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阐述方面,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理解熵和不可逆性一直是学习热力学的一大难点,但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巧妙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首先从卡诺循环入手,清晰地解释了热机效率的极限,以及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然后,引入了熵的概念,并且用多种方式进行了阐释。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了熵的数学定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类比,例如扑克牌的散乱程度、房间的混乱程度等,来帮助读者建立对熵的直观认识,理解其与系统无序度的关系。随后的章节,更是将熵的概念与能量的“品质”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说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贬值”,以及这种“贬值”的根本原因在于熵的增加。特别让我赞赏的是,本书对“不可逆性”的分析。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分析各种实际工程过程中的熵产生,例如摩擦、热传导、混合等,来量化不可逆性的损失。例如,在讲解管道流动时,会详细分析摩擦产生的不可逆性如何导致压力损失,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小这种损失。书中还引入了“有效功”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由于不可逆性而损失的能量,能够转化为多少有用的功。这种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使得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公式,而是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它在工程设计和优化中的重要指导意义。我甚至觉得,掌握了书中关于不可逆性分析的方法,就如同获得了一把“尺子”,可以衡量任何工程过程的“能量损耗”和“效率低下”的程度。
评分这部《工程热力学(第五版)》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它采用了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蓝色为主调,书名和作者信息以清晰、醒目的白色字体呈现,字体大小和排版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舒适,厚实而不失韧性,印刷清晰,字迹工整,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和查阅的教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正式翻阅内容之前,我首先仔细阅读了前言和目录。前言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编写本书的初衷、目标以及对第五版进行的更新和改进,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结构和重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录的设计也非常合理,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热力学概念,到能量、功、热、状态等基本量的定义,再到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应用,以及蒸汽、气体、混合物等不同工质的热力学性质,最后深入到热力学在各种工程领域的应用,如热力发动机、制冷、化工过程等。每一个章节下又细分了更小的知识点,这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我特别留意到,目录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例如“熵的统计力学基础”、“不可逆性分析与熵产生”等,这些都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前沿知识和深入探讨充满了期待。此外,作者在编写体例方面也力求创新,例如在讲解某个概念时,会在旁边的空白处用图形、表格或简短的文字提示进行补充说明,或者给出与现实工程问题相关的类比,这种“留白”的设计,既不显得杂乱,又能有效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发掘更深层次的理解。整体而言,从装帧到目录,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细致、且极富指导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已经为我规划好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其精髓。
评分《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其叙事逻辑和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对话”,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例如,在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公式,而是先用一系列设问来引导读者思考:能量到底是什么?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能量守恒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我感觉自己是被动地被拉入到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当公式出现时,我反而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结论,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符号的含义和公式的物理意义。这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尤其体现在对第二定律的讲解上。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熵增原理,而是通过讲述“不可能的”热机和制冷机的故事,一点点地揭示第二定律的本质。这种叙事性,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我发现,即使是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推导,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逻辑的严谨性和探索的乐趣。例如,在推导能量方程时,作者会反复强调“能量的去向”和“能量的来源”,确保读者理解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过程。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用词精准,逻辑清晰。即便是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其阐述清楚,避免了不必要的术语堆砌,这对于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想象作者在黑板前,循循善诱地为我们讲解的场景。这种亲切感和代入感,是许多教材所缺乏的。
评分《工程热力学(第五版)》所展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是其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的追求。公式的推导严密,逻辑链条完整,没有丝毫含糊之处。对于每一个假设和前提条件,作者都会清晰地说明,并且在后续的分析中严格遵守。例如,在引入理想气体模型时,作者会明确说明其假设(如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分子体积可忽略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当需要考虑实际气体效应时,也会引入相应的修正模型。这种严谨性,让我对书中所呈现的知识充满了信任感。此外,本书在术语的运用上也非常规范和统一,几乎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混淆的表述。我注意到,作者在第一次引入某个术语时,都会给出清晰的定义,并且在后续的使用中保持一致性。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避免了不必要的困惑,能够更专注于理解概念本身。即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作者也力求用最精确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在定义“可逆过程”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没有损耗”,而是通过可逆相的等价条件来进行定义,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精密度。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体现在理论的推导上,也贯穿于整个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呈现。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工程热力学的知识,更是一种治学之道,一种对科学真理的尊重和追求。
评分在学习《工程热力学(第五版)》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作者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时,非常注重与时俱进,并且加入了许多与现代工程技术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关于燃烧过程的章节中,我发现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化学反应的简单描述,而是引入了燃烧产物的组分分析、燃烧效率的计算,甚至还涉及到了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策略。这对于我们这些将来要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方面是,本书对某些章节的补充说明,明显体现了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关注。例如,在讨论热力循环的效率提升时,作者会提及一些新型的复合材料在高温部件上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在高负荷、高温环境下保持优异的性能,从而间接提升了循环的整体效率。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能源转换技术进行了介绍,虽然可能只是初步的介绍,但足以让我们了解到热力学原理在这些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例如,我注意到书中对燃料电池的原理和热力学分析有过简要的提及,这对于我们了解未来能源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而且,第五版在数学模型的应用上,也更加倾向于与计算机模拟和数值分析相结合。虽然本书本身可能不会提供详细的编程代码,但它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和方程组,完全可以支撑起更复杂的数值模拟。这对于我们掌握现代工程分析工具,培养计算思维,是极有益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本过时的经典教材,而是积极拥抱变化,将一些新的概念和技术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知识体系中,使得内容既保持了严谨性,又不失前瞻性。
