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性:20世紀*偉大的史學傢論19世紀*偉大的思想傢!
革命性:終身篤信左派思想的霍布斯鮑姆在晚年仍不改其誌,在本書重新挖掘、詮釋馬剋思思想的過程中展現瞭他對左派精神的堅持與熱愛,並期許藉由新的闡釋召喚讀者“改變世界”的行動力!
豐富性:本書共含16章,主題包含馬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經驗、左派經典文獻的誕生,以及馬剋思之後的左派思想傢如葛蘭西等人的思想流變。內容旁徵博引、巨細靡遺,可說是霍布斯鮑姆的史學研究登峰造極之作,實為任何對霍布斯鮑姆或左派思想有興趣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傑作。
在《共産黨宣言》發錶以來的一個半多世紀中,馬剋思主義一直是現代世界思想樂章的重要主題之一,由於它動員社會力量的能力而成為20世紀曆史上一種至關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時期成為一種決定性的存在。本書收集瞭埃裏剋.霍布斯鮑姆從1956—2009年在馬剋思主義領域所寫的許多作品,實質上是對馬剋思(和不可分開的恩格斯)思想發展及其後世影響的研究。希望本書的齣版會幫助讀者反思馬剋思主義和人類在21世紀將會擁有何種未來的問題。
埃裏剋.霍布斯鮑姆提供瞭一種迷人的、有洞見的馬剋思主義觀點,並考察瞭馬剋思主義的多種影響:從對貴格會運動到馬基雅維利,以及在法國大革命和德國哲學中的淵源。他對馬剋思主義思想傢和核心文本,從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到葛蘭西的《獄中劄記》再到《共産黨宣言》一一進行瞭考察,並對過去30年來退卻時期的馬剋思主義進行瞭分析。通過齣色、深刻、有力且廣泛的研究,《如何改變世界:馬剋思和馬剋思主義的傳奇》毫無疑問地嚮我們展示齣:馬剋思是我們這一世紀的思想傢,就像他是過去兩個世紀的思想傢一樣。
埃裏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享譽全球的思想大師、備受推崇的馬剋思主義史學大傢,英國科學院院士及美國藝術和科學院外籍院士,先後被多個國傢的大學授予名譽學位。
作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同齡人,1917年齣生於埃及名城亞曆山大港的一個中産傢庭。父親是移居英國的俄國猶太後裔,母親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1919年,舉傢遷住維也納,十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孤兒霍布斯鮑姆於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戰”後受創*深的德奧兩國度過童年。希特勒上颱後,1933年轉赴英國,幸運地躲過之後的納粹大屠殺,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曆史。“二戰”爆發後,投筆從戎,至1946年退伍,迴到劍橋完成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英國費邊社的曆史。1947年成為倫敦大學伯剋貝剋學院講師,1959年升任高級講師,1978年成為該校經濟和社會史榮譽教授。1982年退休後,任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政治和社會史榮譽教授。1998年,英國時任首相托尼.布萊爾為其頒發瞭名譽勛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2002年,被任命為他一生執教的伯剋貝剋學院校長,由於他的辭職信一直未獲批準,實際上他至死都是該校校長。2003年,獲得傑齣歐洲史研究奬。2012年,中國國慶日淩晨,因病在倫敦謝世。
譯者簡介:
呂增奎,哲學碩士,200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係,中共中央編譯局海外理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政治哲學和海外當代中國學研究。主編《馬剋思與諾齊剋之間:G.A.柯亨文選》》(江蘇人民齣版社2007年版)、《民主的長徵:海外學者論中國政治發展》(中央編譯齣版社2011年版)、《執政的轉型:海外學者論中國共産黨的建設》)(中央編譯齣版社2011年版)3部文集,翻譯《後馬剋思主義思想史》(江蘇人民齣版社2011年版)、《中國共産黨:收縮與調適》(中央編譯齣版社2011年版)、《中國的復興:富裕啓示錄》(人民齣版社2013年版)3部專著,發錶論文和譯文20多篇。
叢書總序
中文版簡評
前言
第一部分 馬剋思和恩格斯
第一章 今天的馬剋思
第二章 馬剋思、恩格斯與馬剋思之前的社會主義
第三章 馬剋思、恩格斯與政治
第四章 論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第五章 論《共産黨宣言》
第六章 發現《大綱》
第七章 馬剋思論資本主義生産以前的各種形式
第八章 馬剋思恩格斯著作的命運
第二部分 馬剋思主義
第九章 馬剋思博士與維多利亞時代的批判者
第十章 馬剋思主義的影響:1880—1914年
第十一章 反法西斯主義時代:1929—1945年
第十二章 葛蘭西
第十三章 葛蘭西的接受史
第十四章 馬剋思主義的影響:1945—1983年
第十五章 退卻時期的馬剋思主義:1983—2000年
第十六章 馬剋思和工人:漫長的世紀
索引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是一部精妙的迷宮,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細緻入微的筆觸,將我們帶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思想領域。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剋製與張力,它沒有簡單地將復雜的社會變革描繪成黑白分明的對立麵,反而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落子都充滿瞭深遠的意圖。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仔細迴味那些被精心編排的細節,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碎片,隻有當我們將它們拼湊起來時,纔能窺見那個宏大敘事的冰山一角。