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

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乡里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小说
  • 博物类小说
  • 先秦
  • 魏晋南北朝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唐前文学
  • 小说史
  • 古代文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2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哲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3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研究者 文学爱好者
  全书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唐前博物类小说的源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内容简介

  博物类小说,一般是被名为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放在志怪小说的框架之内进行研究的。而且因其叙事成分少、志怪色彩淡,所以研究者对于这部分作品关注较少,本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作者简介

  张乡里(1980-),女,汉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博士,担任《先秦文学》、《诗经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家专题——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录

前 言 1
一、研究现状 1
二、研究对象 3
1、关于“唐前” 3
2、关于“博物类小说” 5
三、研究思路 6
第一章 名实之辨——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情况 9
第一节 以今律古与文化原我——古代小说观念的研究现状 10
第二节 语义学层面上的小说观 15
一、“说”的语义分析 16
二、以“说”命名的作品及其文体分析 18
三、小说作品分析 24
第三节 诸子的“小说”观 29
一、先秦诸子的小说观 30
二、汉代诸子的小说观 34
第四节 史学家的小说观 43
一、《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观 46
二、《隋书?经籍志》中的小说观 48
三、《史通》中的小说观 53
第二章 博物小说的类属及其形成 59
第一节 博物类小说的类属 59
一、古小说的分类情况 60
1、古人关于小说分类的论述 60
2、今人关于小说分类的论述 64
二、博物小说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67
三、博物小说独立为一类的理由 71
第二节 博物类小说的形成 78
一、先秦时期:博物小说的孕育期 78
二、汉代:博物小说的萌芽期 86
1、学者的博物知识 88
2、方士的博物知识 91
三、魏晋六朝:博物小说形成期 94
第三节 博物小说与地理书、草木状等书的关系 98
一、博物类小说与地理书的关系 99
二、博物类小说与草木状、竹谱、禽经等作品的关系 108
第三章 博物小说的孕育期:先秦 116
第一节 博物之祖——《山海经》 116
第二节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 127
一、各地地理知识 127
二、四方观念 129
三、中心观念 132
第三节 《山海经》中关于矿物和植物的知识 137
第四节 《山海经》中关于动物的知识 144
第五节 《山海经》中关于远国异民的知识 154
第四章 博物小说的萌芽期——汉代 174
第一节 地理书中的博物知识及其变化 174
一、地理知识的变化 175
二、对物产关注点的变化 181
1、不死观念的流行 182
2、动植物的祥瑞化 184
三、异人的变化 187
四、神的变化 192
五、虚构与嘲讽 195
第二节 小学著作与子书中的博物知识 199
一、小学著作中的博物知识 200
二、名物与博物 207
三、子书中的博物知识 216
第三节 以君王为中心的博物知识——《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223
一、《四方令》与《王会解》 223
二、《禹本纪》与《穆天子传》 228
三、《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233
1、别国所献之物 234
2、武帝所有之物和人 237
3、方士所言之物和人 242
第五章 博物小说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248
第一节 博物小说形成的标志——《博物志》 249
一、博物知识的学者化 249
1、博物君子——张华 250
2、博物学体系的构建——《博物志》 252
3、《博物志》中所体现的轻实践的博物学传统 254
二、《博物志》一书的主要内容 257
1、神话所传达的博物知识 257
2、巫术、方术和医药方面的博物知识 259
3、经验得来的博物知识 267
4、事物考及《异闻》、《史补》、《杂说》 269
三、《感应类从志》与《博物志》 272
1、《博物志》的阙佚及《博物地名记》的出现 272
2、《感应类从志》与《博物志》关系考 275
第二节 地理体博物小说 283
一、地理书的遗响——《玄中记》、《名山记》 284
二、地理体博物小说的新变——《述异记》 292
第三节 名物体博物小说 297
一、名物体小说的类别化倾向 298
二、博物知识的传闻化 303
三、“辨其名物”的结构方式 306
四、《荆楚岁时记》 310
第四节 杂传体博物小说 313
一、以物为中心内容 314
二、杂传体博物小说的艺术成就 323
1、人物、事件的描述 323
2、虚构与文采富艳 328
结 语 333
参考文献 337

