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之路 [The Road to Character]

品格之路 [The Road to Charact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 著,胡小锐 译
图书标签:
  • 品格
  • 道德
  • 成长
  • 自我提升
  • 价值观
  • 人生哲学
  • 心理学
  • 非虚构
  • 人物传记
  • 领导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2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009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Road to Charact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推荐阅读

  《经济学人》杂志年度好书

  荣登《财富》杂志CEO图书榜

  超级畅销书《社会动物》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新作

  品格跟思想一样,其实也是一种精英素质;在当下,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品格的力量。

  在崇尚追求成功的大我文化中,品格是一种用来标榜自己的广告吗?善行是一种行为艺术吗?道德是没事找事、自我设限的枷锁吗?追求人生的意义,对世界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吗?

  在书中,布鲁克斯剖析了几位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品格之路,他们是: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斯·帕金斯,杰出的美国总统之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用爱和善行去拯救世界的人间天使多萝西·戴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马歇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伦道夫与贝亚德·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他们需要动用自由意志去做决策,而且他们的决策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不喜欢哪个国家就不让哪个国家进入联盟,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喜欢哪一派理论就按哪派理论制定政策,他们不能因为这么做恰好对自己有利而不顾整体利益。他们愿意为心中的大事牺牲。

  这些精英人物知道自己的条件有多么幸运。他们不敢滥用权力,不敢不为普通人服务,也不敢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他们就如同《易经》中说的那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你必须在通往品格之路上反复打磨,跟自己的本能反应做各种斗争,才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物。

  《品格之路》一书主要讨论的是“悼词美德”,目的是向读者指出,几百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锤炼自己的道德内核,开辟出一条条品格之路。


内容简介

  凭借智慧、幽默、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戴维·布鲁克斯的《纽约时报》专栏和畅销书吸引了许多读者。

  通过手中的笔,布鲁克斯一如既往地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

  针对强调外在成功的“大我”文化,布鲁克斯对我们——也包括他自己——发起了挑战:如何在“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之间再次取得平衡。“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在《品格之路》中,布鲁克斯剖析了几位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品格之路,深刻而生动地呈现出他们通过内心的斗争和对自身局限性的感知,培养出高尚品格的全过程。他们是: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丝·帕金斯,杰出的美国总统之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用爱和善行去拯救世界的人间天使多萝西·戴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马歇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伦道夫与贝亚德·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品格之路》一书主要讨论的是“悼词美德”,目的是向读者指出,几百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锤炼自己的道德内核,开辟出一条条品格之路。

  作者最后指出:“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

  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美国杰出的作家、评论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有畅销书《社会动物》《天堂里的波波族》等。


精彩书评

  布鲁克斯解释了20世纪的风俗习惯和人类价值观的演变。我对书中讲述的乔治·马歇尔的故事感触颇深,它引发了我对“更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尔·盖茨


  戴维·布鲁克斯在用生动、明晰的语言文字呈现复杂、模糊的社会问题方面极具天赋。本书可读性很强,思路清晰,而且囊括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名人故事。在自拍时代,布鲁克斯希望带我们回到崇尚自我节制、自我改造、自我否定的半经典时代。

  ——《纽约时报》


  本书的观点独到、新颖,让人大开眼界。布鲁克斯是另一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将一众科学家和思想者的理论成果进行凝炼,取得的效果远大于这些理论成果之和。

  ——《今日美国》


  布鲁克斯推倒了专栏文章的“第四道墙”,引领我们踏上多位历史名人走过的品格之路,沿途风景令人振奋。

  ——《纽约客》


  如果你想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确与众不同,那么你会憎恨这本书;如果你喜欢阅读有思想性的书籍,那么这本书足以让你关掉脸谱网页面,迫不及待地开始读它,

  ——《经济学人》


  布鲁克斯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多位名人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时代周刊》


