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简明扼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历史发展的专著
·一种从范畴的微观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历史变化的理解
·一种综合创新研究方法的探索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述要》从范畴形成、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容包括马克思哲学范畴体系的演进,恩格斯、第二国际思想家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以及毛泽东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领域的一场深度耕耘。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脉络,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发展规律。
作者简介
许俊达,博士生导师。1950年3月出生于安徽巢县。合肥一中毕业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后当过工人,恢复高考后进入安徽大学和南京大学攻读哲学。1985年起在安徽大学工作至今。在职期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二级)。曾任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执行主编、安徽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和安徽省哲学运用学会顾问,新华学院兼职教授。著有《费尔巴哈神性、理性、人性三部曲》、《民主社会主义哲学源流》、《超越人本主义》(获省级二等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新编》、《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获省级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等,译著有《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
第一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核心范畴的演变
第三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贡献
第四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范畴
第六章 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
第七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梗概
第八章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
第九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研究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思想范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科学,研究的是其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范畴史的研究是从理论范畴的视角,从一个方面揭示其特有的历史过程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背景,以及创立者和做出理论贡献的思想家的实践活动,等等。我们在这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不仅是出于本专题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意在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史的独特的思想魅力。
关于范畴的起源和作用,列宁摘录了黑格尔的话:“‘在这面网上,到处有牢固的纽结,这些纽结是它的’精神或主体的‘生活和意识的据点和定向点……’”①与黑格尔倾心精神现象不同,列宁把黑格尔论范畴的观点拉向唯物主义的方向,他明确地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这就清楚地、唯物地阐明了范畴的起源。在范畴的作用问题上,黑格尔重视精神现象之网并没有错,列宁的论述克服了黑格尔忽视自然界的唯心主义倾向,但并不表明范畴的作用仅限于认识自然。范畴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时也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历史现象之网和精神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范畴。如何完整地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来系统地阐述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史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呼吸:思想的脉络与现实的回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特别是那些深刻影响了社会形态、文化演进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宏大叙事的著作。本书并非以罗列某个特定理论体系的断代史为己任,而是着力于勾勒思想领域中那些跨越时空、相互激荡、不断演变的“脉络”。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发现之旅,去追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概念、观念与洞见的源头。 本书的起点,并非从某个固定的哲学“范畴”出发,而是从人类面对世界、理解自身时所产生的基本“追问”开始。这些追问,如“何为真实?”、“何为善与恶?”、“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社会应当如何组织?”等等,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底层逻辑。作者将审视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不同文明、不同思想家是如何回应这些永恒问题的。我们会看到,那些看似微小的概念萌芽,如何在历史的土壤中逐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认知和行动。 《历史的呼吸》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梳理,而是试图展现思想的“生命力”。它将考察那些伟大思想是如何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互动。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对现实的塑造。本书将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严谨的分析,揭示思想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强大动力,又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检验、修正,乃至被抛弃。 核心探索领域: 认识的维度: 本书将从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从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探求,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个体经验的关注,再到启蒙运动对科学方法的强调。我们将考察不同时代对“知识”的定义、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这并非对某个特定认识论的详尽阐述,而是勾勒出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自我过程中,所不断演进的思路和方法。我们会看到,从对宇宙秩序的宏大想象,到对经验事实的细致观察,再到对抽象概念的逻辑建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如何一步步拓展和深化。 价值的坐标: 思想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对价值的探索。本书将深入探讨人类如何理解“善”、“美”、“正义”、“自由”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将考察这些观念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哲学传统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规范、法律体系和伦理道德。这不是一个关于某个特定伦理体系的断代史,而是呈现出人类在构建理想社会、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所不断尝试和探索的价值体系。我们将看到,从对神圣秩序的服从,到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再到对个体权利的强调,人类的价值判断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丰富和多元化的。 社会的蓝图: 关于社会组织和人类共同生活的构想,是思想史中最具活力和争议的领域之一。本书将审视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各种设想,从早期的部落制度,到城邦政治,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我们将考察关于权力、财产、阶级、国家、民主等概念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本书不会局限于介绍某个特定的社会理论,而是展现人类在设计和实践不同社会模式时所面临的挑战、所形成的洞见,以及那些反复出现的社会议题。我们将看到,从对君权神授的论证,到对契约精神的阐释,再到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探索从未停止。 历史的动力: 思想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本书将重点考察思想如何成为历史变革的催化剂,以及历史的演进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思想。我们将审视那些深刻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思想运动,如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思想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书将着力于揭示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技术发展、经济模式、政治格局和文化风尚。同时,我们也将看到,当既有的思想体系无法解释新的现实时,新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 本书的独特视角: 《历史的呼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以建立一个封闭的、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为目标。相反,它更像是一张思想的“星图”,勾勒出那些璀璨的“思想星辰”之间的联系、距离和流变。它强调的是思想的“流动性”和“关联性”,即一个思想并非孤立出现,而是与其他思想相互启发、相互辩驳,并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思想生态。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转折点”式的思想,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全新的视角或方法,重新定义了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理解的思想。同时,它也关注那些看似“边缘”的思想,但却为我们理解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补充。 读者受益: 阅读《历史的呼吸》,您将获得: 一种宏观的思维视野: 超越具体的知识点,把握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历史深度。 一种批判性的分析能力: 能够辨识不同思想背后的逻辑、预设和历史局限。 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理解当下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的深层思想根源。 一种对未来的开放态度: 认识到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未来仍有无限的探索空间。 本书将以清晰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叙事,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时空,聆听思想的呼吸,感受思想的脉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以及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思想渊源。它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的漫游,一次关于思想力量的探索,一次关于理解我们自身悠久而又不断演进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