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裏蘭卡麵積雖小,但它卻是一個佛教文化大國,小乘佛教曆史悠久,堪稱當今世界上古老的佛教國傢。來自斯裏蘭卡的上座部佛教長老、NHK《心的時代》節目嘉賓——蘇曼那沙拉總結佛陀的實踐心理學,其中本書在日本平均每月加印一次。
佛陀的實踐心理學,從深奧的佛法中汲取對人生有建設性的指導智慧,教人們:剋服人性的弱點、覺悟的活法、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構建、防止生命能量泄漏的方法。
有負麵情緒的人(生氣、嫉妒、煩惱、痛苦、壓力、不安等)、想構建幸福的人際關係或親子關係的人、有病痛的人、有執念的人,或許都能從本書中找到靈丹妙藥。
如果心裏有事,不管休多少天假、去哪兒旅行,都無法釋懷,那麼就不妨試試佛陀的實踐心理學吧,補充生命能量!
人,原本帶著超凡的正能量降臨世間。孩提時愛笑的我們長大成人後,越來越疲憊,那股正能量在不斷地外泄。我們怎樣纔能讓自己“滿血復活”呢?來自斯裏蘭卡的小乘佛教長老蘇曼那沙拉,以俯拾即是的日常小故事,結閤佛教教義以及自身修行成果——佛陀的實踐心理學,教你防止生命能量泄漏的方法,補充正能量和生命力。
蘇曼那沙拉(Alubomulle Sumanasara),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俗稱小乘佛教)長老、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長老,日本佛教書籍暢銷作傢。1945年4月齣生於斯裏蘭卡,13歲齣傢得度。曾於斯裏蘭卡卡拉尼亞大學教授佛教哲學。1980年被派往日本,於駒澤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等處以流暢的日語弘揚原始佛教與指導思想。由親身實踐所領悟到的大智慧,講述佛陀的基本教義。除此以外,亦於朝日文化中心擔任講師,並曾受邀為NHK教育頻道《心的時代》節目嘉賓,廣受好評。
序言人,原本帶著超凡的能量降臨世間/ 001
第一章放下“妄想”/
想得越多,能量損失越多/
你考慮的事情全都是妄想/
停止過慮/
冷靜放空纔會閃現智慧/
第二章擺脫“自我”的執念/
“我纔是正確的”這種想法讓你痛苦/
有必要追求“完美的自己”嗎/
放下對自己的苛求/
遵守“五戒”,任何人都無法再傷害你/
實踐道德,使人生更輕鬆/
第三章放下對“他人”的執念/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閤作”/
你給予他人的東西,決定瞭你人際關係的質量/
想要理解“他人的心情”,先瞭解“自己的心情”/
采取對對方來說“善意的行為”/
在人際關係中,質比量更重要/
小心說話/
對他人說的話要裝上“避雷針”/
不要用“愛”養育子女/
用“慈”構築親子關係/
親子協助關係一直持續到父母去世/
讓自己成為“燈火”/
不拘泥於維持現狀/
第四章放下對“物”的執念/
執念生萬苦/
所有的一切都是藉來的/
東西隻有在用時,纔有幸福感/
讓自己和彆人都幸福的“節約”法則/
不執著於金錢/
知識多,並不見得是件好事/
拋棄沒有用的知識/
第五章放下“過去”和“未來”/
“妄想”帶來壓力/
過去的記憶是妄想/
對過去的執念影響到瞭對當下的關注/
對未來的不安帶來人生的停滯/
人生沒有彩排,每次都是正式演齣/
精力集中於“現在”的人感受不到壓力/
如何成為果斷之人/
選擇“第三條路”/
夢想也有副作用/
第六章放下對“老、病、死”的不安/
接受“老”/
佛教如何看“病”/
越是執著於身體,越容易得病/
身體有病痛,不要讓心靈也跟著受苦/
懼怕死亡的真正理由/
死對生也是種正能量/
如何跨過親人死亡這道坎兒/
跋用“笑”充滿能量/
不擅長的事,就找彆人幫忙,做自己擅長的事,彆人也需要你的本事,人生在世都是相互扶持的。
把“自己”當“彆人”看,從第三者角度看待自己,能讓自己更輕易地控製好情緒。
你給予他人的東西,決定瞭你人際關係的質量。
甚至可以說,我們的人生取決於與誰構建人際關係。
對他人說的話要裝上“避雷針”,沒必要將他人的“嘔吐物”拾起來咀嚼。
隻將必要的話注入人生的“輸電綫”
佛祖對從事個體經營的俗傢弟子這樣說道:“把收入的一半用於投資,四分之一用於生活,剩下的部分存起來。”
過去隻能用來埋藏,如果它影響你當下的幸福。為瞭擺脫對過去的後悔,我們需要“懺悔”,就是坦率麵對自己的過失,以“這種錯誤不會再犯”的態度,嚮前邁齣一步。
後悔是人生的後退,懺悔是人生的前進。
“在我的指尖,哪怕是微塵也無常。”
一直練習把精力集中在眼前的話,“隨即應變”的能力就能呢到鍛煉,就會增長“智慧”。
不要幻想未來,也不要被未來拘束住,以“把現在的事情做到最好”的姿態生活。
心理狀態的不佳,會加重身體的不良狀態。
身體上有病痛,不要讓心靈也跟著受苦。
【章節選摘】
遵守“五戒”,任何人都無法再傷害你
佛教中保護自己的方法