目录

推荐序 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当成“物”?//XI

序 言 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XVII

第1章 人性的曲木

“小我”文化和“大我”文化 / / 005

品格养成之路 / / 009

从谦虚之谷到睿智之峰 / / 015

第2章 坚定信念——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

“酷刑”的考验 / / 025

人生使命的召唤 / / 026

使命不同于工作 / / 030

严格而谦逊的女校教育 / / 032

孤独却不妥协的英雄人生 / / 038

内敛的“半个面包女孩” / / 041

男性世界中的女斗士 / / 047

第3章 自我控制——从暴脾气的火药桶到杰出的美国总统

“罪”的观念必不可少 / / 065

关注习惯和爱的力量 / / 069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 073

做一个服从组织安排的人 / / 075

人生是一所完美的学校 / / 078

中庸之道的真谛 / / 084

第4章 苦难磨砺——用爱和善行去拯救世界的人间天使

一个15岁女孩的远大志向 / / 094

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 / / 097

发现爱与神圣的使命 / / 103

走上信仰天主教之路 / / 108

建立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 / / 111

苦难也是一种礼物 / / 115

收获的荣誉和付出的代价 / / 118

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 120

心怀感恩行至人生的巅峰 / / 124

第5章 终生自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

极其漫长的晋升之路 / / 138

人与机构之间的承诺 / / 142

痛失一生挚爱 / / 144

注重隐私,践行礼节 / / 146

杀伐决断的改革者 / / 148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无冕之王 / / 149

一个拥有伟大灵魂的领导者 / / 154

第6章 自我否定的勇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

踏上组建工会的漫漫征程 / / 165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坚定倡导者 / / 167

自我放纵的惨重代价 / / 172

一条充满意外的道路 / / 176

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梦想奋斗一生 / / 182

第7章 爱的力量——终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

极度渴盼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爱 / / 197

爱是能战胜一切的终极真理 / / 200

爱可以升华人的灵魂 / / 206

一个了不起的爱的承诺 / / 214

因爱而生的女小说家 / / 218

道德天使张开了她的翅膀 / / 223

第8章 放下自我——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

欲望与才智之间的较量 / / 231

不及乞丐幸福的宫廷演讲家 / / 235

微不足道的不当行为何以引发犯罪 / / 239

改善并提升人生的质量 / / 241

人生之旅的舵手 / / 247

从天而降的爱的恩典 / / 250

一切都归于寂静 / / 253

第9章 反躬自省——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

从矛盾和悖论中获得新知识 / / 269

把不足之处变成长处 / / 272

治疗悲伤和消除妒忌的良药 / / 274

坦诚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痛苦 / / 277

培养优秀品格的两种方法 / / 283

一个善于观察的杰出思想家 / / 284

第10章 “大我”时代的道德难题

道德文化的变迁 / / 297

崇尚自尊的文化 / / 301

本真文化 / / 303

精英制度下追名逐利的我们 / / 306

当父母对子女的爱变得有条件时 / / 309

漠视道德难题的时代 / / 311

重新实现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平衡 / / 314

培养优秀品格的15条行为规范 / / 316

在通往美丽人生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 / 322

致 谢 //326


精彩书摘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而“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你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说“悼词美德”的重要性超过“简历美德”,但是我得承认,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后者的关注度多过前者。我们的教育体系明显是以“简历美德”为导向的,而对“悼词美德”则有所疏忽。公共场合的对话(包括杂志上的自助贴士、非虚构类畅销书等)也同样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如何在职场取得成功往往有比较明确的策略,但是在说到品格培养时,却常常语焉不详。

  在我思考这两种品格时,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就是犹太拉比约瑟夫· 索罗维奇(Rabbi Joseph Soloveitchik) 于1965 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独人》(Lonely Man of Faith)。索罗维奇指出,《创世记》中对上帝造人有两种不同的描述,分别代表我们天性中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他把这两个方面分别称作“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如果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述,我们可以说,亚当一号是我们天性中面向职场、有野心的一面;亚当一号是外在的、体现在简历上的天性;亚当一号倾向于建设、创造、生产、发现,追求显赫的地位和功成名就。

  亚当二号是内在的天性。亚当二号希望拥有某些道德品质、冷静的思维、坚定的是非观。亚当二号不仅要求我们做好事,而且希望我们成为好人。亚当二号愿意付出亲密无间的爱,为服务他人不惜牺牲自我,在生活中顺从某些超然真理,有强大的号召力,并以创造和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荣。

