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

音乐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存梅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心理学
  • 心理学
  • 音乐
  • 认知
  • 情感
  • 行为
  • 神经科学
  • 音乐治疗
  • 音乐教育
  • 听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5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6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4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科院心理所杨玉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倾情推荐!
作为《科学》所列的未来非常具挑战的问题之一,人类为什么会有音乐能力,进化的起源是什么?音乐训练真是会让人更聪明吗? 小朋友什么时候开始学音乐比较有效果?影响音乐减压的因素有哪些?音乐能力是天生的吗?音乐知觉、记忆、情绪的心理机制都是怎样的?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音乐无处不在,聆听音乐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究竟大脑如何加工音乐?音乐训练如何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的音乐技能如何发展变化?音乐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是什么?从进化角度看,音乐的起源是什么?除了审美之外,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哪些应用,其潜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音乐心理学》围绕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论述。《音乐心理学》追求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力图全面反映较新的研究动态,为专业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音乐心理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音乐与语言音高加工比较、音乐情绪与意义加工等,研究对象涉及先天失歌症者、自闭症者和绝对音高感者等人群。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SF)和ERC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Starting Grant 多个研究项目,曾担任Cognition、Brain and Language、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Physiology and Behavior、Psychophysiology、Neuropsychologia、Scientific Report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精彩书评

音乐作为一种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对意义的理解和情绪的体验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理所应当成为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音乐心理学正是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音乐的一个分支学科。尽管目前其研究深度和规模远不如人类另一种沟通手段——语言,但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它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与日俱增的兴趣。蒋存梅教授兼具音乐学和心理学的深厚功底,一直以异于常人的热情和执着在这个领域辛勤探索。她的这本《音乐心理学》系统介绍了学科概貌、理论前沿和应用领域。我相信,本著作将会像一首迷人的乐曲,把更多的心理学和音乐学领域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卷入到”音乐心理学的科学探索之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玉芳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调节人的情绪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音乐心理已成为当下国际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队伍的逐步壮大,相关论著陆续面世,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就。此次蒋存梅教授《音乐心理学》一书的付梓出版,就是其中一项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该书不仅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西方近百年,特别是近30年来音乐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且也凸显出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逻辑清晰,不仅是一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音乐心理学专著,而且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音乐心理学的适用教材。相信该书的出版,将对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 张前

