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哲學在20世紀的地位)(精)

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哲學在20世紀的地位)(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卡爾·洛維特 著,徐曄,陳越 編,彭超 譯
圖書標籤:
  • 海德格爾
  • 存在主義
  • 現象學
  • 哲學史
  • 20世紀哲學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 德國哲學
  • 現代哲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4376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6895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字數:2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 貧睏時代的思想傢(哲學在20世紀的地位)》寫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作者卡爾·洛維特在德國海德堡大學任教,這一時期是他對德國現代哲學進行深入反思的時期,海德格爾思想是他在此期間的重要思想背景、資源和反思的對象。在《海德格爾 貧睏時代的思想傢(哲學在20世紀的地位)》中,洛維特對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的諸多問題進行瞭深入考察,尤其是將這些問題置入現代性危機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齣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論哲學中對主體哲學的拒斥既是現代性危機的錶徵,又是這一危機自我剋服的自發性錶現。《海德格爾 貧睏時代的思想傢(哲學在20世紀的地位)》是洛維特哲學史寫作的代錶作之一,也是研究現代性問題的經典文獻。

目錄

生存哲學(1932)
時代的精神狀況(1933)
卡爾·施米特的偶然決斷論(1935)
馬丁·海德格爾和弗朗茨·羅森茨韋剋——《存在與時間》補論(194243)
引言


結論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問題與背景(1948)
海德格爾的經驗概念
亞裏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和黑格爾思想中
本質與實存的關係
謝林、剋爾凱郭爾和馬剋思
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1960)
第二版前言
一、嚮著自身下決定的此在以及給齣自己本身的存在
二、曆史、曆史性和存在的天命
三、解釋尼采的話“上帝死瞭”中未被道說的東西
四、對海德格爾影響力的批判性評價
憶埃德濛特·鬍塞爾(1959)
海德格爾的尼采講座(1962)
狄爾泰和海德格爾對形而上學的態度(1966)
關於海德格爾的存在問題: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世界(1969)
紀念海德格爾80壽辰
原版附錄
說明與附注
關於本捲
附錄
專名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海德格爾:在貧睏時代思索存在的意義 馬丁·海德格爾,二十世紀哲學巨匠,以其深刻而獨創的思考,在現代思想的版圖上刻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的哲學,如同一場橫掃一切的颶風,不僅重塑瞭現象學、存在主義等哲學流派的走嚮,更對文學、藝術、心理學、神學乃至政治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而“貧睏時代”,恰恰是對我們所處曆史境遇的一種精準概括,它指的是一個精神貧瘠、意義失落、技術理性主義泛濫的時代,一個人類在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中感到迷茫和無助的時代。海德格爾的思想,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反思和突圍的可能性。 一、 存在之問:哲學的根本起點 海德格爾哲學的核心,在於對“存在”的追問。他認為,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一直在追問“是什麼”,而忽略瞭更根本的問題——“存在本身是什麼”。“存在”並非一個具體的實體,也非一個概念,它是一種“被遮蔽”的、流動的、開放的狀態。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桌子是什麼”、“一個人是什麼”,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瞭“存在”這一基礎性的理解。然而,這種理解往往是渾然不覺的,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所遮蔽。 海德格爾將這種對“存在”的遺忘稱為“形而上學的遺忘”。在他看來,西方哲學史就是一部將“存在”混淆於“在者”(即具體存在的對象)的曆史。例如,我們將上帝視為一個最高的“在者”,將理念視為永恒的“在者”,而忘記瞭“存在”本身纔是這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礎。這種遺忘導緻的結果是,人類的生存被簡化為一種工具性的、技術性的存在,我們關注的是如何“有效”,如何“改造”,卻不再追問“為什麼”以及“如何成為我們自己”。 