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舞台美术基础》是一本介绍西方舞台美术的书,也是作者于海勃过去三十余年教学与设计实践(包括先后在中国、英国与美国的教学与实践)中的一些个人体会。《西方舞台美术基础》中的大部分内容取自作者本人在美国加州大学的设计基础课教案,也包括作者在国内讲课的一些章节,试图通过这些内容对现代西方舞台美术,尤其是英美两国舞台美术的概况向国内读者做一系统性的介绍,为希望了解国外舞台美术的人们提供一扇兴趣之窗;或许也可作为专业院校舞台设计课的教材。
作者简介
于海勃,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戏剧电影系设计教授,美国演艺设计师工会注册设计师,英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
1977年底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后首次全国大学招考),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先后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与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1991年至2001年就职于伦敦圣玛丽学院戏剧系,担任演出经理与兼职设计讲师。2002年至今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戏剧电影系设计专业教授。
创作范围广泛,涉及:歌剧、音乐剧、舞剧、话剧、电影、电视、大型庆典、博览会、博物馆及景观等设计。作品曾多次在英美两国发表并获奖.包括:连续三次(每四年一次)被选入全英场景设计全集:布拉格场景设计四年展(1991年)金奖团队成员;2002年美国舞美学会(USITT)设计,2010年美国舞美学会(USITT)研究基金奖及2013年世界舞台设计展(英国)入围世界百强设计师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舞台美术与舞美设计
看到的“真实”
什么是舞台美术
什么是舞美设计
设计的核心评判标准
第二章 演出的制作流程与工作团队
戏剧制作流程
戏剧制作团队
第三章 舞美设计师
团队精神
舞美设计师的素养
舞美设计师如何工作
第四章 设计基础
舞台美术的特性
设计的灵魂——想象力
视觉翻译/隐喻
主题形象
舞台构图
设计元素
设计的局限
第五章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的选择
写实风格与非写实风格
不同艺术流派对舞台美术的影响
附录:现代戏剧流派
第六章 舞台美术发展概要
古希腊的剧场艺术
古罗马的剧场艺术
中世纪的剧场艺术
文艺复兴的剧场艺术
17、18、19世纪的剧场艺术
20世纪初的剧场艺术
近代与现代的剧场艺术
第七章 舞台样式与设计要点
现代舞台样式
舞台的构成元素
第八章 舞台技术
艺术与技术的合作
制作车间
工具
材料
常用布景元素
布景迁换
第九章 舞台灯光对舞美的影响
光,视觉呈现的灵魂
舞台灯光的基本功能
灯光的造型要素
第十章 了解世界舞美的窗口
演出设计
其它类型的演出设计
体育赛事表演设讨
国际舞台美术会展
舞台美术期刊
重要国际舞美奖项
第十一章 西方的舞台美术教育
基本介绍
入学资格
学习内容与学业考评
附录1
附录2
附录: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介绍西方舞台美术的书。
这也是我在过去三十余年教学与设计实践(包括先后在中国、英国与美国的教学与实践)中的一些个人体会。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取自我在美国加州大学的设计基础课教案,也包括我在国内讲课的一些章节。我试图通过这些内容对现代西方舞台美术,尤其是英美两国舞台美术的概况向读者做一系统性的介绍,为希望了解国外舞台美术的人们提供一扇兴趣之窗:或许也可作为专业院校舞台设计课的补充教材。
倒退几十年,知道“舞美”为何物的人寥寥无几,在中国称得上舞美专家的人数估计两幅巴掌就能数全。而今,“舞美”似乎大步流星地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演艺评论一项不可或缺的评论焦点,连一般观众也能对“舞美”侃侃而提出自己的诸多品论。据说,已开设有关舞台设计课程的高等学府已近百所,舞美设计队伍日渐庞大,“大舞美”的概念近年也被隆重推出。
作为舞美工作者,看到自己多年从事的行业渐渐被普及并得到观众的了解、欣赏甚至敬重,当然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与自豪,但同时又不禁对近年来某些将“舞美”作用过分夸大与期望过高的现象而感不安。“戏不够,景来凑”虽然是句行内老话,但它却准确地描画出目前演出行业的某种创作生态。
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国舞台设计家罗伯特·琼斯(1887-1954)曾经说过的话:“舞台美术从来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它服从于表演,没有演员的舞台美术是不存在的。令人诧异的是,这个简单而基本的舞台设计原则似乎仍然被广泛地忽视。”这段话多么值得我们重温,因为至今仍然有人在继续忽视这个原则,仍然在过度地挥霍舞美的外部包装而放任干瘪的内容。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不同的见解与较量似乎一直没断,有些人将现代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方法嫁接到表演艺术上,以视像先行作为戏剧表演的出发原点,甚至干脆摒弃台词与故事等至关重要的戏剧元素。这种形式大于内涵的表演(西方将此叫作Performance Making)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无论如何不是我们所说的戏剧与从属于它的舞台美术。
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并接受的事实是: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舞台美术是这门综合艺术中的重要分支。在戏剧团队中演员应永远处于被优先考虑的地位。这个原则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在现代所有教授戏剧的课堂与教科书中仍被继续强调。戏剧发生的两要素一个是表演另一个是观众,古代戏剧如此,现代成功的戏剧作品也莫不如是。布莱希特的御用设计师卡斯帕·内赫也用他的“零起点”舞美创作方法再一次明确地诠释了这一“表演至上”的原则。他劝戒舞美设计师在创作初期不要“过于热情”,而应以空白的心态(即零起点)从最简单的“演员需要什么”开始。归根结底,让演员感到舒服,让导演感到好用的设计才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好设计。
