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鹏 著
图书标签:
  • 浙江
  • 海上丝绸之路
  • 文化
  • 历史
  • 贸易
  • 交流
  • 海洋
  • 民俗
  • 丝绸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67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8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主要航线和代表港口、浙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及浙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后对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与行动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男,1968年出生,湖南常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开发与管理、旅游管理、旅游文化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共主持完成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光明日报》等核心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本,曾获多项科研奖励。

目录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海上丝绸之路
第一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原因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五、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
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和代表港口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港口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浙江
第一节 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二、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
三、宁波是唐、宋、元时期的国际大港
四、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历程完整,延绵不绝
五、海上丝绸之路塑造了宁波城市精神
第二节 舟山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舟山是古代明州港的重要门户
二、舟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路——南方海路的必经之道
三、舟山港是“海上丝路”通航日本、朝鲜等地唯一的出口和重要商埠
四、明嘉靖年间的双屿港是全球性的贸易中心
第三节 其他城市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一、台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二、温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三、杭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四、嘉兴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第三章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历史文化遗存
第一节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历史文化遗存
一、港口与贸易遗产
二、城市建设遗产
三、海防设施遗产
四、多元文化遗产
五、其他文化遗产
第二节 舟山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历史文化遗存
一、航海港口遗址
二、宗教寺庙遗址
三、鸦片战争军事遗址
四、重要国际航标(灯塔)
五、其他海上丝绸之路遗址
第三节 其他城市主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一、台州主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二、温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第四章 “一河一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一节 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
二、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组成
四、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价值
第二节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点
一、大运河的申遗历程
二、中国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点分布概况
三、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 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家园
第一节 妈祖文化概述
一、妈祖信俗文化概述
二、妈祖信俗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 浙江妈祖信俗文化
一、妈祖信俗在宁波
二、妈祖文化在舟山
三、妈祖文化在嘉兴
四、妈祖文化在温州
五、妈祖文化在台州

第六章 “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浙江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二、“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重点
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
五、“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布局
第二节 浙江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二、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国内环境
三、浙江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