前言/序言

  一、研究现状
  现阶段,古代小说研究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小说史研究,小说类型研究,小说的叙事方式、文体特征及原型母题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小说作为小道,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相对于诗歌、散文的研究来说,小说研究比较滞后,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今天对于小说一词的确切所指都有争议,小说的概念及分类这两个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二:一是小说研究起步晚,二是在研究小说时往往会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所以,在对古代小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之中,有时会有隔靴搔痒之感。小说观念的模糊不清及小说分类的含混,使得古代小说研究中有一些比较难以厘清的问题。比如在小说作品及其归属问题的判定方面,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尴尬情况:有的在古代目录学著作中明言为小说的作品,今人很难再认同其为小说;小说分类从古至今非常繁乱,很难有一个被普遍接受且科学的分类标准。其中,博物类小说的研究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困境。
  很多学者都非常关注博物类小说的研究。杨义先生、侯忠义先生、李剑国先生、陈文新先生等著名学者,在他们的小说史著作中,对博物小说都有相关论述。近年来的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也有不少是专门研究博物类小说的。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博物小说都有较为具体的界定,并系统地对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还尝试着总结博物类小说的文体特征,梳理它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探讨它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等等。这些成果,给博物小说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博物小说研究,整体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从小说是叙事的文体这种观念出发,将一部分博物小说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即便关注到这些作品,也只是简单概括几句,并且对它们的评价不高;二是从博物小说隶属于志怪小说出发,强调博物小说的怪异色彩,而这导致了对一部分作品的忽视,甚至是对具体作品的菲薄。这两种倾向,均是由于小说概念不清晰及类型划分的含混所造成的。
  “小说”一词所涵盖的内容,从古至今发生了较大、较多的变化。众多杂乱的关于小说的界定姑且不说,即使是比较权威的目录学著作,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对小说的界定以及小说作品的著录也各有不同。而这是由于小说作品的推陈出新、史书阵营内部的清理等因素,所引起的小说观念的变化。从最初作为明理的子部,逐渐变为叙事的“史余”,小说观念在唐代有一个质的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目录学中的子、史界限,成为一种兼容并包的文体。而随着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的勃兴,尤其是学者非常重视的章回小说的发展,小说明显偏离了说理的轨道,而偏重于叙事了。
  同时,外国小说观念也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在《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陈文新先生将学者研究汉代小说时的心态划分为三种:“一是既借鉴西方的小说观念,又尊重中国传统的小说观,折中于二者之间;二是尊重中国传统的小说理念,并依据其历史形成的规范来看待它,评价它;三是用西方的小说观念作标准来衡估中国古代作品并建构小说史模型。鲁迅、程毅中等是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余嘉锡、王瑶等是第二种类型的代表,胡适、胡怀琛等是第三种类型的代表。”这三种心态可以囊括整个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倾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小说观念对古代小说研究的巨大影响。而西方小说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认定小说的本质是叙事的、虚构的。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和立场来研究唐传奇、宋元话本或者是明清的章回小说,这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从西方已有的小说理论中,我们可以借鉴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角度或者是有更新的方法或思路,来对小说进行研究,这些都意味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如果用西方理论来分析唐前的小说作品时,往往会出很多问题。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质疑《青史子》一书的小说性,而现在的很多学者在讨论先唐小说时,也经常会将一部分古人所认定的小说作品直接排除出小说的阵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唐以前的小说观念与我们后世的小说观念有本质区别。
