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图像·记忆

文本·图像·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渊请,汪涛 著
图书标签:
  • 文本
  • 图像
  • 记忆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叙事学
  • 媒介理论
  • 认知科学
  • 艺术史
  • 数字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8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83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本·图像·记忆》收录以图像、文本与记忆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组论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艺术、文学、语言、民俗、科技、博物等方面,研究视角在当代学术界独树一帜。
所收论文,有郑岩《阿房宫:记忆与想象》、唐际根《被感知的历史与被阅读的历史》、苏荣誉《<考工记>“六齐”研究》、李伟国《墓碑的故事和铭文中的历史——富弼传记文四种渊源异同论》、朱渊清《从校勘学到历史学》、方辉《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凿虹图”考》等。

作者简介

朱渊清,上海大学思想与知识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知识的考古》(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书写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汪涛,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著有《颜色与祭祀 : 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译有(美)艾兰《鬼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目录

[题辞]饕餮之问 杨 炼
代序一 读《墨子·兼爱》 朱渊清
代序二 记忆之宫 汪 涛

[美]李峰著,王宏甦译,黄冠云校 跨越文化边界的书写%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证据
[美]来国龙 记忆的惩罚:春秋时期铜器上有意磨毁改刻的铭文
李伟国 墓碑的故事和铭文中的历史——富弼传记文四种渊源异同论
唐际根 被感知的历史与被阅读的历史
赵 林 祖先的地图%:《殷契释亲》导言
[以色列]尤锐著,张雪婷、邓益明译 帝国的设想?——先秦史学传统中“原始统一”的概念
[日]增渊龙夫著,朱腾译 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
朱渊清 从校勘学到历史学

冯 时 陶寺圭表的初步研究
苏荣誉 《考工记》“六齐”再研究
[美]柯鹤立 圣王禹与豳公盨新探
周 亚 吴大瀓的器物学:《愙斋集古图》笺注
[法]杜德兰著,潘艳译 中国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的艺术家与工匠:一个艺术的过渡时期
林素清 秦简《为吏之道》相关问题研究
周凤五 郭店《六德》“民尔”解
刘国忠 从清华简《金縢》看传世本《金縢》的文本问题
廖名春 清华简《尹诰》篇补释
陈 致 “日居月诸”与“日就月将”早期四言诗与祭祀礼辞释例——《诗经》与金文中的成语(四)
[日]高木智见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考——兼论汉代“翕然”一词

[英]汪涛著,谭圆圆译 大象无形:图像,词语和喻象
郑 岩 重建阿房宫:图像与记忆
方 辉 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凿虹图0”考
李 军 弗莱切尔“建筑之树”图像渊源考
[英]罗维前 像父亲那样走路:图文与文化记忆

