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修身三书

梁启超修身三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彭树欣 整理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修身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
  • 哲学
  • 近代史
  • 文化史
  • 自我提升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8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787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
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
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
这三项我认为修养紧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预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大功用大利便就在此。 ——梁启超:《读书法讲义》


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间,留心时事,向志事功,读新会梁氏所为《新民说》、《德育鉴》,辄日记以自勉励。
《德育鉴》一书,以立志、省察、克己、涵养等分门别类,辑录先儒格言(以宋明为多),而任公自加按语跋识。我对于中国古人学问之最初接触,实资于此。
——梁漱溟

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石头记》宝玉读宝钗之《螃蟹咏》而曰:“我的也该烧了。”今我读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该烧了!”
——徐志摩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任公)先后编纂了三种关于传统的修身方面的书。此三书既是梁启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随身札记读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导书。
其中《德育鉴》是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骤,摘录编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关言论,并加按语跋识。自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后,不断再版,影响深远。如梁漱溟就多次说自己走上后来的学问和实践之路是来自此书的启发和引导。
《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但此书绝非是原书的简略本。《明儒学案》现在学界和读者一般是把它当做学术史著作,或者是资料的汇编来使用,而黄宗羲原来的目的之一“示读者以入道之门”(梁氏语)则湮没不彰,梁氏编这本书的用意正是将原书变成一部修身指导书,可以说,已经是与《明儒学案》面目不同的另一本书。另外,节本只有二十七八万字,与原书的卷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曾文正公嘉言钞》是从曾国藩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文章中摘录有关修身内容汇编而成,时加按语提示,书末另附有曾国藩部属和学友胡林翼、左宗棠的名言选辑。自1916年编纂后,十年间每年一版,可见此书之风行。
考虑到梁氏编纂这三种书思路的连贯性和紧密性,取名“梁启超修身三书”。

作者简介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作家、政治活动家。与康有为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名满天下;其文字不论内容属于政论还是文化教育,均脍炙人口,万人传颂。在很多学术领域均有开创之功,并创获甚丰。其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修身之学浸润很深,后期致力于提倡以传统的修身之学充实国民教育。
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梁启超思想及儒学研究,其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出站报告题为《古代人生哲学在晚清民国的生存状况——以梁启超为中心》,其中详细介绍和评价了梁启超所编篡的三种修身德育读本。

精彩书评

  ★本编不可以作教科书,其体裁异也,惟有志之士,欲从事修养以成伟大人格者,日置座右,可以当一良友。
  ——梁启超《德育鉴·例言》

目录

编者前言 刘海滨/1
导读 彭树欣/1

德育鉴/1
例言/3
辨术第一/7
立志第二/21
知本第三/29
存养第四/56
省克第五/84
应用第六/105

节本明儒学案/111
节本例言/113
原本发凡/117
师说/127
崇仁学案/138
白沙学案/155
河东学案/167
三原学案/182
姚江学案/189
浙中王门学案/217
江右王门学案/247
南中王门学案/306
楚中王门学案/319
北方王门学案/323
粤闽王门学案/330
止修学案/334
泰州学案/338
甘泉学案/380
诸儒学案上/394
诸儒学案中/410
诸儒学案下/422
东林学案/446
蕺山学案/480
附案/501

曾文正公嘉言钞/505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507
钞例/509
书札/513
家书/521
家训/528
日记/532
文集/535
附:胡文忠公嘉言钞/539
附:左文襄公嘉言钞/543
附:曾文正公国史本传/545

精彩书摘

我辈生后先生(王阳明)数百年,中间复经贱儒伪学,盗憎主人,摧锄道脉,不遗馀力,微言大义,流风馀韵,澌灭以尽,人欲横流,举国禽兽。而近者复有翻译泰西首尾不完、字句不明之学说输入,学者益得假以自文,欲举我神明千圣之学,一旦而摧弃之,而更何有于先生? 虽然,先生之精神,亿劫不灭! 先生之教指,百世如新! 中国竟亡则已,苟其不亡,则入虞渊而捧日以升者,其必在受先生之感化之人,无可疑也。呜呼!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其亦有闻而兴者乎? 非我辈之责而谁责也?(《德育鉴》案语)