  亚当一号的目标是征服世界,亚当二号则希望遵从感召、服务世界。亚当一号有创造性,因成就而沾沾自喜,亚当二号有时则会为了实现某个神圣的目标而放弃世俗的成功与地位。亚当一号关心事物的作用原理,而亚当二号希望了解事物存在的原因以及我们希望实现的终极目标。亚当一号富有冒险精神,亚当二号则希望落叶归根、享受家庭的温暖。亚当一号的座右铭是“成功”,亚当二号则把人生看成一场道德剧,以“仁慈、爱、赎罪”为座右铭。

  索罗维奇认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两个亚当的矛盾之中。外在的气宇轩昂的亚当与内在的谦恭低调的亚当不可能水乳交融,因此我们必须不停地进行自我抗争。我们接受的感召指示我们既要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格,还必须掌握生活的艺术,在这两种天性的对抗中左右逢源。

  我必须补充一点:这种对抗的难点在于,亚当一号与亚当二号遵从不同的生活逻辑。亚当一号(有创造、建设和发现的能力)遵从的是直言不讳的实用主义逻辑,这也是经济学所奉行的逻辑:有投入,就有产出;下了功夫,就必然有回报;不断练习,就会熟练掌握;追求私利和效用最大化;让全世界记住你。

  亚当二号的逻辑则正好相反。亚当二号遵从的不是经济学的逻辑,而是道德逻辑:要收获,必先付出;要加强内心的精神世界,必先向外部世界做出某种妥协;要使自己渴盼的事情得以实现,必先战胜你的欲望;成功会导致最可怕的失败—骄傲;失败会带来最伟大的成功—谦虚、学习;要实现自我,必先忘记自我;要找回自我,必先失去自我。

  要在亚当一号的职场取得成功,需要培养你的能力;要使亚当二号的道德核心得到发展,就必须与自己的缺点展开斗争。

  我们生活在有利于亚当一号的文化之中,却忽略了对亚当二号的培育。我们的社会鼓励我们思考如何在职场上大获成功,然而,一旦谈到如何发展内在的精神世界,很多人就会期期艾艾地无言以对。取得成功与赢得声誉的竞争非常残酷,似乎能吞噬一切。消费者市场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对实际效用斤斤计较,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日常决策中的道德风险置若罔闻。热闹、肤浅的沟通交流不绝于耳,人们很难听见来自灵魂深处的轻声细语。我们的文化教导我们要宣扬、推销自己,要掌握成功所需的技能,却几乎从不鼓励我们要谦虚低调、富有同情心、诚实地面对自我,而这些恰恰是品格培养所必需的。

  如果你只是亚当一号,那么你已经变身为一只精明的动物,一只狡猾多端、有自卫本能、遵守游戏规则并善于把一切都变成游戏的生物。如果没有亚当二号的一面,你就会花费大量时间培养职业技能,但你无法清楚地知道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因此你不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奉献你的技能,也不知道哪一个职业发展方向最崇高或者最适合你。多年之后,你的灵魂深处仍然没有得到开发和组织。你整天忙忙碌碌,却发现生活的终极意义还未实现,你会为此焦躁不安。你在生活中会感到不可名状的无聊,你没有付出真爱,也没有一个为人生赋予应有价值的道德目标。由于内心没有合理的标准,你无法做出矢志不渝的承诺,也不会在遭到众多反对或一系列打击之后仍然坚定不移、不轻言放弃。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人的意见言听计从,而从不考虑这些意见是否适合你。在评判他人时,你依据的不是他们的价值,而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做出愚蠢的判断。对于品格的培养,你无计可施,因此你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生活最终都会变成一团乱麻。

  ……


前言/序言

  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当成“物”?

