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集》记述了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季羡林、朱伯崑、邓广铭、周一良、傅伟勋、何炳棣、陈荣捷等先生学问、人生的感人情事,以及作者向这些先生问学与交往的情形;此外,还记录了有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清华前辈的一些往事,以及作者代表清华大学国学院为上述前辈举办活动、出版有关书籍所写的一些文字。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记录的几乎都是哲学界知名学者,其间的事情一般外界很难知悉,所以极为珍贵;二是目前作者在哲学领域所处的地位,也使本书眼界高远,视野开阔。本书文字流畅优美,具有哲学家的透彻和洗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记冯友兰先生
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
我所知道的陈荣捷先生
纪念任继愈先生
追念季羡林先生
邱汉生先生和《四书集注简论》
邓艾民先生和他的《传习录注疏》
怀念朱伯岜先生
醉心北大精神的史家——读邓广铭先生纪念集
史家本色是书生——周一良先生《毕竟是书生》读后
追忆傅伟勋
小忆何炳棣先生
大师的风采——梁启超在清华
大地清华——王国维《人间词》音乐会唱片序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大学精神
自由创造的心灵——赵元任纪念音乐会致辞
犹记潇湘细雨时——我的大学时代
燕园道问学——研究生学记
苟日新,又日新——冯友兰先生为我命字
《山高水长集》: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讲到王阳明晚年的学问境界,用了王龙溪的两句话:“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我觉得这两句话正可以用来表达冯友兰先生晚年的学问修养。
自1980年以后,冯先生的主要工作是撰写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新编》体现了冯先生近年的思想。《新编》是对旧著而言,故要了解《新编》,不能不涉及到他的旧著《中国哲学史》。众所周知,冯先生有几种享誉学界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三十年代初写成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他自己习称为“大哲学史”;此外,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和原在美国用英文出版、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中国哲学简史》。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海内外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仍是冯先生这一部“大哲学史”。晚近有学者批评冯先生此书不过是大量引经据典和被动式的注释,与西方学者哲学思辨的功夫相差太远,这种评论显然是不公允的。因为冯先生此书,正如书名所表示的,乃是一部哲学史著作,而不是哲学论著,读过“贞元六书”的人是不应该以“过重引述经典”来评判冯先生的哲学著作的。而且,与写西洋哲学史不同,有著作经验的人都会了解,用中文著写中国哲学史,必须引述经典的古汉语原文,尔后再加说明阐释,这已是一条不成文之通例,不足以成为此类著述之病。
《中国哲学史》出版时,陈寅恪先生曾作审查报告,有言:“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近几十年,学界每批评冯先生用新实在论讲程朱理学,其实,冯先生当初在美国学的若不是新实在论,而是实用主义或别的什么西方近代哲学,他是否能写出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中国哲学史》来,是值得怀疑的。新实在论注重的共相殊相、一般特殊的问题,确实是古今中西哲学共有的基本问题,不管新实在论的解答正确或者不正确,冯先生由此人手,深造自得,才能使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哲学上实有所见而自成一家。而程朱理学,在哲学上也确有与新实在论相通之处,所以,冯先生从新实在论的立场所阐发的程朱理学的哲学见解,还是相当深刻的。
关于《中国哲学史》一书的“特识”,冯先生后来在《三松堂自序》中这样说:“就我的《中国哲学史》这部书的内容来说,有两点我可以引以自豪,第一点是,向来的人都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坚白’,认为这无非都是一些强词夺理的诡辩。战国时论及辩者之学,皆总称其学为‘坚白同异’之辩,此乃笼统言之,我认为其实辩者之中分二派,一派主张合同异,一派主张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第二点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后来的研究者都以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统称为‘程门’,朱熹引用他们的话,往往都统称‘程子日’,不分别哪个程子。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是不同的,故本书谓明道乃以后心学之先驱,而伊川乃以后理学之先驱也。这两点我以为都是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
……
老实说,这本书的开篇着实有些挑战性,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指引,而是直接将我们抛入了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迷宫之中。初读时,我多次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甚至需要翻回头去重新梳理人物关系和时间线索。然而,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那种探索的乐趣便油然而生。它强迫读者进行主动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烧脑的,但收获也相应巨大——它拓展了我对于叙事边界的认知。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段落,在联系上下文后,爆发出令人惊叹的洞察力,简直是一场智力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极强的代入感和对民间风俗的精准捕捉。它没有太多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都写得真实而感人。我能清晰地“闻到”书中所描绘的市井气息,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源自泥土的朴实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穿透力。作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之深厚,让人肃然起敬,仿佛他就是那个地方的土著,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为我们记录了一段被时间遗忘的历史侧影。这是一本让人既感到亲切又充满敬畏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平凡”背后的伟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解构和重塑。它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像一张巨大的挂毯,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场景交错重叠,相互印证。作者似乎在探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这种非传统的结构,对读者的专注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体会到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辽阔感。我喜欢作者在处理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从不滥用宏伟的词藻来堆砌史诗感,而是通过生活化、碎片化的细节,让巨大的历史洪流无声地、却又无可抵挡地向前推进。这本书读完后,世界观似乎都被轻轻地拨动了一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典雅和韵味,读起来让人心头一颤。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更注重内在的挖掘和情感的渗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妙情感,比如在特定光线下流露出的复杂眼神,或是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忧郁又深邃。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几段关于哲思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其意境之高远,结构之精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它更像是一壶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初尝可能觉得平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后劲才会慢慢显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铺陈得极为宏大,仿佛带领读者穿越了数个世纪的时光,体验了不同文明的兴衰荣辱。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实在了得,他并没有急于抛出高潮,而是耐心地、细致地描绘着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那些关于古代生活习俗、建筑风格乃至饮食文化的描写,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人物塑造方面,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即便是配角,也拥有饱满的性格弧光和令人难忘的动机。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久久不能散去,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否也正经历着某种相似的潮起潮落。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读起来酣畅淋漓,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
评分好书!谢谢京东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快递小哥张伟。除夕不放假,还在送。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谢谢京东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快递小哥张伟。除夕不放假,还在送。
评分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评分帮别人代买的,反映不错!
评分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记录的几乎都是哲学界顶级学者,其间的事情一般外界很难知悉;二是目前作者在哲学领域所处的地位,也使本书眼界高远,视野开阔。
评分好
评分在京东买书很方便,正版图书,性价比高!以后还会再买的~
评分《山高水长集》记述了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季羡林、朱伯崑、邓广铭、周一良、傅伟勋、何炳棣、陈荣捷等先生学问、人生的感人情事,以及作者向这些先生问学与交往的情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