启超自学于万木草堂,即受《明儒学案》,十年来以为常课。每随读随将精要语圈出,备再度研览,代书绅云尔。乃今取旧读数本,重加厘订,节钞以成是编。非敢点窜《尧典》,涂改《清庙》,良以今日学绝道丧之馀,非有鞭辟近里之学以药之,万不能矫学风而起国衰。求诸古籍,惟此书最良。而原本浩瀚,读者或望洋而畏,不能卒业。又或泛泛一读,迷于蔓枝,仍无心得。抑今者当社会现象日趋复杂之时,学者应读之书无量,祖国古籍占位置十之一耳;祖国古籍应读者又无量,语道之书,又占位置十之一耳。以至有限之日力,而治多数不可缓之学问,其安能殚? 故公此本于世,亦为同志略节精力云尔。(《节本明儒学案? 节本例言》)

曾文正之殁,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事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楷在望者耶! 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梁启超(任公)身跨政、学两界,名满天下,著述宏富,于当时后世

影响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却飘忽不定,以致有研

究者称其人多变无恒守,其学多面无统绪。其实,任公一生跌宕起伏,

其行动主张固然多所变更,其中却有一以贯之者;其学问涉猎极广,多

所开创,其中确有统摄全局者:其一贯、其统绪正是中国传统的修身

之学。而这一点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

梁任公的修身之学奠基于万木草堂时期,深化于戊戌变法之际,

确立于游历美洲之后。政治行动的挫败,促使他从政、学两方面深入

反思: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则内心无主宰,行动无根柢;为学者如无

修身工夫,则知识愈多,愈为作恶的工具。他总结清代以降的政治:

曾国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线,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砥砺朋友,找到

一个是一个,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继之而起的李鸿章转而走“功利

改造”路线,以功利为本位,专奖励一班有才能而不讲道德的人,政局

无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凯则更以富贵为本位,变本加厉,明目张胆

地专门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这种风气

蔓延到社会上,“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

2

留下的残馀,根本去刬除”(《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

“智育日进,而德育日敝”(《节本明儒学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

会的败坏在于重功利而轻道德,轻道德的根源在于传统修身之学的

衰落。

1903年之后的梁启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确立为以道学统驭科

学,以德育统摄智育;德育的内容则为先私德后公德,即以传统的道德

学问为本;德育的方法则是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即回到传统修

身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论”,是他此后巡回各地演讲

和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编撰和出版《德育鉴》《节本明

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三书的原由。

不幸的是,梁任公当年的大声疾呼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对前

途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那之后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

学界之腐化堕落亦有目共睹,学校则适成为“贩卖知识杂货店”(《为学

与做人》)。然则任公之努力果无意义乎? 修身三书的出版,当时就深

刻影响了一批士子如蔡锷、徐志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谁说不是在另

一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

任公有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今天重印是

书,名之曰《梁启超修身三书》,固在继承先生之遗志,亦以还任公真面

目与世人。

三书之所由作,乃为修身实践作指导,一面总结了修身之学的道

理和方法,一面结合任公自己的亲身体验,谆谆提醒工夫的要点。惟

愿有缘读是书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实做修养工夫,幸勿以思想资料

视之!