评分本书在讨论不同工质(如水蒸气、理想气体、制冷剂等)的热力学性质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实用性和深度。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如何在众多的数据表格和图表中找到所需的信息,并且正确地应用它们,一直是个难题。但《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它对各种工质的物性参数(如比焓、比熵、比容、比热容等)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并解释了这些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它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水蒸气表、制冷剂表以及各种热力学图(如T-s图、h-s图、p-h图等)来快速准确地查找数据。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图解法,它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了工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过程,这比单纯的查表更能帮助我理解其热力学行为。例如,在分析蒸汽朗肯循环时,书中提供了详细的h-s图解,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过程(如蒸发、膨胀、冷凝、泵送)在图上的位置和特征,并且能够直观地计算出循环的效率和各项功。此外,本书还讨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范围,以及当实际气体偏离理想状态时的处理方法,例如引入了压缩因子Z。对于制冷剂,作者也专门讲解了常见的制冷剂(如R134a)的性质和应用,并给出了完整的制冷循环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讲解过程中,作者常常会给出一些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例子,例如,在讨论制冷循环时,会解释为什么压缩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以及如何通过冷凝器来散发这些热量。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使得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工程原理。
评分阅读《工程热力学(第五版)》的初期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不同于一些教材直接堆砌公式和概念,本书采取了一种更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导向。开篇对于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引入,并非生硬的定义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物理现象进行类比和解释,例如在讲解“系统”和“环境”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烧水壶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初学者能够迅速建立起对基本热力学模型的认知。随后的能量、功、热等基本量的介绍,也结合了大量的图示和简化的模型,例如在讲解功的传递时,会展示活塞在气缸中运动的示意图,清晰地标出功是如何通过体积变化传递的。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理论的严谨性,但在引入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前,总是会先给出直观的物理意义和背景,让读者明白“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公式,而不是仅仅“怎么”用。例如,在推导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恒方程时,作者会先强调能量的不可生成和不可灭失,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内能、热量和功等变量,最终得到方程。此外,本书在引入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时,也做得非常清晰,每章开始都会简要列出本章要掌握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这有助于我明确学习方向,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对照和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即使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理论,如熵的概念,作者也提供了多种理解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状态函数的角度到不可逆性的角度,力求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维度去把握这一核心概念。这种多角度的讲解,对于防止“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培养真正的理解力,有着莫大的帮助。
评分《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在介绍能量转换装置时,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本书并没有仅仅将各种装置作为一个个孤立的概念来介绍,而是将其置于热力学基本原理的框架下进行深入剖析,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些装置工作原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热力发动机时,作者首先回顾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关于热机效率的限制,然后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热机,包括内燃机(如奥托循环、狄赛尔循环)、外燃机(如斯特林循环、布雷顿循环)以及蒸汽动力循环(如朗肯循环)。在分析每种循环时,作者都会运用前面学到的热力学定律和能量方程,进行详细的能量衡算和效率计算,并且会分析影响循环效率的关键因素,例如工质的性质、压缩比、膨胀比、换热器的效率等。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会对比不同循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工况。例如,在讨论内燃机时,会详细分析燃油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产物对缸壁的传热影响。对于制冷和空调系统,本书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除了常见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还讨论了吸收式制冷、蒸发式制冷以及热泵等。在分析制冷循环时,作者会清晰地讲解制冷剂的相变过程,以及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在冷凝器中放出热量的原理。书中还对制冷系数(COP)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分析了影响COP的关键因素。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能量转换过程,并且能够从热力学角度去评估和优化它们的性能。
评分《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和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是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方面之一。本书并非简单地将零散的热力学知识点罗列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热力学定义和公理开始,层层递进,逐步引入能量、功、热、熵等核心概念,然后深入到各种热力学过程的分析,最终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装置。我注意到,本书的章节安排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作者会回顾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指出第一定律的局限性,从而引出第二定律的必要性。同样,在分析复杂的能量转换装置时,作者也会反复运用前面章节介绍的基本原理和方程。这种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的设计,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将每个章节视为独立的学习单元。而且,本书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重复强调和不同角度的阐释,也极大地加深了我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关于“平衡态”的概念,在不同的章节中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一致的。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使得我对热力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新的问题。我甚至觉得,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是掌握了一种系统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对于构建扎实的工程基础,至关重要。
评分深入研读《工程热力学(第五版)》的过程中,我最欣赏的是其精选的例题和习题设计。本书的例题并非简单的重复概念,而是精心设计,旨在展示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我注意到,许多例题都选自真实的工业场景,例如锅炉效率的计算、制冷循环性能的评估、气体膨胀做功的分析等,这些题目不仅检验了我们对基本公式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的解答过程详尽,步骤清晰,每一步都进行了逻辑上的解释,有时甚至会指出在实际计算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或者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在处理包含多相平衡的例题时,作者会特别强调相平衡条件的建立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查表或图解法来获取所需的热力学性质。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开放式”的例题,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参数的调整和性能的优化,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习题部分更是如此,从基础的计算题到综合性的设计题,难度梯度设计得非常合理,既能巩固基础,又能挑战更高层次的思维。我特别喜欢那些需要结合多个章节知识才能解答的综合题,它们迫使我重新梳理和整合所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许多习题的答案都会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甚至是一些关键步骤的提示,这对于我这种自学能力有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不会让你在卡壳时感到绝望,而是提供了一种引导,让你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本书的例题和习题是其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亮点,它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是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工程素养的绝佳工具。
评分部分书籍出现破损现象,希望引起重视,不是第一次了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不错,还有一张光盘,里面有课件资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考研用书,没有破损等问题
评分好评!速度超快!书是正品!有需要还会再来!
评分没有焓熵图 差评
评分包装还不错,就是打开后发现封皮有些脏脏的,不过一擦就干净咯。
评分很有用
评分可以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