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傳 康德的生平與事業

康德傳 康德的生平與事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卡爾·福爾倫德 著,曹俊峰 譯
圖書標籤:
  • 康德
  • 哲學
  • 傳記
  • 西方哲學
  • 啓濛運動
  • 德國哲學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人物傳記
  • 古典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09768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32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4
字數:6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紅序言中為《康德傳 康德的生平與事業》確定瞭目標:“我不想寫一部隻給學者們看的書,而是想要使這位偉大的哲學傢作為一個人和思想者在我的同時代人眼前活起來”。同時他還想在《康德傳 康德的生平與事業》中揭示“康德的作是如何從他的外在和內在的生活中,從他的人格中,在那一時代背景之下,生發齣來的”,所以《康德傳 康德的生平與事業》既是一部生活傳記,又是一部學術傳記。在生活經曆方麵,作者不僅敘述瞭康德的外在生活,也展示瞭他的內心世界的發展和演變,他的性格的形成,他的精衝力量的成長和衰退;在學術方麵,作者按年代順序慨括地敘述瞭康德每一部*作的成因、寫作過程和齣版發行情況,同時又闡釋瞭每一部*作的主要內容、意義、價值及其所産生的影響。另外,此書雖然把生活和學術結閤起來一並敘述,但學術的比重要大一些,書中提到的作品囊括瞭康德生前已經齣版的全部*作、部分書信以及身後留下的各種遺稿,每一個讀者,隻要此書一冊在手,批判哲學的全貌便盡在眼底。對康德其人其說就會有一個相當全麵的瞭解,《康德傳 康德的生平與事業》作者是一個幾十年潛心研究康德的學者,康德的全部學說他部爛熟於心,他的筆鋒總能觸及康德心靈的深處,總能揭示批判哲學的要義,並能令人信服地迴答許多長期令人睏惑的問題,讀過之後,我們會覺得被一位智者領齣瞭柏拉圖的洞穴,得見艷陽高照的光明世界,看到純粹理性的真實麵貌。會感到自己的哲學理解能力、抽象思辨的能力、把握和闡釋先驗問題的能力,都比此前提高一步,甚至會覺得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在康德的感染下攀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目錄

澤者前言
序言
康德年錶
第一捲 青少年時代(1724—1755)
第一章 故鄉和父母的傢庭:哥尼斯堡城,故傢
第二章 在弗裏德裏希學校(1732—1740)
第三章 在大學(1740一1746):處女作
第四章 充當傢庭教師和取得大學授課資格(1747-1755)

第二捲 繼續成長的年代(1755-1780)
第一章 編外講師時代:第一階段(1755-1762)
第二章 私人講師時代的第二個時期(1762-1770)
第三章 六十年代的精神發展
第四章 外在的生活狀況——充當私人講師的最後幾年
第五章 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教授(1770-780)
第六章 與當時的思想和文學潮流的關係
第七章 《純粹理性批判》的産生

第三捲 鼎盛時期
第一部分 新哲學的奠基
第一章 知識的批判
第二章 新的倫理學
第三章 八十年代的短篇曆史哲學著作和論戰著作
第四章 康德與有機自然科學
第五章 康德與藝術
第六章 對外的影響——最初的信徒與敵人
第二部分 康德其人
第七章 康德在傢裏,與姐妹、老朋友和新朋友的關係
第八章 供職情形
第九章 作為著作傢、文體風格學傢和書信寫作者的康德

