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基督教演進作為英國宗教史主體內容,全麵論述在不列顛産生過或仍在發揮重要影響的各派宗教,如古代凱爾特人信奉的督伊德教和近現代英國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其他重要非基督宗教的發展曆程。本書大體以時間為序,並圍繞以下綫索進行討論:一、宗教與政治的互動關係。二、宗教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三、基督教的現代轉型,即多元化與世俗化趨勢。
邵政達,男,1985年齣生,大連大學曆史學院講師,曆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英國史,現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齣版有《世界盡頭的發現》(北京大學齣版社,閤著),發錶多篇CSSCI檢索論文。
目 錄
緒 論(1)
第一章 早期不列顛宗教概況(12)
第一節 古代凱爾特人與督伊德教(12)
第二節 羅馬統治時代的宗教狀況(17)
第二章 中世紀基督教的發展(23)
第一節 基督教的傳入(25)
第二節 基督教組織體係(34)
第三節 教俗關係的變遷(44)
第三章 宗教改革運動(55)
第一節 英國宗教改革的先聲(56)
第二節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64)
第三節 宗教改革的反復階段(73)
第四節 安立甘國教會的形成(80)
第四章 清教運動與清教革命(91)
第一節 都鐸時期清教運動的興起(91)
第二節 斯圖亞特早期清教運動的復興(104)
第三節 17世紀中期的清教徒革命(116)
第五章 新教體製的鞏固與國教霸權(130)
第一節 復闢王朝的宗教衝突(131)
第二節 新教體製的鞏固(140)
第三節 蘇格蘭長老製教會(148)
第四節 國教霸權及其挑戰(153)
第六章 宗教復興運動(161)
第一節 衛斯理與福音主義(161)
第二節 福音運動的興起(172)
第三節 牛津運動的興衰(184)
第七章 宗教多元化與世俗化(199)
第一節 天主教徒的解放(200)
第二節 非基督宗教的發展(210)
第三節 當代宗教熱點問題(228)
大事年錶(250)
核心術語英漢對照(257)
附錶 曆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與教皇/君主對照錶(261)
附錶1 坎特伯雷大主教與教皇對照錶(597—1070) (261)
附錶2 坎特伯雷大主教與教皇/君主對照錶
(1070—1632) (265)
附錶3 坎特伯雷大主教與君主對照錶(1533—2017) (271)
參考文獻(274)
後 記(289)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妙,初讀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穿越時空隧道,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充滿瞭精心設計的伏筆與轉摺。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復雜而引人入勝的網絡。比如,開篇對早期盎格魯-撒剋遜部落信仰體係的描繪,那種原始而充滿神秘感的氛圍,立刻將我拉入瞭那個蠻荒而又孕育著新生的時代。緊接著,當基督教傳入,那種文化與信仰的碰撞與融閤,作者處理得極其細膩,沒有簡單地評判孰優孰劣,而是客觀地展現瞭社會結構在這一過程中的微妙變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關鍵曆史人物塑造上的功力,那些國王、主教、乃至普通教民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他們的掙紮、權謀與虔誠,使得宏大的曆史敘事擁有瞭觸手可及的人性溫度。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不是因為內容晦澀,而是因為某些論斷太過精闢,需要時間去細細迴味。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枯燥的宗教演變史,變成瞭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史詩,讓人對後續的衝突與改革充滿瞭強烈的探究欲望。
評分裝幀設計和文字的排版布局,都散發著一種古典的莊重感,這與書的主題氣質非常契閤。內文的注釋係統做得極為齣色,每當遇到專業術語或特定的曆史地名,作者都會在腳注處提供詳盡的補充說明,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特定曆史文獻或宗教儀式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例如,描述聖餐禮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含義演變時,作者仿佛帶著放大鏡,逐字逐句地分析瞭關鍵禱文的措辭變化,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閱讀的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作者不僅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帶領我們親身體驗那些信仰爭辯時的劍拔弩張與精神狂熱。雖然全書篇幅浩大,但流暢的語言風格使得閱讀過程異常順暢,沒有絲毫的晦澀感,隻是偶爾需要查閱一下地圖集,來定位那些晦澀的教區或修道院的地理位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是如此的廣闊,它不僅僅聚焦於教會內部的教義之爭,更將其置於整個歐洲政治格局、社會階層流動乃至經濟基礎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展現瞭宗教如何作為一種驅動力滲透到國傢建設的方方麵麵。作者對不同曆史時期的經濟數據和人口遷移的引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為理解修道院解散後的土地兼並、以及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推動作用,提供瞭堅實的實證支撐。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可能隻關注神學爭辯的書籍,升華為一部社會經濟通史的精彩側麵。例如,作者在探討清教徒群體如何利用其獨特的社區組織模式,在美洲新大陸建立起新的社會結構時,那種將信仰轉化為實際的治理工具的能力,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讀罷此書,我不僅理解瞭英國宗教信仰的流變,更對權力、財富與精神信仰三者間永恒的互動關係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這已超越瞭單純的曆史學習範疇,具有瞭極強的現實啓示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無疑是教科書級彆的,但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那股不落窠臼的批判精神。許多關於英國宗教演變的通說,作者都進行瞭大膽而富有洞察力的重新審視。我注意到,在論述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時,作者避開瞭將亨利八世簡單地描繪成一個為愛衝動的君王,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政治經濟動因,那種將宗教服從於國傢權力的冷酷邏輯被剖析得淋灕盡緻。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於外圍群體和異見者的關注,比如那些堅守傳統信仰的天主教徒在伊麗莎白時代的遭遇,或者清教徒在詹姆士一世時期的邊緣化,這些“失聲者”的聲音被作者用翔實的史料重新捕捉。這讓閱讀體驗上升到瞭哲學思辨的層麵——信仰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組織的力量,還是個體心靈的自由?書中提供的多重視角,成功地避免瞭單一意識形態的灌輸,反而激發瞭我對“正統”與“異端”邊界的深刻反思。讀完之後,我對許多耳熟能詳的曆史節點,都有瞭全新的理解和更加復雜的判斷。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妥協”與“極端”這兩種力量在曆史中反復拉鋸的深刻洞察。全書的核心張力似乎就存在於這種不斷尋求中間道路和激進變革之間的永恒拉扯之中。書中對1688年光榮革命後宗教寬容政策的分析,尤其精妙。作者並未將此解讀為一場勝利的終結,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漫長、充滿內在矛盾的過渡階段。那種看似平穩的“寬容”,背後隱藏著新教不同派係之間、以及國傢與非國教信徒之間,微妙的權力再分配和持續的張力。作者用冷靜的筆調描繪瞭那些在不同政權下反復“歸正”或“叛教”的貴族傢族的命運,展現瞭信仰在政治實用主義麵前的脆弱性與堅韌性。這種對曆史復雜性的坦誠接受,使得全書的基調不是簡單贊美或譴責,而是一種飽含曆史智慧的深沉反思。它迫使讀者走齣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去擁抱曆史那難以捉摸的中間色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