舞台的灵魂:光影、空间与叙事(暂定名) 深入探索戏剧表演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交织,聚焦于视觉艺术在舞台空间中的生成与演变 导言:剧场,一个多维度的感知场域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剧场技术手册的范畴,聚焦于舞台美术这一综合性学科的本体论与实践哲学。我们相信,舞台不仅仅是演员表演的背景板,更是叙事发生、意义建构和观众体验的核心场域。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剖析构成“舞台视觉体验”的四大支柱:空间构建、光影塑形、物质语汇与技术诗学。 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做灯光设计”或“如何搭景”,而是追问“光线如何成为情感的载体?”,“空间如何定义人物的权力关系?”,以及“布景的肌理如何承载历史的重量?”。本书将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美学理论、建筑学原理、传播学思维以及戏剧人类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审视现代与后现代剧场视觉语言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空间的在场与缺席——剧场建筑与舞台哲学 本部分致力于解构舞台空间的物理结构与心理影响。我们不会仅仅介绍镜框式、伸展式或中央式舞台的布局,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与观众在场感的分配。 一、 剧场本体的批判性考察: 我们将从古希腊的露天剧场追溯至当代沉浸式剧场的设计理念,重点分析“第四面墙”的诞生、瓦解与重塑过程。如何通过改变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界限,来调动观众的移情(Empathy)或疏离(Alienation)?我们详细考察了“景观剧场”(Spectacle Theatre)对空间统治性的挑战,以及“去中心化”舞台设计如何促进表演与环境的共生。 二、 建筑学思维在舞台上的投射: 舞台空间被视为一种临时的、可塑的“建筑”。本章着重分析体量、尺度、比例在戏剧氛围营造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理念如何影响舞台的简洁性,以及表现主义建筑对非理性空间的表达,我们论证了空间即是叙事。此外,对于垂直维度的利用(高台、地穴、悬挂物)如何影响人物的社会阶层和心理状态,将有详尽的案例分析。 三、 虚化与边界消融: 当代剧场越来越倾向于模糊室内外的界限。我们研究了“非场所”(Non-Place)理论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透明材料、投影技术和环境音效,构建出既真实又虚幻的过渡性空间。对“场域特定”(Site-Specific)表演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真实环境如何反向塑造戏剧的内在逻辑。 第二部分:光线的本体论——从照明到氛围的形塑 光线是舞台上最易逝却最具决定性的元素。本部分彻底剥离了舞台照明作为“简单补光”的职能,将其提升为叙事的主体和情感的催化剂。 一、 色彩的心理学与符号学: 我们摒弃了对色彩的简单对应(如红=激情,蓝=忧郁),转而探讨色彩的相对性和文化语境。例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一种看似中性的灰色如何通过其饱和度与亮度,指向压抑或永恒。深入分析色彩的混合与叠加,如何创造出超越单色光源的复杂层次感。 二、 阴影的叙事力量: 阴影并非光的缺失,而是光的积极构成。本章重点讨论如何通过造型光与轮廓光来雕刻形体、暗示人物的内心冲突。著名的卡拉瓦乔式(Chiaroscuro)布光法在现代剧场中的重构,以及“间接照明”如何营造出潜意识的氛围,都将成为核心议题。 三、 动态光线与时间感知: 光线的运动(扫描、闪烁、渐变)直接介入了时间感。我们将分析速度与节奏如何与灯光设计同步,影响观众对场景转换和时间流逝的心理预期。特别关注LED技术、媒体投影与传统灯具的结合,如何实现超越物理限制的“光线雕塑”。 第三部分:物质的语境——材质、肌理与时间的沉积 舞台美术的物质性不仅仅是材料的选择,更是一种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触觉符号”。 一、 材质的“发声”: 每种材料都携带着自身的物理与文化记忆。本书细致考察了木材的粗粝、金属的冰冷、织物的流动性在特定戏剧主题中的意义。例如,为何某一特定纹理的生锈铁板比全新材料更能有效地传达“衰败”的主题?这涉及对材料“生命周期”的理解。 二、 道具与装置的异化: 道具不再是功能性的附属品,而是成为具有独立叙事权的“物件”(Object)。我们借鉴了人类学中的“物恋”理论,分析舞台上的关键物件如何通过其在场性、尺寸的异常化或重复性,成为强有力的象征符号。对“现成品”(Readymade)在舞台语境中的挪用与改造策略进行深入剖析。 三、 场景的“非完成性”表达: 当代设计趋向于放弃对现实场景的完全模仿,转而采用“未完成”或“解构”的美学。通过展现支撑结构、裸露的管道或未上漆的背板,设计意图在于邀请观众参与到场景的构建过程中,强调戏剧的“制造”本质。 第四部分:技术诗学——数字媒介与舞台的未来形态 本部分探讨技术如何从辅助工具转变为与演员、空间并驾齐驱的协同创作者。 一、 投影与虚拟空间的生成: 多媒体投影不再只是背景的简单填充。我们研究沉浸式数字环境(Immersive Digital Environments)如何利用3D映射、实时捕捉技术,让虚拟元素与实体演员产生物理互动,从而模糊了“真实”与“数字”的界限。讨论如何利用“像素的颗粒感”来表达特定的时代背景或人物的心境。 二、 机械动力与舞台自动化: 现代机械装置(如液压升降、旋转地板、自动幕布)不再仅仅服务于场景转换的效率,它们本身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表演角色。研究这些自动化系统如何通过其精确或失控的运动,表达现代社会对精确控制与机械异化的焦虑。 三、 技术伦理与观众体验的重塑: 随着技术介入的加深,观众的感知被前所未有地引导。本章将探讨舞台技术应用中的“透明度原则”——我们应该向观众隐藏技术操作的痕迹,还是应将其暴露以揭示戏剧的建构过程?最终,本书旨在培养一种“批判性视觉素养”,使读者能够深入解读和创造出具有深刻意义的舞台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