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其他先秦哲学关心的都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我”之外,还有“你”和“他”,无论是君王,臣子,还是别的与自己一样的人;而《庄子》关心的是一个人的事——这世界上只有“我”,一切都发生在“我”的头脑中。
我一直以“吾丧我”概括《庄子》,但重又一想,这毕竟只是过程而已,虽然《庄子》主要讲的就是这个过程;但若论之处,还得说到“自适其适”,尽管没有“吾丧我”就没有“自适其适”,“吾丧我”正为了“自适其适”,苟能“吾丧我”也就“自适其适”了。
内容简介
与被称为是“中国学术之全部”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仅不同,而且相反,庄子哲学不是关于如何统治或如何参与统治的理论,而是一种仅仅与个人有关的思想。庄子哲学不超出现世的界限,而且其主要内容都是展开在人的头脑之中,从根本上讲它不关心“做什么”的问题——“吾丧我”就是“逍遥游”。庄子哲学没有改变世界的想法,所做的只是要换一副眼光,提出了一套新的价值尺度。所以这就是一种关于人的精神如何chao yue的哲学,通过“小大之辩”和“有待无待”两个既递进又平行的思路,使这一chao yue具有一种无限性。
庄子哲学在*一个层次上解决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无功”和“无名”的问题。它把社会视点变为个人视点,使人*大程度上从社会里脱离出来,摈弃了人的全部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从这一点出发,庄子哲学不向社会提供任何价值,而所要求于社会的仅仅是*基本的生存而已,只有在这里才有一个处世的成分,这就是所说的“不用之用”。它是从“被治”的前提下考虑这些问题,由此出发,对“治”予以彻底否定,而不去讨论什么样的“治”才是好的。所有这些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他人的影响对庄子哲学来说只是一种余绪。
庄子哲学在第二个层次上解决的是精神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无己”的问题。这首先是对于“社会的自我”的chao yue,自我身上一切来自社会的东西,包括意识、情感、价值判断等等在内,都在摈弃之列。继而要chao yue的是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死的意识。这里包括两个内容:*一,把存在中一切人所不能改变的成分作为前提(被称为“命”)接受下来;第二,不以精神作为对存在的反映而认为它是对存在的无限chao yue,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境界,这就是所说的“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而且它强调这个精神境界并不应在行为上有意识地表现出来。
庄子哲学在第三个层次上解决的是理性和悟性的问题。只有在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的初始阶段它是在理性思维的范围内,而*终chao yue了理性才意味着彻底的chao yue。对于“知”的否定从根本上讲就是对于理性思维和理性意识的否定。对庄子哲学来说,只有“如此”,没有“何以如此”,所以世界的本原之类的问题并不在其考虑之列。庄子哲学是一种关于悟性思维的哲学,往往是通过这样的路数来实现“晤”的:从“辩”开始,理性地否定现有的理性意识;继而通过进一步的“辩”把这种否定当作一种现有意识予以否定;同时标出向着悟性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是理性——反理性——悟性的思路。《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即是因为作为理性论述它不是*终的,作为悟性言辞它不是确定的。在*后阶段则强调“意”对于“言”的chao yue,即*重要的是没有说出而且是不能说出的,但是通过所说的可以悟到的。
经过社会到个人,存在到精神和理性到悟性这样三个层次上的chao yue,庄子哲学达到一种无限的境界,这就是“道”。这里所谓“得道”是对于遍在于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的体验。也就是说,道不离人的意识,但它是chao yue之后的意识;它实现在个人的头脑中,但在它实现时对“个人”的体认已不存在了。它是自然的,因而是无限的。作为“悟”的结果,道是在理性的思维和语言之上,所以《庄子》对于道的描述就不可能是直接的。
作者简介
止庵,学者,作家。著有《周作人传》《神奇的现实》《插花地册子》《旦暮帖》《惜别》等二十余种著作;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新序
原序
提要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引用书目
重印本后记
前言/序言
清人项鸿祚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似乎是有意要对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唱一点反调,然而在我看来他们说的原本是一回事,不过一个是从生命的终点往回看,觉得所做过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是从生命的起点往前看,如果不做这些事情则一生根本无法度过。在我迄今为止的“有涯之生”里,所干的“无益之事”只是读书;东翻西看了些年以后,我想定我这一辈子至少也要仔仔细细地读一本书。应该是那么样的一本书,它由得我不计光阴地反复体味,而其价值或魅力不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减损,也就是说,这件“无益之事”真的能够成为我的“有涯之生”的对应物;我选定了的是《庄子》。
一九八六年冬天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将当时能找到的七八种《庄子》注本一并摊在桌上,原文连带注疏逐字逐句地对照着读,同时置一簿子,记下自己零碎的感想。这样花了四个月的功夫,算是*一次把《庄子》给读完了,我的笔记也写了约有五万字。虽然当时的体会还很肤浅,但我对庄子哲学的大致看法在这里已见端倪。后来又断断续续地读过《庄子》的另外一些注本,特别留心的是众说纷纭之处,差不多每个细部我都能从前人那里得到启发,但是我自己对于整部《庄子》和自具框架的庄子哲学,则越来越不能完全认同于其中任何一家的说法。这期间在与朋友的通信与交谈里也曾大致说起我自己的一些见解,知己者比如亚非兄就觉得我已经有了个系统的认识,一再鼓励我把它当回事儿地写出来。前年夏天我和Francois Morin说起这事,他用不大在行的汉语说:“你该想好,要说的是庄子呢,还是你自己?”这番话也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从头再做十年前做过的事,利用所能找到的所有注本,以整整一年的业余时间重新读了一遍《庄子》,这回几乎可以说是一句句都读通了,所写的笔记则有三十多万字。然后再用半年的时间整理这些笔记,结果就是现在这本书了。
《樗下读庄》:窥探生命本真的哲学漫游 《樗下读庄》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读懂”庄子,也非一本罗列庄子思想的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庄子精神腹地的哲学漫游,一次与那个奔跑在天地间、笑看风云变的智者的心灵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触及普遍生命困境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地剖析《庄子》中的那些看似玄妙、实则关乎我们当下生存状态的哲学命题。本书所探讨的,是隐藏在“樗下”这个看似无用之木的象征之下,对生命真实价值的追寻,以及在纷繁世事中,如何回归并安顿那颗本真自我的心。 一、 走出“有用”的牢笼:认识“樗”的智慧 书名“樗下”二字,首先就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切。樗,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无用之木”,因为它生长缓慢,木质疏松,难以雕刻成器,不被世人所重视。庄子用“樗”来比喻那些不合时宜、不被主流价值所承认的存在。然而,庄子本人却看到了樗的另一面——“以无用为用”,即它的“无用”反而成就了它自身的“大用”。它得以在山野中自由生长,免受斧斤的砍伐,得以完整地保留其生命的原初形态。 《樗下读庄》正是从这个“无用之木”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反思现代社会对“有用”的过度崇拜。我们被教育着要成为“有用之才”,要创造价值,要贡献社会。然而,在追逐“有用”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丢失了那些不那么“有用”,却同样珍贵的东西?