附录
附录1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附录2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附录3 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名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一)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统一国家,政治上安定统一,经济文化上实行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朝的生产发展和科技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实行残暴的统治,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汉承秦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且历时久远的封建大一统帝国。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将农桑视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特别是汉代,在农业和手工纺织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商业的勃兴。汉朝政府设置官营丝织作坊,西汉设有东、西两织室,在山东淄博设立三服官,这些官营工场人数众多,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汉代纺织业更普遍存在民间纺织品生产。政府一年间就在各地征收丝帛达500余万匹,足见汉代丝绸产量之大。汉王朝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更加便捷、迅速地交流,为地区性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传说中国在燧人氏时代就已经开始进入木筏时代,懂得通过观察日月星斗来确定航向。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船舶日益大型化、多样化。春秋战国时代,我国造船技术已有了很大发展。春秋时吴国战船已有大翼、桥船、戈船等多种。秦汉时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造船技术的飞跃。两汉时期引入风力作为船的驱动力,当时的帆船已有桨、橹、锚、舵、帆、水密隔壁等设施,加上其后中国航海者利用季风航海的能力不断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使得海上航行更加快捷方便,远距离航行更加安全。1975-1976年在广州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造船工场遗址,考古研究结果表明这工场是当时能成批生产内河和沿海船只的大规模造船中心,可造宽6-8米、长20-30米,载重数10吨的大型船只,适合内河和沿海航行。
  在罗盘没有应用到海上航行以前,海上航行辨明方向也是一个难题。但天文学的进步,使得汉代舟师可以“观星定海”。《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等总结航海天文学的著作多达136卷,足见当时航海借助星宿定位的技术已普遍使用。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自汉武帝时代起,中国商人在南中国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帆船从广州或北海出发,最远到达罗马帝国区域,主要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品。随着汉代造船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为海外贸易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这份简介将完全不涉及该书所描述的“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一主题内容。 --- 书名:《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商业革命与文化交融》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陈世光]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华东历史文献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号,例如:978-7-5560-9876-5] --- 卷首语:全球视野下的早期商业文明转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聚焦于人类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即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我们试图剥离传统以国家或单一地域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探讨在这一时期,横跨各大洋的商业活动如何重塑了不同文明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乃至思想观念。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探险史,而是对早期全球化浪潮下,商业模式创新与文化互动复杂性的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技术驱动的商业前沿 第一章:航海技术的飞跃与贸易路线的重构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推动“大航海时代”成为可能的关键技术进步。我们着重分析了远洋航行所需的造船工艺的革新,特别是对不同类型船只(如卡拉克帆船和盖伦帆船)结构、承载力及抗风浪能力的结构性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制图学的进步,包括平面投影法和对磁罗盘的精确应用,如何降低了远洋贸易的风险,并使得跨洋航线的设计具备了可预测性。 第二章:金融工具的萌芽:信用与资本的流动 早期跨洋贸易的巨大投入催生了对新型金融工具的需求。本章探讨了股份制雏形在欧洲商业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早期汇票和信用证在减少贵金属携带风险方面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早期商业合伙人制度的建立过程,以及这些制度如何为大规模、高风险的远洋贸易输送了必需的流动性资本。我们考察了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等早期金融中心如何通过信息流转和风险对冲机制,初步构建起一个区域性的资本网络。 第二部分:大西洋与印度洋的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美洲白银的全球扩散路径 白银,作为当时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硬通货,其发现与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价值交换体系。本章利用海关和商贸档案,描绘了秘鲁和墨西哥的矿藏如何经由西班牙的特里亚纳港口,最终流向亚洲市场。我们量化分析了白银的流入对欧洲本土物价水平(价格革命)的影响,以及它在亚洲特定手工业部门中如何催生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第四章:香料贸易的权力转移 香料,尤其是丁香、肉豆蔻和胡椒,一直是驱动早期贸易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不再侧重于描述香料的产地,而是聚焦于掌控其供应链的商业实体所采用的策略。详细分析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势力如何通过建立炮台式贸易站(如果阿、马六甲)来实施垄断,以及这种军事化的商业模式如何取代了以往由穆斯林和印度商人主导的传统分销网络。讨论了对特定热带岛屿的殖民控制如何成为商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第三部分:社会变革与文化渗透的侧面 第五章:城市生活与消费模式的重塑 随着异域商品(如茶叶、咖啡、烟草、精细瓷器)的大量涌入,欧洲中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本章侧重于城市中产阶级消费习惯的演变,探讨了咖啡馆作为新型公共交流空间的兴起,以及“异域奇物”如何被纳入贵族和富商的收藏体系,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第六章:法律体系对国际商人的规制 远洋贸易的复杂性要求法律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本章研究了早期海洋法(Lex Mercatoria)的演变,以及各国如何尝试将国内的商业契约法延伸至跨越司法管辖区的商业纠纷处理。重点分析了商事法庭和仲裁机制在解决长期、远距离合同争议中的实际运作情况。 结语:走向世界体系的早期印记 本书最终强调,大航海时代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经济效率、风险管理和权力结构的重新配置。通过对技术、资本、产品和法律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理解早期全球化如何播下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种子,塑造了此后几个世纪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审视商业力量如何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跨越地域界限、走向融合与冲突的根本动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本书,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厚重历史感和深邃文化底蕴所吸引。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港口城市发展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描述,更是将一个个港口,如明州(今宁波)、温州等,置于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展现了它们作为海上交通枢纽的战略意义。书中对于航海技术的演变、造船工艺的进步的描绘,让我得以一窥古人如何在浩瀚的大海上劈波斩浪,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商贸活动的描写,不仅仅是列举商品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贸易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商人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穿梭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队,他们的货物承载着东方的智慧与精美,也带回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书中对这些文化交流的细致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以及跨越地域和民族的联系。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是对人类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的致敬。

评分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浙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史料考证,勾勒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图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化传播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是思想、信仰、艺术的相互渗透。我看到了佛教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浙江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发展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我也看到了许多外国的工匠、艺术家来到浙江,将他们的技艺和审美带入本土,从而推动了当地艺术和工艺的创新。书中对于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文化交流的描绘,都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浙江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路。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也为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评分

阅读《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体验。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辉煌篇章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于古代航海活动的生动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季风的利用,关于导航技术的进步,关于船只的结构设计,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我仿佛能看到一艘艘巨大的福船,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在惊涛骇浪中前行,将中华文明的瑰宝带向世界。书中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风貌的细致刻画,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曾经繁华的港口,它们的建筑风格,它们的居民生活,它们的宗教信仰,都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景象,也看到了中华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外来文化相互滋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浙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点,更是文化上的交汇点,是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舞台。

评分

《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本书,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世界地图,将那些曾经辉煌的港口、繁荣的商贸、以及璀璨的文明一一呈现。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带领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对浙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与输出,而是引发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手工业的兴盛,以及城市功能的拓展。我看到了那些依港而兴的城镇,它们如何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长为连接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书中对不同时期海上贸易线路的梳理,以及对参与其中的国家和地区的介绍,让我对整个贸易网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探讨物质贸易的同时,也关注了文化、宗教、艺术的传播。那些远道而来的僧侣、艺术家、学者,他们在浙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景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浙江在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读《浙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旅程。它不仅仅是讲述一条贸易路线,更是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来,展现了浙江人民千百年来与世界交流的壮丽画卷。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商贾的远见卓识,以及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我被那些生动的细节所吸引,比如描绘泉州港繁忙景象的文字,让我仿佛能听到海鸥的鸣叫,闻到海水的咸味,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书中对于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细致描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它们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跨越山海,连接起东方与西方。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物质的交换,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融合的痕迹。那些从海外传入的音乐、舞蹈、宗教,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江南韵味,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浙江,它不仅仅是今天的经济强省,更是古代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载体。我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感受到了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