  一些似乎很空泛的道理,由戴维· 布鲁克斯讲来,便变得生动和深刻了。他的畅销书《社会动物》如此,他的新作《品格之路》亦如此。原因在于他擅长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逻辑关联;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则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

  这并不是一个讨巧的写作主题,很容易流于表面与口号。但布鲁克斯把这样的写作当作一次对人性发出的挑战——既挑战读者,也挑战自己。他设置了一个人生重要的追问:在“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我们该如何跳好这一支平衡之舞?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是布鲁克斯的创新名词。他解释道:“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在书中,布鲁克斯通过展现数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领导者的成长之路,试图向读者揭示,他们是如何感知自身的局限性,如何经历的内心挣扎,如何最终铸造出高尚品格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领导者既包括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丝· 帕金斯,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德怀特· 艾森豪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 马歇尔,也包括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 伦道夫与贝亚

  德· 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 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 艾略特。

  这种“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的说法,十分形象,又颇贴合当下的社会现实。简历,从前常常是薄薄一页,如今据说就连孩子幼升小,拿出的简历也抵得过半本书的厚度了。一份精美的简历,笼罩着“美德”的光辉,是一个人的引以为豪,一个人的人生关注,可换来名校的入学资格,可换来就业、晋升的机会。而布鲁克斯的“悼词美德”一说,像极了我们的那句老话——“盖棺论定”。在从前,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自带一股凛冽的气势,往往让人正襟危坐,暗自掂量。害怕自己“盖棺”后被定下不好的“论”,常常是从前的人为人行事不可逾越的规矩,很多事情没有明文规定,但公道自在人心。人们在意这份公道。

  但当下,随着简历越来越厚,“悼词美德”却变得越来越遥远了,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现代人眼里,“悼词”既然不能被自己听见,也就可以忽略了。受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谁都会说:品重于行,简历上印着的,不过技艺而已,“盖棺论定”的,才是一个人应该珍视与在意的。但每到填写简历时,擅长技能、所获奖项等栏目,空白处甚多,人们也总是填得不亦乐乎,常常觉得空白处还不够多。而到了品德描述一栏,绞尽脑汁,也只是写下泛泛如“善良”“尽责”“乐于助人”等词,单薄得很。

  嘴上说重视,行动上未必真重视。这样的自相矛盾,这样的不能自圆其说,国人如此,读布鲁克斯的书,方知美国人亦如此。然而,细想起来,在简历上写下这一项项金光闪闪的技能、奖项、头衔,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既袒露又包装自己,面向职场,亮出野心,像盖茨比对着黛西家的绿灯伸出渴望的双手一样,我们带着渴望向着什么伸出了双手?

  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我想大抵脱不了“成功”二字。虽然这“成功”可以冠以“价值体现”“成就感”等优美词汇——当然,追求成功的人生不可谓不正当——但可惜的是,当下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是相当狭隘的,在剥离了所有外在的东西之后,我相信,留下的只是显赫的地位和丰富的物质。我的这个理解,大抵是不错的,我有这个自信。

  以这样“无情”的视角来看,“简历美德”和一张商品广告纸便相差不远了。“简历美德”的背后,无非是一种贩卖,贩卖的正是我们自己;它遵循的是实用主义逻辑,这是经济学奉行的逻辑——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

  这样的逻辑背后,人在哪里?

  近日,与一位老友聊天。他说自己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并把这种满足和快乐与父亲分享。父亲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他说:“打篮球是个很好的爱好,不过,现在会打篮球的人太多了,这样你就显不出来了,网球不错……”听完这句话,老友说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

  时至今日,老友也已两鬓有白,但这份无声的愤怒竟还未散去,反而郁结在胸。我能理解老友的心情,在老友父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中,运动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在简历上增加一项特长。但我想对老友说的是:你若是现在的娃儿,这点儿打击实在不算事儿。

  在属于老友与我的年代,很多事情尚未发展到夸张、变形的程度。但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实现自身人生目标的“物”,一方面是中国式的育儿焦虑弥漫整个社会,另一方面是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一切,源于关系的错位。

  哲学家马丁· 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运动的体验、满足和快乐,这些都彰显了一个生命的存在,而运动带来的功能价值,则是我们头脑里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但“它”是否已经过度膨胀,以致遮盖了“我与你”?

