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寺与西明寺

青龙寺与西明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佛教
  • 寺庙
  • 文化
  • 古迹
  • 宗教
  • 中国传统文化
  • 建筑
  • 青龙寺
  • 西明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4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8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唐代都城长安城(图一),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世纪时期*繁华的世界大都市,是闻名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唐代都城长安城,原为隋代的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承继隋都旧城,坊市、街道等布局不变,但改名为“长安城”,局部进行了修建和扩充,面积达84平方千米,人口达百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龙寺遗址的考古工作
第一节 位置及地理环境
第二节 历史概况
第三节 考古经过

第二章 青龙寺遗址出土遗迹
第一节 新昌坊和延兴门遗迹的勘查
第二节 北门遗迹(6号遗迹)
第三节 塔院遗迹
一 中三门(1号遗迹)
二 塔基(2号遗迹)
三 殿堂(3号遗迹)
四 回廊(5号遗迹)
五 西配房(7号遗迹)
六 其他遗迹
第四节 东院遗迹
一 殿堂(4号遗迹)
二 院墙墙址(8号遗迹)
第五节 窑址
一 Y1
二 Y2
三 Y3
第六节 遗址东北部的钻探和发掘
第七节 遗址中部拟建庭院区的钻探
第八节 墓葬
形制概述
出土遗物

第三章 青龙寺遗址出土遗物
第一节 建筑材料
一 陶质建筑材料
二 石质建筑材料
三 铁质建筑材料
四 铜质建筑材料
五 壁画残块
六 白灰墙皮
第二节 佛教遗物
一 石造像
二 铭文石刻
三 莲花形石座
四 石灯顶盖
五 石灯台
六 小铜佛像
七 陶佛像
八 陶佛龛
九 陶塔
第三节 日常用品
一 瓷器
二 陶器
三 三彩器
四 玉器
五 玻璃器
六 铜器
七 铁器
八 铜钱
九 其他器物

第四章 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工作
第五章 西明寺遗址地层堆积与出土遗迹
第六章 西明寺遗址出土遗物
第六章 结语
后记
英文提要