刘海滨

2016年4月7日
梁启超修身三书:心性之辨与人格之养成 《梁启超修身三书》并非一本独立成册的著作,而是对梁启超先生关于个人品德修养、道德实践与人格塑造方面重要论述的汇集。这三本书,或可理解为梁启超先生一生思想体系中,聚焦于“个体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三个核心面向的代表性论述。它们并非孤立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时代变迁、人生体验与深刻反思的智慧结晶,旨在引领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确立坚定的精神根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升华。 第一书:个体之觉醒与精神独立——《论进步》中的自我超越 梁启超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呐喊,而这种宏观的社会进步,归根结底离不开个体的觉醒与精神的独立。在此,“进步”并非简单的物质富足或制度革新,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生命状态。他深刻认识到,一个麻木不仁、甘于现状的民族,是无法真正走向富强的。因此,引导个体摆脱旧的思维模式、拓展精神视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 《梁启超修身三书》中的第一部,可以看作是对个体“进步”意识的启蒙。它首先要破除的是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下的“依附性”与“盲从性”。梁启超先生提倡的“独立”并非孤立,而是建立在对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信心之上。他鼓励人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否定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这种质疑精神,并非破坏,而是为了在批判中寻求新生,在反思中实现超越。 在书中,梁启超先生必然会探讨“学问”与“人生”的关系。他反对那种为学而学、脱离现实的空洞理论,更强调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明理、辨惑,最终应用于实践,指导人生。学习的意义在于开阔眼界,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从而摆脱狭隘的自我中心。他会强调“思辨”的重要性,鼓励读者主动地思考,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主动的思考,是孕育独立人格的温床。 同时,书中也会触及“责任”与“担当”。个体的独立并非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有力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当个体觉醒了自我价值,便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所负有的义务。这种责任感,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尺。梁启超先生会引导读者理解,真正的进步,是个体在不断承担责任、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超越。 书中还会触及“勤勉”与“自律”。进步的种子需要勤勉的耕耘才能发芽,精神的独立需要自律的约束才能巩固。他会倡导一种积极向上、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磨练意志,抵制诱惑,将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种勤勉和自律,是实现个体“进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可以说,这第一部修身之书,是以一种启蒙者的姿态,唤醒沉睡的精神,点燃进步的火种,引导读者踏上自我完善、精神独立的道路。它所传递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精神的觉醒,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书:道德之辨与人格之固——《新民说》中的人格重塑 如果说第一本书侧重于“精神之唤醒”,那么第二本书则更深入地探讨“人格之重塑”,其核心在于对“新民”精神的锻造。《新民说》作为梁启超先生影响深远的一部著作,其精髓在于对传统人格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它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力图在变化的历史环境中,塑造出适应时代需求、具备现代精神的新型国民。 在这部修身之书中,梁启超先生必然会深入剖析“国民性”的问题。他会指出传统国民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公民意识、缺乏国家观念等,并追溯其历史根源。但他更着重的是如何去“更新”这些国民性,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新民”的核心,在于“德性”的重塑。梁启超先生会详细阐述一系列他所推崇的道德品质,例如“权利思想”、“公德心”、“进取心”、“冒险精神”、“合作精神”等等。他会逐一辨析这些品质的内涵,以及它们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例如,他会强调“权利思想”并非自私自利,而是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知,是抵制压迫、争取自由的基础;“公德心”则是对社会整体福祉的关怀,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关键。 书中还会涉及“责任感”的深化。在前一本书中,“责任”是进步的动力,而在这里,“责任”则成为构成“新民”人格的重要基石。梁启超先生会强调,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个体应当对自己所处的群体、社会乃至国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政治上是公民意识,体现在经济上是敬业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道德操守。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也必然会被深入探讨。梁启超先生反对“唯知识论”和“唯道德论”。他认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而道德则规范我们的行为。一个真正的“新民”,应当是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知识是基础,道德是升华。他会鼓励读者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使知识真正服务于善,服务于进步。 此外,“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也会是重要的论述点。梁启超先生倡导在批判性思考中形成理性判断,同时也不否定情感的重要性。他会引导读者理解,爱国之情、同志之情、家庭之情,都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情感应当建立在理性之上,不应被盲目冲动所左右。 总而言之,第二部修身之书,是对“人”的内在品格进行系统性的雕琢。它旨在通过对“新民”精神的阐释与践行,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符合时代发展、具有高度道德水准的人格体系。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人格重塑,是实现国家民族“新”与“强”的内在逻辑。 第三书:生命之意义与人格之升华——《饮冰室文集》中的人生智慧 梁启超先生一生著作宏富,而《饮冰室文集》可以说是他思想的集大成者。虽然《饮冰室文集》并非一本关于“修身”的专著,但其中蕴含的丰富人生智慧,对于个体的人格升华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这第三部修身之书,可以说是在前两部基础上,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实践,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对人格最高境界的追求。 在这部书中,梁启超先生会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体生命。他会探讨“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强调我们不仅要努力生存,更要追求有品质、有意义的生活。他会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短暂与宝贵,鼓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无限的价值。 “苦难”与“超越”是书中必然会触及的重要主题。梁启超先生的人生经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他会分享自己面对挫折、打击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他会告诉读者,苦难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成长的契机,是塑造坚强人格的熔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在这部书中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对外在自由的呼唤,更是对内心自由的追求。真正的自由,是摆脱内心的束缚,是能够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不受个人欲望的奴役。他会引导读者探索如何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醒。 “爱”与“同情”作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得到深入的论述。梁启超先生提倡对人类的普遍关怀,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热爱。他会阐述,真正伟大的人格,是能够超越小我,拥抱大我,将爱与同情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这种博爱精神,是人格升华的重要体现。 此外,书中还会触及“历史的智慧”与“未来的展望”。梁启超先生深谙历史的教训,也满怀对未来的希望。他会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经验,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会鼓励读者保持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相信通过个体的努力,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可以说,第三部修身之书,是梁启超先生人生智慧的精华所在。它不仅仅是关于道德的规范,更是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关于人格的最高境界的探索。它引导读者在深刻理解生命、超越自我、关怀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升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有担当、有情怀的“完人”。 总结 《梁启超修身三书》合而观之,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个体成长与人格塑造的指南。它们层层递进,从个体精神的觉醒,到品德的重塑,再到生命意义的追寻,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修身方法与人生智慧。这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了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智慧启示,旨在帮助每一个渴望进步、追求卓越的个体,在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找到清晰的方向,锻造高尚的品格,实现生命的价值与辉煌。阅读这三本书,便是踏上一段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伟大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图书E:《乡土中国续篇:现代性冲击下的乡村社会重构》 我之前读过费孝通先生的原著,深受震撼,所以对这本“续篇”抱有极高的期待。幸运的是,它成功地在保持了前辈研究的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对当代社会的新鲜洞察。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改革开放后,全球化和城市化对中国传统“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产生的剧烈冲击。书中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案例,展示了传统乡土伦理在面对市场经济和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时的瓦解、变异乃至新的结合。例如,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的描述,既让人感到心酸,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平衡,它既批判了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文化的粗暴砍伐,也客观分析了新事物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它不是一本怀旧的怀旧之作,而是一部脚踏实地的社会诊断书。读罢,我深刻体会到,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理解那片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最扎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

