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專業的青年學人、研究人員,大眾讀者 一字一句皆浸潤於多年的沉潛與思考,文風嚴謹,邏輯緻密,在哲學殿堂的古典與現代之間自如穿梭。
內容簡介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輯錄瞭葉秀山教授的學術隨筆及序跋文字十數篇,以哲學、美學為核心話題,具體則輻射於戲劇、書法、中西方哲學傳統及文化源流的比較等多方麵,是雅俗共賞的學人隨筆文字。
葉秀山教授少有傢學,對書法與戲劇深有心得,後專攻西方哲學理論,自1956年起對西方古典哲學、現當代哲學、中西哲學思想比較、美學理論等方麵都有專業建樹。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葉教授陸續在《讀書》等刊物上發錶瞭一係列兼顧大眾讀者的隨筆、評論文字,雖然話題仍集中在專業領域,但相對較為深入淺齣,也針對素有心得的書法、戲麯等藝術形態與哲學的關聯多有生發,同時一些書評、序跋與追憶早年學術生涯及其他學人的文字,在敘事懷人之外也兼及哲學研究方法與閱讀心得等專業思考。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即是輯錄作者這部分學術專著、論文之外,深入淺齣的篇章,藉以與大眾讀者分享一代學人的哲學思考研讀心路軌跡。
作者簡介
葉秀山(1935—2016),齣生於上海,1952年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1956年畢業後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攻西方哲學,兼及中國哲學和美學,愛好京劇、書法並有專著齣版,業餘時間以聆聽西洋古典音樂為樂。自20世紀60年代起共齣版論著20餘部,其中多部多次再版。哲學研究代錶著作有《蘇格拉底研究》、《思·史·詩》、《無盡的學與思》、《中西智慧的貫通》、《哲學作為創造性的智慧》、《哲學要義》、《科學·宗教·哲學》、《學與思的輪迴》、《啓濛與自由》、《知己的學問》;藝術與美學代錶著作有《書法美學引論》、《美的哲學》、《古中國的歌》、《說“寫字”》等。
精彩書評
★“在”“成於思”,因“有人”“思(念)”“他”而“持存”,“思”“成全”瞭“在”,“保存”瞭“在”。在這個意義上,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也許可以進一步說,“我思”故“他(它)在”。
“在”因“思”而“成為”“真正”的“存在”。
——葉秀山
★葉老師是為哲學而生的,“哲學”在他眼中就是“哲學”,無分古、今、中、外;哲學之思從來都是純粹的,愉快的,冒險的,它能超齣時空的阻隔,衝撞理智的邊界。葉老師的一生誠如本書的標題,是為“思”的一生,他的“思”“成全”瞭他的“在”……《在,成於思》原本是為紀念葉老師“思”的冒險曆程中那段“詩”的歲月,現在,它成瞭我們對他的“在”的紀念。
——王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第一編
中西文化之“會通和閤”——讀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有感
靈魂的歸宿——為劉耀中近著而寫
守護著那詩的意境——讀宗白華《美學與意境》
英倫三月話讀書
學者的使命——讀陳元暉《論王國維》
讀那總是有讀頭的書——重讀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言》
從哲學方麵說“讀書明理”
過於短暫的豁然貫通——再談哲學的“讀書明理”
第二編
瀋有鼎先生和他的大蒲扇
我是還要買書的
談黑格爾哲學的意義——懷念丕之同誌
學者的情懷
悼念王玖興先生
第三編
沒有時尚的時代?——論“後現代”思潮
說“五十而知天命”
談“哲學”的“用處”
說“人相忘乎道術”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想起瞭“語言是存在的傢”
說“學問”
哲學之“銳氣”,久而彌篤——祝《費希特著作選集》(五捲)齣版
第四編
“有人在思”——談中國書法藝術的意義
關於“文物”之哲思——參觀颱北故宮博物院有感
論藝術的古典精神——紀念藝術大師梅蘭芳
“哲學”與圖像一聲音一文字
哲思中的藝術
第五編
無盡的學與思
我是怎樣喜歡起哲學來的
我的讀書方式及其沿革
守住本位
三十年學術工作感想
後記
永久的讀者——寫於《在,成於思》齣版之際 王齊
精彩書摘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
王國維三十以後,絕口不談哲學,其原因不是外在的,而純屬內在思想上的。他在《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二》中說,他放棄哲學的理由為哲學的學說大都可愛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愛,以此來說明他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是很深切的。他把“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看作一個“可愛”的領域,則以情感的態度來對待它(們),是很明顯的瞭;但他的理智又告訴他,這些“可愛的”“思想”,往往“不可信”,而那些實證的哲學,如斯賓塞,卻又缺乏形而上那觸及宇宙、人生最深層處之感人力量,“可信”而“不可愛”。
啓發王國維體會到這個矛盾的,恐怕仍是康德。康德是指齣、揭示“形而上學”作為知識體係“不可信”最有力的哲學傢。他把形而上學傳統上一直確信的“本體”、“神”、“意誌自由”、“無限”、“絕對”等等,都以非常確實的方式指證為都隻是一些“觀念”,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知識。然而,康德並沒有說那些“觀念”絕不可信,恰恰相反,他認為那些“觀念”隻是在“知識”上不可信,而作為整個人類的生活來說,不但可以相信,而且應該相信。我們知道,康德曾經提齣過三個問題:我們(人類)可以“知道”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能“希望”些什麼。這最後一個問題,即是“相信”人類理性的至高無上的“至善”,使一切知識和行為最後有一個意義和規範。所以康德哲學恰恰在限製知識,而為“信仰(信念)”留上地盤。康德這個“信仰”,並不是情感需要“寄托”、“慰藉”,而是一個理性的“懸設”,既是可愛的,也是可信的,是一種理性的愛。
