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的魅力 色彩模式与工艺呈现

印刷的魅力 色彩模式与工艺呈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色彩模式
  • 印刷工艺
  • 色彩管理
  • 印刷技术
  • 书籍设计
  • 视觉传达
  • 印刷出版
  • 色彩理论
  • 工艺美术
  • 平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4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1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对于一个优 秀的平面印刷品设计或产品包装,印刷色彩将带来完 美的图像质量,传递* 终成品的价值。印刷工艺则会增添有感触的设计效果,表现出无限创意。
这本书像一个重现印刷现场的舞台。关于什么是四色印刷,什么是特种油墨,什么是凹凸压印,什么是烫金烫银,如何在设计中运用色彩,不同印刷工艺各有什么亮点,色彩与工艺使用的范围,等等,这些令人疑惑的印刷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本书将与你分享印刷的精彩故事,带领你感受印刷散发的奇特魅力。

内容简介

一个印刷品的成功,一半取决于设计,一半取决于印刷。本书以后期的印刷色彩与工艺为主要内容,共有7 章,包括四色印刷、专色印刷、特种油墨、凹凸压印、烫印电化铝、UV 油墨和镂空与雕刻。每章都以应用图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该种印刷色彩或工艺原理,并精选了丰富的案例,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本书适合平面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和使用,也可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于2008年在香港成立,在广州办公,专注于设计类图书和杂志的出版,其出版内容涉及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展览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善本出版有限公司已经出版图书一百多种和BranD杂志二十多期,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这些图书和杂志涉及英文、日文、西班牙文、中文(包括简体和繁体)等多个语种,销售范围覆盖欧洲、美洲、亚洲,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本书由善本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的壹本工作室编著。壹本工作室作为面向中文读者的出版品 牌工作室,服务于设计师、艺术设计类师生和对艺术设计感兴趣的大众,致力于设计技法、设计思维、设计生活和设计文化等类别的图书的出版,希望能为读者带来新鲜的艺术文化知识与生活设计美学信息。

目录

Chapter 1 四色印刷 010
什么是CMYK 012
分色与制版 014
调幅网点与调频网点 015
网点要素 016
美术馆宣传资料 018
NEóN Synthwave 音乐节 020
书罐 022
Media Tube 画廊 024
吉马良斯传记系列 025
2016cmyk 四色日历 026
Black Condor 品 牌 029
MATHEUS DACOSTA 艺术家名片 030
几何巧克力包装 034
品茶时光 036
八边形火柴盒 038
音乐专辑 040
精品店品 牌 042

Chapter 2 专色印刷 044
什么是PMS 046
PMS 的特点与应用 048
专访 劳里·普雷斯曼(PANTONE 色彩研究所
副总裁) 050
色彩·信仰 052
主题明信片 054
PAPA PALHETA 品 牌 056
玫瑰之名 058
新年贺卡 060
马戏团主题书籍 062
婚礼邀请卡 064
Mars etc. 专辑封面 065
BEAR CLOTHING UK 品 牌 066
阿根廷餐馆品 牌 068
LAD 设计节 072
JAMESON 品 牌 074
Indumex 品 牌 076
卡托维兹街头艺术节 078

Chapter 3 特种油墨 082
金属油墨 084
荧光油墨 086
感温油墨 088
专辑《JTW 西游记》黑金双碟 091
二○一六“佳节人长久”中秋月饼 092
生肖新年卡片 096
杨袁喜帖 098
7CYCLE 工作室 100
诗人书籍 104
N RDIK IMPAKT 文化节 106
ADCC 广告俱乐部 108
“生命”主题专辑 110
N. Daniels Wien 名片 113
感温变色名片 116

Chapter 4 凹凸压印 118
凹凸压印的特点与应用 120
压印模板的种类 121
凹凸压印的种类 122
凹凸压印材料的特点 124
压印模板的角度与深度 125
Clara & Daniel 婚礼邀请卡 126
Oishii Kitchen 品 牌 128
NEENAH 纸品品 牌 130
视觉书籍设计 131
限量版问候卡 132
设计年鉴 136
人与机器主题书籍设计 138
FFURIOUS 工作室名片 140
茑屋书店包装 141