二、 此在的分析:人類生存的獨特維度 為瞭重新揭示“存在”的意義,海德格爾轉嚮對“此在”(Dasein)的分析。“此在”並非指代一個抽象的人類本體,而是指我們每個人具體而實在的生存。海德格爾深入剖析瞭“此在”的生存結構,揭示瞭其獨特性和根本性。 1. 嚮死而生:揭示存在的有限性與可能性 海德格爾認為,“此在”最根本的特徵是“嚮死而生”。死亡並非外在於我們的一種終結,而是“此在”自身的一種可能性,一種“最自己的、無條件的、不能被超越的、確定到來的存在之可能”。正是由於死亡的存在,我們纔得以直麵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從而擺脫日常瑣碎的遮蔽,意識到生命本身的緊迫性和寶貴性。 當“此在”能夠承擔起自身的“死”,它就進入瞭“本己的”生存狀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被動地被環境、被他人所定義,而是能夠主動地選擇自身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嚮死而生”並非是一種消極的悲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對生命真諦的體認,是實現“此在”可能性、走嚮“本己性”的必由之路。 2. 操勞與憂思:此在在世界中的展開 “此在”並非孤立的存在,它總是“在世界之中”。海德格爾將“此在”與世界的關聯描述為“操勞”(Sorge)。“操勞”是一種生存性的、先於認識的、積極的投身於世界的方式。我們通過“操勞”與世界中的各種“可用之物”(Zeug)發生關係。這些“可用之物”並非獨立於我們而存在,而是圍繞著我們“用”的目的而顯現。例如,一把錘子之所以是錘子,是因為它被用於釘釘子。 在這種“操勞”之中,“此在”也顯露齣其“憂思”(Besorgen)的特徵。我們對世界、對他人、對自身都有著一種關切和憂慮。這種“憂思”是“此在”生存結構的內在組成部分,它驅動著我們去理解、去行動、去規劃。然而,在日常的“操勞”中,我們往往沉溺於對瑣碎事務的關注,而忽略瞭對“存在”本身的更深層次的追問。 3. 共在:此在與他人的關係 “此在”也必然是“共在”(Mitsein)的。我們從來不是孤立的個體,而總是與其他“此在”共同存在於一個世界之中。海德格爾並非簡單地將他人視為外在的存在,而是認為他人的存在深刻地影響著“此在”的生存方式。 在日常的“共在”中,“此在”容易陷入“常人”(Man)的生存模式。“常人”是指那種遵循普遍的規範、習慣和意見,失去瞭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生存狀態。我們模仿“常人”,說“常人”說的話,做“常人”做的事,從而獲得瞭安全感和歸屬感,但同時也喪失瞭走嚮“本己性”的可能性。海德格爾警示我們,要警惕“常人”對“此在”的同化,勇敢地超越這種非本己的生存。 三、 語言與真理:通往存在的橋梁 海德格爾認為,語言並非隻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存在之居所”。語言承載著曆史的記憶,蘊含著存在的真理。他深刻批判瞭技術理性主義對語言的閹割,認為技術話語將語言簡化為一種編碼和指令,從而遮蔽瞭語言的詩意和真理性。 他強調詩歌在揭示存在真理中的重要作用。詩歌以其獨特的語言方式,能夠觸及存在的深層,錶達那些無法用理性語言完全言說的東西。通過對語言的重新體悟,尤其是通過對古典語言的挖掘和對現代語言的警醒,海德格爾試圖重新開啓一條通往存在意義的道路。 四、 技術與時代的危機 海德格爾對技術保持著深刻的警惕。他認為,現代技術並非僅僅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它本身就包含著一種“驅動”(Gestell)性的力量。這種“驅動”性將一切“在者”都視為一種可供調度的“儲備”(Bestand),從而抹去瞭“在者”的本有意義,將其簡化為純粹的功能性。 在這種技術理性的統治下,人類自身也變得越來越像一種“儲備”,被工具化,被計算化。我們沉溺於技術的便利,卻失去瞭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海德格爾稱這種狀態為“時代的危機”。他預言,如果我們不能夠擺脫這種技術理性的牢籠,人類將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精神貧睏和存在危機。 五、 貧睏時代的思想傢 海德格爾正是在這樣一個“貧睏時代”進行思想的探索。他不是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也不是宣揚某種救世的理論。他的哲學,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存在,重新體悟生存的意義。 “貧睏時代的思想傢”,這個稱謂並非否定海德格爾思想的豐富性,恰恰相反,它強調瞭其思想在當下語境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一個充斥著物質繁榮、信息爆炸,卻精神荒蕪的時代,海德格爾的哲學如同在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提醒我們追問那些被遺忘的、被忽略的根本性問題。 他的思想,要求我們進行一場深刻的“存在的轉嚮”,從對“在者”的沉迷中掙脫齣來,重新迴到對“存在”本身的體悟。這並非易事,它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自身的有限性,承擔起走嚮“本己性”的責任,並在與他人的“共在”中,在語言的深層中,在對技術的警醒中,重新發現生命的真諦。 海德格爾的思想,至今依然是我們理解自身、理解時代、理解“存在”這一最根本問題的深刻啓示。在“貧睏時代”,他的哲學,為那些不甘於平庸、不滿足於現狀、渴望追尋生命意義的探索者,點亮瞭一盞不滅的燈。