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古琴三十课-(附DVD1张) |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4-01 |
| 作者:李凤云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48.00 | 页数:13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491260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是什么让千年的古风雅韵依存?是什么让静止的字符闪耀光芒?智慧和传承让传统之河流淌。
愉快地教,愉快地学,教和学是亲密的伙伴。每一课、每一节,都会交给你一把钥匙,去开启认知的大门。
从散音—大地之声,到泠泠天籁之泛音,到手指与天地交合之按音,每一次、每一天都是在天地人和中穿越古今并*自己。
接触古琴、认识古琴,清风细雨、润物无声,一起浸淫、漫步于温润着我们的古琴艺术之中吧。
《古琴名家教材系列:古琴三十课》从酝酿到今天已经几度春秋。是疏于勤奋,更是需要慎重思考。今日,在多位同好的催促下,在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同学们的帮助下初见雏形,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激。
多年来,浸润于古人、前辈、老师的智慧和经验之中,我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使自己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时刻以之为依据为准绳。
《古琴名家教材系列:古琴三十课》,是一个比较细化了的古琴教程。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深入浅出,积少成多,每一节、每一课都是在奠定坚实的基础,都会有实在的收获……。通过这个教程的学习,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挑勾”后《静夜思》的欣喜,一起在“群书要录”中与古人对话,一起感受恬静之《良宵》,养心之《颐真》,抒怀之《平沙》。
一路走来三十课,只求“解小惑”,不求“授业”,更不妄求“传道”。*后还是重复古人的话,与同学们共勉。学琴有四句:“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缓急,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是读书。”
李凤云老师,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
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留校印教。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建、李允中储先生,1987年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曾出版《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以及《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埙音乐会》等个人专辑数张,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中山思友》、《普安咒》等十余首,琴歌打谱三十余首,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李允中与天津近现代琴坛》等。
1990年在天津成功举办个人古琴音乐会。至今,已在北京、香港、台北、澳门,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拉西亚和欧美等地举办百余场古琴独奏、箫声琴韵音乐会和讲座。
这本书,拿到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那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因为我对古琴的了解仅限于偶尔在古装剧里听到那悠扬的旋律,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敬畏。翻开目录,结构安排得极其清晰,从最基础的持弓、坐姿讲起,逐步深入到指法、泛音、按音的精妙之处。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手把手地领着你走进这个古老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关于“散音”那一章的讲解,文字描述得极为细腻,仿佛能让人在指尖感受到琴弦的震颤。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跟着光盘练习,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我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编排这套课程时所倾注的心血,他似乎深谙初学者的困惑与瓶颈,总能在关键处给出最接地气的指导。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去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深层奥秘,让人对即将开始的习琴之路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虽然主攻西方古典乐器,但一直对东方哲学与音乐的融合抱有浓厚兴趣。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融入了极强的“气韵”和“意境”的探讨。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曲目或指法变化时,总是习惯性地联系到道家的“虚静”或儒家的“中和”思想,这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比如,在论述“上徽”的清音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让我这个常年沉浸在严谨对位法中的人,忽然领悟到东方审美中“留白”的艺术价值。书中的排版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塞进一页纸里,让人喘不过气。它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这种将艺术技法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入门教材。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被书中详尽的乐谱标注方式所震撼。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工尺谱,还用非常清晰的现代标记法辅助说明,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记谱法不甚熟悉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救星。我尝试跟着书上的图例和DVD中的演示,练习了最基础的“勾、剔、抹、挑”四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每一个指法都给出了明确的力度要求和声音质感描述,比如“抹音要沉稳如磐石,挑音需轻盈似柳絮”。这种对声音细微差别的极致追求,让我意识到演奏古琴绝非简单的手指运动,而是心手相应、气力贯注的过程。书中的配套DVD(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扫了一眼目录)似乎也做了非常细致的慢动作演示,这对于纠正初学者那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可视化教学”和“细节把控”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将抽象的指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号称“系统教学”的书籍往往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教材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浅尝辄止,让人学了等于没学。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注重实操性,大量的图示占据了核心篇幅,那些手位图精确到每一根手指的弯曲角度和触弦位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特地对比了其中关于“徽位”的讲解,以往看过的资料总是含糊其辞,而在这里,作者用清晰的线条和直观的对比,将七徽、九徽、十二徽的音准差异解释得明明白白,甚至还巧妙地融入了古代乐律学的知识,让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有了理论支撑。更让我惊喜的是,在介绍基础指法时,它穿插了一些关于古琴历史和琴人轶事的短文,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趣味性,避免了枯燥感。它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速成手册,而是一部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的鸿篇巨著。
评分我家里已经有几本零散的古琴入门书籍,但大多都是从某个流派的曲目入手,缺乏一个宏观的、贯穿始终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藏宝图,不仅告诉你宝藏在哪里,还详细标注了通往宝藏沿途的每一个地标和岔路口。尤其是在探讨音色变化的那几章,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指序、不同力度、甚至不同情绪下,同一个徽位发出的声音可以产生何种微妙的差异。这种对“神韵”的学术化探讨,让我对古琴这门乐器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学习资料,而是需要长久陪伴、反复研习的工具书。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仿佛每一次触摸,都能在这些文字和图示中找到新的提升方向。这本书的厚重感,恰恰源于它对古琴艺术的敬畏和对读者学习历程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