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西方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审美观照的焦点所在,激起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本书择选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的25位性格各异、身份悬殊的女子,从艺术家对她们的刻画中,寻找那令人悸动的“美”。在现实生活中,她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都深刻地触动了艺术家的灵魂,通过艺术家的画笔、雕刀和相机,她们转化成为了人间的传奇。
本书一改过去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先将影像中的人物引出,与我们相遇,透过美学的审视与文学的描述,为这些画中人注入生命与温度,成为我们可以触碰、可以与之对话的对象。读者不仅可以借此了解艺术家的生命历程,更重要的是,深入作品中的女主角,借由她们展现的风情,去感悟艺术中那份永恒的美。在阅读这些艺术作品时,同时也是在阅读一部由美交织成的艺术史、身体史、心理史、文化史。
方秀云,生于台北,英国爱塞斯大学现代艺术与电影评论研究所、爱丁堡大学艺术史硕士,格拉斯哥大学艺术史博士。著有《艺术家的自画像》、《艺术家和他们的女人》、《欲望毕加索》、《拥抱文森特·凡·高》等。
1.肉体与精神,这一刻相遇了——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2.抹不去的凝视记忆—— 达·芬奇《抱银貂的女子》
3.因美,激发的骚动—— 委拉斯开兹《镜前的维纳斯》
4.原罪,裙下的狂妄—— 伦勃朗《沐浴溪间的亨德里契娅》
5.一剎那的觉醒动人—— 维梅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6.春娇百媚,魂引心牵——罗姆尼《爱玛?汉密尔顿》
7.按捺不住的青春——汉弗雷《莱斯肖像画》
8. 美与尊严,吸吮的天堂之爱——罗塞蒂《贝塔?碧翠丝》
9. 一颗定心的宝石——惠斯特《灰与黑改编曲一号:艺术家的母亲》
10. 诗性的忧郁情状——马奈《柏丝?摩莉索与一束紫罗兰》
11. 从人群中发现惊奇——雷诺阿《戏院包厢》
12. 一个原始的触动,只因温柔——高更《做针线活的苏珊》
13. 情愿为美而沉沦——罗丹《缩身的女子》
14. 为人间悲苦,带来最美的救赎——凡·高《悲痛》
15. 红磨坊,在歇斯底里之外——劳特累克《日本厅》
16. 几千代的链条缠在一起——蒙克《圣母玛利亚》
17. 那么脆弱,致命的一击——雷顿《火红的六月》
18. 蠕动的性爱因子——克里姆特 《茱迪斯之一》
19. 冷清清的,挥走吧!——哈莫休伊《史捷盖迪大街30号,室内钢琴前的女子》
20. 美得纯真无邪?——吉布森 《永恒的疑惑》
21. 维纳斯走来,献上水果盘——莫迪利阿尼 《珍妮?荷布特妮》
22. 风骚,浪漫冥想的微光——根特《李?米勒》
23. 能偷心,全因美与爱——格特勒《晚餐》
24. 消失的天真烂漫——比尔曼《默想》
25. 在艳粉上的激情舞动——雪吉尔《睡眠》