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被它那種近乎虔誠的學術態度所吸引。作者顯然在某些哲學領域進行瞭深入的耕耘,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思想脈絡的清晰梳理。雖然我對書中所探討的具體哲學流派並不完全熟悉,但那種對概念的精準把握和對曆史背景的細緻描摹,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度。特彆是對某些經典哲學命題的重新審視,那種層層剝繭的論證過程,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著尋找一個可靠的立足點,每一步都走得那麼紮實。讀完其中幾章,我開始反思自己以往對某些問題的粗淺認知,仿佛作者提供瞭一把鑰匙,幫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思想空間的大門。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帶領讀者一同進入思想傢的內心世界,去體驗那種思考的艱辛與輝煌。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兩極分化的。一方麵,其學術深度令人肅然起敬,作者對文獻的掌握程度令人嘆服,這無疑是為專業研究者準備的寶藏。但另一方麵,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的門檻似乎設置得有點高。有些篇章的論述節奏過於緩慢,大量的術語和晦澀的錶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性。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同一句話,甚至需要藉助外部資料來輔助理解。然而,一旦跨越瞭那些最初的障礙,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是無與倫比的,仿佛在迷宮中終於找到瞭齣口,所有的努力都得到瞭迴報。它考驗的不僅是智力,更是毅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體現齣一種對內容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透露著一種沉靜、內斂的氣質,非常符閤其嚴肅的哲學主題。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仿佛手中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思想遺産。盡管內容深奧,但整體的編排邏輯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雖然內斂,但依然能感受到作者精心設計的引導綫索。它不是那種追求快速消費的讀物,更像是一件需要細細品味、反復摩挲的藝術品,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因為它所探討的議題,本身就具有永恒的張力。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相當的“德味兒”,那種嚴謹到令人窒息的邏輯鏈條,初看時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適應。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點的基礎之上,稍有走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剋製,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來掩蓋實質性的內容,而是用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語言去切割和定義。它不是一本適閤睡前閱讀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場需要全神貫注的智力馬拉鬆。讀完一些章節,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重塑瞭一遍,對“清晰”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你慢下來,去真正消化每一個字背後的重量,而不是囫圇吞棗。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對於“時代性”與“思想本質”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它似乎在暗示,任何偉大的哲學思考,都逃不齣它所處的時代背景的烙印,但同時,真正偉大的思想又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作者在分析時,總能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曆史場景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那些原本高懸於空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瞭不同的曆史階段,目睹瞭思想是如何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中孕育、掙紮並最終定型的。這種宏大的曆史觀與微觀的文本解讀相結閤的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哲學思考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