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主张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在体验中发生的。本书借助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出来的幼儿园、儿童看护机构和托儿所的设计案例,揭示儿童成长与儿童早期学习空间设计的关系。这些案例向读者展示了真实、有鼓励性且意义深远的环境设计、它们蕴含了丰富、有效和直观的实践经验,帮助儿童走进真实的自然和人类世界,直至他们发现并掌握一切成长所需的事物。本书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空间品质的提升上,而非仅仅是学前建筑的设计。编者为每则案例配以简短的评论,以此突出设计、用途和功能方面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也有助于儿童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课程。部分案例中的简短访谈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设计师的理念和设计过程。编者希望以这本图文并茂的全彩印制图书点燃幼儿园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户外游乐场设计师乃至儿童教育工作者的灵感火花,以设计出更高品质儿童空间。
朱·科特尼克(Jure Kotnik),教育建筑专家,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博士教育混合设计博士。作为朱?科特尼克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他在很多国家有幼儿园、学校及儿童游乐场设计作品,并发表过多部有关教育建筑与设计的书籍或文章。他担任多家国际机构的教育建筑顾问,如世界银行、欧洲发展银行、荷兰史蒂夫?乔布斯学校顾问。2012年,他担任巴黎ESA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朱?科特尼克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2006年Trimo国际大奖、2008年Ple?nik金奖、2016年木建筑奖等。2016年,他被欧洲建筑中心40位具潜质新锐建筑设计师。
前言
第一章 为儿童而设计的学习空间
1.1 正在发生改变的儿童学习空间
1.2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
1.3早期儿童成长的四个方面
第二章 创造鼓励儿童成长的环境
2.1高品质学前教育环境的特征
2.2改变从主要空间的设计开始
2.3分时享用原则——推动未来学前教育设施的发展
第三章 打造多功能室内学前教育环境
3.1避免过度使用颜色
3.2使用多样和天然的材料
3.3让墙壁、天花板和地板说话
3.4 使用可移动的、多功能的和灵活的家具
第四章 户外游乐场:自然体验式培养
4.1 儿童的成长需求
第五章 儿童学习环境的设计准则、规范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等不及的下雨天
—— 第一幼儿园
巧妙规划——营造更多的交流空间
—— ST 保育所
集装箱建筑的生态教育
—— OA 幼儿园
重塑在自然中成长的机会
—— TY 幼儿园
带来多种体验的分时享用原则
—— 斯马特奴分时幼儿园
关注身体发展的分时运动空间
—— 明斯克分时运动幼儿园
分时原则促进更优的儿童身心发展
—— 波德戈列分时幼儿园
贯穿始终的主题小屋
—— 洛代夫幼儿园
尊重孩子的无意识行为模式
—— 吉野幼儿园
“小”元素,营造场所感和归属感
—— D3 托儿所
照顾果蔬——培养责任感的户外课堂
—— 黄色大象幼儿园
民宅改造的奇趣学习空间
—— 四叶草幼儿园
小“壁龛”有大用途
—— 普鲁克幼儿园
关于“未来”世界的奇思妙想
—— 圣丹尼斯幼儿园和小学
注重孩子空间感知体验的童话镇
—— 中福会浦江幼儿园
童话小屋开启艺术与美的知觉
—— 里欧迪卡艺术学校
强调大肌肉发展的空间规划
—— 小木人幼儿园
村庄森林,记忆的传承
—— 小村庄幼儿园
现实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二元世界
—— 蒙西纳幼儿园
增加挑战性的非典型户外冒险游戏场
—— 马乌瑞卡幼儿园
本土特色元素滋养传统文化情感
—— 多布林幼儿园
混龄学校中的低龄儿童空间
—— IKC 七海学校
粉色积木搭建梦幻般的成长经历
—— 安德烈马尔罗学校
满足冒险欲望的乐高城堡
—— 布尔幼儿园
让自然成为启蒙老师
—— 景观幼儿园
一切空间皆是学习空间
—— 城市幼儿园
最好的装饰品——孩子的手作
—— 起点幼儿园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空间
—— 蝶蛹儿童学习中心
健康与幸福,当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 霍布森维尔早期学习中心
多功能家具实现高灵活性空间配置
—— 儿童湾儿童中心
鼓励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环境
—— 黑兹尔·格伦儿童及家庭服务中心
环境即是课程
—— 麻省理工学院大卫·H. 科赫儿童中心
丰富成长经验的多层次环形空间
—— 千叶弥森幼儿园
营造行动与思考的自由感空间
—— 云端幼儿园
感受微风与落雨——山坡上的阶梯教室
—— 白水幼儿园
让空间自带探索和关爱自然的叙述功能
—— 瓜斯塔拉幼儿园
彩虹街, 编织彩色的童年
—— 鸭妈妈托管中心
雨洪管理,从娃娃抓起
——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儿童中心
索引
这本书在讨论“社区连接”这一点上,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远远超出了我原本对“家庭内部空间”的想象。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如何将家庭学习空间与外部世界——无论是小区的公园、邻居的院子,还是社区图书馆——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他们提出了“学习的延伸”这一概念,强调室内环境的设计应当能够无缝地过渡到室外活动中。比如,室内种植角的设置,如何与窗外的小花园形成呼应;或者,如何设计一个易于收纳的“户外探索工具箱”,鼓励孩子在散步时收集自然材料并带回室内进行分类和观察。这打破了我长期以来将“学习”和“玩耍”严格区分的思维定势。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得到了一张“如何构建学习生态系统”的蓝图,它不仅关乎墙壁的颜色,更关乎连接家庭、自然与社区的隐形网络。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未来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环境有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考,不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几间屋子。