前言/序言



《文本·图像·记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它并非直接呈现某个固定的故事或知识体系,而是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独特的思考平台,邀请大家一同深入文本、图像与记忆这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见,引导读者去审视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构建意义,如何被视觉信息所塑造,以及记忆在其中扮演着何等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本:意义的织锦,认知的外延 在《文本·图像·记忆》的视角下,文本不再仅仅是符号的堆砌,而是承载着强大生命力的意义载体。本书将深入剖析文本的本质,探究其如何从最基础的文字符号,逐渐演变成复杂的故事、论述、诗歌,甚至是我们日常交流的骨架。我们将考察不同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小说如何通过叙事构建情感世界,历史文本如何试图还原过去的面貌,科学文本又如何追求精确与客观。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文本如何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石。语言是我们思考的工具,我们通过词汇和句法来理解、组织和表达我们所经验到的现实。文本,作为语言的凝练与升华,更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我们会探讨文本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如何通过叙事的力量来传递文化、价值观和历史的印记。例如,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文本中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述角度和侧重点,而这些差异恰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时代的局限,甚至隐藏着权力运作的痕迹。 本书还会关注文本的“文本性”,即文本的自我指涉、循环往复以及与其他文本的对话。我们会看到,每一个文本都是建立在无数先前的文本之上,又是未来文本的灵感来源。从古老的史诗到现代的网络信息,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批判性地解读信息,辨别真伪,并从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文本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文本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作者的意图、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影响文本的生成?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读者并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我们带着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去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因此,理解文本的生成与解读,是理解文本力量的关键。 图像:直观的触动,情绪的共鸣 与文本的线性逻辑不同,图像以其直观、即时的方式,直接触及我们的感官和情感。《文本·图像·记忆》将图像视为一种强大的叙事和表达媒介,与其文本性的特质进行对比和关联。我们会考察图像的多样性——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当代摄影、电影、广告,再到数字媒体中的视觉符号。 本书将分析图像如何超越语言的界限,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引发思考。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片段,往往能在瞬间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甚至比冗长的文字更能深入人心。我们会探讨图像的“观看”机制,即我们是如何去“看”图像的,我们对图像的感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光影、色彩、构图、视角,这些视觉元素如何共同作用,影响我们对图像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反应。 同时,本书也会警惕图像的“欺骗性”和“操纵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图。我们会分析图像如何被用来进行宣传、美化、甚至歪曲事实。如何辨别图像的真实性,如何理解图像背后的权力关系,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重要议题。例如,新闻图片的选择和处理,往往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广告中的完美形象,则可能制造不切实际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图像与我们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图像能够唤起我们的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它们是情感的直接催化剂。我们会看到,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正是通过 iconic 的图像得以被铭记和传承。那些触动人心的画面,可能比任何文字都更能凝聚集体记忆。 记忆:流动的河流,重塑的过去 记忆是连接文本与图像的桥梁,也是我们构建自我身份和理解世界的核心。在《文本·图像·记忆》中,记忆被视为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存储。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审视记忆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我们会探讨个人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提取。记忆并非完全忠实于过去,而是会受到遗忘、扭曲、重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如何选择性地记住某些事物,又如何遗忘另一些?记忆的“可靠性”在哪里?本书将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相关知识,帮助读者理解记忆的复杂性。 更令人着迷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个体记忆如何汇聚成群体共同的经历和认知?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社会仪式,如何通过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们会分析文本和图像在构建集体记忆中所扮演的角色。历史文本的叙述、官方宣传的图像、艺术作品的表达,都在不断地塑造和维护着我们的集体记忆。 然而,集体记忆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和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演变。本书将探讨记忆的“政治性”,即记忆如何被利用、被操纵,以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对过去的“选择性遗忘”或“重新叙述”,可能隐藏着对当下权力结构的巩固。 最后,本书将聚焦于文本、图像与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文本可以帮助我们记录、组织和回忆我们的经历,成为记忆的载体。图像则以其生动的形式,加深我们对事件的印象,激活我们的记忆。而我们的记忆,又反过来影响我们对文本和图像的解读。例如,一段回忆可能会让我们对曾经读过的某本书产生新的理解,或者让我们对一张旧照片有更深的感触。 《文本·图像·记忆》的意义在于,它并非要给出一个关于文本、图像和记忆的最终定义,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探索。本书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文本、图像与记忆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成为自己思维的探险家,在意义的海洋中,在视觉的风景里,在记忆的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洞察。通过对这三者的深入审视,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又是如何被构建和呈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既有学术的精准,又不失文学的优美。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论述变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他描绘某些概念时的那种诗意表达,像是给冰冷的理论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比如,他对“瞬间的永恒化”的描述,那种既短暂又被某种媒介固化下来的复杂情感,被他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心头一震。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长链,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一个宏伟的论点。我不得不承认,起初我对书名所指向的那些概念感到有些距离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那些概念正是我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子。这种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进入门槛,让原本高冷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它不像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那样,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或简单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提出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行在迷雾中摸索。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张力,他敢于挑战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并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支撑他的新颖见解。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的严谨性,这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研究对象的尊重。虽然某些章节的推导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其精妙之处,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拿出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真正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认知、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记录”与“消逝”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是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阅读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色彩的碰撞和构图的精妙让人过目难忘。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本书的用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掷地有声,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特别是开篇对“信息过载时代下,我们如何筛选与记忆”的探讨,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痛点。我总觉得很多瞬间都稍纵即逝,留不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种“遗忘的艺术”。读完第一部分,我感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流有了一种更清醒的认知,不再是盲目地接收,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构建和筛选自己的知识体系。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相当独到,它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我们日常的阅读、观看甚至社交行为中,让人读来深有共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氛围。书页的纸张似乎吸收了光线,使得文字看起来更加柔和,非常适合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杯清茶来细细品味。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姿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观察和个人体验来构建他的思想版图。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跳跃到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但最终,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是如何被作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选择性遗忘”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被教导要记住一切,但作者却温柔地提醒我们,适当的遗忘和选择性保留,才是维护心智健康的关键。这种逆流而上的观点,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力。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对自我心智的深度清洁和整理,让人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韵味,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但又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充满个人色彩的观察和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思辨能力,他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肌理。例如,他对“怀旧情结”的分析,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归因为时间流逝,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媒介变迁史中去考察,这一下子拓宽了我的思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回头去翻阅前几页,以确保自己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点。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适度,字体选择典雅,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