目录

前言1
1 旋律知觉
1.1 旋律音高与轮廓的知觉
1.1.1 失歌症者
1.1.2 绝对音高者
1.1.3 自闭症者
1.2 旋律知觉的神经机制
1.2.1 基于正常人的旋律知觉视角
1.2.2 基于非常规音高知觉的视角
1.3 影响旋律知觉的因素
1.3.1 语言环境
1.3.2 熟悉性
2 音乐时间知觉
2.1 音乐时间知觉的行为研究
2.1.1 时长
2.1.2 节奏
2.1.3 节拍
2.2 音乐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2.2.1 时长
2.2.2 节奏
2.2.3 节拍
2.3 影响音乐时间知觉的因素
2.3.1 音乐速度和伴奏声部的和声
2.3.2 注意和熟悉性
2.3.3 音乐训练和工作记忆
3 音乐记忆
3.1 旋律记忆
3.1.1 音高记忆
3.1.2 旋律工作记忆
3.1.3 旋律长时记忆
3.2 音乐记忆的神经基础
3.3 音乐知觉与记忆的关系
4 音乐调性加工
4.1 音阶音级的稳定性加工
4.1.1 音阶音级的稳定性
4.1.2 音阶音级稳定性层级的知觉
4.2 音乐调性加工的研究视角
4.2.1 基于发展的研究视角
4.2.2 基于音高障碍的研究视角
4.3 西方调性音乐之外的音级层级结构加工
4.3.1 跨文化的音级稳定性层级加工
4.3.2 西方非调性音乐的音级稳定性层级加工
5 音乐句法认知
5.1 音乐句法的生成理论
5.1.1 调性音乐的生成理论
5.1.2 音乐句法的生成模型
5.2 音乐句法加工的神经相关
5.2.1 音乐句法规则的知觉
5.2.2 音乐结构边界的知觉
5.3 影响音乐句法认知的因素
5.3.1 注意参与
5.3.2 音乐训练
6 音乐情绪加工
6.1 音乐紧张感的加工
6.1.1 音乐紧张感模型
6.1.2 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因素
6.2 音乐情绪的知觉和体验
6.2.1 音乐情绪知觉
6.2.2 音乐情绪体验
6.3 音乐情绪知觉和体验的机制
6.3.1 音乐情绪知觉的机制
6.3.2 音乐情绪体验的机制
6.4 音乐情绪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6.4.1 声学特征在跨文化音乐研究中的作用
6.4.2 跨文化音乐情绪知觉的异同
6.5 音乐审美心理
6.5.1 音乐审美情绪
6.5.2 音乐审美判断
6.5.3 音乐偏好
7 音乐意义加工
7.1 音乐意义的构成
7.2 音乐内在意义的加工
7.2.1 音乐内在意义加工的脑电成分
7.2.2 N5与N400的关系
7.3 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
7.3.1 音乐表现外在对象
7.3.2 音乐表现外在意义的神经基础
8 音乐能力
8.1 音乐能力术语的界定
8.1.1 音乐能力倾向和音乐成就
8.1.2 音乐能力
8.1.3 其他术语
8.2 音乐能力测验
8.2.1 音乐能力倾向测验
8.2.2 音乐成就测验
8.3 音乐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8.3.1 先天遗传决定论
8.3.2 后天环境决定论
8.4 音乐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8.4.1 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8.4.2 与空间和数学能力的关系
9 音乐技能的发展
9.1 胎儿期
9.1.1 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及对声音的反应
9.1.2 胎儿的音乐学习和记忆
9.2 婴幼儿期
9.2.1 音高知觉
9.2.2 时长知觉
9.2.3 歌唱能力
9.3 学前期
9.3.1 音乐知觉
9.3.2 早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4 青少年期
9.4.1 音乐知觉能力的发展
9.4.2 歌唱能力的发展
9.4.3 青少年期的可塑性
9.5 成人期
9.5.1 成人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5.2 音乐能力的退化
9.6 老年期
9.6.1 老年期音乐训练的影响
9.6.2 毕生发展理论
10 音乐训练效应
10.1 音乐训练诱发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10.1.1 灰质
10.1.2 白质
10.2 影响音乐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因素
10.2.1 音乐训练类型
10.2.2 音乐训练的起始年龄
10.2.3 音乐训练年限与训练强度
10.3 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迁移效应
10.3.1 音乐训练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10.3.2 音乐训练对空间能力的影响
10.3.3 音乐训练对数学能力的影响
11 音乐与进化
11.1 音乐进化理论
11.1.1 音乐适应论
11.1.2 音乐非适应论
11.2 音乐进化论的判断标准
11.2.1 人类特殊性
11.2.2 音乐能力的先天性
11.2.3 音乐脑机制的特异性
12 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1 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
12.1.1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
12.1.2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抑制效应
12.1.3 影响背景音乐效应的因素
12.2 歌唱与言语障碍
12.2.1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12.2.2 音乐对言语障碍的康复效用
12.3 音乐与压力
12.3.1 影响音乐减压效果的因素
12.3.2 音乐偏好在音乐减压中的重要作用