前言/序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唐代都城长安城(图一),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世纪时期最繁华的世界大都市,是闻名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唐代都城长安城,原为隋代的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承继隋都旧城,坊市、街道等布局不变,但改名为“长安城”,局部进行了修建和扩充,面积达84平方千米,人口达百万。
  唐长安城,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佛教中心,史称“塔刹遍于京师,僧尼溢于三辅”,在全国占有重要的领先和领导地位。据(唐)韦述《两京新记》、(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和(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等史籍记载进行统计,唐长安城里坊内大都分布有大大小小的佛寺庙宇(大约60个里坊中分布有佛寺,约占里坊总数的54.5010,而没有佛寺的里坊则大多位于空旷的边缘之地),对于唐代全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首都长安城的建制布局、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①。
  唐高祖李渊在立唐初期,尽管采取了崇道抑佛的政策,但除了隋代遗留下来的佛寺外,还是新建了会昌寺、胜业寺、慈悲寺、证果尼寺、集仙尼寺、兴圣尼寺、灵安寺、楚国寺等寺院约12所。
  太宗李世民时,对建造佛寺的限制有所放松,曾诏令为皇家修建佛寺,如大慈恩寺、兴圣寺、弘福寺、普光寺等。据《续高僧传》记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前,长安城内已有佛教寺院50余处。
  高宗时也立了不少寺院,如西明寺、资圣寺、崇敬尼寺、招福寺、龙华尼寺等。
  武则天登上统治地位后,力推佛教,下令“释先道后”,使佛教拥有了比道教更优先的地位。她曾诏改大献福寺为大荐福寺,亲以飞白书题写寺额。另外,还舍田宅为太原寺,为其妹立崇福寺,为己齿生发变而立长寿寺。同时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大云寺等,使全国修寺成风。
  中宗登上帝位后,率先在长安造圣善寺,为永泰公主立永泰寺,为懿德太子立懿德寺,后又效法武则天诏令都城及各州立龙兴寺。
  据韦述《两京新记》、宋敏求《长安志》列举:至玄宗夭宝年(公元742~756年)以前,长安城已有91所佛寺,其中僧寺64、尼寺27所。
  玄宗时,曾下过《禁创建寺观诏》、《禁士女施钱佛寺诏》、《澄清佛寺诏》等诏,对佛寺发展有所抑制,但佛寺数量经过以前长时期的积累,还是很快超过了隋大兴城时立下的120所的佛寺配额限数,达到了隋唐以来都城佛寺的高峰,形成了唐代长安城佛寺分布的基本格局。
  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奔蜀,肃宗上台,由于当时正值战乱,无力亦无暇再在京城建立新的寺院。
  中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至武宗会昌五年的统治时期(公元756~845年),经“安史之乱”,崇信佛教甚于以前,但国力凋敝,建寺财力大受影响,加之此时期密教兴盛,故仅新建章信寺、宝应寺、保唐寺、贞元普济寺、奉慈寺、广福寺、义阳寺、延唐寺、护国寺等十余所寺院,但大量的无名额的佛堂兰若被兴建起来,如武宗时到达长安的日本僧人圆仁在《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中就记载:“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所”。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是唐长安城佛寺发展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时唐武宗下令检括并省全国佛寺,并敕旨都城长安“宜每街各留寺两所,每寺各留三十人”,仅保留四座寺院,即左街留慈恩寺、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庄严寺,其余大多数佛寺尽皆损毁,佛教史上称之为“会昌法难”,这对长安佛教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长安史韵:唐代双塔的辉煌与变迁》 引言:盛世的见证者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唐代长安城中两座风格迥异、地位却同样显赫的佛教寺院——青龙寺与西明寺——的历史、建筑艺术、宗教影响及其在唐宋乃至后世的文化流变。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市,其繁荣的背后离不开佛教的滋养。青龙寺与西明寺,如同两颗镶嵌在古都东、西两侧的璀璨明珠,不仅是唐代宗教信仰的中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本书将避开对特定“青龙寺与西明寺”书名的直接引用,而是聚焦于这两座寺院所承载的宏大历史叙事。 第一部:初创与鼎盛——长安佛教的西风东渐 第一章:玄奘东归与寺院的奠基 唐代佛教的勃兴,离不开玄奘法师的贡献。本书将细致梳理玄奘西行取经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回国后对佛法典籍翻译和整理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西明寺的缘起: 西明寺的建立与唐初的政治格局紧密相关。本书将分析其选址(长安西隅)的战略意义,以及初建时期的皇家资助情况。重点探讨其作为“官方寺院”的职能,以及在贞观、永徽年间,如何成为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大量印度佛典在此得以系统整理与翻译。我们将详细介绍参与西明寺翻译事业的著名僧侣群体及其贡献,特别是他们如何将印度密教的早期思想引入中土。 青龙寺的定位与发展: 与西明寺的官方背景不同,青龙寺的早期发展更具学术和修行色彩。本书将考察其在初唐时期的地位,以及它如何逐渐成为日韩遣唐使学习佛法的重镇。尤其关注其在密宗东传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尽管其鼎盛期稍晚于西明寺,但其在唯识学和密宗传播上的独特贡献不容忽视。 第二章:建筑艺术的象征意义 唐代的寺院建筑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国家权力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西明寺的宏伟格局: 借助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本书将重建西明寺的整体布局。分析其“天王殿、金堂、讲堂”等主要建筑群的尺度与比例,如何体现盛唐气象。重点剖析其塔的形制,例如,西明寺的塔群如何反映了唐代对印度窣梩(Stupa)形制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塔内所藏舍利或经卷的意义。 青龙寺的院落布局与造像艺术: 本部分将侧重于青龙寺在园林化和造像艺术上的特点。分析其寺院如何结合自然地貌进行布局,营造出清幽的修行氛围。着重描述青龙寺在密宗造像上的风格——例如,造像的庄严性、仪轨性,以及这些造像如何服务于复杂的灌顶和修法仪式。 