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与宗教 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

国家、教育与宗教 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龙平 著
图书标签:
  • 基督教教育
  • 近代中国
  • 教育史
  • 宗教史
  • 社会文化史
  • 国家认同
  • 文化交流
  • 教会学校
  • 中国近代化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0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42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40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教育与宗教 基督教教育会 与近代中国/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 丛书》讲述了基督教教育是近代以来中西方互动的一 面镜子,跨越国家、教育与宗教之间。本书选择近代 中国的基督教教育会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晚清民国 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对此代表整个基督教 教育界的机构进行透彻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现在诸 多因素不断冲击下的中国基督教教育在体制上走向“ 国家”;在形象上走向“本色”;在业务上走向“专 业”的历程,并由此观察中国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社会 变迁中的命运,以及近代中西文化由碰撞而融会的轨 迹。

作者简介

  张龙平,男,1980年12月生,安徽安庆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教育史,在《世界宗教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澳门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缘起
二 学术史
三 研究潜力与方向
第一章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会的缘起
第一节 马礼逊教育会与早期传教士教育社团的运作模式
一 马礼逊教育会始末
二 马礼逊教育会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益智书会
一 益智书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二 益智书会的成立
三 益智书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早期形态——中国教育会
第一节 中国教育会的成立及其职能划分
一 中国教育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二 中国教育会的成立及职能划分
第二节 中国教育会的主要活动
一 教科书出版
二 译名统一
三 中国教育会与清末官话罗马字改革
四 中国教育会与清末教育变革
第三章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基督教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1912年改组
一 改组的历史背景
二 改组的进程
第二节 地方教育会的兴起
一 早期的地方教育会
二 地方教育会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巴敦调查团
一 巴敦调查团来华的历史背景
二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巴敦调查团来华的酝酿
三 巴敦调查团关于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建设意见
四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反应
第四章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国家教育体系的融合
第一节 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回应
一 民族主义与基督教教育
二 与国家主义派的论战
三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宣言》
第二节 程湘帆与基督教教育的本色化
一 程湘帆其人其事
二 程湘帆的本色化教育理念
三 本色化的现实境遇:注册与宗教教育
第三节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国家化”
一 晚清时期教育会对于“国家化”的认识
二 地方教育会与地方教育界
三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中华教育改进社
四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民国政府
第五章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基督教教育国家化困境
第一节 经济上的困境:自养危机
一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的经费来源
二 社会宗教研究院与自养危机
第二节 “合一”上的困境:一个流产的高等教育协作计划
一 开展协作计划的历史背景
二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与高等教育协作计划
三 中国基督教大学的反应
四 协作计划流产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组织上的困境:1934年改组
一 改组的原因
二 改组与重建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
第一节 战时迁移
第二节 战时中学救助
第三节 战时大学规划
第四节 战时宗教建设
第五节 战后重建
余论
附录一 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历任会长、总干事名录
附录二 益智书会一中国教育会出版图书目录
附录三 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国家、教育与宗教: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 内容梗概 本书深度探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不仅是一段关于西方教育理念与实践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历史叙事,更是一幅展现国家、宗教与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宏大图景。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学术分析,旨在揭示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知识传播、社会精英塑造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考察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国本土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基督教教育会在华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历史的起点与基督教的东渐 本章追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重点关注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叩关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基督教差会活动在中国日益活跃的背景。我们将探讨传教士们怀揣的福音使命与“文明开化”的殖民心态如何交织,并分析基督教教育作为其在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在这一历史洪流中被引入并逐步发展的。本章将梳理早期的教会学校,分析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早期传教士在教育领域的初步尝试,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章:基督教教育会的兴起与发展 本章将聚焦于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近代史上正式登上舞台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教派的基督教教育会(如美以美会、监理会、浸信会、公理会等)在中国设立的教育机构,分析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经费来源以及在华的扩张策略。本章还将深入探讨这些教育会所引进的西方教育理念,如科学、民主、博雅教育等,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产生碰撞与融合。我们将考察基督教教育会在不同地区,特别是沿海及长江流域等地的设校布局,分析其对当地教育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革新 本章将重点剖析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贡献。我们将详细考察其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之处,包括引进西方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历史、地理以及外语等现代学科,并分析这些新学科的引入如何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模式。本章还将探讨基督教教育会对于体育、艺术、音乐等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近代教育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我们将分析其教材的编写和翻译工作,以及这些教材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 第四章:师资培养与教育人才的形成 基督教教育会不仅引进了新的教学内容,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现代教育人才。本章将关注基督教教育会在师资培养方面的努力,包括创办师范学校、选派中国籍教师赴海外留学,以及早期聘请西方传教士作为教师。我们将分析这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中国教师,他们在回国后如何在基督教学校以及后来的国家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近代中国知识界和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本章还将考察基督教教育会对教会内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为教会自身培养神职人员和管理人才。 第五章:教育与社会精英的塑造 本章将探讨基督教教育会如何通过其教育活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精英阶层。我们将分析进入基督教学校的学生群体构成,他们多来自官僚、买办、士绅等社会上层家庭,以及部分来自贫困家庭但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将考察这些学生毕业后所去的去向,包括进入政府部门、从事商业活动、投身教育事业,以及成为革命和思想运动的参与者。本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基督教教育会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精英人才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精英如何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力量。 