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审美是音乐的艺术功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经超乎其艺术的审美功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实用的功能。本章将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围绕音乐的实用功能,论述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12.1 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音乐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尤其在工作与学习环境中,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背景音乐不仅成为咖啡厅、饭店以及商场等营业场所增加营业额的手段,而且也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许多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Patton, Stinard, & Routh, 1983)。据调查,90%的人具有边听音乐边学习的习惯(Furnham & Allass, 1999);约77%的学生相信,音乐会使他们学习更出色(Johansson, Holmqvist, Mossberg, & Lindgren, 2012)。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就开始探究背景音乐与认知的关系(Fendrick, 1937)。在过去的20年里,背景音乐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一些研究发现,背景音乐可以很好地促进和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如, Day, Lin, Huang, & Chuang, 2009; Felix, 1993; Hallam, Price, & Katsarou, 2002; Schlittmeier & Hellbrück, 2009)。另一些研究表明,背景音乐抑制了人们的认知加工(如, Fogelson, 1973; Liu, Huang, Wang, & Wu, 2012a; Oakes & North, 2006; Salam�� & Baddeley, 1989)。时至今日,背景音乐与认知关系的问题还处在争议之中。下文试图从语言加工入手,集中探讨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影响,厘清潜在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究背景音乐与认知关系奠定基础,并为认知学习实践提供借鉴。
12.1.1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记忆和阅读理解方面。语言记忆任务包含即时回忆(immediate recall)和延迟回忆(delayed recall),已有研究主要探索背景音乐对这两种记忆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即时回忆方面,Felix(1993)发现背景音乐对大学生单词即时回忆任务具有积极效应,尤其是巴洛克时期或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研究者还发现,当识记与测试时播放相同的背景音乐时,被试的回忆成绩最好。Hallam等人(2002)进一步考察了背景音乐对即时回忆的影响。研究者将11—12岁的六年级学生分成3组,让他们分别在镇静音乐(愉悦平静的)、刺激音乐(兴奋激动的)或无音乐条件下识记句子,每个句子有10s的阅读与识记时间。结果发现,相对于刺激音乐或无音乐条件,被试在镇静音乐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O�餒are(2011)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器乐曲、歌曲或安静环境中进行句子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在器乐曲环境中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歌曲及安静环境,而在歌曲与安静环境中,被试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类似地,刘玥、张裕鼎和张立春(2012)也发现,呈现古典音乐对中文文本信息的识记会产生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背景音乐对语言延迟回忆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在de Groot(2006)的研究中,被试在安静环境或背景音乐条件下学习单词,单词共呈现6次,在第2、 4、 6次后紧接着进行一次自由回忆测试。一周后,被试再次进行自由回忆测试,所有的回忆测试均不播放背景音乐。结果发现,被试在背景音乐条件下的延迟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安静环境。同时,第二语言研究再次验证了背景音乐对语言延迟回忆的促进作用(Kang & Williamson, 2014)。在Kang和Williamson(2014)的研究中,被试自由选取汉语或阿拉伯语作为二语实验材料,通过2周的学习,研究者发现,背景音乐对被试的语言回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可见,尽管上述研究采用不同的语言材料,如单词、句子以及文本信息等,但均证实了背景音乐对语言即时回忆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背景音乐能够促进个体对语言信息的保持及提取,提高人们语言延迟回忆的能力。
在阅读理解方面,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阅读速度与准确性两个方面。在阅读速度方面,Kallinen(2002)将被试随机分为3组,要求3组被试分别在无背景音乐、快速音乐或缓慢音乐条件下进行商业新闻阅读。结果表明,被试在快速及慢速背景音乐条件下的阅读速度均显著快于无背景音乐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将实验场所安排在嘈杂的咖啡厅,这使研究更贴合生活中的真实环境,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生态效度。在阅读准确性方面,Kiger(1989)根据被试语言能力的成绩,将其匹配为两组同质被试。两组被试分别在背景音乐或安静环境下完成阅读理解测验。背景音乐有两首,一首是节奏单一、音域较窄、重复性较强的简单音乐,另一首是节奏多样、音域较宽、富于变化的复杂音乐。研究结果发现,在简单背景音乐条件下,被试完成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复杂背景音乐及安静环境,而在复杂背景音乐下完成的成绩则与安静环境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简单背景音乐能够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Bloor(2009)进一步证实,背景音乐对五年级或六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准确率具有促进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会进行速度—准确性的权衡。