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志,职业经理人,自由撰稿人。大学毕业后,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多年,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情感。经历过人生的坎坷,对人性、人生、人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尤其擅长心理励志、家庭教育、职场励志等方面的题材作品。已出版畅销作品数十部。
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
第一章 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吸引 6
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 6
微笑赢得他人好感 8
让自己生动起来 9
充分修炼你的个人魅力 11
优雅的举止更能博得欣赏 12
有涵养才会有人缘 13
炫耀自己不如秀他人 14
倾听比倾诉更重要 15
第二章 赢得人心的关键细节 17
真诚最动人 17
宽容是赢得人心的关键 18
平等是最易被感知的尊重 20
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21
学会必要的感情投资 22
谦虚的人更能赢得友谊 23
亲和力是最强的魅力磁场 23
热情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增值点 24
认真但不要太较真 26
吃亏也是一种隐性投资 27
化解怨恨,善待对手 28
赞美,先要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29
守信的人才能游刃于世 30
退让是一种大智慧 32
以低姿态出现在他人面前 33
第三章 开口是金的说话技巧 34
幽默是调节气氛的鸡尾酒 34
尝试着委婉的表达 35
谨言慢口,逢人只说三分话 37
必要时一定要据理力争 39
隐约含蓄,巧妙拒绝 40
知己知彼,以实攻心 41
撩拨心弦,调动对方的表达欲望 44
精心布局,赢得胜利的筹码 45
以退为进才能达到说服目的 47
迂回曲折,绕个弯子巧说话 48
抛砖引玉,诱其真言 50
第四章 透过习惯洞察他人心理 52
察“眼”观色,透视心扉 53
从面部表情洞察对方的一切 54
巧用“察言”分析对方的心理变化 55
从细微之处辨别敌友 57
不以貌取人,识人要看内心 58
从言行中揣摩对方心思 59
通过表情判断对方的性格 61
用言语试探对方内心的反应 62
……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的定价。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是比较清晰的,但读完这本关于“自我认知深化”的部分后,才发现之前对自己的理解有多么肤浅和片面。书中引导我去回顾童年经历对成年决策模式的影响,那个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极其有价值。它不是简单地让你写日记,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框架,让你去解构那些你习以为常却又充满限制性的信念系统。比如,我一直认为“努力就一定有回报”,读完后才意识到,我可能把“努力”放在了错误的赛道上,或者说,我的努力方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消耗。书里提供的那套“价值澄清练习”,我花了一个下午才做完,结果发现我一直追求的“稳定”和“成就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点。这本书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工具,帮你拆开自己这台复杂的机器,看看哪里出了故障,然后教你如何进行基础的维护和升级。看完后,感觉对未来的选择都有了一种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个对“人际交往焦虑”有轻微洁癖的人,总觉得在社交场合需要时刻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这本书在处理“社交恐惧”和“取悦型人格”问题时,角度非常犀利和独特。它没有鼓励我去变得外向或者强迫自己去“适应”所有人,反而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和“边缘性”。书中有一段关于“设定个人边界”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害怕拒绝别人会破坏关系,所以经常委屈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告诉我,真正的友谊和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边界的基础上的,设定边界不是疏远,而是吸引真正欣赏你的人。它教我如何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说“不”,而且不带愧疚感。读完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在社交中的“气场”变强了,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老好人”,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内在力量的觉醒。
评分这本书最厉害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那些高深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插曲”。我记得有一次在咖啡馆排队,前面的人因为咖啡师的操作失误而大发雷霆,当时我就在想,这不就是书里讲的“投射性认同”在起作用吗?这本书让我有了一双“洞察之眼”,能透过表面的冲突,看到底层的情绪运作机制。它不是让你成为心理咨询师,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旁观者和参与者。比如,在处理亲子关系中,它提供的那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实践方法,比我从育儿论坛上看到的那些“育儿口诀”要科学和有效得多。它让我学会了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结构很巧妙,它像一个漏斗,从宏观的认知开始,层层深入到微观的行为改变,让人读起来有种步步为营的充实感。读完后,我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了。