  博物类小说正是这样一类没有故事情节、不注重故事性的小说作品。虽则古人对于其小说性质不存在疑问,但今人在研究时,往往对其简单的、说明和介绍性质的文字不感兴趣,认为它们与小说差距较大,还不能算作成熟的小说。
  在文言小说的分类方面,今人一般都是将其划分为志怪、志人(轶事)、唐传奇三类,在唐前就只有志怪和志人两类。而博物类小说一般是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分支,与记怪和神仙,或者与杂史、杂传、杂记等一起,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类别。而志怪小说一般是被视为记录怪异故事的作品,故学者在研究时,多注重讨论其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及其内容方面的不同寻常。既然认定博物小说是志怪作品,那么在研究的时候,学者们不免就会对那些怪异神奇的内容感兴趣,于是在选取和分析作品的时候,往往都比较注重其怪异色彩。但那些不具备志怪色彩的作品势必就难以进入研究者的视域。进入视线的作品,也往往很难被从整体上进行客观地审视,学者们更多是以怪异作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它们的,所以这些作品很难受到重视,也很难得到充分而客观的解读与分析。
  因此,在当前的博物小说研究中,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厘清小说观念的演变,明确小说类型的划分。这是博物小说研究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能客观地研究博物类小说。二是对于博物类小说要作具体的、合乎实际的研究。这是当前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博物小说的源流变迁、内容及特征等方面分析透彻了,才能够在整体上对古代小说有一个更为真实和准确的把握。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题目是“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所以研究对象就是唐前这一时间段内的博物类小说。
  1、关于“唐前”
  之所以选取唐前这一时段,是因为对于古代小说的发展以及小说研究来说,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后人观念中的小说作品这时候出现了大发展,而且此期间小说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传奇的出现,对后世文言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视唐传奇为中国小说的开端,或者是中国小说文体独立的标志。虽然唐传奇与传统目录学对小说的判定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但后来它却成了小说的典范。学者们在研究小说时,多赞赏唐传奇的成就,有的学者认为真正文学性的小说是以唐传奇为其产生的标志的。所以,在当前古代小说研究中,唐传奇对古代小说观念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的。
  与此同时,唐代还出现了一本对小说观念发展影响深远的著作——《史通》。刘知幾以一个严谨的史学家的立场,对史书中那些记事不实、言涉荒诞的内容大加批判,将一部分史书视为“偏记小说”,并将它们扫地出门。这一部分作品,从史部的杂史、杂传、地理类,转为子部的小说类了。如果说唐传奇对小说观念的冲击,是后世才发生的,那么刘知幾的这些观念在当时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后来的《新唐书?艺文志》中,大量的史部作品被纳入了小说之中。后世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史之余”,或者评作者在创作时的“补史”心态等,都是受《史通》的影响。刘知幾在清理史书门户的同时,也将传统目录学的史部和子部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因为众多以叙事为宗的史书被放到小说的队伍之中了,所以,以明理为主的子部小说家,至此开始承担了史部叙事的职责。在小说观念的发展历程中,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小说的重心发生了由明理到叙事的转变。
  所以,唐传奇与《史通》的出现,对今天的古代小说研究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传统的小说观念来说,却是一个被改造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在唐代,小说观念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用流行术语说就是小说被史书“异化”了,成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另类。故唐代可以视作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仅是因为唐传奇的出现,以及后世白话小说的繁盛,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小说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造成了在唐前小说研究中的诸多误解与困惑,如郭箴一先生在《中国小说史》中说:“汉魏六朝实无小说;只有一些零碎的笔记,可以勉强算作小说。”侯忠义先生在《汉魏六朝小说简史》的“绪言”中也说:“唐以前的小说……还不能算作成熟的小说,更不能用今天的小说标准去衡量、评价它们。”用唐以后,尤其是今天的小说观念去看待唐前小说的话,确实会产生唐前没有小说、或者是没有成熟的小说这样的观点。