因此,背景音乐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是否会降低阅读理解的准确性?Stroupe(2005)考察了背景音乐对大学生阅读速度及准确率的影响。研究者将大学生随机分配在歌曲、器乐曲或无音乐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当背景音乐为器乐曲时,被试的阅读速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安静环境;然而,他们在歌曲背景下的阅读速度及准确率均低于安静环境。该研究不仅考察阅读准确性,而且记录阅读速度,做到速度—准确性的权衡,排除了为提高准确率而牺牲速度的可能。因此,该研究结果更有效地证实了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促进效应。同时,该研究结果也暗示,与器乐曲相比,歌曲对阅读具有较大的干扰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听者对歌曲中歌词的加工占用了阅读文本加工的资源。
以上研究都表明背景音乐能够促进语言加工,可是,这种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情绪唤醒假说(mood�瞐rousal hypothesis)可以解释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效应。该假说由Thompson、 Schellenberg和Husain(2001)首次提出,认为音乐通过激发积极情感、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重点探讨聆听Mozart或Albinoni音乐之后,被试的情绪与唤醒水平以及空间能力的改变。情绪与唤醒水平通过心境状态剖面图(profile of mood states)中的抑郁—沮丧(depression�瞕ejection)分量表、活力—好动(vigor�瞐ctivity)分量表以及主观情绪唤醒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被试在聆听Mozart音乐后完成的空间能力测验成绩显著高于安静环境,而被试在聆听Albinoni音乐后完成的空间能力测验成绩与安静环境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Mozart音乐比Albinoni音乐诱发更多的积极情绪与更高的唤醒水平。由于Mozart音乐表达愉快情绪,而Albinoni音乐表达悲伤情绪,因此,研究者认为Mozart音乐是通过诱发积极情绪并提高唤醒水平的方式来促进认知加工的。
Husain、 Thompson和Schellenberg(2002)进一步验证了该假说。研究者通过改变音乐的调式、速度,探讨音乐促进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大调音乐相较于小调音乐能够诱发更积极的情绪,被试在大调音乐条件下完成认知加工任务的水平显著优于小调音乐。同时,快速音乐相较于慢速音乐能够提高唤醒水平,被试在快速音乐条件下完成认知加工任务的水平显著优于慢速音乐。该结果说明,能够诱发积极情绪且提高唤醒水平的音乐会促进认知加工。由此可见,积极情绪与唤醒水平正是连接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的中介变量。然而,如果乐曲诱发消极情绪且唤醒水平不足或过高,那么它难以产生促进效应(J�|ncke & Sandmann, 2010; Schlittmeier & Hellbrück, 2009),甚至可能出现抑制效应(Anderson & Fuller, 2010)。
12.1.2 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抑制效应
尽管研究表明,背景音乐可以促进语言加工,但是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背景音乐对语言推理及阅读理解具有抑制作用。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推理及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语言推理任务包括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比如,句子完成、语法、类比、反义词识别等(Dobbs, Furnham, & McClelland, 2011)。研究表明,背景音乐的播放不利于语言推理任务的完成(Crawford & Strapp, 1994; Patston & Tippett, 2011)。Crawford和Strapp(1994)发现,不论是呈现器乐曲还是歌曲,被试完成语言推理任务的成绩均显著低于安静环境,且在歌曲背景下的成绩更差。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歌词加重了工作记忆系统中语音环的负担,与语言推理任务产生了冲突。
Patston和Tippett(2011)进一步考察音乐家或非音乐家在正确演奏或错误演奏的背景音乐下对错误语法句子的甄别能力。错误演奏的背景音乐是在原有乐曲的和声上加入错音。结果发现,音乐家在两种背景音乐下甄别错误语法句子的数量显著低于安静环境,特别是在错误演奏的背景音乐下。但是,两种背景音乐均没有干扰非音乐家的成绩。由于该研究在实验前对被试进行了IQ测试,保证每个实验组在基本认知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增加了该结果的可靠性。Furnham和Stephenson(2007)将所有儿童随机分配到安静环境、积极音乐、消极音乐和中性音乐4种条件下完成语言推理任务。尽管积极音乐、消极音乐和中性音乐均阻碍语言推理任务,但被试在3种背景音乐下的成绩与安静环境均没有显著差异。Dobbs、 Furnham和McClelland(2011)考察了3种背景音乐对语言推理任务的影响,推理任务分别是反义词识别(选择目标词的反义词)、句子完成(选择最适合句子空缺单词的选项)和语法(选择语法正确的句子)。他们将学生随机分配到音乐、安静和噪音环境中,每个被试需要依次完成这些推理任务。结果也发现,被试在3种条件下的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差异。值得补充的是,Furnham和Stephenson以及Dobbs等人的研究被试都是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或学生。这些结果支持了Patston和Tippett研究中非音乐家的结论,但与音乐家的加工情况相反。这可能缘于音乐家在检测音乐与语言的错误时均使用左脑额叶部位,二者共用同一加工系统,产生了认知资源的冲突(Patston & Tippett, 2011)。