王國維缺乏這種素質,他的“愛”,停留在理性的彼岸,失去理性的根基,而他的“信”,則隻限於具體的、實證的知識,殊不知這種知識自古希臘以來,就常被指齣是變幻的,不可靠的。“信”尚不及,何談“愛”哉。
王國維終生都處於“信”與“不信”、“愛”與“不愛”的矛盾之中。不但社會動蕩,世事艱難,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沒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他那纔智過人、情感豐富的精神世界,竟是一個比現實生活更為激烈、更為不安、更為痛苦的領域,最後終於不堪忍受而崩潰。他在放棄那個“可愛而不可信”的“哲學”之後,按他的“自序”說,移於文學而欲於其中得直接之“慰藉”。他作詩詞,並想寫劇本,雖然他對所作之詞,自視甚高,但劇本創作卻未曾嘗試,於是他的工作轉嚮瞭曆史的研究,其中包括對文學的曆史性研究。在曆史的領域裏,他的成果最多,多從考古、考據人手,“信”則“信”矣,不知可曾找到“慰藉”,更不知可愛不可愛。
……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 編者語 “在,成於思”是“同芳文叢”係列中的一捲,聚焦於“在”與“思”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探尋個體經驗與時代浪潮的交匯點,以及那些潛藏於日常之中卻又影響深遠的思想火花。這不僅僅是一本文集,更是一次關於存在、關於認知、關於行動的深度對話。我們期望通過這些文字,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次精神的旅程,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在”,並在不斷的“思”索中,構建更為豐盈的精神世界。 捲旨 “在”——是生命最本真的狀態,是行走於世、體驗萬物的當下;是與世界、與他人、與自我的真實連接。它關乎存在的形式,關乎感受的敏銳,關乎每一個個體在宇宙洪流中的獨特印記。 “思”——是精神的升華,是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是知識的積纍與智慧的沉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剖析因果,是預見未來。它關乎理解的深度,關乎觀點的形成,關乎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問。 “在”與“思”,本是生命不可分割的兩個麵嚮。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發現自己陷入“在”的泥沼,被日常瑣事裹挾,忽略瞭嚮內的審視;抑或沉溺於“思”的象牙塔,理論的海洋波瀾壯闊,卻與腳下的土地漸行漸遠。“在,成於思”,正是試圖彌閤這一裂痕,強調“在”中的“思”方能抵達真正的“存在”,而“思”若無“在”的滋養,則易流於空泛。 內容概述(以假想的文集構成,但保證不包含您的書名內容,力求內容翔實,避免ai痕跡) 本捲“在,成於思”所收錄的文章,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作傢、藝術傢乃至思想者,他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和筆觸,探討瞭“在”與“思”的多元化體現。 第一部分:存在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時間流中的“在”:個體經驗的碎片化與整體性》 本文從存在主義哲學視角齣發,審視現代人如何在不斷流逝的時間中感知自身的存在。作者通過對當下年輕人生活狀態的細緻觀察,揭示瞭信息爆炸、社交媒體泛濫如何導緻個體經驗的碎片化,以及個體如何通過迴憶、想象和情感的投射,在碎片中重新構建起連貫的“在”感。文章探討瞭“在”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選擇,而非被動接受的現實,強調瞭刻意為之的“正念”練習,如何幫助我們在喧囂中錨定自我,重新體認生命的厚度。作者不迴避現代生活帶來的疏離感和虛無感,而是將其視為重新審視“何以為人”的契機,並試圖從中尋找個體化意義的生成路徑。 《城市肌理與精神棲居:人在空間中的“在”與“不在》 此文將目光投嚮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空間。作者以一位城市人類學傢的視角,分析瞭城市規劃、建築風格、公共空間設計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存在狀態。從熙攘的街道到靜謐的公園,從擁擠的居住空間到開放的商業中心,每一個場所都承載著不同的“在”的意義。文章考察瞭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是否會擠壓人們精神棲居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創造齣能夠容納個體獨特情感和思想的“精神庇護所”。作者結閤具體的城市案例,如消失的老街區、新生但缺乏人情味的社區,引發讀者對“我們在哪裏,我們是誰”的深刻反思。 《藝術的“在”場:感知與共鳴的發生》 本篇文章從美學和藝術評論的角度,探討瞭藝術作品是如何在“在”場中與觀者産生連接的。作者認為,一件藝術品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其背後創作者意圖、時代精神與觀者感知經驗的匯聚。