比如,对单纯美好的感受,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渴求,乃至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沉思和冥想。本书不否定“有用”的意义,而是辩证地看待它,指出“有用”的逻辑并非生命的全部,甚至可能是限制生命无限可能的牢笼。作者通过解读庄子关于“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揭示了“无用”背后所蕴含的更高层次的生命智慧:不被外在的功利所役使,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而是专注于自我生命本真的生长。 二、 “齐物”的妙境: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齐物论”是《庄子》中最为人称道的篇章之一,它所阐述的“物之相而皆我之所同”的思想,对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具有深远意义。《樗下读庄》并没有将“齐物论”停留在抽象的哲学讨论,而是将其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差异的认知和处理。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常常因为观念、立场、背景的差异而产生隔阂甚至冲突。庄子提出的“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也”,以及“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正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无论多么不同,都指向同一片天空。 本书深入探讨了“齐物”在消解偏见、促进理解方面的作用。作者认为,真正的“齐物”并非要求我们抹杀差异,而是要认识到差异的合理性,并从中看到事物共通的本质。就像庄子所说的“道无大小,物无贵贱”,万物在“道”的面前,本质上是平等的。当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就能摆脱“自是”与“非”的二元对立,进入一种更加和谐的生存状态。书中通过分析庄子关于梦蝶、朝三暮四等寓言,阐释了“齐物”所带来的心灵的解放——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固定的定义和标准,就能更灵活地适应变化,也更能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无限可能性。 三、 “安时处顺”的从容:应对生命无常的哲学姿态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身体的衰老病痛、关系的聚散离合,我们常常感到无助和焦虑。《樗下读庄》深入挖掘了庄子“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生存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生命无常的宝贵智慧。庄子强调,生命是自然的运动,生老病死、枯荣更替,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顺应它,而不是与之抗争。 本书特别关注了庄子在《养生主》、《德充符》等篇章中所展现的“不以好恶伤其生”的智慧。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强求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相反,学会接受,学会放手,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作者结合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如职业焦虑、情感失落、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等,指出庄子的“安时处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调整。它是一种“不争”的智慧,不与外在的得失计较,而是专注于内在精神的充实和安宁。通过对庄子“肢体筇筵,精神将善退”等论述的解读,本书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却又深深植根于生命体验的从容态度。这种从容,不是麻木,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深刻体认,是对“死生”界限超越的觉醒。 四、 “无为而治”的现代回响:在行动中体悟道家智慧 “无为而治”常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它恰恰是庄子思想中最为精妙之处。真正的“无为”并非被动,而是顺应自然而为,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樗下读庄》试图将这一深刻的哲学概念,与我们现代人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的实际困境相结合,寻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现代实践路径。 本书探讨了“无为”在管理、教育、乃至个人成长中的应用。例如,在管理上,与其过度控制和干预,不如信任下属,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发挥主动性;在教育上,与其强行灌输,不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个人成长上,与其强求改变,不如接纳自我,在自然而然中实现成长。作者通过剖析庄子关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精神,以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之道,阐释了“无为”并非放弃,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有为”。它是一种“不争之德”,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在行动中,我们常常因为过于急切、过于执着而事倍功半,而“无为”则提醒我们,放慢脚步,顺应时势,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探寻“心斋”之境:重塑内在的宁静与自由 “心斋”是《庄子》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概念,它意味着让心灵保持一种虚静、空灵的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沾染。《樗下读庄》将“心斋”视为对抗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节奏过快所带来的心灵疲惫的良方。在这个信息泛滥、诱惑丛生的时代,我们的心灵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刺激所占据,难以获得片刻的宁静。 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心斋”来重塑内在的宁静与自由。作者认为,“心斋”并非宗教式的苦修,而是一种对心灵的日常呵护。它需要我们学会“少则得,多则惑”,适时地关闭信息入口,给自己留白的空间。通过解读庄子关于“坐忘”、“吾丧我”的论述,本书指出了“心斋”的实践方法:放下对得失的计较,超越对名利的执着,不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当我们的心灵不再被琐事填满,当我们能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才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片宁静的天地。 《樗下读庄》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也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最终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樗下”智慧,活出那份本真、自在、从容的人生。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我们创造了多少“有用”的功绩,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以一颗宁静、开放、真实的心,去拥抱生命的广阔与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