在阅读理解方面,早在1973年,Fogelson就探讨了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者首先按照智力测验成绩将被试分为高智商组与低智商组。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器乐曲或安静环境中完成《Iowa基本技能测验》中的《阅读理解》分测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对于高智商还是低智商被试,背景音乐均起到阻碍作用,尤其是对于低智商的人来说,抑制效应会更加明显。该结果得到后续研究的支持(Anderson & Fuller, 2010; Avila, Furnham, & McClelland, 2012; Furnham & Strbac, 2002)。比如,Furnham和Strbac(2002)发现,车库摇滚(garage rock)类的背景音乐会阻碍阅读理解的过程;Anderson和Fuller(2010)发现,被试在背景音乐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低于安静环境条件;Avila等人(2012)也发现,无论是在歌曲还是器乐曲条件下,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均显著低于安静环境条件。
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消极影响也得到中国学者研究结果的支持。李洪玉、何一粟和李宁宁(2012)要求所有被试在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或安静环境3种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研究者发现,在控制年龄、背景音乐偏好的情况下,被试在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均显著低于安静环境条件,同时,他们在古典背景音乐条件下的成绩还显著低于流行背景音乐条件。此外,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干扰效应还得到了眼动数据的支持。陈丹、隋雪、王小东、钱丽和姜娜(2008)采用眼动技术记录了背景音乐对阅读即时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安静环境条件相比,在背景音乐条件下阅读时,被试的瞳孔直径增大,眼跳距离缩小。这种眼动模式的改变说明背景音乐不利于阅读进程,由此进一步验证以上行为研究的结果。
背景音乐的认知干扰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可以解释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干扰效应。该假说认为,背景音乐将分散个体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个体的认知加工水平(Shek & Schubert, 2009)。该假说实质上是Kahneman(1973)所提出的资源限制理论的延伸。Kahneman认为,虽然注意力可以同时分配给多项任务,但是注意力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任务所需的资源总和超过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则任务间就可能发生相互干扰。语言推理、阅读理解不仅涉及字母辨认、语义通达等自动加工过程,还包括语义的精细化处理、语言生成等控制加工过程,因此需要占用较多的认知资源(Carretti, Borella, Cornoldi, & De Beni, 2009)。在这种情况下,对背景音乐的加工将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造成工作记忆的超载,进而表现出对语言加工的干扰效应(Schellenberg & Weiss, 2013)。
综上所述,情绪唤醒理论(Thompson et al., 2001)与认知干扰理论(Shek & Schubert, 2009)分别可以解释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促进及抑制效应。背景音乐的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诱发积极情绪、提高唤醒水平,进而提高认知加工水平来实现的。然而,背景音乐的抑制效应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背景音乐唤醒不足,或背景音乐唤醒过度,导致听者的认知水平不能正常发挥;二是个体对背景音乐加工所给予的认知资源与认知加工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发生冲突,认知加工由此受到消极影响。
12.1.3 影响背景音乐效应的因素
如上所述,背景音乐既有可能促进听者的语言加工,也有可能对语言加工产生抑制。尽管情绪唤醒假说及认知干扰假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两种不同的效应,但是,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条件下,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存在不同的关系(K�|mpfe, Sedlmeier, & Renkewitz, 2011)。背景音乐与语言加工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背景音乐特征,如音乐的速度、音量、风格以及乐曲类型,二是听者的个体差异,如人格特征与音乐偏好。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论述。
12.1.3.1 音乐特征对背景音乐效应的影响
首先,音乐速度影响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效应。Furnham和Strbac(2002)探讨背景音乐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者要求被试分别在快速的背景音乐或安静环境下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发现,被试在快速的背景音乐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低于安静环境。类似地,Dobbs等人(2011)发现被试在快速背景音乐下的语言推理成绩显著低于安静环境。然而,与上述研究不同,Kallinen(2002)却发现,个体在快速背景音乐条件下阅读新闻的速度显著高于慢速背景音乐及无音乐条件。该结果说明快速背景音乐能够提高听者的阅读速度。造成上述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环境的不同。Kallinen的研究地点选取在咖啡厅,环境较为嘈杂,噪音及交谈声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的阅读过程。此时背景音乐所起的作用不再是干扰,而是掩蔽外界无关声音信息的干扰。同时,由于快速的背景音乐较慢速的背景音乐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更多,能更好地掩蔽噪音,分散读者对原有噪音的关注,因此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效应(Macken, Phelps, & Jones, 2009)。