  但是,早在先秦,就已经有关于小说的论述了。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著作中,对唐前这一时段的小说不仅有界定,而且还有具体作品的著录。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唐前已有小说这一事实,只是它们与后世小说存在本质区别。本文以唐前为限,就是要对这一时段的小说作一接近其事实本身的认定与研究。
  2、关于“博物类小说”
  由于小说观念的变迁,尤其是受西方小说观念的影响,小说研究者们往往特别强调小说的叙事性。在研究中,叙事成分常常成为判别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博物类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受冷落。因为它没有故事情节,也少有人物,用今天的观念去研究它们,只能得出它们成就不高的结论。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博物小说与其他小说的不同,如侯忠义在《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一书中说:“博物类志怪小说,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等不同,它并不是单纯的‘记怪’,而是兼有‘博物’(即对事物的博闻多识)的特点。这种体例,在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后继者不乏其书,构成志怪书的一种固定类型。因其内容上又多有山川地理等神怪故事,明显受《山海经》的影响,故这类故事又称山川地理博物类。”李剑国先生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也说:“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指的是专门记载山川动植、远国异民传说的小说,如《山海经》、《神异经》、《十洲记》、《洞冥记》等等。其文体与上述三体(杂史体、杂传体和杂记体)有所不同,通常很少记述人物事件,缺乏时间和事件的叙事因素,它主要是状物,描述奇境异物的非常表征;即便也有叙事因素(如《洞冥记》),中心仍不在情节上而在事物上。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陈文新在《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和《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都论及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特征:从创作目的看,博物体小说的创作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无限空间的神往之情;从体例看,博物体小说的创作是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的;从写法看,博物类小说是从地理书发展而来的,重在说明远方珍异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所以生动的描写较之曲折的叙事更为重要。
  这些观点都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博物类小说的特性。学者们从其特性出发来审视、研究这一部分作品,也得出了较为中肯的结论。但是受学界将唐前小说划分为志怪、志人两类的影响,各家一般都是将博物类小说视为志怪小说的一个分支,在研究时,不免会用志怪小说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它们。而这也造成了对博物小说的一些误解。而且因为博物小说与《山海经》等地理书的密切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会凸显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将这一类小说称为“山川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或“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并强调地理知识在内容及结构上的重要性。而这对于博物类小说来说,无疑会使其范围缩小。
  所以,应该将博物类小说从志怪小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将其视为独立的一个类别,对其做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在理清唐前小说观念的情况下,从具体文本出发,来考镜源流,梳理博物小说发展的脉络,划分好其内部类别,从整体上分析其内容及创作特点,并通过对博物类小说的研究,来探究古代小说被忽视的一些特性。
  三、研究思路
  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一书中,宁稼雨先生将大量的博物类小说放在杂俎类中,并且说:“从中国小说的起源来看,这些杂俎小说大概最符合中国最早的小说概念。”我们可据此推论:博物小说大概也是最符合中国最早的小说概念的。而且前文也论及了小说观念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以及博物类小说的缺乏故事性重视说理的特征,所以这一推论应该是比较合乎事实的。