第四捲 老年康德
第一章 康德的身體漸人老境普魯士的反映
第二章 康德的宗教信仰
第三章 康德宗教著作的影響1794年10月1日的敕命康德的態度
第四章 作為政治傢的康德
第五章 康德哲學在九十年代的進一步傳播最初的敵對勢力
第六章 學術活動的終結最後的著作未完成的遺著
第七章 餐桌聚會和聚餐談話最後的社會交往
第八章 最後的歲月(1799—1804年)去世與葬禮
結束章 康德的個性他身後的影響
引用說明
《哲學之父:伊曼努爾·康德的生平與思想啓濛》 一、 序章:在普魯士的邊緣,一顆思想的火種悄然點燃 伊曼努爾·康德,這個名字在西方哲學史上如同星辰般璀璨,他的一生,仿佛是一場漫長而沉靜的智力跋涉,最終為人類思想史開闢瞭嶄新的疆域。他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啓濛時代的精神天空,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知識、道德、自由以及存在的理解。本書《哲學之父:伊曼努爾·康德的生平與思想啓濛》並非對康德生平事跡的流水賬式記錄,也不是對紛繁復雜的哲學體係的機械羅列。它緻力於勾勒齣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是如何從一位普通的普魯士學者,一步步成長為影響深遠的哲學巨匠的。我們將探尋他生命中的重要節點,剖析他思想發展的脈絡,理解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何塑造瞭他的哲學視野,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反過來,為那個時代乃至後世注入瞭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 科尼斯堡的童年與青年:嚴謹與信仰的奠基 康德於1724年齣生在普魯士東部的城市科尼斯堡。這個城市,雖然並非當時歐洲的思想中心,卻以其嚴謹的學術氛圍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而聞名。康德的傢庭,雖然不算富裕,卻是一個以虔誠的虔敬派(Pietism)為信仰的傢庭。虔敬派強調個人的內心體驗、道德實踐和對上帝的敬畏,這種精神上的熏陶,無疑在康德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瞭重視道德原則和理性自律的種子。 他的父親是一位馬具匠,母親則是一位虔誠而賢淑的傢庭主婦。康德的童年,在一種樸素、勤勉而充滿宗教色彩的環境中度過。他早年就錶現齣聰穎過人的天賦,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求。進入科尼斯堡的弗裏德裏希學院(Collegium Fridericianum)後,他接受瞭嚴格的拉丁文和古典教育,這為他日後接觸並深刻理解古希臘哲學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學院畢業後,康德進入柯尼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深造。在那裏,他接觸瞭萊布尼茨、沃爾夫等哲學傢,也深入研究瞭牛頓的物理學和洛剋、休謨的經驗主義哲學。這段時期,康德的思想開始從初步的對傳統知識的接受,轉嚮瞭更為獨立的思考。他對科學的嚴謹方法和對經驗證據的重視,為他日後構建自己的認識論體係埋下瞭伏筆。然而,他對形而上學的興趣也從未減退,他開始嘗試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矛盾,盡管當時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 三、 走嚮獨立:傢教生涯中的思想萌芽 大學畢業後,康德並沒有立刻獲得穩定的教職。為瞭生計,他開始瞭長達九年的傢教生涯,輾轉於普魯士境內的幾個貴族傢庭。這段經曆,對於康德的思想發展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為傢庭教師,康德需要為貴族子弟講解各種知識,從數學、物理到曆史、哲學。這迫使他必須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的語言,並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調整。這種教學實踐,極大地鍛煉瞭他的思辨能力和錶達能力,也讓他有機會更深入地反思知識的本質和傳授方式。 更重要的是,傢教生涯讓康德有機會接觸到普魯士社會的上層人士,觀察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對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運作的規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他對政治、法律、道德的思考,也在這段時期逐漸深化。他開始思考,在缺乏絕對權威的社會中,個體如何能夠擁有真正的自由,以及普遍的道德法則如何可能建立。 雖然經濟狀況並不寬裕,但康德從未放棄學術研究。他在傢教之餘,依然筆耕不輟,閱讀大量書籍,與其他學者進行書信往來,逐步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哲學見解。這段看似邊緣化的時期,卻是康德思想萌芽、積纍和孕育的關鍵階段。 四、 學術生涯的曙光:從講師到教授的晉升之路 1755年,康德終於迎來瞭學術生涯的曙光。他憑藉一篇名為《論火》的論文,獲得瞭在柯尼斯堡大學擔任無薪講師(Privatdozent)的資格。盡管薪酬微薄,但能夠站在大學講颱上,嚮學生傳授知識,這對他而言已經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裏,康德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和研究之中。他開設瞭廣泛的課程,涵蓋瞭哲學、邏輯學、地理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他的講座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論證而著稱,吸引瞭越來越多的學生。盡管在最初的幾年裏,他仍然依靠稿費和少量學生的學費維持生計,但他的聲譽卻在逐漸積纍。 康德在此期間發錶瞭多部重要著作,其中《宇宙生成論與大地體係論》(Universal Na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Heavens,1755)是他早期天文學研究的代錶作,其中提齣瞭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這一假說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他還撰寫瞭大量關於形而上學、認識論和道德哲學的論文,為他日後提齣“哥白尼式的革命”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1770年,康德終於迎來瞭他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被任命為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教授。這是一個夢寐以求的職位,意味著他終於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所熱愛的事業中,而不必為生計所擔憂。然而,這個新職位也帶來瞭新的挑戰,他需要撰寫一篇就任演說詞,這篇演說詞——《論感覺世界的形式與原理》(On the Form and Principles of the Sensible and Intelligible World)——標誌著他思想的重大轉摺,預示著他即將邁入他哲學創作的輝煌時期。 五、 思想的巨擘:批判哲學的誕生與啓濛的火炬 康德的學術生涯,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時期:批判哲學誕生之前,以及批判哲學誕生之後。他在1770年成為教授後,進入瞭一個長達十年的“沉默時期”。這段時期,他沉潛鑽研,對之前積纍的思想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化,為他即將發錶的革命性著作做準備。 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的齣版,如同一聲驚雷,震撼瞭整個歐洲的哲學界。在這部巨著中,康德提齣瞭他的“先驗唯心論”,試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矛盾。他認為,人類的認識並非僅僅來自於經驗,也並非僅僅來自於先天的理性,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的心智擁有先天的“範疇”(Categories),如空間、時間和因果性,這些範疇是我們理解經驗世界的框架。我們所能認識的,僅僅是“現象界”(Phenomenal World),即通過我們感官和心智過濾後的世界,而“本體界”(Noumenal World),即事物本身的狀態,是不可知的。 《純粹理性批判》的齣版,不僅顛覆瞭傳統的形而上學,也為知識論開闢瞭新的道路。它迴答瞭“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根本性問題,並為科學知識的確定性提供瞭哲學基礎。 緊接著,康德又發錶瞭《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1788)和《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1790),完成瞭他的“三大批判”。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轉嚮瞭道德哲學。他提齣瞭“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認為道德法則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權威或功利性的考量,而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理性。道德行為的準則在於其普遍性,即“按照你的準則行事,使其能夠同時成為一個普遍的法則。”他強調瞭人的自由意誌和道德主體的尊嚴,將道德的根基牢牢地建立在理性之上,為啓濛時代的道德解放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判斷力批判》則探討瞭美學和目的論。康德分析瞭我們對美的判斷,以及我們如何理解自然的目的性。這部著作將他的哲學體係延伸到瞭藝術和自然科學的領域,進一步完善瞭他的思想體係。 康德的批判哲學,如同啓濛運動的宣言,它解放瞭人類的理性,強調瞭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他認為,啓濛就是人類“擺脫自身不成熟的狀態”,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智。他的思想,不僅是對哲學自身的深刻反思,更是對人類生存狀態和未來命運的深刻關懷。 六、 晚年與永恒的影響:寂靜生活中的思想迴響 晚年的康德,依然生活在科尼斯堡,過著規律而簡樸的生活。他每天的作息時間精確到分鍾,被人們稱為“鍾錶式”的生活。他雖然身體日漸衰弱,但思想的火焰從未熄滅。他繼續與學者通信,修訂著作,並迴應外界對他思想的討論。 1797年,他齣版瞭《道德的形而上學》(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進一步闡述瞭他的道德哲學。1798年,他齣版瞭《人類學》(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將他的哲學思考應用到對人類本性的理解上。 1804年,康德在科尼斯堡辭世,享年80歲。他的一生,沒有經曆波瀾壯闊的冒險,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但他用他的筆,用他的思想,為人類文明留下瞭永恒的財富。 康德的思想,如同一顆種子,在後世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影響瞭無數哲學傢、科學傢、政治傢和藝術傢。從黑格爾、費希特到馬剋思,從現象學到存在主義,再到當代的後現代主義,康德的思想始終是繞不開的重要參照。他關於知識的界限、道德的自主性、自由的本質等問題的探討,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本書《哲學之父:伊曼努爾·康德的生平與思想啓濛》,旨在帶領讀者一同走進康德的思想世界,理解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堅韌的毅力,為人類的思想史注入瞭永不磨滅的啓濛之光。我們並非要全盤復述他的哲學體係,而是希望通過梳理他的生平軌跡,理解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感受他那顆對真理不懈追求的赤誠之心,以及他那對人類理性與道德解放的堅定信念。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位哲學傢的傳記,更是啓濛時代精神的縮影,是對人類理智力量的最高贊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字體選擇,透露齣一種沉穩卻不失細膩的考量。它沒有采用那種過於學院派的嚴肅排版,反而留齣瞭一些呼吸的空間,這讓我覺得作者是希望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也能進入康德的精神世界。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康德個體性格側麵的描繪——他的幽默感、他對音樂的偏愛、他對友誼的珍視,這些細枝末節往往是理解一個人思維模式的鑰匙。一個人的世界觀,往往根植於其最深層的世界感受之中。如果作者能通過生動的細節重建齣他那份近乎教條化的生活習慣背後所蘊含的哲學精神,比如他如何將“自律”視為自由的先決條件,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那纔真正抓住瞭康德的精髓。我期待的不是一個冰冷的符號,而是一個充滿矛盾、充滿人性深度的智者形象,一個真正踐行瞭其理論的“人”。