母性·兽性·感性·灵性
美术史作品中的女性
曾长生
近年来的艺术发展工程,多着眼于艺术史整理,以至于跨领域、跨文化而具国际观的关键性人文基础建设,略显不足。艺术环境如要升级,艺术社会的首务必须加强:不同层次的美学思维论述,艺术相关专业的整合与分工,以及重视专业艺评的投入。
至于一般大众的艺术素养有否提升?博物馆与美术馆虽然也引进了一些东西方名家的展览,宣传报道“狂喜如风”,相关论述也“回音游走”于艺术圈,然而,观众“美的感受”并未“吻了下去”,社会人文素养更未曾留下多少“美的印记”。《艺术,背后的故事》作者方秀云,显然是诚心投入此领域的少数“傻瓜”之一。
《艺术,背后的故事》书写美术史作品中的女性,我们或许可以将她们的气质,概分为四种类型:母性、兽性、感性与灵性。
母性:现代圣母玛利亚
“圣母玛利亚”在传统的宗教艺术品中扮演一个很关键的角色,她始终保持圣洁、端庄的形象。对许多艺术家而言,心理上投射了母性的角色,象征着温煦、无条件的爱。有关这个类型,在本书第4 篇伦勃朗的亨德里契娅、第9 篇惠斯特的安娜、第12 篇高更的贾斯汀、第16 篇蒙克的达妮与第19 篇哈默休伊的艾妲,可以观察得到。
就举挪威画家蒙克,在创作的生涯中,不断刻画“圣母玛利亚”,然而,他不遵照以往的保守与规律,让画面出现重重的火焰,有热情、燃烧的意象,同时,又有一份美,兼具宁静与心甘情愿,散发的竟是谦逊的温暖,像来自上天的光芒,承受圣灵一般的洗涤,所以,是神圣的。我们知道他自幼缺乏母爱,不难想象他内在的需求,此缪斯达妮的模样,将他的心理图像生动地描绘出来。
兽性:沉沦之美
人宁可丢弃无忧、纯真,去选择沉沦,亲近兽性,此来自于两千多年来,在西方文学与艺术里不断讨论的“堕落”(Fall)观念。这是《圣经·创世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记载着伊甸园跑来一条蛇,诡秘、狡猾地怂恿夏娃吃知识树果,而之前上帝已吩咐不准吃,但她还是听了蛇的话,再引诱亚当,于是两人吃了下去,之后,他们被赶出伊甸园,苦难从那一刻起便紧紧相随。
类似地,可在本书的第2 篇达·芬奇的切奇莉亚、第13 篇罗丹的阿黛尔、第15 篇劳特累克的简·阿芙丽、第18 篇克里姆特的阿黛尔、第20 篇吉布森的艾芙琳与第25 篇雪吉尔的英迪拉,看到人类“堕落”与野性的沉沦。在此,举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尊《缩身的女子》来看,模特儿阿黛尔蹲的姿态,极度地弯曲,并粗暴地揭露私密,将情绪带到了最高潮,那身体的撕裂如动物号叫一般,冲破了文明与道德的尺度,完全是兽性的情色主义啊!
感性:色香味觉之美
五官的知觉及愉悦与否,是艺术里的重要元素,有些艺术家将人物塑造得不仅可看,甚至达到几近可食、可闻、可听、或可触摸的地步。在本书的几位女子身上,像第1 篇波提切利的西蒙内塔、第3 篇委拉斯开兹的情妇、第6 篇罗姆尼的爱玛、第11 篇雷诺阿的妮妮、第17 篇莱顿的多萝西、第21 篇莫迪利阿尼的珍妮与第23 篇格特勒的娜塔莉,能够体验到这些感知。
其中,莫迪利阿尼的《珍妮·荷布特妮》最明显,女主角珍妮的模样,如作者描绘的:“她的皮肤仿若桃子的嫩粉,也像芒果般的黄,嘴唇如樱桃的红,衣服综合黑莓的深蓝、李子皮的深红与奇异果的绿……”珍妮整个人就像一个水果盘,那般地色香味俱全,反映的不就是最佳的感性世界?