有的人因為害怕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受到攻擊,所以纔不敢承認“我不是完美的”。
但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因為能攻擊你的人也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他們不可能給你緻命的攻擊。
不管怎麼說,大傢都想盡量避免來自他人的傷害。任誰都不願被彆人傷害。
佛教中教授瞭避免傷害保護自己的方法。
這就是“五戒”。
“五戒”即佛教徒必須遵守的五點訓誡。
①不殺生戒——不殺伐
②不妄語戒——不說謊
③不偷盜戒——不偷竊
④不邪淫戒——不同配偶以外的人發生性行為
⑤不飲酒戒——不喝酒
“五戒”正是我們保護自己的唯一手段。隻要遵守好“五戒”,我們就能免受周圍的攻擊。甚至,潛在的“敵人”還會幫助我們,化敵為友。
順應現代社會中的“五戒”
也許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想要完全實踐“五戒”是非常睏難的。就拿不飲酒來說,工作應酬時被迫喝酒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而且,如果過於死闆地強製遵守這些戒律,有可能反而會違背釋迦佛祖的訓誡。釋迦佛祖並不要求信眾無條件地一味遵守五戒。
那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實踐“五戒”呢?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釋迦佛祖是為瞭傳達怎樣的中心思想而訂立瞭“五戒”。
我認為釋迦佛祖是想通過五戒,傳達齣“不乾擾眾生”“不緻自己不幸”的思想。所以,也許遵守“五戒”可以說就是讓自己、彆人都能不受阻礙,幸福生活的一種方式吧。
“不影響彆人的生活方式”也許比較抽象晦澀。那麼我用現代口語簡單地解釋一下,就是“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何為“見不得人的事”
“見不得人的事”也不一定就是釋迦佛祖所說的五戒。
在釋迦佛祖生活的時代,有個齣傢人苦於清規戒律太多太復雜,不易修行。
釋迦佛祖並沒有說“因為你是齣傢人,所以隻能從自身努力剋服”,而是問那個僧人:“假如說隻有一條戒律,你能好好遵守嗎?”
聽瞭這話僧人十分高興,迴答說:“隻有一條的話,我一定能嚴格按照戒律生活。”
於是,釋迦佛祖對他說:“那就請你遵守這唯一的一條戒律吧。永遠不要汙染你的心靈。”
結果那個僧人每天都認真地實踐這條戒律,很快大徹大悟瞭。
那位僧人遵守的戒律——保持心靈純淨,和“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是相通的。
如果每天堅持“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就能達到和遵守五戒相同的效果,讓自己免受傷害。
隻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是不是所謂的“見不得人的事”不能由自己主觀判斷。剔除“我”這一主語,盡可能客觀地判斷。畢竟有的事情自己覺得見不得人,但他人也許會覺得沒什麼。
誰都會認為是見不得人的事,一般是指那些做瞭就會給周圍人帶來睏擾,讓人感覺到不愉快,甚至是憤怒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就不要去碰。
剛剛提到過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就能免受攻擊,於是也會有人擔心“我曾做過那麼多壞事,如何是好……”
其實,有辦法能解決這種不安。
那就是坦率地承認錯誤。不再隱瞞到目前為止所做的錯事,承認自己的過錯。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放下,不再患得患失,坦然麵對,方可心安。與其日後東窗事發或被抓住把柄越陷越深,不如早日悔改,不再擔驚受怕。
實踐道德,使人生更輕鬆。遵守道德的人能活得更輕鬆。
“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換句話說就是實踐道德。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似乎很難”。但這實際上是誤解。真正實踐起來,其實並非什麼難事。
不僅如此,心情還會變得輕鬆。
試想一下,做瞭偷盜、吸毒、詐騙等“見不得人的事”的人,精神上一定會感到不安吧,會總擔心“要是被彆人發現就完蛋瞭……”
即使本人並沒有意識到,也會成為極大的心理負擔。做瞭“見不得人”之事的人會為此而疲憊不堪。
若是未下定決心“不做見不得人的事”,遇事就會難以抉擇,“要是被彆人發現就完蛋瞭,但我是該做,還是該放棄?”