  故本文开始就重点论述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情况。在简要概括当下的研究之后,首先从语义学层面探究“说”的意义,并由此探讨以“说”为名的作品的说理性质以及“小说”的解释、说明之特征。通过这一系列的溯源,得出小说为说理性质的文体,是小道,即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知识的载体。其次从诸子对于小说的论述出发,来逐一分析其所指:庄子、子夏、荀子等先秦诸子在说“小说”、“小道”时,指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到了汉代,思想界有一统的需求,加上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所以在这一时期,儒学就成为了正统,其他各家思想、学派就都成了小说。这些是小说原初的意义,虽然与后世的小说观念相去甚远,但其所隐藏的鄙夷的态度对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小说观念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史学家的论述中。从《汉志》到《隋志》,再到《史通》,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范围缩小再到扩大的过程。班固将小说家从出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限定为十家当中的一家,而《史通》则将大量叙事作品放进小说范围,又将其由明理扩大到明理、叙事兼而有之了。
  本文的第二章意在厘清与博物类小说相关的一些问题。其中,小说的分类也就是博物小说的类别划分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具体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所以第一节在论述了古人及今人对于小说分类的意见之后,提出博物类小说与志怪小说存在较大差异,不应该将博物小说放在志怪小说之内,并具体论证了此提法的依据。第二节从纵向的角度,分析博物小说从孕育到产生的情况:先秦时期博物知识是附着在地理书中的,所以诸如《山海经》之类的地理书虽可以算作博物之祖,但还不是真正的博物小说,只是博物小说的孕育期;两汉时期博物知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分化的倾向:一方面是学者们的注重知识确定性的博物,一方面是方士们出于欺骗的荒诞之言。前者主要集中在小学著作和《风俗通义》等子书中,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海内十洲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等书中。尤其是后者,对于后世博物类小说的发展、甚至对现代小说观念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到了魏晋六朝,随着《博物志》等书的出现,博物类小说才真正形成。第三节主要是理清博物类小说与地理书、草木状、竹谱、以及一些农家著作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重合的情况,哪些是博物小说,哪些不是,在此处进行了辨析。
  所以前两章都有“名实之辨”的性质,重在讨论博物小说是什么的问题。而后三章则是“源流之变”的研究,是对于博物小说的孕育、形成,以及内部分化作细致的分析。
  第三章主要介绍先秦阶段作为博物小说源头的《山海经》,提出了《山海经》为带有博物性质的地理书,并细致地分析了其中所记载的博物知识,如关于地理、矿物、植物、动物、远国异人的知识,及其对后世博物小说的影响。
  第四章是写博物小说萌芽的汉代,这一时期的博物知识在地理书中仍有较多记载,但是与《山海经》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小学著作中的名物学知识则代表着博物知识发展的另一个倾向,也为后世博物小说中注重实际的辨析色彩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洞冥记》在传统目录学分类中属于史部,它以史书的方式记叙博物知识,与现代的小说观念比较贴近。因为这些作品或为地理书如《河图括地象》、《遁甲开山图》、《括地图》、《玄黄经》、《神异经》、《十洲记》,或为小学著作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等,或为史书如《洞冥记》,所以博物知识都是依附于这些作品的,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故对于博物小说的发展来说,汉代还处于萌芽期。
  第五章主要是讨论博物小说的形成期——魏晋六朝。《博物志》的出现,可以视作博物小说形成的标志,因为《博物志》就是博物知识的载体,而不再是地理书、史书或小学著作。虽然它本身带有地理书、小学著作、史书的色彩,但已经是以“博物”为目的、以记载博物知识为宗旨的小说作品了。在《博物志》中,张华构建了属于中国的博物学体系,记载了大量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博物知识、以及巫术、方术、医学方面的知识,甚至还将一些事件作为博物知识记述下来。《感应类从志》一书是从《博物志》佚文中辑录出来的,文中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辨析。这一时期不仅仅有《博物志》这样的集大成之作,还有其他众多的博物小说。根据其源头和创作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地理体博物小说、名物体博物小说及杂传体博物小说。其中《玄中记》、《拾遗记》卷十、《述异记》等属于第一类,它们是从前代的地理书发展而来,所以在内容及形式方面都受到地理书的影响。《古今注》、《南方草木状》、《竹谱》、《铜剑赞》、《古今刀剑录》等书属于第二类,它们继承了小物学著作的特色,以“辨其名物”为主要内容,形式也多是“物名+外形+特性+功用”的结构,为文求实的倾向十分明显,有非常独特的个性。《拾遗记》和《续齐谐记》则属于杂传体博物小说,它们上承《洞冥记》的余绪,以物为中心,以人物为线索来写物。这部分作品中有人物,有完整的事件,而且文辞优美,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风格上,都已经与后来的唐传奇很接近了。