Thompson、 Schellenberg和Letnic(2012)采用Mozart的《钢琴奏鸣曲》同时考察了音量与音乐速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实验设置4种条件——快速高音量、快速低音量、慢速高音量、慢速低音量,每个被试均在这4种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快速高音量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低于安静环境条件,而其他3种条件与安静环境条件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者认为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在于,快速音乐在单位时间内包含更多的音符,听者对其加工需要消耗较多的认知资源。当快速背景音乐的音量较大时,这种影响很难被忽略,因此对阅读理解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刘玥等人(2012)也探讨了音量大小与音乐风格对语言记忆的影响。研究者将音乐风格分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音量分为高(70分贝左右)、低(30分贝左右)两个水平。结果发现,高音量的古典音乐对语言记忆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效应,而高音量的流行歌曲则具有更为显著的抑制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很难忽视高音量的音乐对语言加工任务的影响,将古典背景音乐的促进及流行音乐的抑制效应扩大化,使其更加显著。
其次,背景音乐的风格影响听者对语言的加工。Kiger(1989)发现,古典音乐与简单音乐能够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背景音乐风格影响听者的阅读理解。李洪玉等人(2012)探讨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对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该研究证实,古典音乐具有促进作用,而流行音乐具有干扰作用。姜小川(2014)发现与中文流行歌曲和安静环境相比,被试在古典音乐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的准确率更高。曹洁和朱婷(2012)利用眼动技术进一步探讨背景音乐风格对阅读理解的效应。研究者分别比较了流行音乐、轻音乐及摇滚乐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试在轻音乐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优于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条件。同时,眼动数据表明,被试在轻音乐条件下注视时间最短、回视距离最大、回视次数最少。眼动模式的差异说明轻音乐比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更有利于阅读理解成绩的提升。此外,Felix(1993)也发现,与摇滚乐相比,大学生在古典音乐条件下对单词的即时回忆成绩更好。
最后,乐曲的类型也影响语言加工。从总体上说,乐曲可划分为声乐曲与器乐曲,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歌词。研究表明,声乐曲的歌词不仅对单词记忆具有阻碍作用(Boyle, 1996),而且不利于句子记忆(O�餒are, 2011)。O�餒are(2011)要求小学生分别在安静环境、器乐曲及声乐曲条件下完成句子回忆任务。结果发现,在器乐曲条件下,被试的语言记忆得分显著高于安静环境与声乐曲条件。J�|ncke、 Brügger、 Brummer、 Scherrer和Alahmadi(2014)发现,在单词记忆任务中,被试在歌曲条件下的记忆成绩显著低于安静环境和器乐曲条件。
声乐曲不仅不利于语言记忆,还影响阅读理解的速度及准确率。孙凌、李宁宁和周天红(2011)将中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伴奏乐、流行歌曲清唱或安静环境条件中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研究者发现,歌曲对阅读理解起到显著的干扰作用,而伴奏乐却没有产生干扰效应。
以上研究结果均证实歌词对语言记忆及阅读理解具有消极影响。由于语言加工需要不断地重复、保持及再加工多条语音信息(Alley & Greene, 2008; Shih, Huang, & Chiang, 2012),而对背景音乐中歌词的自动加工干扰了工作记忆中语言环的运行效率,导致语言加工任务受到干扰。
12.1.3.2 个体差异对背景音乐效应的影响
首先,听者的人格特质(比如内向或外向)会调节背景音乐对语言加工的影响效应。在阅读理解方面,Furnham和Bradley(1997)选取内向和外向被试各10名,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安静或背景音乐环境下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发现,背景音乐干扰了所有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但对内向被试的干扰作用显著大于外向被试。另外,Furnham等(1999)还发现,在阅读任务中,内向被试受到声乐曲的干扰作用显著大于器乐曲。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内向被试受到复杂背景音乐的干扰作用显著大于简单的背景音乐(Furnham & Allass, 1999)。这可能是由于复杂音乐及高唤醒音乐的唤醒水平高,超过了内向被试的最佳唤醒水平,干扰了其语言加工。
在语言记忆方面,Furnham和Strbac(2002)发现,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被试,他们在背景音乐条件下的短文回忆成绩均显著低于安静环境。同时,背景音乐对内向和外向被试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在后续研究中,Furnham和Stephenson(2007)要求被试在积极情感音乐、消极情感音乐、中性音乐或安静环境下完成单词记忆的任务。结果显示,内向和外向被试的成绩在所有条件下的差异均不显著。