  看不到孩子的存在,源于父母在潜意识中亦没有看到自己的存在。在他们视孩子为“物”之前,他们先把自己视为了“物”。他们写下满纸的“简历美德”,希冀在市场上把自己“卖”出一个好价格,却不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钱理群曾批判,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独有偶,曾在耶鲁教了10 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出了一本书,书名叫“优秀的绵羊”。这个被“赠予”常春藤名校高才生的雅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多少。

  布鲁克斯在书中对西方的传统美德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中国的士人也向有传统的风骨与节操。风骨看不见、摸不着,却着实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它是一种理想的道德风范,以之要求自己,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便是节操的问题了。

  历史上有关士人风骨与节操的故事很多,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充满了士人被打磨的事实。但这些打磨,, 似乎无改于中国士人大体上的传统作风,传统士人大都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艰难前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所以忧国忧民,是因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这样的传统直至“五四”,再至后来的一段时间,都未曾断过。但现在的大学生,或因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很多人根本不会花时间去管学习以外的事。除了拿经验值走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打算对任何事物做特别深入的了解。他们是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教育培育出来的习惯性成功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恐惧“简历美德”还不够厚重、不够炫目。但当下又有多少有着厚重、炫目简历的人,做出了“野蛮”的行为?所谓高学历的野蛮人,不说比比皆是,却也不少见。

  一个人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怎样的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

  伊曼纽尔· 康德曾言:“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在布鲁克斯看来,高尚品格的锻造之路,始于谦逊,始于人对自身缺点有深刻和理性的认识,正因为认识到人性存有天然的缺陷,才知道品格之路也是抗争之路——与自己天性中的局限性抗争。

  但我想,首先我们得把自己当“人”,把自己的孩子当“人”,把身边的人当“人”,把人当“人”。物化的关系,孕育不出“悼词美德”的高尚,最终也难获幸福。正如布鲁克斯在文末所指出的:“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当成“物”?

  一些似乎很空泛的道理,由戴维· 布鲁克斯讲来,便变得生动和深刻了。他的畅销书《社会动物》如此,他的新作《品格之路》亦如此。原因在于他擅长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逻辑关联;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则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

  这并不是一个讨巧的写作主题,很容易流于表面与口号。但布鲁克斯把这样的写作当作一次对人性发出的挑战——既挑战读者,也挑战自己。他设置了一个人生重要的追问:在“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我们该如何跳好这一支平衡之舞?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是布鲁克斯的创新名词。他解释道:“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在书中,布鲁克斯通过展现数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领导者的成长之路,试图向读者揭示,他们是如何感知自身的局限性,如何经历的内心挣扎,如何最终铸造出高尚品格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领导者既包括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丝· 帕金斯,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德怀特· 艾森豪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 马歇尔,也包括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 伦道夫与贝亚

  德· 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 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 艾略特。

  这种“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的说法,十分形象,又颇贴合当下的社会现实。简历,从前常常是薄薄一页,如今据说就连孩子幼升小,拿出的简历也抵得过半本书的厚度了。一份精美的简历,笼罩着“美德”的光辉,是一个人的引以为豪,一个人的人生关注,可换来名校的入学资格,可换来就业、晋升的机会。而布鲁克斯的“悼词美德”一说,像极了我们的那句老话——“盖棺论定”。在从前,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自带一股凛冽的气势,往往让人正襟危坐,暗自掂量。害怕自己“盖棺”后被定下不好的“论”,常常是从前的人为人行事不可逾越的规矩,很多事情没有明文规定,但公道自在人心。人们在意这份公道。

  但当下,随着简历越来越厚,“悼词美德”却变得越来越遥远了,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现代人眼里,“悼词”既然不能被自己听见,也就可以忽略了。受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谁都会说:品重于行,简历上印着的,不过技艺而已,“盖棺论定”的,才是一个人应该珍视与在意的。但每到填写简历时,擅长技能、所获奖项等栏目,空白处甚多,人们也总是填得不亦乐乎,常常觉得空白处还不够多。而到了品德描述一栏,绞尽脑汁,也只是写下泛泛如“善良”“尽责”“乐于助人”等词,单薄得很。

  嘴上说重视,行动上未必真重视。这样的自相矛盾,这样的不能自圆其说,国人如此,读布鲁克斯的书,方知美国人亦如此。然而,细想起来,在简历上写下这一项项金光闪闪的技能、奖项、头衔,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既袒露又包装自己,面向职场,亮出野心,像盖茨比对着黛西家的绿灯伸出渴望的双手一样,我们带着渴望向着什么伸出了双手?

