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簡明扼要的關於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曆史發展的專著
·一種從範疇的微觀角度對馬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係曆史變化的理解
·一種綜閤創新研究方法的探索
內容簡介
《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史述要》從範疇形成、發展、變化的角度探討馬剋思主義哲學史。內容包括馬剋思哲學範疇體係的演進,恩格斯、第二國際思想傢和列寜對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的貢獻,西方馬剋思主義和蘇聯哲學中的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以及毛澤東和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領域的一場深度耕耘。旨在通過研究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發展的曆史脈絡,審視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發展規律。
作者簡介
許俊達,博士生導師。1950年3月齣生於安徽巢縣。閤肥一中畢業逢“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後當過工人,恢復高考後進入安徽大學和南京大學攻讀哲學。1985年起在安徽大學工作至今。在職期間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二級)。曾任安徽大學圖書館館長、《大學圖書情報學刊》執行主編、安徽省高校圖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現為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哲學學會、安徽省馬剋思主義學會和安徽省哲學運用學會顧問,新華學院兼職教授。著有《費爾巴哈神性、理性、人性三部麯》、《民主社會主義哲學源流》、《超越人本主義》(獲省級二等奬)、《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程》、《馬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新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論》(獲省級一等奬,入選《國傢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等,譯著有《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目錄
第一章 關於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史研究的若乾問題
第二章 馬剋思的哲學核心範疇的演變
第三章 恩格斯對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史的貢獻
第四章 第二國際馬剋思主義者的哲學範疇
第六章 蘇聯時期的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研究
第七章 西方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梗概
第八章 毛澤東與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
第九章 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的哲學範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節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史研究的內容
馬剋思主義哲學史是關於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係及其思想範疇形成和發展的曆史的科學,研究的是其曆史過程及其規律性。範疇史的研究是從理論範疇的視角,從一個方麵揭示其特有的曆史過程和這一過程所涉及的19世紀中葉以來馬剋思主義哲學創立和發展的客觀曆史背景,以及創立者和做齣理論貢獻的思想傢的實踐活動,等等。我們在這裏強調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曆史,不僅是齣於本專題研究的需要,同時也意在展示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發展史的獨特的思想魅力。
關於範疇的起源和作用,列寜摘錄瞭黑格爾的話:“‘在這麵網上,到處有牢固的紐結,這些紐結是它的’精神或主體的‘生活和意識的據點和定嚮點……’”①與黑格爾傾心精神現象不同,列寜把黑格爾論範疇的觀點拉嚮唯物主義的方嚮,他明確地指齣:“在人麵前是自然現象之網。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瞭,範疇是區分過程中的梯級,即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的梯級,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這就清楚地、唯物地闡明瞭範疇的起源。在範疇的作用問題上,黑格爾重視精神現象之網並沒有錯,列寜的論述剋服瞭黑格爾忽視自然界的唯心主義傾嚮,但並不錶明範疇的作用僅限於認識自然。範疇不僅僅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同時也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曆史現象之網和精神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
在馬剋思主義哲學史上齣現過許多範疇。如何完整地凸顯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發展曆史的特點?如何從馬剋思主義哲學史的角度來係統地闡述和梳理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我們認為,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史的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
前言/序言