前言/序言



《音乐心理学》—— 探索心灵与旋律的深度对话 你是否曾因一曲旋律而潸然泪下?又或在激昂的节奏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音乐,作为一种普世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角落,引发复杂而多样的情感、认知乃至生理反应。然而,这些奇妙的体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音乐心理学》这本书,将带你踏上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深入剖析音乐与人类心智之间错综复杂而又迷人的互动关系。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旨在普及和启迪的著作,它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解读音乐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创作音乐。我们相信,通过这本书,你将不再仅仅是音乐的聆听者,更将成为一位能深刻理解音乐背后心理机制的“解码者”。 第一部分:音乐的感知——耳朵之外的共鸣 我们的旅程始于音乐最基础的层面——感知。你可能会想,感知不就是声音被耳朵接收吗?然而,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音乐心理学》将为你揭示,我们的听觉系统是如何将声波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信息,并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将探讨: 音高、音色与响度的心理学: 为什么有些声音能让你感到愉悦,而有些则让你不适?我们的大脑如何区分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演奏的是同一个音符?我们将深入研究声音的物理属性如何转化为我们主观的听觉体验,以及其中的神经机制。 节奏与节拍的魔力: 节奏为何能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摇摆?节拍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运动和情绪?本书将解析大脑处理时间信息的能力,以及节奏在构建音乐结构和引发身体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旋律的勾勒与记忆: 为什么有些旋律会久久萦绕在你的脑海中?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记住一连串音符,并从中识别出模式和结构的?我们将探讨旋律的形成、记忆的机制,以及旋律在音乐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和声的张力与释放: 和弦的组合为何能创造出不同的情绪色彩?紧张与解决的和声进行如何影响我们的期待和感受?本书将解析和声的心理效应,以及它在构建音乐的戏剧性和情感深度中的作用。 音响空间的体验: 音乐在不同的空间中听起来感觉为什么不同?混响、回声等声学效果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感知?我们将探讨声音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增强音乐的沉浸感。 第二部分:音乐与情感——心弦的拨动 音乐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于它能够直接触动我们的情感。《音乐心理学》将深入探究音乐如何唤起、调节甚至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并解释其中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音乐唤起情绪的机制: 为什么有些音乐能让你感到快乐,有些让你悲伤?是旋律的走向,还是和声的色彩?我们将分析音乐的哪些要素最容易引发情绪反应,以及这些反应的生理基础,例如心率、血压和神经递质的变化。 情绪的调节与音乐治疗: 音乐如何成为我们舒缓压力、排解忧愁的良药?情绪化音乐的反复聆听为何能带来安慰?本书将介绍音乐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以及音乐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音乐与移情: 当我们听一首悲伤的歌曲时,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悲伤?音乐如何让我们产生共情,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产生连接?我们将探讨音乐如何激活我们大脑中负责情感处理的区域,以及“情感镜像”现象。 个人经验与音乐情感的关联: 为什么同一首音乐对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音乐的情感解读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本书将强调主观体验在音乐情感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音乐与认知——大脑的共振 除了情感,音乐也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音乐心理学》将揭示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甚至思维模式。 注意力与音乐: 音乐是分散我们注意力的“敌人”,还是提升专注力的“助手”?背景音乐对学习效率有何影响?我们将探讨音乐对不同类型注意力的影响,以及最优的音乐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表现。 音乐与记忆: 为什么儿歌能让我们记住复杂的知识?音乐作为一种记忆辅助工具是如何起作用的?本书将研究音乐在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方面的作用,以及音乐与长期记忆的紧密联系。 音乐与语言: 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韵律是否与语言的结构有相似之处?音乐训练对语言学习有何帮助?我们将探索音乐与语言在神经基础上的联系,以及音乐训练如何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音乐与空间认知: “莫扎特效应”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一个被夸大的神话?音乐训练是否能提升空间推理能力?本书将审视音乐与空间认知能力的潜在关联,并探讨其背后的科学依据。 音乐与创造力: 音乐如何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音乐的即兴创作过程对大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音乐作为一种表达和探索的媒介,如何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第四部分: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心灵的倾诉 音乐不仅仅是被动接收的艺术,更是主动创造和表达的载体。《音乐心理学》将带你走进音乐家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以及音乐家如何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动人的旋律。 音乐家的创作过程: 灵感从何而来?作曲家是如何构思作品的?本书将剖析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和技术运用。 音乐表演的心理学: 舞台焦虑如何克服?音乐家如何通过表演与观众建立连接?我们将研究音乐表演中的心理调适、注意力管理和情感表达。 音乐的理解与解释: 听众是如何理解音乐家想要表达的含义的?不同听众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为何会有差异?本书将探讨音乐理解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文化背景在解读中的作用。 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在群体认同、仪式庆典和社会变革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音乐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重要纽带?我们将审视音乐的社会心理学维度。 《音乐心理学》—— 献给所有热爱音乐的你 无论你是一位对音乐充满好奇的普通听众,一位渴望提升专业技能的音乐爱好者,一位正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还是一位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教师,《音乐心理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在你生活中的意义。 这本书将引导你: 重新认识你与音乐的关系: 发现音乐如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心情、思维和行为。 更深入地欣赏音乐: 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逻辑和结构之美,让每一次聆听都充满发现。 提升你的音乐素养: 了解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心理学原理,成为一个更懂音乐的人。 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探索音乐与大脑、情感、记忆、语言等多个领域的奇妙联系。 为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新的思路: 无论是儿童音乐启蒙,还是成人心理疏导,音乐都蕴含着无限可能。 《音乐心理学》是一次关于心灵探索的邀约,一次关于声音与灵魂对话的邀请。翻开这本书,让音乐的旋律在你的心中激荡,让心理学的智慧在你的脑海中闪耀,共同 unravel 音乐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背后,那些关于“我们”的深刻洞见。这本书将是你了解音乐、了解自己的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心理治疗师在娓娓道来。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学术腔调,反倒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解晦涩的理论时,总能穿插一些极为生动的案例,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者的反馈,让抽象的“听觉感知”瞬间有了温度和面孔。比如,书中对于“失语症患者的旋律记忆恢复”的分析,简直是荡气回肠,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关于音乐治愈力的传说,而这本书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它让人感觉到,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人类心智运作的绝佳窗口。不过,在探讨当代电子音乐和即兴演奏对传统认知结构的影响时,感觉分析略显保守,似乎更侧重于古典音乐范畴内的既有研究,对于新兴的音乐形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可以有更前瞻性的讨论。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听”这个简单的动作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它成功地将声学物理、认知科学、情感表达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通过“音乐体验”这个核心,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差异时的细腻态度,他没有武断地宣称某一种听觉偏好是“普适”的,而是极其审慎地探讨了文化语境对听觉结构的影响。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研究范式。然而,在涉及到声音的物理特性如何直接影响情绪的生理反应链条时,我总觉得有些环节处理得不够彻底,或许是受限于目前实验技术的瓶颈,但作为读者,会渴望看到更直接的生物反馈数据来佐证这些心理学推论。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改变你聆听世界方式的著作,它的启发性是长久而深刻的。