評分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抱著審視態度的。市麵上關於這位“柯尼斯堡的隱士”的解讀汗牛充棟,大多流於錶麵,要麼將他神化為一座無法企及的理性豐碑,要麼過度解讀其私生活以迎閤現代讀者的獵奇心理。我更關心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康德思想的復雜性與他日常生活的平庸性之間的張力。我想知道,那個每天精確到分鍾的鍾錶般規律的紳士,是如何在頭腦中構建齣那樣宏大、那樣革命性的“純粹理性批判”的。這種反差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的筆觸如何遊走於形而上學的迷宮和普魯士小城的街巷之間,展示齣一位偉大思想傢在麵對日常瑣碎時的真實反應。如果這本書隻是簡單地復述《實踐理性批判》的邏輯結構,那它就失去瞭作為“傳記”的價值。我需要的是那些能讓我感受到他思考的重量、他論證的艱辛,以及他突破傳統藩籬時的那份孤獨與勇氣。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思想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本書最大的期望在於其敘事邏輯的嚴密性與語言的駕馭能力。哲學史的敘述很容易變成前後矛盾的堆砌,尤其是當涉及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這種層次分明的思想體係時。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既不失其嚴謹性,又能讓非專業讀者理解的方式,將康德的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思想融會貫通地展示齣來,而不是孤立地講解每一個概念。最好的傳記,是讓讀者的思維跟著傳主一起成長和進步。如果這本書能做到讓我在讀完後,不僅瞭解瞭康德的生平,更能對他的哲學遺産産生一種“親曆者”般的理解,明白這些看似抽象的原則是如何為現代社會奠定基礎的,那麼這本書無疑就是成功的。我希望讀完後,能更清晰地辨識齣康德思想在後世不同流派中的“迴聲”。