Chapter 5 烫印电化铝 142
烫印电化铝的特点与应用 144
烫印的种类 146
烫印材料的特点与应用 148
烫印电化铝的过程 149
“福禄寿喜”新年贺卡 150
“怪兽号”餐馆名片 152
淇即芙中秋礼盒 154
* 室形象标识 156
捕获!!野生乌鱼 158
巧克力包装 160
许陈喜事 161
zeri crafts 品 牌 162
Oriental & Vintage 婚礼邀请卡 164
HARLOW 光线足迹 166
中侨参茸 168
艺术展览海报 170

Chapter 6 UV油墨 172
什么是UV 油墨 174
UV 油墨的种类 176
exo 品 牌 178
Mustilli 葡萄* 标签 180
Silvia Virgillo 名片 182
问候卡片 184
KUBERG 品 牌 186

Chapter 7 镂空与雕刻 188
什么是模切与压痕 190
模切与压痕的种类 191
激光切割 194
Nike 马拉松邀请函 196
exo 品 牌 198
CocaCola 纪念笔记本 200
巧克力盒 202
Freedom 文集设计 203
新年贺卡 204
创意名片 206
趣味巧克力包装 209
Kid Robot 限量版包装 210
威比奖邀请函 211
Tommy Perez 名片 212
FEDRIGONI 目录册 214
现代建筑材料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 一部深入探讨当代建筑领域材料科学、环保理念与未来趋势的权威指南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并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材料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聚焦于新材料的研发、传统材料的改良及其在可持续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为建筑师、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关注绿色未来的建设者提供一份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参考。 第一部分:新世纪的材料革命——性能与创新的交织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异军突起的几大类关键材料,探讨它们在结构强度、耐久性、轻量化及功能集成方面的突破。 第一章: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崛起 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可设计性,正逐步取代传统单一材料。我们将细致分析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在结构加固和新型预制构件中的应用案例。重点阐述碳纤维、玻璃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特性差异,以及树脂基体的选择如何影响最终制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讨论的深度将延伸至纳米级填料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其宏观性能的提升机制。例如,对自修复混凝土(Self-Healing Concrete)的研究,如何通过引入特定细菌或微胶囊,实现对微裂纹的自动闭合,从而显著延长结构的使用年限,降低维护成本。 第二章:智能与响应性材料的探索 未来的建筑将是“会思考”的。本章聚焦于能够对外界环境(如温度、光照、压力或电磁场)做出可逆响应的智能材料。我们将系统介绍形状记忆合金(SMA)在动态结构控制中的应用,以及电致变色玻璃(Electrochromic Glass)如何实现对室内光照和热量获取的精确调控。此外,压电材料和热致变色材料在能源收集和热管理系统中的潜力,也将作为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仅是提升了建筑的舒适度,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实现建筑能源自给自足的关键技术支撑。 第三章:超轻量化与高强度材料的平衡艺术 在追求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减轻建筑自重、优化结构效率成为必然趋势。本章将介绍气凝胶、泡沫金属以及新型轻质骨料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和应用挑战。气凝胶,以其极低的密度和卓越的隔热性能,在幕墙系统和屋面保温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同时,我们将探讨高韧性水泥基材料(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的复杂配合比设计,这种材料不仅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更展现出优异的延展性,这为超大跨度结构和复杂曲面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材料的环境足迹,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材料选择和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 第四章:低碳与负碳建材的研发路径 水泥和钢铁的生产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章重点关注替代性胶凝材料的开发,例如地聚合物(Geopolymers)和再生水泥的研究。地聚合物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作为主要原料,其生产过程的能耗和碳排放可比传统波特兰水泥降低50%以上。同时,我们将探讨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如何与建筑材料生产相结合,例如利用捕集的二氧化碳来加速混凝土的固化过程,最终实现“碳负值”材料的制造。 第五章: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回收与再利用 循环经济是现代建筑材料哲学的核心。本章详细阐述建筑垃圾(C&D Waste)分类、处理技术及再集成方法。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建材(混凝土、砖块、木材、金属)的回收路径优化,并重点介绍如何将回收骨料应用于再生混凝土、路基材料甚至新型预制构件中,实现从“线性消耗”到“闭环再生”的转变。标准规范的制定、质量控制的挑战,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实际问题也将被纳入讨论。 第六章:生物基材料与自然材料的复兴 回归自然,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方向。本章深入研究竹材工程化应用的技术改进(如胶合竹板的强度提升),以及木材在大型结构中的回归(如正交胶合木,CLT)。