第六章: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革 本章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基督教教育会与中国社会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分析其教育活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促进了新的社会思潮的传播。本章还将关注基督教教育会及其毕业生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妇女解放、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贡献,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改良运动相互呼应。同时,我们也将考察基督教教育会在政治动荡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如何在中外关系、民族主义兴起等背景下调整其发展策略。 第七章:国家、宗教与教育的互动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将深入分析国家、宗教(基督教)与教育这三个关键要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相互作用。我们将考察中国政府(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如何看待和管理基督教教育,以及两者之间在教育政策、法规制定、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博弈与合作。本章将分析国家力量如何利用、限制或整合基督教教育资源,以及基督教教育会如何在中国国家民族主义的崛起中寻找自身的定位。我们将探讨“教会学校”在中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演变,以及其最终被纳入国家教育管理体系的历程。 第八章:文化交流与知识的跨界 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不仅传播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本章将聚焦于基督教教育会在知识的跨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其在翻译、出版、学术交流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其如何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也介绍给西方。本章还将探讨在华传教士学者在汉学研究、宗教对话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基督教教育会如何成为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和理解的空间。 第九章:挑战、转型与遗产 本章将回顾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近代史上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政治动荡、战争、排外主义思潮、以及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教育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及其在教育模式、办学理念上的调整与转型。本章还将深入探讨20世纪中叶后,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以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遗产。尽管其在大陆的直接运作中断,但其所播撒的种子,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前九章的分析进行总结,重申基督教教育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其与国家、宗教、教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我们将回顾其历史贡献,分析其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知识传播、社会文化变革等方面留下的独特印记。本书的结论还将探讨基督教教育会的历史经验,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可能提供的深刻启示。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之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次需要全神贯注的学术漫游。但付出是绝对值得的,因为它打开了一个我此前认知相对模糊的领域——基督教教育在社会文化渗透层面的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对于教会学校体育活动、女子教育推广,乃至卫生观念的植入等方面都有细致的描写,这些看似“边缘”的文化实践,实则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全书的写作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却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读完后,我仿佛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信仰、国家认同和职业选择上的困境,有了一种更深刻的同情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填补了某些历史研究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如何审视文化交流与权力制衡的有效分析框架,让我对后续阅读相关主题的作品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清晰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国家、教育与宗教: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气息,装帧的质感也让人感到用心。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在转型期的思想碰撞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西方思潮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交融,而基督教教育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一环。从我初步的阅读体验来看,作者似乎并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档案,展现了教育、政治权力以及信仰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特别是关于教会学校如何在地方治理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它们如何无形中塑造了中国精英阶层的世界观,这些分析都非常精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不轻易下价值判断,而是将当时的行动者置于其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其动机与影响,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些教育家、传教士和中国士绅们如何围绕着“育才兴国”的目标,进行着一场场艰难的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仿佛是在慢火熬制一锅浓汤,每增加一味佐料(即不同的史料或视角),汤的味道就愈发醇厚起来。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着晦涩的理论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作者非常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支撑宏大的论点。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省份教会中学课程设置的变迁描述,就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清末新政与教会教育“同步”却又“竞争”的微妙关系。这种细节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历史现场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偏重于宏观政治经济史的论述,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也令人动容。那些接受了教会教育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重新塑造的?他们是全然的西化派,还是在东西方之间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立足点?这些问题,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之中,使得冰冷的历史条文下涌动着人性的暖流和挣扎。这对我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成路径,提供了全新的观察口径。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理解“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有着多么深远的启示意义。作者在探讨教会教育如何试图“移植”西方现代性概念时,并没有把中国社会描绘成一个被动接受的空容器。恰恰相反,书中大量篇幅展现了中国地方精英是如何积极地、甚至是有策略地利用教会学校这一平台,来达到自身的目的——无论是培养翻译人才、规避地方势力的干扰,还是为子弟谋求新的出路。这种双向的互动和适应性,才是理解近代中国复杂性的关键所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教育目的”的剖析,教会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信仰,而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和官僚人才,这两者的张力贯穿始终,也成为了诸多冲突的根源。这种对权力与知识网络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简单的两条线索(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而是一个多中心、多张力的复杂场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在教育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中的议题,编织成一张相互依存的网络。以往的研究常常将基督教教育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但在这里,它被置于国家权力结构重塑、地方社会权力转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一点对于理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如何逐步收回教育主权,以及教会学校是如何“顺理成章”地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翔实的史料支撑。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大量引用的官方谕旨、教会内部函件以及地方报刊的报道,这使得全书的论证链条异常扎实,几乎没有可以被轻易攻破的薄弱环节。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教育制度本土化历程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代中国社会动态的理解深度。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