評分

閱讀哲學傢的傳記,最怕的就是陷入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窠臼,將所有曆史事件都生硬地歸結為對其思想體係的某種預演或注腳。我更看重的是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交織。康德的一生並非真空中的思辨。他身處的時代充滿瞭政治動蕩、教會乾預和學術爭論,這些外部壓力無疑塑造瞭他思想的棱角。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清晰地看到他如何迴應那些直接挑戰他學術立場的具體事件,例如他與某些官方審查機構的周鏇,或是他與其他哲學流派(比如萊布尼茨或休謨的影響)之間那些微妙的學術拉鋸戰。一個思想的成熟,往往伴隨著外部世界的反饋和修正。如果作者能描繪齣他思想發展的時間軸,標明齣哪些觀點是在何種外部刺激下被強化或修改的,那這本書的深度將遠超一般的學術概述。我渴望看到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奮力劃槳的思想航船的真實軌跡。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案頭,封麵設計樸實得有些過分,但恰恰是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讓我對它産生瞭好奇。我通常更偏愛那些敘事流暢、情節跌宕的小說,但哲學傢的傳記總有一種奇特的吸引力。我期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的,不僅僅是枯燥的生平年錶和思想梳理,而是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如何在他所處的時代裏掙紮、思考並最終奠定其不朽地位的過程。我猜想,作者必然在大量的史料中挖掘齣瞭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或許是康德早年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習慣,亦或是他與同時代學者的那些針鋒相對的書信往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被現實的土壤滋養和塑造,這纔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特彆希望看到,在那個啓濛運動的餘暉與浪漫主義的曙光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他是如何保持其批判精神的獨立性,如何在僵化的學術圈中開闢齣一條全新的道路,這絕非易事,需要極強的內心定力與非凡的洞察力。我期待的,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非簡單的學術報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