图书B:《青灯黄卷: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翻开这本书,仿佛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充满了墨香和竹影的清冷世界。它聚焦于明代中后期,那些在科举的泥潭中挣扎,却依然坚守内心道德坐标的读书人。我原本对明代士人的研究兴趣不大,总觉得他们活得太迂腐,但这本书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展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韧性。作者并没有美化他们,而是细致描绘了他们在官场倾轧、伦理困境中的挣扎与取舍。比如,书中对于“气节”二字的探讨,是如何在妥协与坚守之间反复拉扯的,看得我心潮澎湃。不同于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这本书更像是贴近个体的心灵剖析,让人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何为君子”的追问从未停止。特别是对几位著名思想家私人笔记的引用,那些夜深人静时的自我反思和对天地的叩问,极具感染力,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一份深沉的敬畏与克制。这本书的史料扎实,文笔古朴,读来毫不费力,却能带来长久的回味。

评分

图书D:《万古江河: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演变》 这是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阅读体验极其酣畅淋漓,但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数千年的时空迷雾,从上古的部落冲突,到青铜文明的辉煌,再到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擅长捕捉文明演进中的关键“转折点”,并清晰地阐释了这些转折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农业技术、气候变化、以及族群融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文化基因。他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中去理解他们的决策。读完之后,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固定符号,而是一个不断在张力中生成和发展的有机体。这本书的体量虽然不小,但流畅的文笔和清晰的脉络,让它成为了一部既适合专业人士参考,也适合普通读者建立宏观历史观的绝佳入门读物,读完后感觉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

图书A:《家书抵万金:晚清名士的教子之道》 这本书简直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原本以为古代的教育方式会与现代格格不入,但读完之后才发现,那些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心得,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作者精选了晚清几位重量级人物写给子女的书信,内容涵盖了治学、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父亲对儿子日常起居的细致关怀,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落实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比如如何安排作息,如何对待朋友,甚至是如何处理手头的零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哲学,与我们现在动辄要求“赢在起跑线”的焦虑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沉稳与远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下一代的期望是否过于功利化了。更难得的是,这些信件保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人特有的雅致笔触,读起来不仅是学习育儿经,更像是在品味一段厚重的历史。对于那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感到迷茫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回归“人”的教育理念的可能。

评分

图书C:《画境之外:宋代文人画中的禅意与留白》 我不是专业的艺术爱好者,通常看画册会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一本单纯的鉴赏图录,而是一次关于“观看”与“感知”的哲学之旅。作者巧妙地将宋代文人画的创作背景、哲学思潮(尤其是理学和禅宗的影响)与笔墨技法融合在一起,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看似简单的山水能够承载如此深厚的意境。特别是对“留白”的解析,简直是醍醐灌顶——那不是“没有画出来”,而是“被刻意留下的空间”,是让观者主动参与进作品创作的邀请函。书中的语言极富画面感,描述一幅画作时,仿佛能听到松涛声,感受到山涧的湿气。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慢、更内敛的方式去欣赏美,不再急于去识别画中具体是什么景物,而是去感受创作者试图传达的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能够窥见古人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他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非常适合想提升生活审美情趣的读者。

评分

什么也不用说了,拜读中。

评分

大家风范,好好品味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仔细看相信一定会有好处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是正版的,不错

评分

很好,不错,值得

评分

修身必备

评分

看过再评价,先表示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