此外,菌丝体(Mycelium)材料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制造建材,其在隔音、保温和轻质填充方面的特性,以及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将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工艺与数字集成——材料应用的未来图景 本部分聚焦于材料的制造、加工和集成技术,探讨数字化工具如何赋能材料性能的实现与优化。 第七章:增材制造(3D打印)在结构建造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施工流程。本章将系统介绍用于建筑领域的挤压式、喷射式等增材制造技术。重点讨论适用于大尺度打印的特种砂浆、粘合剂的配方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打印路径和速度,实现结构件的内部梯度材料分布,从而优化力学性能。全球范围内采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住宅、桥梁和特殊构件的工程案例,将作为技术成熟度的佐证。 第八章:材料性能的模拟、预测与优化 数字化工具是实现材料性能精准控制的基础。本章探讨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材料学方法,预测新型材料在复杂荷载条件下的长期行为。重点介绍材料信息学(Materials Informatics)在加速新材料筛选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实验成本。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的实时监测和验证中的作用也将被提及。 第九章:建筑表皮的集成功能化 建筑表皮不再仅仅是物理屏障,而是集能源采集、环境感知和热力调节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本章探讨光伏一体化(BIPV)材料的最新进展,包括柔性薄膜电池和透明太阳能电池在玻璃和立面系统中的集成方式。同时,深入分析热能存储材料(如相变材料,PCM)与建筑围护结构的耦合技术,如何实现建筑对日照和环境热量的动态吸收与释放,将建筑能耗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的撰写力求语言严谨、论证充分,侧重于工程实践与前沿科研的结合,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全面的现代建筑材料技术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质感就告诉我,这绝对不是一本普通的印刷品。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那种疏密有致的留白处理,让阅读的体验变得非常愉悦,仿佛每翻一页都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而且,书的装帧工艺也做得非常扎实,书脊的缝合处处理得很精细,完全不用担心翻开看久了会松散。从这本书的物理呈现上,我完全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感官的探索之旅。我发现作者在描述色彩饱和度和层次感时,所用的词汇极其丰富且富有画面感,让人在脑海中就能重构出那种色彩在不同光线下变幻的景象。特别是当谈及特殊工艺如UV、凹凸压印这些手法时,书中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分析了这些工艺如何为内容增加“故事性”和“互动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工具书,它像是一面棱镜,将印刷这门古老而又常新的技艺,折射出无数令人惊叹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创意视野。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提供深入案例分析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开篇部分,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操作手册,但它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阐述了如何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到最终成品的转化过程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如何影响受众的心理感知。作者对不同材质纸张在吸收光线和反射色彩上的细微差异的描述,非常专业且富有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案例的追溯,那种跨越世纪的工艺演变脉络清晰可见,让人对“印刷”这个传统行业焕发出新的敬意。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观。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向技术性的书籍通常会感到枯燥,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语言,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跟你娓娓道来。书里对不同油墨种类特性的比较分析,比如环保型油墨和传统溶剂型油墨在耐候性和光泽度上的区别,讲解得深入浅出。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套印精度”的那一章,书中通过一些高倍放大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即便是最微小的偏差,也会在最终成品上造成多么显著的视觉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印刷的“精度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像是在后厨偷学了顶级大厨的秘诀一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媒介特性”的强调。我过去总以为,只要设计稿出来,最终的输出效果就基本定型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时代,实体印刷品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触感、气味甚至是翻页的声音,来构建一种超越屏幕的沉浸式体验。书中对不同装订方式,如无线胶装、锁线胶装和铁丝装订在书籍整体“寿命”和阅读体验上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这种对比分析极其到位。它让我明白了,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而这本书巧妙地将这种媒介的“物质性”提升到了哲学层面进行探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