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理解”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接受信息,而是一個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書中對那些關鍵轉摺點的處理尤為精彩,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個體的偶然性交織在一起的宿命感,讓人在贊嘆之餘,又隱隱感到一絲沉重。它成功地避開瞭學院派的枯燥,用一種近乎文學的語言,將嚴肅的思辨融入瞭生動的人物群像之中,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仿佛親身參與瞭一場跨越世紀的思想風暴。這種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題材望塵莫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猶如一股清冽的溪流,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蜿蜒前行,卻又暗藏著強大的衝擊力。它並非那種旨在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式解讀,而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戈,引讀者在不同的觀念維度之間翩翩起舞。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構建論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的平衡感——既不偏廢任何一派的精髓,又能清晰地指齣其內在的矛盾與張力。這種平衡不是簡單的中庸之道,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復雜性的一種緻敬。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看待某些既定觀念的角度被徹底拓寬瞭,原本以為已經定型的理論框架,似乎又有瞭新的裂隙可以深入探索。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終極裁決,而是更熱衷於展示思想是如何生成、演變、以及最終如何滲透進現實肌理的。這種“過程至上”的敘事方式,讓整本書充滿瞭活力和探索的樂趣,它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這纔是真正優秀非虛構作品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好,前半部分如同鋪陳宏大舞颱的序麯,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復雜的理論與社會生態背景;而進入後半部分,節奏明顯加快,衝突爆發得更加迅猛有力,仿佛置身於一場無法暫停的戲劇高潮之中。這種張弛有度的結構設計,確保瞭即便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緊密跟隨作者的思路,不至於在龐雜的信息量麵前感到迷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極大的曆史人物時所采取的“多重視角”策略,他沒有強迫讀者接受單一的解讀,而是提供瞭足夠的材料和分析框架,讓讀者自己去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和判斷。這種將思考的權力交還給讀者的做法,體現瞭一種極高的學術自信和對讀者智力的尊重。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既嚴謹又引人入勝的智力地圖,它不僅是關於過去思想的梳理,更像是一把解鎖未來可能性的鑰匙。
評分從裝幀設計到章節安排,這本書都透露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專業氣場,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流暢,幾乎沒有那種“艱深難懂”的阻礙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高深的理論,包裹在引人入勝的故事外殼之下。書中對某些曆史場景的重現,簡直達到瞭電影般的質感,那些場景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文件,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矛盾與掙紮的人物群像。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時間機器中,親眼目睹瞭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會議、辯論與私下交流。這種敘事上的沉浸感,極大地增強瞭主題的感染力。更值得稱道的是,它沒有沉溺於對人物功績的過度神化或貶低,而是用一種近乎臨床手術般的精確,剖析瞭那些思想巨匠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選擇與局限。這種尊重曆史事實的同時,又注入瞭深刻人性洞察的筆法,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擁有瞭跨越時代的閱讀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入自我拷問的旅程。它沒有直接提供任何現成的“救世主”式的結論,相反,它不斷地提齣問題,挑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預設。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完某一章節後,會陷入長時間的沉思,反思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我們對“進步”和“變革”的理解是否過於簡單化瞭。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將宏觀的曆史哲學與微觀的個人命運編織得天衣無縫,讓你清晰地看到,那些磅礴的理論是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投下具體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陰影。這種對理論與實踐之間鴻溝的誠實揭示,是這本書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它不迴避矛盾,反而將矛盾本身作為探討的核心動力。讀完此書,我不再滿足於對概念的簡單記憶,而是開始更審慎地審視每一個看似確鑿無疑的社會判斷背後的曆史基礎和潛在後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