這是對時間與精神能量的雙重浪費。
相反,若是下定決心“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就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生活下去。在麵臨抉擇時,也不會優柔寡斷,而能夠快速作齣決定。
……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正處於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恐懼。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但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迷茫”本身。作者通過大量的日常觀察和深入的內省,教會瞭我如何與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共處。我過去總是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齣現偏差就陷入自我苛責的怪圈。這本書裏提到瞭一種“接納”的力量,它不是放棄努力,而是承認人性的局限性,並帶著慈悲心對待自己。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正念”的闡述,它不是什麼玄奧的術語,而是非常實際地教導我們如何將注意力拉迴到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無論是吃飯、走路還是工作。這種實踐導嚮的寫作風格,讓我覺得這本書是真正可以落地的工具書,而不是純粹的精神雞湯。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心靈的避難所,我最近的生活壓力非常大,感覺自己被各種思緒和責任壓得喘不過氣。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那種平靜和安寜的感覺立刻就湧瞭上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論書籍,而是像一位和藹的長者在耳邊娓娓道來,用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引導我審視自己的內心。我特彆喜歡它闡述的“放下”的真正含義,它不是逃避責任,而是以一種更清明、更智慧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書中有很多具體的例子,都是基於在斯裏蘭卡的生活體驗,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可信。讀完第一部分後,我嘗試在日常的小事中實踐那些看似簡單的教導,比如在排隊等候時,不再感到煩躁,而是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這種微小的轉變,卻帶來瞭巨大的心理鬆弛感。我感覺自己終於找到瞭一個可以停泊焦慮的港灣,這本書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它提供瞭一種持久的內心力量。
評分從一個完全沒有佛教背景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普適性非常高。它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近乎私語的語氣來傳達核心思想。我過去總認為“放下”意味著冷漠或者退縮,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放下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為瞭將有限的生命能量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書中對於“擔憂”的剖析極其到位,它清晰地指齣瞭我們大部分擔憂其實是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過度預演,而這種預演正在偷走我們當下的快樂。我開始有意識地打斷這些負麵思維的鏈條,雖然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但至少我現在知道該如何去觀察它們、如何不被它們裹挾。這本書像一個耐心的嚮導,指引我從內心的迷霧中走齣,看到瞭更廣闊的天空,它帶來的平靜感是持續且有力量的。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類書籍抱持著一種懷疑態度,總覺得“心靈成長”之類的標題往往伴隨著空泛的口號。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結構非常清晰,邏輯嚴謹,雖然主題是關於“放下”,但它深入剖析瞭我們為什麼會執著,以及這種執著是如何構建起我們的痛苦的。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充滿瞭洞察力,他沒有居高臨下地評判讀者的睏境,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溫和地引導你看到事情的本質。其中關於“無常”的論述尤其震撼我,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以為永恒不變的人際關係和物質追求。我開始意識到,很多焦慮都來源於對“確定性”的錯誤期待。這本書不是提供一個速效藥方,而是像一把精巧的鑰匙,幫助我們開啓通往內心平靜的大門。我把它放在床頭,每晚睡前都會翻閱幾頁,它總能幫我清空一天的雜念。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巧妙地融閤瞭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的洞察力,呈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我曾讀過不少關於情緒管理的書籍,但很少有能像這本書一樣,直擊“執著”這個核心問題的。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畫麵感,他仿佛在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深入的內在旅程,去探索那些我們常年堆積在心底的“包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慈悲心”的強調,這種慈悲首先是對自己的,當我們能真正原諒和接納自己時,纔能自然而然地將善意投射到外部世界。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非常舒服,每次閱讀都像進行瞭一次深度的冥想放鬆。它不僅僅是關於“放下”的指南,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堅韌、更具彈性的自我的教科書。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評分快遞員服務好,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