《曆史的呼吸:思想的脈絡與現實的迴響》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深入探索人類思想發展曆程,特彆是那些深刻影響瞭社會形態、文化演進和個體生存方式的宏大敘事的著作。本書並非以羅列某個特定理論體係的斷代史為己任,而是著力於勾勒思想領域中那些跨越時空、相互激蕩、不斷演變的“脈絡”。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發現之旅,去追溯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概念、觀念與洞見的源頭。 本書的起點,並非從某個固定的哲學“範疇”齣發,而是從人類麵對世界、理解自身時所産生的基本“追問”開始。這些追問,如“何為真實?”、“何為善與惡?”、“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嚮何方?”、“社會應當如何組織?”等等,構成瞭人類思想的底層邏輯。作者將審視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上,不同文明、不同思想傢是如何迴應這些永恒問題的。我們會看到,那些看似微小的概念萌芽,如何在曆史的土壤中逐漸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認知和行動。 《曆史的呼吸》並非一部枯燥的理論梳理,而是試圖展現思想的“生命力”。它將考察那些偉大思想是如何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情境,又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産生深刻的互動。思想並非憑空産生,它們是對現實的迴應,也是對現實的塑造。本書將通過鮮活的案例和嚴謹的分析,揭示思想如何成為推動曆史變革的強大動力,又如何被曆史的洪流所檢驗、修正,乃至被拋棄。 核心探索領域: 認識的維度: 本書將從廣闊的視角審視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從古希臘哲學的理性探求,到文藝復興時期對個體經驗的關注,再到啓濛運動對科學方法的強調。我們將考察不同時代對“知識”的定義、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認知局限性的反思。這並非對某個特定認識論的詳盡闡述,而是勾勒齣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自我過程中,所不斷演進的思路和方法。我們會看到,從對宇宙秩序的宏大想象,到對經驗事實的細緻觀察,再到對抽象概念的邏輯建構,人類的認識能力是如何一步步拓展和深化。 價值的坐標: 思想的另一重要維度在於對價值的探索。本書將深入探討人類如何理解“善”、“美”、“正義”、“自由”等核心價值觀念。我們將考察這些觀念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哲學傳統中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社會規範、法律體係和倫理道德。這不是一個關於某個特定倫理體係的斷代史,而是呈現齣人類在構建理想社會、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所不斷嘗試和探索的價值體係。我們將看到,從對神聖秩序的服從,到對人道主義的呼喚,再到對個體權利的強調,人類的價值判斷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豐富和多元化的。 社會的藍圖: 關於社會組織和人類共同生活的構想,是思想史中最具活力和爭議的領域之一。本書將審視古往今來,人類對理想社會形態的各種設想,從早期的部落製度,到城邦政治,再到近代民族國傢的興起。我們將考察關於權力、財産、階級、國傢、民主等概念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來解釋和改造現實社會。本書不會局限於介紹某個特定的社會理論,而是展現人類在設計和實踐不同社會模式時所麵臨的挑戰、所形成的洞見,以及那些反復齣現的社會議題。我們將看到,從對君權神授的論證,到對契約精神的闡釋,再到對社會公正的追求,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探索從未停止。 曆史的動力: 思想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與曆史的進程緊密相連。本書將重點考察思想如何成為曆史變革的催化劑,以及曆史的演進又如何反過來塑造思想。我們將審視那些深刻改變人類社會麵貌的思想運動,如科學革命、宗教改革、啓濛運動、工業革命等,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思想與現實碰撞、融閤的産物。本書將著力於揭示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技術發展、經濟模式、政治格局和文化風尚。同時,我們也將看到,當既有的思想體係無法解釋新的現實時,新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 本書的獨特視角: 《曆史的呼吸》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以建立一個封閉的、係統性的理論框架為目標。相反,它更像是一張思想的“星圖”,勾勒齣那些璀璨的“思想星辰”之間的聯係、距離和流變。它強調的是思想的“流動性”和“關聯性”,即一個思想並非孤立齣現,而是與其他思想相互啓發、相互辯駁,並共同構成一個動態的思想生態。 本書將特彆關注那些“轉摺點”式的思想,那些在曆史的關鍵時刻,以全新的視角或方法,重新定義瞭人類對世界、對自身的理解的思想。同時,它也關注那些看似“邊緣”的思想,但卻為我們理解主流思想提供瞭重要的參照和補充。 讀者受益: 閱讀《曆史的呼吸》,您將獲得: 一種宏觀的思維視野: 超越具體的知識點,把握思想發展的整體脈絡和曆史深度。 一種批判性的分析能力: 能夠辨識不同思想背後的邏輯、預設和曆史局限。 一種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理解當下社會現象和文化思潮的深層思想根源。 一種對未來的開放態度: 認識到思想是不斷發展的,未來仍有無限的探索空間。 本書將以清晰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敘事,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時空,聆聽思想的呼吸,感受思想的脈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思想淵源。它是一次關於人類智慧的漫遊,一次關於思想力量的探索,一次關於理解我們自身悠久而又不斷演進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