  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我想大抵脱不了“成功”二字。虽然这“成功”可以冠以“价值体现”“成就感”等优美词汇——当然,追求成功的人生不可谓不正当——但可惜的是,当下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是相当狭隘的,在剥离了所有外在的东西之后,我相信,留下的只是显赫的地位和丰富的物质。我的这个理解,大抵是不错的,我有这个自信。

  以这样“无情”的视角来看,“简历美德”和一张商品广告纸便相差不远了。“简历美德”的背后,无非是一种贩卖,贩卖的正是我们自己;它遵循的是实用主义逻辑,这是经济学奉行的逻辑——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

  这样的逻辑背后,人在哪里?

  近日,与一位老友聊天。他说自己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并把这种满足和快乐与父亲分享。父亲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他说:“打篮球是个很好的爱好,不过,现在会打篮球的人太多了,这样你就显不出来了,网球不错……”听完这句话,老友说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

  时至今日,老友也已两鬓有白,但这份无声的愤怒竟还未散去,反而郁结在胸。我能理解老友的心情,在老友父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中,运动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在简历上增加一项特长。但我想对老友说的是:你若是现在的娃儿,这点儿打击实在不算事儿。

  在属于老友与我的年代,很多事情尚未发展到夸张、变形的程度。但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实现自身人生目标的“物”,一方面是中国式的育儿焦虑弥漫整个社会,另一方面是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一切,源于关系的错位。

  哲学家马丁· 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运动的体验、满足和快乐,这些都彰显了一个生命的存在,而运动带来的功能价值,则是我们头脑里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但“它”是否已经过度膨胀,以致遮盖了“我与你”?

  看不到孩子的存在,源于父母在潜意识中亦没有看到自己的存在。在他们视孩子为“物”之前,他们先把自己视为了“物”。他们写下满纸的“简历美德”,希冀在市场上把自己“卖”出一个好价格,却不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钱理群曾批判,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独有偶,曾在耶鲁教了10 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出了一本书,书名叫“优秀的绵羊”。这个被“赠予”常春藤名校高才生的雅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多少。

  布鲁克斯在书中对西方的传统美德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中国的士人也向有传统的风骨与节操。风骨看不见、摸不着,却着实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它是一种理想的道德风范,以之要求自己,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便是节操的问题了。

  历史上有关士人风骨与节操的故事很多,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充满了士人被打磨的事实。但这些打磨,, 似乎无改于中国士人大体上的传统作风,传统士人大都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艰难前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所以忧国忧民,是因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这样的传统直至“五四”,再至后来的一段时间,都未曾断过。但现在的大学生,或因从未有过的激烈竞争,很多人根本不会花时间去管学习以外的事。除了拿经验值走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打算对任何事物做特别深入的了解。他们是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教育培育出来的习惯性成功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恐惧“简历美德”还不够厚重、不够炫目。但当下又有多少有着厚重、炫目简历的人,做出了“野蛮”的行为?所谓高学历的野蛮人,不说比比皆是,却也不少见。

  一个人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怎样的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

  伊曼纽尔· 康德曾言:“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在布鲁克斯看来,高尚品格的锻造之路,始于谦逊,始于人对自身缺点有深刻和理性的认识,正因为认识到人性存有天然的缺陷,才知道品格之路也是抗争之路——与自己天性中的局限性抗争。