评分

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大致读完这本书的初稿,坦白说,它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这本书并非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学术框架,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边读边思。尤其是在探讨“音乐认知机制”的那几个章节,作者对神经科学研究的引入,精准而巧妙,没有生硬地堆砌术语,而是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脑成像结果,转化为了易于理解的心理学解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唤醒与和声进行”的交叉分析,书中提出的模型,似乎能解释很多我过去听音乐时“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唯一让我感到有些吃力的地方,是其论证过程的严密性,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偶尔需要对照着外部资料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但这或许正是它价值所在——它迫使你成为一个更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评分

这部《音乐心理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精装的质感厚重而典雅,那种微微泛着亚光的封面处理,在书架上显得格外沉稳。初次捧起它时,我立刻被封面上那组抽象的、仿佛声波图谱般的线条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深得我心,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字距和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被清晰地布局在页面两侧,使得理论与实例的对照异常直观。不过,我个人有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关于一些早期实验的文献引用,如果能提供更详尽的索引或附录,对于希望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会更加方便查阅。整体而言,从一本“工具书”的角度来看,它的物理形态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愿意反复摩挲和翻阅。这种对书籍制作工艺的重视,本身就传递出内容价值不菲的信号,让人在还未深入内容时,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敬意和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职业需求,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快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工具或方法。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在理论基础的构建上非常扎实,但直接“拿来即用”的教案或练习材料相对较少,更多的篇幅聚焦于“为什么会这样”而非“该如何做”。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奠基性的著作,而非一本操作手册。但反过来看,这种深度也极其宝贵,因为它教会了我观察问题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既有的教学步骤。例如,书中对“节奏同步性”与群体归属感的研究,为我设计新的合唱团练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重点不再是音准,而是内在的节拍共振。如果未来能有一本姊妹篇,侧重于应用案例的剖析和不同年龄段听众的干预实验,那将是完美的补充。

评分

在豆瓣看到不错,买回来慢慢看

评分

很不错,重点是便宜了,还不用提

评分

666666666666666

评分

中国人自己写的音乐心理学,买了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

看了评价买的,希望对音乐的理解和使用有帮助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不错的商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