灵性:博爱之美
世间有一种美,跟完善、理想背道而驰,但不是丑,指的是更深沉、包容性的内涵。不少艺术家将此部分带进来,倒不是为了张扬,最主要是想用另一视角或态度来对待,有时注入同情、同理心的成分,有时因内藏的灵气使然,为此,不凡的美便勾勒了出来。这活生生地展现在第5 篇维梅尔的玛莉亚、第7 篇汉弗雷的简·奥斯汀、第8 篇罗塞蒂的伊丽莎白、第10 篇马奈的柏丝、第14 篇凡·高的克拉希娜、第22 篇根特的李·米勒与第24 篇比尔曼的海尔嘉身上。
以凡·高绘制的《悲痛》为例,克拉希娜全身的无血气、无精力,枯干、凹陷,如骷髅似的,简直是人间苦难的极致。这呈现的是画家的生命体验。他同情矿工、妓女……一些卑微的人物,不仅如此,自己的东西也分给他们。此社会关怀与宗教情操,全然地深透了他的美学观。此女体在许多人的眼里,是有缺陷的,但那甩不掉的悲情,却成为大爱的最高原型。这正符合英国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所说的:“基督教对不幸身体的接受,允许了对灵魂的特殊对待。”
但愿读者亲身体验这趟真善美的灵魂之旅,在呼吸美术史名作中所散发出的“母性慰藉”、“兽性呼应”、“感性滋润”、“灵性升华”等气韵之后,也能在心中留下“美的印记”。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人文关怀”,这在探讨相对冷峻的艺术理论时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在分析那些伟大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作品时,从未将创作者视为高高在上的神祇,也从未将作品仅仅视为符号的堆砌。相反,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那个在局限的物质世界中试图表达无限精神需求的个体——的深刻理解和共情。当描述一位艺术家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时,那种情感的张力是极具感染力的,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个人牺牲和时代的巨大张力。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不可攀的“高级艺术”,瞬间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它提醒我们,在所有的风格、流派、理论背后,跳动的是一颗渴望连接、渴望被理解的凡人心。这种温暖而有力的底色,让这本书从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升华为一本充满人性光辉的引导之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和对人类创造力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创作”与“评论”之间的界限。以往很多书籍,要么是艺术家自述,情感充沛但可能缺乏客观性;要么是纯粹的学术论文,严谨有余但可能枯燥乏味。然而,这部作品却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描述创作过程时,充满了对“手感”和“材料”的敏锐捕捉,那种对物质世界细微变化的体察,仿佛我们也能闻到画布上的松节油味,或感受到雕塑石材的冰冷。但紧接着,作者又能立刻跳脱出来,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高度来审视这些创作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切换异常流畅,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随意的行为——一次色彩的搭配,一个日常物件的摆放——是否也暗含着一种尚未被明确定义的“艺术性”。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工具箱,让我对“美”和“意义”的理解,从固定的殿堂走向了流动的日常。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沉浸感”,但这种沉浸并非来自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源于作者对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层层剥离和深入剖析。它不是那种宏观地泛泛而谈的艺术史概述,更像是带着一把精巧的手术刀,深入到某一时期或某一派系的核心肌理之中。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和克制,很少使用那些浮夸的形容词来渲染气氛,而是通过严谨的逻辑链条和大量的侧面证据来构建论点。比如,在探讨某个流派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影响时,作者会极其细致地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因果关系网络,从当时的政治气候到哲学思辨,再到技术革新,每一步的推演都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写作风格,对习惯于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现场,去亲身体验思想是如何碰撞、观念是如何诞生的。它迫使你不仅仅是“看”艺术,而是要“理解”艺术是如何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成为”它本来的样子的,这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深度挑战和极大满足。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段落的密度之高,让我不得不采取“逐句阅读”的策略。它不像小说那样能让你一口气读完,而是更像一本需要反复研磨的工具书,每读完一章,我都习惯性地合上书本,留出几分钟时间来消化那些信息量爆炸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关于理论体系构建的部分,作者似乎在用极少的文字浓缩了大量前人的智慧,其思想的穿透力极强,有时候一句看似简单的论断,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某一位大师数十年心血的精准概括。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我们这些在信息洪流中寻求深度知识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避免了冗余的过渡和重复的论证,直接把核心的“干货”呈现给你。虽然这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感到吃力,但我认为,正是这种对读者智商的“高要求”,反而筛选出了真正有心去探索、去深究的读者群体。它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创作,而是忠实于知识本身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混搭,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封面选用的纸张触感温润,那种微微的纹理感,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遍。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眼睛不会轻易感到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关键内容的插图或照片选择上,极具匠心。那些图像的选取并非仅仅是简单的配图,它们仿佛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视觉锚点”,每一个都能精准地引导读者的思绪,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化。我尤其留意到,某些特定章节的图注极其考究,不仅提供了信息,更引导我们去思考图像背后的光影、构图乃至创作者的心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出出版方对“艺术”二字应有的尊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读物,追求快速的视觉冲击,而是更像一件需要慢慢品味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如果说艺术是关于美的体验,那么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美学实践。
评分好
评分在钟楼新华书店看到的,感觉不错,就回来在这里买了
评分多搞活动哈
评分很好,很喜欢,希望京东多多搞活动。
评分很好,很喜欢,希望京东多多搞活动。
评分多搞活动哈
评分好
评分可读性一般,非专业人士属于闲杂阅读书籍
评分很好,很喜欢,希望京东多多搞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