  但我想,首先我们得把自己当“人”,把自己的孩子当“人”,把身边的人当“人”,把人当“人”。物化的关系,孕育不出“悼词美德”的高尚,最终也难获幸福。正如布鲁克斯在文末所指出的:“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品格之路》:一份关于自我锻造与人生价值的深度探索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追逐外在的光鲜亮丽——事业上的成就、物质上的富足、社交媒体上的点赞。然而,在这个喧嚣的表象之下,许多人内心深处却感到一种失落和不安,仿佛生命中缺失了某种更深层、更持久的基石。这种基石,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品格”。 《品格之路》并非一本空洞的说教手册,也非速成的成功指南。它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性的、哲学性的回归,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审视内在,重新认识并培养那些真正能支撑我们度过人生风雨、实现长久价值的品质。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美德的清单,而是深入挖掘品格形成的土壤,探讨那些塑造了伟大灵魂、成就了不朽人生的内在驱动力。 一、从“性格”到“品格”的认知转变:深层价值的觉醒 作者在书中首先清晰地区分了“性格”(character)与“人格”(personality)。人格更多是指我们对外展现出的特质、行为模式,是他人眼中可见的我们,它可能受到环境、经历、甚至一时情绪的影响而波动。而品格,则是一种更深沉、更稳定的内在结构,是根植于价值观、道德原则和个人信仰的强大内核。它不受外界的轻易干扰,是在艰难抉择中显现出的真实自我,是决定我们能否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在困境中保持尊严的关键。 《品格之路》强调,现代社会过度强调“人格”的塑造,例如如何更具魅力、更受欢迎,这容易让我们陷入肤浅的表演,而忽视了真正的“品格”培养。真正的品格,并非要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诚实”、“有担当”、“有同情心”、“有毅力”、“有谦逊”的人。这些品质,往往需要付出努力,甚至承受痛苦,才能得以锻造。 二、品格的基石:内在的审视与自我认知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它并非要求我们通过外部的评判来定义自己,而是鼓励我们回归内心,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呼唤。书中探讨了诸如“自我意识”、“反思能力”、“道德判断力”等品格的基石。 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隐藏的弱点又在哪里?《品格之路》鼓励读者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这是成长的前提。它也强调了“内省”的重要性,通过静心思考,了解自己的动机,辨析自己的选择是否与内心的价值观一致。 道德的罗盘: 在充斥着灰色地带的现代生活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德罗盘?书中深入分析了“正直”、“诚实”等品质的意义,并探讨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不仅仅是遵守规则,更是发自内心的对真理和公正的追求。 勇气的铠甲: 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在面对恐惧、挑战和压力时,仍然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品格之路》探讨了“坚韧”、“毅力”、“决心”等品质,它们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内在力量。它也揭示了“内心的勇气”,即敢于面对自己,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这意味着要与主流观点相悖。 三、品格的养分:榜样的力量与历史的回响 《品格之路》深邃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历史长河中那些杰出人物的审视。作者并非简单地歌颂他们的功绩,而是深入剖析他们品格的形成过程,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教训。 书中会引用大量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从政治家、思想家到艺术家,他们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例如,那些在巨大压力下仍能保持清醒头脑、在诱惑面前坚定信念的领导者;那些在逆境中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用生命去诠释真善美的艺术家;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持真理、勇于发声的思想家。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品格是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被塑造和检验的。 这些榜样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祗,他们的故事反而让我们看到,品格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充满挑战的旅程,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路径。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与选择之中。 四、品格的实践:日常生活中的锻造 《品格之路》的价值,还在于它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将品格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书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实践品格的建议,例如: 培养“责任感”: 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推卸责任。这包括在工作、家庭、社会中的责任,以及对自我成长的责任。 践行“同情心”: 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感受他人的痛苦,并愿意提供帮助。同情心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塑造“谦逊”: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尊重他人,不自视过高。谦逊并非自卑,而是一种智慧和成熟的表现,它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与人合作。 拥抱“感恩”: 对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珍惜当下。感恩能提升幸福感,也能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坚定“忠诚”: 对家人、朋友、事业、理想保持忠诚,信守承诺。忠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 这些品质的养成,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自我约束。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品格的强化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天,我们都有机会在细微之处做出选择,这些选择累积起来,便构成了我们品格的轨迹。 五、品格与幸福:内在价值的真正回报 《品格之路》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充实与价值感,而品格正是这一切的源泉。当一个人拥有坚实的品格,他便拥有了抵御人生风浪的内在力量。他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摇摆不定,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颓废沮丧。他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也更能体验到人生的深刻意义。 这本书并非承诺一个没有烦恼的生活,而是帮助读者在烦恼中找到平静,在挑战中找到力量,在平凡中找到意义。它邀请我们踏上一条属于自己的“品格之路”,这条路可能漫长而崎岖,但沿途收获的,将是心灵的丰盈、人格的独立,以及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持久的幸福。 《品格之路》是对浮躁时代的温柔提醒,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更是对每一个人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有力召唤。