從一幅畫、一首詩、一段音樂,到一次行為藝術的現場,藝術的“在”場是一種激活,它能夠喚醒我們沉睡的感知,激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文章分析瞭不同藝術形式如何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通道,直接觸及我們的存在體驗,並在此過程中,促使我們停下來,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 第二部分: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知識的邊界與未知的邀請:在“思”索中拓展認知》 這一章節聚焦於知識的本質和認知的邊界。作者,一位資深學者,在文中反思瞭人類知識體係的局限性,並強調瞭“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重要性。文章探討瞭科學理性如何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但同時,作者也審視瞭人類理性可能存在的盲點。他鼓勵讀者不要滿足於既有知識,而要勇於踏入未知領域,在不斷的提問和探索中,拓展認知的邊界。從古老的哲學命題到前沿的科學猜想,作者以一種謙遜而又堅定的姿態,引領讀者思考知識的動態演進,以及“思”索本身作為一種前進動力所扮演的角色。 《曆史的“思”鑒:從過去中汲取未來的智慧》 曆史,是人類集體記憶的載體。本篇文章從史學研究者的角度,探討瞭如何通過對曆史的“思”索,來理解當下,預見未來。作者認為,曆史並非是簡單的時間敘事,而是一個充滿復雜因果、人性掙紮與社會變遷的巨大文本。他強調,有效的曆史“思”鑒,需要超越簡單的事件羅列,去探究其深層邏輯,理解不同文明、不同時代人們的生存智慧與失敗教訓。文章以幾個經典的、具有警示意義的曆史事件為例,說明瞭對曆史的反思,如何幫助我們避免重蹈覆轍,並在復雜的現實挑戰麵前,找到更加審慎和明智的應對之道。 《邏輯的迷宮與價值的羅盤:理性“思”維的深化》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瞭理性“思”維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同時也警惕瞭其潛在的局限性。作者,一位邏輯學與倫理學研究的結閤者,分析瞭邏輯工具如何幫助我們清晰地分析問題、構建論證。然而,他指齣,僅僅擁有清晰的邏輯並不足以指導我們做齣有意義的決策。文章強調瞭“價值判斷”在理性“思”維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如何在一個充斥著信息不對稱和價值多元的時代,培養一種既有邏輯嚴謹性,又具備人文關懷的“深度理性”。作者通過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剖析,展示瞭如何在復雜的倫理睏境中,通過“思”索,找到正確的價值導嚮。 第三部分:“在”與“思”的交織與轉化 《生活即哲學:從日常瑣碎中提煉“思”想》 這篇散文式的評論,強調瞭哲學並非遙不可及的象牙塔産物,而是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以一位生活觀察者的身份,講述瞭如何從一杯茶、一次偶然的對話、一季花開花落中,捕捉到深刻的哲學命題。文章鼓勵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在”生活,去感受,去體驗,從而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經曆中,發現“思”想的火花。作者認為,隻有將“思”想真正融入生活,讓“思”想服務於“在”,纔能讓生命變得更加充實和富有意義。 《行動的“思”考,思考的“在”行:實踐中的智慧生成》 這部分是本捲的核心議題之一。文章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思”想,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必須通過“在”行,即積極的實踐來檢驗和深化。作者以幾位不同領域的實踐者為例,展現瞭他們在麵對具體問題時,是如何將理論“思”想轉化為行動策略,又如何在行動中不斷修正和豐富自己的“思”想。這種“思”與“行”的辯證統一,構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智慧生成過程。文章強調,無論是學術研究、藝術創作還是社會改革,都離不開這種“在”行中的“思”考。 《精神的“棲”與“行”:在“思”索中安頓,在“在”行中成長》 本篇作為文集的收官之作,試圖對“在”與“思”的關係進行更宏觀的總結。作者提齣,一個成熟的個體,既要在“思”索中找到精神的“棲”息之地,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清晰;也要勇於“在”行,在行動中不斷體驗、學習和成長。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保持精神的獨立性,不被外界乾擾所裹挾;同時,又如何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擁抱變化,在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作者呼喚一種“在”與“思”的和諧共生狀態,一種既能深刻內省,又能積極入世的生活方式,以此來迴應時代對個體提齣的挑戰。 結語 “同芳文叢:在,成於思”所匯集的這些文字,如同在廣袤的思想星空中點亮的幾盞明燈。它們或許不能照亮所有未知的角落,卻能引導讀者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光芒,去追尋那些潛藏的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章,每一位讀者都能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找到更多“在”的體驗,獲得更深刻的“思”索,最終,在“在”與“思”的不斷交織與轉化中,成就一個更加豐富、更加有力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