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费了好大劲才从头到尾翻完这套书的几个主要章节,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它完全没有把握住“实用”二字的精髓。讲到某朝代的典型器型时,往往只是罗列了几张高清度堪忧的图片,配上几行模糊不清的文字描述,比如“此器釉面光润,胎质细腻”,这种废话谁都会说,关键是要讲出“为什么”以及“如何区分”啊!例如,对于宋代五大名窑的特征辨识,书中给出的标准太过笼统,简直是对历史的怠慢。它没有深入探讨胎土的颗粒结构、支钉的烧制痕迹、或者某一特定时期官窑工匠的“手癖”差异,这些恰恰是区分真伪和断代的核心要素。看得我一头雾水,感觉作者似乎对瓷器收藏的热点和难点避而不谈,仿佛写这本书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不是真正想传授知识。对于一个想要在拍卖会上不被忽悠的收藏家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几乎为零,它提供的知识维度太浅,停留在教科书的初级阶段,完全称不上“大典”二字的分量。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鉴别”部分的敷衍了事。现今的仿古瓷技术日益精湛,收藏家需要的是能应对现代高科技仿制手段的鉴别指南。然而,本书对高仿品的分析几乎是空白。它似乎沉浸在对古代真品的赞美中,对于如何识别现代做旧手法、如何通过放大镜观察现代工具留下的痕迹、以及不同时期修补工艺的细微差别,只字未提,或者只是用一两句笼统的话带过。这种做法在当今的收藏市场是极其危险的。我本来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包浆”的深度解析,如何区分自然氧化和人工加速氧化产生的视觉效果,但书中给出的结论非常保守且缺乏依据。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一眼假的赝品或许有更高的警惕性,但面对那些制作精良、能迷惑大部分初学者的仿品时,这本书非但没有提供武器,反而可能让人产生错误的自信,这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物爱好者,我特别关注历代器物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流变。这套书在历史叙事上显得极为疲软,它更像是一个编年史的简单排列,缺乏对艺术史脉络的深刻洞察力。比如,在描述明代永乐青花瓷时,书中只是简单提到了“苏麻离青”的特点,却完全没有深入探讨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对纹饰题材的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宫廷审美趣味相结合。这种脱离了历史土壤的艺术品鉴赏,就像是研究植物脱离了土壤和气候,根本无法理解其生命力所在。全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可能收集了不少资料,但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批判性思维,只是机械地将信息堆砌在一起。这种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别说吸引人了,光是阅读过程就充满了枯燥感,仿佛在看一份过时的博物馆说明文案,完全提不起兴趣去深入研究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点。
评分这本所谓的“大典”,装帧倒是唬人,精装烫金,沉甸甸的,拿在手里确实有那么点“大家伙”的气势。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想着终于能有一本系统权威的指南,能让我这个初涉瓷器收藏的新手,也能摸着门道走。然而,打开内页,那种感觉就像是期待已久的盛宴,结果上来的却是几道粗茶淡饭,还带着一股说不上来的敷衍味。图册的色彩失真得厉害,原本应该细腻微妙的釉色,在印刷机下变得板结、僵硬,很多原本需要靠肉眼和经验去体会的细微差别,根本无从辨别。更别提那些所谓的“鉴赏要点”,写得像是从某些早已过时的旧书里东拼西凑出来的,术语堆砌,却缺乏一线经验的印证和深入的剖析。与其说这是一部“实用大典”,不如说它是一本印刷精美的、内容空洞的样品册子,徒有其表,实则无骨。如果你是想通过这本书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恐怕你会失望透顶,它更像是一个为书架增添重量的摆设,而不是一个能真正指引方向的罗盘。
评分让我来谈谈关于“彩图精装”的实际体验,这一点我体验得尤为深刻。既然是彩图版,那么图片质量就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的成败。很不幸运,这套书的图片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称之为“彩图”都是一种抬举。很多关键细节图,比如款识的字体结构、釉面上的“橘皮纹”或“缩釉点”,都拍得模糊不清,光线控制极差,完全无法凸显出瓷器表面的微观肌理。例如,书中展示的一件清康熙五彩器,其鲜亮的釉彩在书页上显得沉闷暗淡,完全失去了五彩瓷器应有的灵动和层次感。我不得不频繁地在阅读时,对照手机搜索到的网络高清图片进行对比,才能勉强理解文字描述的意图。这种体验极其割裂,一个以视觉鉴赏为核心的收藏指南,却在最基本的图像呈现上“掉链子”,实在是对读者智商和耐心的双重考验。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其内容结构,我恐怕早就将它束之高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