族的薪火。

評分

這本《西南聯大國文課》的書名,第一時間就勾起瞭我對那個戰火紛飛卻文脈不絕的時代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西南聯大懷有特殊的敬意,那是一段怎樣的歲月?一群飽學之士,如何在國破傢亡之際,依舊堅守著學術的火種,傳承著文化的薪火?尤其是“國文課”,這三個字背後承載的分量,絕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文章,更是民族精神的沉澱與凝聚。我猜想,書裏一定描繪瞭那些在簡陋教室裏,由一代大師們口述、講解的經典篇章,字字珠璣,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那個時代年輕學子的心靈。想象一下,在炮火聲中,聽著聞一多先生慷慨激昂地朗誦《楚辭》,或是聽著硃自清先生娓娓道來《背影》中的父愛,那種震撼與感動,定是今天我們難以體會的。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關於這些課堂細節的描寫,那些大師們的授課風格、他們的闆書、他們的眼神,甚至他們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幽默,都能幫助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份純粹的學術氛圍和深厚的傢國情懷。這不僅僅是一門課,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對民族文化的莊嚴承諾。

評分

湊單之作,但書本小巧玲瓏,挺好!

評分

小而薄的一本書,但是內容很豐富,印刷質量很好。

評分

繼拿下國文課之後再入手英文課,獲益匪淺

評分

在京東買東西六年多,雖然是小城市也是次日達,非常方便,品質有保障,物美價廉!!信賴京東

評分

尼采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具創見的思想傢之一,他用語言錶達顛覆性的思想

評分

本書是作者浸潤於“西南聯大”的成果。其間,作者走訪海峽兩岸的西南聯大老校友,親身接觸、交談,拍攝齣電視紀錄片數部,積纍案頭筆記、文獻等一手材料不計其數,甚至不乏獨傢所有。作者尋訪西南聯大老校友,目的在於尋訪“西南聯大精神”——在中西閤璧下,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書用文學化的語言進行紀實性的描述,人物訪談時的講話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為零。在一個個小專題內,可見齣西南聯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麵貌,和對國傢、民族的赤誠與擔當,更可見齣作者對當下文化教育建設的思考與憂慮。從“西南聯大”到今天,曆史的精神就在“行”與“思”之間跳動,對那激情歲月與美好人格的懷念嚮往,躍然紙上。

評分

書是好書,就是紙張差得很,希望改進一下。

評分

尼采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具創見的思想傢之一,他用語言錶達顛覆性的思想

評分

裝幀設計精美,內容豐富詳實,印刷清晰醒目,字體大小閤適,物流迅速及時,服務態度良好。包裝嚴實無破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