它鼓励我们,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时,更要审视内心,雕琢品格,因为这才是通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的永恒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此书,最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久违的、扎实的阅读满足感。 它的行文风格是那种老派的、注重细节打磨的文风,句子结构复杂却又逻辑清晰,仿佛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背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我很少遇到能将宏大的哲学思考与微小的生活细节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作品。 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它们不再是高悬于空的理论,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生命体验。 比如,书中对“坚韧”的剖析,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侧写展现出来的,那些人在逆境中的挣扎、内心的博弈,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却又无比平静,因为你知道,那才是真实的人生剧本。 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力,让我对很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了新的疑问。 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试图去消化刚刚吸收进去的那些沉甸甸的思考。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成为一个更主动的读者,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必须参与到作者构建的思想迷宫中去探索,去寻找自己的出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度。 拿起书的那一刻,我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吸引,仿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 它的文字密度和用词的精妙,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的含义。 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那样追求一蹴而就的快感,而是更像一场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精神漫步。 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议题时的那种克制和深刻,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全凭逻辑和事实的梳理,构建起一个严谨的思考框架。 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审视过去的一些决定和行为,书中描绘的那些复杂的人性纠葛和道德困境,竟然与我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这种“被触动”的感觉,不是那种短暂的感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的启动。 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捕捉到一些闪光的观点,它们像是深夜里偶然点亮的灯塔,照亮了前行中模糊不清的角落。 整体而言,这本书带来的阅读冲击是结构性的,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清醒”。 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或快速的解决方案,它所做的,是揭示问题的复杂性,并邀请你以一种更为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它。 它的论证过程非常严密,环环相扣,每提出一个观点,作者都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链条。 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输出,对于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我欣赏作者在处理人性的阴暗面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批判,不美化,只是冷静地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书中的某些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过程或许有些吃力,但一旦抵达顶端,视野的开阔感是无与伦比的。 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不会让你在读完后立刻做出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它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你接下来的每一个选择,提供一个更坚实、更明晰的内在准则。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之作,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这本书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感融入到对个体成长的探讨中。 作者似乎深谙,要谈论“宏大叙事”,必须先从最微小的单元——人的内心——入手。 书中的许多段落,读起来更像是散文而非理论论述,语言优美,情感充沛,但又始终被严谨的思辨所驾驭,没有丝毫的滥情。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构建论据时,那种取舍和平衡拿捏得极好,既有足够的学术支撑,又完全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阅读障碍。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平衡点。 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的肌理。 读完后,我感觉我的“阅读词汇量”——这里的词汇量指的不是认识的字多,而是对复杂概念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本书迫使你进行一种高质量的、有深度的自我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质感,如同上好的陈年威士忌,醇厚而富有层次感。 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消费的“鸡汤”式读物,更像是邀请你参加一场严肃的智力对话。 我喜欢它叙事节奏的控制,那种张弛有度的铺陈,让读者在感到沉重时,又能适时地被一个巧妙的观点或一个富有诗意的比喻所解救。 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探讨一些极具争议性或敏感性的话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 他似乎并不急于给你一个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将各种可能性铺陈开来,让你自己去权衡、去裁决。 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扩展了读者的解读空间。 我在阅读时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对道德困境的描绘,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非常强烈。 很少有当代作品能做到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视野的完美融合,这本书无疑做到了。 它对细节的关注,近乎偏执,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最终构筑起了整个思想的大厦。

评分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强烈推荐哦!

评分

优惠时买的 很便宜。凑单买的 还没看 慢慢学习

评分

很好的诗,值得去观看

评分

质量好服务好态度好

评分

正在读,看推荐买

评分

评论真麻烦 如果不是为了京豆 真懒得评论

评分

品格之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购买品读!

评分

很好~速度快服务很好~

评分

billgates推荐 应该是好看 待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