《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早期小说中“博物”元素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具体的唐代及以前博物类小说的内容进行罗列和概括,而是着重于该类小说出现的历史背景、孕育土壤、创作动机、表现形式以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全书从宏观角度出发,首先考察了中国古代早期社会文化对“博物”观念的孕育。在文字尚未高度发达、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人事万物的认知和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观察与好奇。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早期哲学思想中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探索,为博物类小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本书将追溯文献中零散的博物记载,如先秦诸子的论述、汉代的志怪与地理文献,分析其中蕴含的早期博物意识,并探讨这些萌芽如何逐步渗透到文学创作之中。 其次,本书将深入剖析博物类小说得以出现的社会与文化条件。在唐代之前,尽管尚未形成独立意义上的“小说”概念,但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化交流的活跃,对于异域奇闻、珍禽异兽、山川奇景的描述逐渐增多。本书将探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一股对于“见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通过口传、笔记等形式,最终演化出具有叙事雏形的博物类作品。例如,书中将考证早期笔记体文学对博物元素的吸收与改造,以及这些作品在当时文人圈中的流传与接受情况。 再者,本书将重点研究博物类小说在叙事结构、描写手法及思想内涵上的独特之处。与后世小说追求情节跌宕、人物塑造不同,博物类小说往往以“博物”为核心,将笔触聚焦于对事物形态、习性、产地、功用的细致描绘。本书将分析其常见的叙事模式,例如“记叙式”、“对话式”、“列表式”等,以及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同时,本书将探讨博物类小说在描写过程中所体现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之间的张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朴素的科学精神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本书还将对博物类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进行解读。这类小说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自然认知水平,更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未知的好奇心。例如,书中将分析博物类小说中对某些动植物、矿物、地理现象的记载,如何反映画时的生产力水平、交通状况、医学知识以及民间的信仰习俗。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肌理。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博物类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传承与演变。虽然“博物类小说”可能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范畴,但其所包含的对事物细致描绘、百科式知识的融入等特征,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将梳理博物元素如何在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乃至后来的戏曲、小说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探讨其对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和知识体系构建的贡献。 最后,本书旨在通过对唐前博物类小说的系统研究,展现中国古代早期文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并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演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以文献考证为主,辅以文化史、思想史的分析,力求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呈现出一部富有洞察力与启发性的学术力作。本书的内容不侧重于对某具体作品的详细情节复述,而是致力于揭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与文学演变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精心设计,既点明了研究的主题,又带有引人入胜的意味。比如“《山海经》的博物学初探”、“先秦神话中的动植物原型考”、“汉代博物类文本的叙事转向”等等。这些标题让我感受到作者的严谨与用心,也预示着这是一场跨越多个朝代的思想旅程。我最期待的是关于《山海经》的部分,在我看来,《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百科全书,它记载了无数我从未见过的异兽、奇花、异草,以及各种神秘的地理景观。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看似荒诞的描述?是将其视为原始的科学观察,还是纯粹的文学想象?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对作者的论述方法和研究角度充满了好奇。同时,“汉代博物类文本的叙事转向”这个章节也勾起了我的兴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思想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也体现在了博物类文本的创作中?叙事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什么?是更加注重故事性,还是更加追求科学性的描述?这些都需要作者为我们一一揭示。