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鲜活的案例研究来阐述观点,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观察”一个空间。书中描绘了几个不同背景和年龄段的儿童学习场景,从一个注重感官刺激的蒙特梭利式环境,到一个鼓励集体合作的建构主义工作室,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配图的选择也极其考究,那种质感和氛围的还原度非常高。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提到了“废弃物的美学”——如何将生活中看似无用的材料(比如纸板箱、瓶盖、树枝)转化为激发创造力的工具。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昂贵教具”的迷信。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包容的,它不排斥混乱,甚至鼓励适度的“小小的破坏”和再创造。书中有一张照片,一个孩子正在用旧轮胎和木板搭建一个临时的堡垒,那种专注和兴奋的神情,比任何昂贵的电子产品都能说明问题。这本书无疑给我上了一堂关于“少即是多”的实用课,让我对“极简”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高到令人难以置信,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立即应用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收纳哲学”的那一章。我家的储物空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玩具多、材料杂,清理起来费时费力,孩子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找到和整理物品的动力。书中介绍的“开放式展示与可触达的收纳”系统,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主张将常用的、鼓励操作的材料以低矮、透明的方式陈列出来,让孩子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选项,并轻松地将它们放回原位。这不仅仅是美观问题,更是对孩子“执行功能”培养的重要一步。通过具体的图示和步骤分解,我学会了如何为不同类型的材料设计最合适的“家”。现在,清理时间明显缩短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开始主动参与到整理过程中,因为他知道“东西在哪里”并且“拿取和放回都很容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日常可操作的家居实践,绝对是每一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的家庭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室内设计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是针对成人审美或者商业空间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彻底贯彻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视角,甚至在排版设计上都透露着一股“童趣”和“易读性”。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处理得当,即便是专业术语,作者也能用非常亲切的比喻来解释清楚。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安全”与“自主性”平衡的章节。我们都知道安全是第一位的,但很多时候过度保护会扼杀孩子的探索欲望。书中提出的“渐进式风险评估”概念非常具有启发性:如何设置一些略微具有挑战性但仍在安全范围内的障碍或攀爬区域,让孩子在克服小困难中建立自信。这和我们传统观念里把所有尖角都包起来的做法截然不同。它不是教我们如何“隔离”危险,而是教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应对风险。这种细腻的心理洞察,让我这个做家长的感到既被理解又受到了挑战。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给予孩子的“保护”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某种形式的“限制”。
评分啊,这本新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整天围着自家小宝贝转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我得说,光是翻开它的封面,那种温暖、明亮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仿佛能直接把我带进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欢笑声的幼儿园教室里。书里对“空间”这个概念的理解,远超出了我原先认为的“放玩具和学习桌子”那么简单。它深入探讨了光线、色彩、材质乃至气味如何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认知发展。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了如何利用自然光创造出不同时段的学习角,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时间流逝和季节变化,这个细节真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总觉得布置房间就是买些可爱的挂饰,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家具的摆放,都是在向孩子传递信息,是在塑造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流动性”和“可变性”,这启发我去重新审视家里的客厅布局,思考如何让空间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兴趣点随时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僵硬在那里。读完这部分,我迫不及待地跑去把角落里那些不常用的杂物清理掉,想给孩子腾出更多可以自由探索的“空白地带”。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装修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入门指南,只不过载体是物理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