第二部:文化交汇的枢纽 第三章:东密初传与留学生涯 本书将详细描绘青龙寺作为中日佛教交流史上最光辉的一站。 空海与青龙寺: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日本真言宗的祖师空海(Kūkai)在唐的求学生涯。系统梳理他如何进入青龙寺,师从唐密大师惠果,并最终获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的真传。本书将分析惠果传法给空海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宗教教义的传递,更是中日文化间一种深层联系的建立。我们将对比空海学成归国后,真言宗与日本本土宗教文化的融合过程。 遣日使团与西明寺: 相比于青龙寺的专精,西明寺在接待更广泛的遣唐使团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分析其他国家的僧侣、使节在西明寺的活动记录,探讨西明寺如何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接收并传播来自西域乃至天竺的最新佛学动态。 第四章:典籍的翻译与学术的碰撞 唐代的寺院是知识的堡垒。 译经事业的专业化: 详细考察西明寺在组织大规模译经工程时的管理模式。分析唐代译场中的“笔受、缀文、证义”等分工制度,展示国家机器如何支持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对比唯识宗、天台宗等不同学派在这些寺院的学术争鸣情况,阐述翻译工作如何塑造了不同宗派的理论基础。 密教仪轨的深化: 探讨青龙寺在密宗教理深化方面的贡献。分析唐密(特别是金刚界和胎藏界曼荼罗的构建)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以及这些仪轨如何被记录在寺院的藏经阁中,并成为后世研究的珍贵资料。 第三部:衰落、遗存与历史的回响 第五章:战乱与宗教的劫难 本书将严肃对待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动荡对这些宏伟寺院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会昌法难”的影响: 细致分析武宗灭佛对长安佛教中心格局的冲击。重点探讨青龙寺和西明寺在法难中的具体损失情况,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后唐、后梁等政权更迭中艰难恢复的。许多珍贵的文献和造像可能在此期间散佚或被毁。 结构性的转变: 考察藩镇割据和都城功能减弱后,佛教中心如何从关中向江南转移。分析西明寺在唐中晚期功能上的弱化,以及青龙寺如何依靠其在对外交流(如对日关系)上的独特地位,维持了一定程度的香火与影响力。 第六章:历史的尘埃与今日的遥想 宋元明清的再利用: 考察两寺在宋代及以后,如何从盛唐的佛教中心,逐渐演变为地方性的重要寺庙,其建筑格局和宗教地位发生了何种变化。部分建筑材料和构件可能被重新利用于新的城市建设之中。 考古学视角下的重构: 结合现代考古发掘成果,对两寺的遗址进行空间重构分析。通过残存的地基、塔基、碑刻等物证,推断其昔日的辉煌规模,并分析这些遗址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唐代都城规划的整体思想。 文化遗产的意义: 总结青龙寺和西明寺在各自领域(一个代表对外交流的极致,一个代表官方译经的中心)对中国佛教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史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结语:两座寺院的时代回响 本书最终旨在说明,青龙寺与西明寺的兴衰史,实际上是中国唐代开放、包容、文化繁荣与最终由内外部压力导致的结构性转变的缩影。通过对这两座伟大寺院的细致考察,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盛唐气象的构成要素,以及佛教艺术和思想如何在长安这片土壤上生根、开花、并远播海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但读了十几页后,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所折服。每一个引述、每一个细节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查证,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如今的出版物中非常罕见。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又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架子,读起来非常过瘾,让我学到了很多过去未曾了解的知识盲区。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作者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评判,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矛盾的漩涡中,让他们在时代洪流里挣扎、选择。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既定的历史观点。读完后,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这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也是一次对历史观的重塑。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有些戏谑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事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让人回味无穷。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佩服,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也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历史小白也能轻松理解。这种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实在难得。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真是太吸引人了,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读完之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对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相当用心,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里面的插图和地图都制作得非常精美,为理解复杂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建筑和文化遗存时的那种敬畏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虽然内容厚重,但阅读体验却非常舒适,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