评分

“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著作。我一直认为,文学的起源与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密不可分。在没有科学体系的年代,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加以想象和传播,这些问题都让我非常着迷。而“博物类小说”,在我看来,就是这种探索和认知在文学上的生动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唐朝之前的先民们是如何观察花鸟鱼虫,描绘山川异域,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观察和想象融入到故事之中,形成早期的博物类小说。我尤其好奇,这些早期的博物类小说,是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简单记录,还是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它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载体,还是一种娱乐形式?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我,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这本书的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博物”二字所蕴含的广博知识和细致观察,以及“小说”二字所代表的叙事和想象。“唐前”二字则将时间定位在了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科学体系建立之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记录和传说来完成的,而博物类小说,正是这种认知方式在文学上的集中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唐朝建立之前,中国古代是如何发展出对自然万物进行描绘和探讨的小说的。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切入研究?是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还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我尤其对那些被后世认为是“怪力乱神”的记载,在当时是否被视为一种真实的博物学记录,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相信它一定包含着丰富的学术成果,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古代人们智慧的窗户。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古代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带有奇幻色彩的志怪小说。然而,对于“唐前博物类小说”这个概念,我之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我一直认为,古代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是脱离不开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的认知水平的。而博物类小说,更是直接与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在唐朝之前,古人是如何通过小说这种形式,来记录和传播他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以及这种记录和传播方式的演变。例如,我很好奇,在没有现代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分类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对动植物、地理环境进行归类和描述的?他们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是基于功能、形态、还是传说?这些问题都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此外,我也想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了博物类小说的创作?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还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神秘事物的想象?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评分

“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这个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对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不仅仅是文学的创作,更是古代人们观察和理解自然、社会的一种反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和研究唐代之前那些带有博物色彩的小说作品,了解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它们的内容有哪些独特之处,以及这些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好奇,在当时,人们对“博物”的理解是什么?是单纯的记录,还是包含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这些早期的“小说”,又承载了多少古代人们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古代传说和奇闻异事的画面。我一直对古代文献中那些关于自然界的奇特记载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它们是古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唐朝以前的博物类小说,揭示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们的内容包含了哪些关于动植物、地理、风俗等的描写,以及这些描写背后可能蕴含的早期科学思想或哲学观念。我特别想知道,这些早期的小说,在叙事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具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小说”的雏形?又或者,它们更接近于一种记录性的文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博物学和文学早期形态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从字里行间探寻古人的智慧。

评分

读到“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飘回了那些古籍中记载的神奇故事。我一直认为,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带有奇幻色彩的,往往是古人观察自然、认知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唐朝以前的博物类小说,深入探讨它们的起源、发展、内容特征以及思想价值。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记录和传达关于动植物、地理、风土等方面的知识的?这些早期的“小说”与后来的志怪小说、笔记小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它们是否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未解之谜的朴素探索?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引人入胜,让我觉得它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与想象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对古代文化探索的神秘感。我一向对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和博物志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载背后,往往隐藏着古人对自然、对世界朴素而又充满想象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和分析唐代以前的博物类小说,从文本内容、叙事结构、思想内涵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那些自然界的“奇物”的?是将其视为神灵的造物,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体现?又或者,是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尝试性解释?这本书的题目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古代文化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这几个字,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古代文献中的奇闻异事、博物志怪类的内容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古人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和未知的魅力。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急着翻开,而是仔细端详了一下它的装帧设计,深褐色的封面,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厚重又典雅,仿佛一本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籍。那种触感,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就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想,在没有现代科学的解释,没有发达的科技手段去验证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观察、记录和想象这个世界的?他们对花鸟鱼虫、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的描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认知体系和文化基因?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些问题的绝佳窗口。我尤其好奇,在“唐前”这个时间节点,博物类小说的萌芽和发展是怎样的?它与后来的唐代以及更晚的志怪小说、笔记小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传承与演变关系?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这场学术的盛宴之中,去感受那些尘封的智慧,去聆听来自遥远时空的诉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古籍中零散的记载,那些关于奇珍异兽、奇异风土的片段。我一直对古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无法用当时科学知识解释的现象。我认为,博物类小说,正是古人探索和记录自然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可能蕴含着古人早期朴素的科学思想和对世界的认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这些早期博物类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内容包含了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想知道,在文字记录还不那么发达的唐前时期,人们是如何收集、整理和传播这些关于博物的知识的?是否也存在着口头流传和民间传说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寻这些古老而迷人的知识宝藏。

评分

博士论文水准,一般般

评分

博士论文水准,一般般

评分

參考一下

评分

评分

评分

參考一下

评分

博士论文水准,一般般

评分

博士论文水准,一般般

评分

參考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