评分我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讲心理学的书太多了,大多都是故作高深或者故弄玄虚。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掏心窝子。我特别喜欢它对“拖延症”的剖析,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懒惰”,而是深入探讨了完美主义和对失败的恐惧是如何在幕后操控我们的。书中提到了一个“五分钟启动法则”,当时我正因为一个大报告被卡住,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试了一下,竟然真的打破了僵局。这种能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感觉,比读完一篇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要受用得多。另外,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也让我对自己的“易怒体质”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愤怒很多时候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某些边界被侵犯了,学会识别这个信号,而不是压抑它,才是关键。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清爽感,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而不是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对我的胃口了,简直是为我这种职场新人量身定做的!我平时最头疼的就是和同事沟通,总觉得自己的意思表达不出去,或者说出来的话让人误解。这本书里讲的那些“非暴力沟通”技巧,我试着用在最近和项目组长的讨论中,效果立竿见影。他不再觉得我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而是真诚地在探讨问题。书中对于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按钮,以及如何巧妙地引导谈话方向,都有非常实用的案例分析。不像那些空泛的理论书,这本书的每一个小节后面都有一个“立即行动”的建议,我直接抄下来,在第二天的工作邮件里就应用了。尤其是关于“反馈的艺术”那部分,学会了如何给予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办公室氛围都融洽多了。我已经把书里标记的重点都整理成了一份速查表,现在开会前都会过一遍,感觉自己说话都带上了“逻辑滤镜”,自信心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吃力的朋友们,它不是教你如何“算计”别人,而是教你如何更高效、更和谐地与人协作。
评分收到了?
评分经典著作,必备书籍。
评分纸张有点水,有点难看懂
评分送货很快!买了很多!还没来得及看!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很好的著作大家一起读
评分可以
评分在京东买书有一年了,买了许多书。京东的书是正版的好书。而且实惠。我这一年来学到了许的东西。思想有提升了。这是读书心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反过来,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定义上来看看,有多少人合格呢?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评机制,连课都不好好教的教师,肯定不在少数。是何原因?应该源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也源于教师自身。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年轻教师有晋升职称的压力,有了很多除了教学以外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职称晋升后的教师又想名利双收,又想占据优越的学校。于是,不知不觉离开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点,“心较比干多一窍”,千方百计地“补”习,“考”好成绩,“写”论文,“上”公开课,“指导”学生…… 如果为了职称、为了名利真正来比教学水平,比综合素质,应该不算是什么腐败的事情。腐败的是,在学校里混的一小撮人,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漠不关心,对教学、科研更是不屑一顾,职称、名利却样样想通过各种手段与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要“高人一筹”。更有甚者,自誉“与世无争”,视一切为粪土,除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只求度日、退休、安度晚年,同样置学生的学业、人格发展于不顾……回首一生竟想不出到底做了哪些真正有益、有意义的事! 还有,学校领导作为教师的一份子,同样存在着腐败,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教师们腐败。学校领导不能带领学校整体发展,而只照顾几个重点学科,就是一种腐败;一天忙不完的会议,不能引领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样也是腐败;除了帮助教师造假应付检查就是被动地承接上级部署,不能创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腐败…… 于是,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教育圣地——校园变得越来越污浊了,连小学生在学校就要经受“廉政文化进校园”之类的社会考验,心得体会《廉文读书心得体会——让我们都昂首地活着吧》(http://www.unjs.com)。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甚至是最崇高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确实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为社会所尊崇,教师的“两袖清风”亦为民众所称道。 所以,是教师就要做一个甘于清贫、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贫就不要做教师。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为人,就要做一个活得有意义——有道德底线——活着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随时问自己:“你还活着吗?”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可以收获不少知识
评分不错不错蛮好的不错不错蛮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